朱棣矗立良久,他微微闭上眼睛,回忆起朱元璋这一辈子……从一个流民,投身义军,渐渐的成为小头目,拥有了自己的班底儿。
然后南征北战,十几年间,终于打下了万里江山,又三十年苦心治理,大明从战乱废墟走出来,有了盛世气象。
如此功绩,纵观古今帝王,能相提并论者,寥寥无几……
“柳淳,你说这世上还有人能超越父皇的功绩吗?“
柳淳简直不想回答,怎么没有,你不就是吗!
“王爷,先帝为日后的天子树立了典范,一个帝王,必须心系百姓,如此才能得到万民拥戴。只不过如何才算对百姓好,却需要仔细酌量。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十年之内,无论民生,还是疆域,都会超越先帝之时。只不过先帝的为民之心,却是很难超越了。”
朱棣忍不住大笑,“好!就冲你这句话,十年之后,我再到父皇的陵前,把十年之功告诉父皇,让他老人家高兴!”
说完,朱棣迈着大步,走了进去,柳淳跟朱高煦一起走进了孝陵。
踏着石阶,恭恭敬敬,到了老朱的陵前,进献祭品,朱棣双膝跪倒,伏地大哭,良久才挺直腰背。
“父皇英灵在天,浩气不远,不孝子朱棣前来拜祭您老人家!”
“皇太叔朱允炆,继承大统以来,自私自利,不顾百姓民生,倒行逆施,更兼宵小奸佞之臣,围绕左右,谗言误国,陷害忠良,离间骨肉,推翻新法……儿不得不举兵靖难,屈指算来,两年有余,儿已经统帅大军,围困金陵,靖难成功在即。”
“儿此来,向父皇剖明心迹……新法不可废,百姓不可欺,奸佞不可留。儿势必效仿父皇,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绝不敢有半点懈怠。儿务必以万民为念,以苍生为重,以大明江山长远光大为先……儿势必光大父皇圣德,开创大明盛世!”
朱棣说完,行了大礼,这才转身,从孝陵出来。
祭奠朱元璋,看似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过来烧香念叨吗?其实不然,朱棣的态度很明白,他自认是继承老朱的道统,至于朱允炆的皇位,对不起,根本不承认你!
当初我们几大藩王可是联手把朱允炆从宗室之中剔除的。
从那时候开始,朱允炆就不算朱家的人了。
“走吧,估计火候也差不多了,该入城了。”
正在这时候,葛诚突然匆匆赶来。
老头脸色古怪,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王爷,柳大人,刚刚得到了消息,衍圣公孔讷死于宫中,他的儿子孔公鉴也死了。”
朱棣皱眉头,“他们怎么死了?朱允炆会舍得杀了他们?“
葛诚叹口气,“这事情老臣也不知道详细的原因,只不过又传出消息,说是暴昭、陈迪、卓敬、毛泰、叶福、韩勇等二三十人,将方孝孺堵在了左顺门,他们说方孝孺误国,且心怀叵测,结果一起动手……”葛诚说不下去了。
柳淳却把眼睛瞪圆了,“怎么回事?方孝孺怎么了?”要说这天下支持变法的人不少,可大多数都是受柳淳的影响,能通过自己思考,独自主张变法的,只有方孝孺一个。在柳淳眼里,老方是一个很不好处置的人。
他希望老方能为朱棣所用,可柳淳也知道,方孝孺不会投降,这是他最纠结的地方。只是让他万万没有料到,方孝孺居然会被群臣围攻。
“他怎么样?是生是死?”柳淳紧张问道,明朝文臣对外是不行的,但是内斗,甚至斗出人命,却是他们最擅长的。
葛诚眉头深锁,愁云满脸。
“柳大人,据说方孝孺被打得吐血,生死不知,看样子是凶多吉少了。”
“啊!”
柳淳暗暗咬了咬牙!
