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允炆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徐增寿已经拿出了五百万贯,填补亏损,维持作坊的运行,可这些人也是杯水车薪,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崩溃就不可避免!

    徐增寿跟手下人沟通之后,确认火候差不多了,该引爆这颗炸弹了!

    几乎在一夜之间,一条爆炸性消息就传遍整个苏州,因为经营不善,中山王府开始抛售苏州丝绸作坊的股份。

    这条消息传出来,很多人都十分错愕。

    虽然他们知道现在局势艰难,但是头几年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徐家赚了钵满盆满,家底丰厚。而且丝绸生意多少年了,只要等苦日子过去,就会重新繁荣,为什么要出售?还是低价出售?

    就在所有人犯迷糊的时候,更多消息传来,官方的海外贸易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沉重的厘金超出了作坊的承受能力,猖獗的走私不受控制……整个江南的经济体系已经开始崩溃了。

    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一再下降价格,可就是没有人敢接手。

    到了第十一天,作坊……关门了。

    多达六千多名女工没了工作。当然,徐增寿还算厚道,给每个工人发了五十贯,作为遣散费,并且承诺,只要重新开工,还会优先招募她们。

    女工含着眼泪,离开了作坊。

    伴随着丝绸作坊的关门,预示着江南经济的春天结束了……从洪武二十年之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十多年的繁华,走到头了。

    一家,两家,三家……作坊倒了,街上的铺面关门了,相关的航运,镖局,也都跟着倒霉。

    就像是骨牌一样,倒塌了第一张,后面的就不受控了。

    江南苑是苏州最顶尖的淮扬菜饭馆,以往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想要吃一顿饭,要提前五天订餐,而且吃饭的时间还受到限制。

    不知道什么时候,店铺外面居然挂出了八折的幌子。

    生意没了,八折也不管用啊,七折,五折……最后江南苑干脆将上面两层雅间关了,只留下第一层的大堂惨淡维持。

    那些原来经常跑江南苑吃饭的商人,开始去小饭馆,街边摊,最后干脆在家里吃算了。

    还有人把城里的房舍封起来,跑到了乡下自种自吃,或者干脆去外地躲避债务。

    餐饮黄了,昔日堪比秦淮河的烟花巷弄也迅速垮台了,人们口袋里的钱都没了,哪里还有闲心取乐。

    即便有钱,看这种局势,谁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干脆把钱藏起来,熬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再说。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连一个客人都拉不到。

    恐慌像是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包括徐增寿在内,都懵了,他引爆的这颗炸弹竟然是如斯恐怖!

    如果说苏州丝绸作坊倒下,影响最大的是谁?恐怕还要算皇家银行!

    曾经丝绸作坊是最大的借贷客户,皇家银行也乐意借钱给作坊,让他们扩大生产,毕竟每年海外贸易,换来的金银,还要入皇家银行的账。

    可现在呢,情况完全变了,双方不再是亲密地合作关系。

    皇家银行的苏州分行,冲到了丝绸作坊,直接逼债。

    “还钱,你们在一个月之内,必须交出100万贯欠款,不然作坊就要被查封!”

    听到查封两个字,负责的东家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查封好啊,查封了吧!今天要是不查封,我是你们的孙子!”

    皇家银行的人气坏了,好大的胆子,欠了钱,还敢骂人,谁给你们的狗胆?

    他举手要打,而丝绸作坊的东家回手一指,足足有几十人之多,银行这边还以为是工人呢!

    只见作坊东家冷笑,“瞧见没有,这些都是要债的!他们有生丝收购的王老板,有船队的李掌柜的,有车马店的韩掌柜的……他们全都来要账了,你把我抓走,现在就抓走!抓走啊!你把我抓了,他们就不用找我要钱,之前去你们衙门了!”

    银行的人被逼得狼狈不堪,竟然只能落荒而逃。

    当天夜里,丝绸作坊的东家,就在厂房的大梁上,自尽而死。

    苏州银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只是借款变成坏账这么简单而是恐慌情绪蔓延,大家担心银行承受不起,就纷纷前来挤兑。

    尤其是那些小商人,他们知道银行投资产业,收益丰厚,能支付得起利息,才把钱存进来。而如今产业衰败,银行面临天文数字一般的坏账,谁知道能撑多久?赶快去把钱取出来,放在家里,不然棺材本都保不住了。

    这就是恐慌!

    当初朱元璋和朱标都吓得不轻,这一次的规模,比起之前,还要大好几倍!