这帮文人,还真是不长进,都到了这时候,还在内斗,方孝孺死了,对于朱允炆的旧臣,柳淳连半点好印象都没有了,剩下的这帮人,都杀了也不会有谁是冤枉的。
“王爷!该动手了!”
朱棣点头,“朱允炆连一个方孝孺都不能用,败亡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下令!攻城!”
朱棣一声令下,靖难军迅速动员,丘福、朱能各自统帅一支人马,像两把钳子,夹了过来。
在大江之上,陈瑄率领船只封锁,防止有人从水路逃走。
朱棣亲自统御中军,以三万之众,直扑朝阳门,就在他们赶到的刹那,从朝阳门里,竖起来一杆白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23章 火了
城门开放,白旗挑出,里面的人投降了。
他们跪在城门口,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战战兢兢,匍匐在两边,等待新君的裁决,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讨价还价的,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新君的仁慈。
朱棣俯视着这些人,轻轻一笑,然后就打马向前,丘福急忙拦住,“王爷,以防有诈,还是让末将在前面探路。”
朱棣摇了摇头,却也没有继续向前,而是转身,揪住了柳淳的胳膊。
“走,跟我并马进城!”
柳淳慌忙摆手,“王爷,臣怎么好……”
“别废话!”朱棣恶狠狠道:“你是先帝看中的人,太子少师,又和本王同领先帝遗诏,如今靖难成功,你不跟我一起入城,是什么道理?”
的确是很强大的理由,柳淳只能点头,不过他还是努力维持,让自己的战马落后朱棣一个马头。
诚然,在朱棣没有登基之前,他只是个皇子,而自己这个先帝宠臣,是可以和他并驾齐驱的,但很快朱棣就会登基称帝,从此君臣名分确定,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柳淳对皇权的敬畏不是那么强烈,只不过他不愿意在一些小节上面,给自己惹麻烦。
只不过柳淳没有注意到,在朱棣嘴角似有若无的笑,很得意。
朱棣比谁都清楚,这场靖难之役,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柳淳在朝数年,培养了庞大的势力,不管是朝中文武,还是云南的沐家军团,也包括北平、大宁等地的商人,甚至刘三吾,唐韵这些人……都是因为柳淳,他们才愿意以身殉道,用一腔热血,换来靖难成功!
如果论功行赏,给柳淳一个王爷,也不为过。
虽然大明没有异姓封王的传统,但是朱棣很愿意为柳淳打破限制。
不过就在祭奠朱元璋的时候,朱棣想到了神功圣德碑,想到了父皇的身后名……老朱的伟大毋庸置疑,他不完美,但他绝对是个好皇帝。
可后人会怎么看先帝呢?
百年之后,人们不会知道有多少百姓,愿意将身家性命,毫不犹豫托付给朱元璋,也没有人会在乎,一群老农,能敲响登闻鼓,去奉天殿面君告状……也不会有人理解一天处理四百多件公务,是何等繁忙辛苦。
他们只会去找些史书,看看前辈文人是怎么记载的……这些书写史书的人,已经移花接木,甚至大肆篡改了一次,等到后世文人看过之后,又会毫不犹豫,牵强附会,加工渲染一遍……他们甚至会胆大到把野史笔迹搬出来,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什么鹅肉杀人,什么炮打庆功楼……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说的,甚至还能公然得出明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荒唐结论。
其实也不用多高深的知识,一个收复北平,拿回燕云十六州的徐达,一个捕鱼儿海攻灭北元的蓝玉……这俩人就敢和任何开国名将叫板,更不要说带领大明几乎踏入火器时代的戚继光了。
至于名士,那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一个王阳明,立地成圣,直追孔孟……以明代的底蕴,跟任何朝代对比,都不会逊色的。
正是因为有名臣名士,所以明代的帝王才会那么悠闲……汉武帝之后,唐玄宗之后,汉唐的天子,还有几个能被世人熟知的。倒是老朱家,从头到尾,都不乏有趣的人。
不信你去瞧瞧,朱家的皇帝可是养活了半个历史分类的存在啊!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朱棣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战场上所向睥睨,不惧任何人。可是到了舆论场,朱棣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自己手下的这些人,唯有柳淳能帮上忙。
而且衍圣公孔讷死了,孔公鉴也死了……这难道就是天意吗?