    从苏州开始,向着常州,扬州,松江,杭州等地蔓延,整个江南,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这一场大乱,终于惊动了大明的中枢,作为皇家银行的负责者,夏原吉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午门,递牌子求见。

    在半个时辰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召见。

    朱允炆正在商议军务,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在,另外还有新任的吏部尚书张紞,在见礼之后,夏原吉恭恭敬敬道:“启奏陛下,臣此来是向朝廷户部和兵部讨债,在半个月之内,此二部必须向皇家银行归还五百万贯欠款救急。”

    户部和兵部都不在,可在场的三位大臣都听不下去了,张紞就道:“夏大人,此刻正是和燕逆的决战之际,你们皇家银行该给兵部出钱才是,哪有逼债的道理?”

    夏原吉并没有惧怕,而是凛然道:“张天官,皇家银行不是夏某人的,而是陛下的,皇家银行的股份全都是天子所有,我夏原吉只是负责经营而已!”

    张紞怒道:“我没心思跟你咬文嚼字,既然你负责经营,就不该趁火打劫,你这是给朝廷添乱!”

    夏原吉依旧冷冷道:“如果现在不解决,就不是添乱,而是天崩地裂!”

    “你!你危言耸听!”张紞怒斥道。

    夏原吉深吸口气,冲着朱允炆躬身道:“陛下,自从去年以来,从皇家银行陆续借出去一千七百万贯,支应朝廷百万大军的花用,皇家银行可谓是竭尽心力。但是现在皇家银行面临了困难,借给朝廷的钱收不回来,官方的海外贸易受到走私冲击,出现了至少八百万坏账,更要命的是,还有无数的百姓挤兑,没有三千万贯根本过不起这一关!”

    夏原吉怒吼道:“朝廷将用兵打仗的重担都放在了皇家银行身上,去去岁呢,免除了南直隶和江西等地的田赋,户部不开拓财源,只知道借钱,如今借了钱,又不打算还,天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吗?”

    夏原吉的话掷地有声,对于朱允炆来说,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皇帝欠账也是要还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5章 捉拿徐增寿

    “其实吧,我给朱允炆埋了个雷。”

    柳淳觉得很有必要跟朱棣说清楚一些事情,免得这丫的记仇,“算起来也不是雷,就是看朱允炆能不能管得住自己了。”

    朱棣翻了个大白眼,“你小子能不能别总是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赶快说。”

    “就是那个皇家银行,那本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我也是真心替先帝谋划的,可是,可是……”

    “可是什么?”朱棣气得胡子都立起来了,“我可警告啊,别以为父皇不在了,欺骗他老人家就没事了,小心我拿皇明祖训杀你的头!”

    柳淳还不高兴了呢!

    “我可没欺骗先帝,银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用。先帝甚至答应我搬空了内帑,把自己的钱,充当皇家银行的准备金,才维持了银行的平稳。我现在担心的是朱允炆没有先帝的眼界,又控制不住爪子,随便从银行支取钱财,充作军用,一旦那样的话,皇家银行就可能有崩塌的危险!”

    朱棣突然脸色大变,惊问道:“有多危险?”

    “这个……很难说了,如果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地方,还没有什么……比如西安,最多就是一些储户和银行家跳河自杀,老百姓看个笑话,过个一年半载,也就忘了。如果是江南的话,情况就会很糟糕!”

    “有多糟糕?”

    “皇家银行给许多作坊提供贷款,银行出问题,这些作坊承受不住的,失业是肯定的,江南的城市化是整个大明最高的,上百万人失去生存来源,反过头又会挤兑银行,加剧崩溃……保守估计,整个江南的经济也会倒退十年以上。”柳淳很清楚,发生这种情况,对老百姓不是好事情,可他也不是有意残害百姓。

    归根到底,还是朱允炆这一群人,根本不懂金融,或者说他们对柳学没有多少了解,也根本不屑于了解!

    “我是给朱允炆讲过的,他能听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朱棣哼了一声,黑着脸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看看这个吧!”

    朱棣说着,将一封信递给了柳淳。

    “这是增寿给我写的,你看看吧!”

    柳淳慌忙展开,仔细看去,越看他越是心惊肉跳,虽然柳淳预测到了会有危机,但是他毕竟没在江南,很多具体情况他不知道。

    本来柳淳琢磨着危机爆发会从皇家银行开始,毕竟朱允炆要花钱打仗。

    可根据徐增寿的描述,危险竟然出现在走私上面!

    江南的商贾士绅反对官方贸易,大肆走私,致使原来的大作坊受到了冲击,而这些大作坊又是皇家银行的做大客户!

    柳淳稍微琢磨了一下,还意味深长瞧了瞧朱棣,这帮文人能干得出来吗?

    的确干得出来!

    就拿朱棣在位的时候,著名的下西洋来说,史书上都说是宣扬国威,每一次靡费无数……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假使说的是真的,朱棣在位,干了那么多大事情,全都是烧钱的,却没有来钱的,那永乐盛世是怎么来的?