朱棣渐渐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到底该怎么安顿柳淳,他已经有了打算,只是现在还不着急罢了。
他催马入城,大街之上,黑压压,跪满了人群,又投降的士兵,有士绅官吏,都在迎接燕王……还有更多的百姓,躲在家里,把门窗紧闭,透过窗户纸上的一点,向外面窥望,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
朱棣勒住了战马,随即下令,丘福和朱能各自率领一队人马,从两翼扫荡,肃清残余,最后大军汇聚皇宫。
而朱棣则是带着柳淳,让朱高煦保护,也向皇宫进发。
这一路上,不断有人投降,可也有人不知死活。比如已经革职幽居的魏国公徐辉祖,他听闻靖难军入城,立即招呼上百名家将,拼死命向皇宫冲去,他要保护天子。
只不过当他刚刚出府就遇到了靖难军,双方交战,徐辉祖武功不弱,连着毙杀了好几个人,可就在这时候,丘福领兵赶到,一顿箭雨,徐辉祖身边的人倒下大半,就连他自己也中了好几箭,负伤之后的徐辉祖像是野兽一般,仓皇痛叫,跑回了府邸。
丘福随即被徐府给围了,他真想冲进去,直接把徐辉祖给剁了。
只不过抬头瞧瞧,中山王府这四个字,熠熠生辉!
丘福没敢进去,谁的面子都可以不看,徐皇后的面子总不能不在乎吧?
“你们分出五百人,把中山王府给我围了,不许一个人出来。”
丘福下令之后,兴匆匆奔着皇宫而来。
此刻朱能也杀了过来,朱棣和柳淳也离着不远了。
城里的二十万禁军,除了投降,还是投降,几乎瞬间瓦解冰消。尽管很多开国功臣已经死去,但是他们的后代部下,还是在军中颇有影响力。
其中有不少人都跟柳淳有些交情,当初办皇家银行,弄海外贸易,他们有的吃过亏,有的捞到了好处。
总而言之,不打不相识吗,现在柳大人王者归来,这帮家伙还能放过吗?
光是这一路上,柳淳就不知道遇到了多少磕头下跪的……
这靖难的秋风之下,落叶凋零,人心离散,就连皇宫,也保不住了。
“陛下!”
锦衣卫大都督吴华提着一口染血的绣春刀,立在朱允炆的面前,他咬着牙道:“臣已经手刃了老贼方孝孺。”
朱允炆重重吸了口气,哪怕到了现在,他也不相信,方孝孺会背叛自己。
“吴卿,你是不是弄错了,方孝孺真的背叛了朕?”
吴华都要哭了,“陛下,臣安排在方孝孺身边的人密报,说是方孝孺曾经见过一个叫杨士奇的翰林……此人当初在长沙游学,是被柳淳提拔进京的。这几年都是方孝孺庇护,此人才没有被揪出来。方孝孺怂恿陛下,杀衍圣公,杀世家大族,死守京城,就是想拖着所有人一起死,用鲜血染红他们的前程!此等老贼,若是不除,陛下死无葬身之地啊!”
话说到这份上,也不由朱允炆不信,只是连方孝孺都背叛了他,他想落个什么好下场,那也是万万不能了。
生有处,死有地。
身为天子,最后还是要有一点体面的。
“吴卿,你是个大忠臣,正因为如此,你能否满足朕最后的要求?你把这奉天殿点燃了,让朕一火而焚,也好过成为阶下之囚!”
“不!”吴华用力摇头,“陛下,臣已经安排好了,陛下立刻就能出京。”
“出京?去,去哪里?”朱允炆苦笑道:“朕还能去哪里?”他最信任的方孝孺已经死在了吴华的手里,朱允炆已经分不清谁是忠心,谁是奸佞。到了外面,只怕人人都想要他的命,讨好新君,他还能逃去哪里?
“去海外!臣已经安排妥当,在那里还有三百锦衣卫,他们会保护陛下,会静静等待机会,只要朱棣露出破绽,陛下就可以卷土重来!”
“什么?当真?”朱允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讶地张大嘴巴。吴华信心十足,“陛下放心,臣早就安排妥当了,陛下尽快换上僧袍,赶快离京。”
朱允炆一惊,“吴卿,那,那你呢?你不陪着朕一起走?”
吴华摇头,“陛下,臣若是走了,就会露馅的,请陛下放心吧!”
不等朱允炆再问,吴华就让手下人替朱允炆更换僧袍,同时脱下来的天子衣冠并没有扔掉,而是交给了另一个和朱允炆年龄相貌差不多的锦衣卫,让他穿好,冒充天子。
正在这时候,四面八方,响起杀声,靖难大军已经到了皇城。
“陛下勿忧,可以走排水沟渠,燕逆还顾及不到。”
朱允炆在四个护卫的保护之下,迅速逃跑。
送走了朱允炆,吴华手里握紧了绣春刀。
“弟兄们,咱们都是锦衣卫,生前我们杀人无忌,横行天下,人人战栗。死,我们也要死出模样,让天下人知道,咱们锦衣卫,没有孬种,全都是好汉子!”
吴华说着,举起绣春刀。
下一秒,宫门把炸上了天,丘福、朱能、朱高煦,三人杀了进来,吴华眼睛冒光,浑身的血液沸腾。
“弟兄们,随我赴死!”
“死!死!死!”
……最后的锦衣卫扑了上去,很快又被大军淹没,而此刻奉天殿燃起熊熊大火,一个身着龙袍的年轻人,投身火中,等抢救出来,已经变成了一具焦炭……
:。:
………………………………
第524章 和朱棣一起看戏
朱高煦杀入宫中,见人就杀,尤其是看到了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更是怒不可遏!
“先生费尽心力,让你们活成了人样儿,可你们自甘堕落,非要变成鬼,那今日本殿下就屠尽恶鬼!”
朱高煦将手里的长刀挥舞,他本就悟性高,底子好,加上蓝玉的调教,以及几年的征战,绝对有了一流武将的实力,一柄刀,没有多余的动作,干净利落,一下一个,比砍瓜切菜还容易。
吴华看到之后,竟然不退,猛扑上来,绣春刀直刺朱高煦的软肋。朱高煦微微扭动腰部,险险躲开一刀,可就在他扭转身躯的时候,长刀握在单手,自下而上,狠狠一撩,一条膀子就被砍了下来,飞到半空中,鲜血狂喷。
吴华闷哼一声,直接扑倒。
朱高煦挥刀又砍,两个锦衣卫扑上来,以胸膛挡住,热血迸溅一起倒地。
吴华竟然没有后退,也没有害怕,而是摸到了一口刀,用左手握紧,再度来战!
“大都督!”
剩余的锦衣卫眼睛都红了,不要命似的冲过来,要帮着吴华。
朱高煦看到这一幕,反而笑了。
他把手里的刀挥动如飞,朝着吴华攻来。
这一次他没有用全力,而是碰到就收,没多大会儿,吴华的身上已经多了十几道伤口,鲜血染红了全身,却没有一处致命伤。
此刻丘福和朱能也把剩下的锦衣卫剿杀差不多了。
说到底锦衣卫就是没法和正轨的兵马抗衡,尤其是朱棣手下的百战强兵。
吴华眼见大势已去,只能挥刀自杀,可就在他举起左臂的刹那,朱高煦从马背上跳下,一刀猛劈,将他的左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