    谁也不能光干活不吃饭吧?

    其实稍微用点心思,就应该明白,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官方贸易,当然会有以物易物的情况,也会有赏赐,可这不是重点,海外有许多大明需要的货物……上好的木材,犀角,宝石,珍珠,香料等等……这些东西拿回来,除了供应皇室之用,还能换取丰厚的利润,有了这些利润,才能支撑朱棣修北平,征蒙古……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循环,不至于财力枯竭。

    还有一点,从时间上看,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是在永乐八年,而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七年,二征蒙古是在永乐十二年,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年,三征蒙古在永乐二十年,六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下西洋和征蒙古,时间上高度相关,基本上都是比征战提前一年,这恐怕不是巧合,因为每次下西洋都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

    提前一年出发,等大军获胜回归,正好拿海外的珍宝物产,赏赐将士,贴补国用,免得劳民伤财……

    弄清楚这个关系,剩下的事情恐怕就一目了然了,朱棣死后,下西洋迅速被叫停,甚至连福船都给毁了,海图也给烧了!

    就问一句,有那么大的仇吗?

    事实证明,有啊!

    因为挡人家的财路了!

    官方贸易不停,民间如何能插手分润啊?

    纠缠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海禁,是真的因为祖制大如山吗?

    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多了,贪污六十两就剥皮楦草,怎么洪武之后,就没有人皮枕头了?

    偏偏海禁这一条,永远解决不了?

    说白了,是有人在维护海禁。海禁禁得不是民间,而是绑住了官方的手脚,然后民间商船敞开了发财。浙闽海商背后,不就是东南的士人集团吗?

    这帮人不但鼓吹海禁,还闹出了倭寇……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跟西北的晋商,完全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老朱一旦走了,原来的良政迅速变了味道。

    说实话,就连柳淳都低估了士人集团的贪婪,这边打仗呢,你们就那么巴望着朱允炆完蛋吗?

    柳淳甚至有那么一点同情自己的倒霉徒弟了,不过相比之下,他更同情的是徐增寿!

    “王爷,他给你写这封信,是不是他要动手?”

    朱棣微微点头!

    柳淳骤然站起,脸色急剧变化,“不行,他不行!”柳淳正色道:“这金融经济的事情,操作起来非常讲究,徐增寿他看出了问题所在,已经是很了不起,但究竟怎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又如何保全自己……这件事情怕是他没有想清楚,他现在动手,会把自己陷进去的。”

    朱棣也着急了,说实话,他跟徐增寿的感情不浅,这人就怕对脾气,比如徐辉祖,朱棣怎么都看不上眼,觉得他太端着,太假!

    而徐增寿则不然,他是真性情,是真心为了自己好。

    要知道在不久前,他跟柳淳谈论,要救的几个人里面,徐增寿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傻小子,他本来就很危险了,又何必冒险呢!”朱棣气得捶桌子。

    柳淳思索再三,对朱棣道:“王爷,恐怕我要走一趟了!”

    “你?”

    “没错!”柳淳道:“我在东南留下的最后一手就是银行。该如何发动,也只有我清楚。徐增寿,蓝玉,这些人我必须救出来。火候也差不多了,我不能一直当死人了。”

    柳淳对朱棣笑道:“王爷,你是用兵奇才,我留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让我南下金陵,跟这帮人周旋,彻底摧毁经济命脉,到时候王爷南下也会容易许多。”

    朱棣怎么愿意放柳淳离开……虽说柳淳在军事上是弱项,但他智计百出,有他在,几乎不用担心军需粮草,什么事情都不用烦心,只管专心打仗。柳淳一走,他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徐增寿的确不能不管……而且若是真能摧毁经济来源,切断军需粮草,那朱允炆的百万大军就不是困难了,相反,会变成朱允炆的麻烦。

    “嗯!”

    朱棣想了想,终于点头,“柳淳,我答应你南下,可你千千万万,要保护好自己,绝对不能弄险!”朱棣又想了想,取出一块绸子,用朱笔在上面写了一道手谕,然后盖上了他的大印,还有一方私人印章,然后才递给柳淳。

    “你拿着这个!”

    柳淳下意识接过,朱棣道:“你若是没法立刻返回西北,或者局势有变,你就去北平。有这道手谕在,北平上上下下,都会听从你的安排的,谁敢说一个不字,立斩不饶!”

    这可是个大宝贝,简直比尚方宝剑还厉害。

    柳淳小心收好,他也没惊动任何人,就离开了西安,踏上了前往金陵的道路……

    他这边离开,几乎与此同时,江南是彻底大乱,乱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朝廷还是一心要对付靖难军,不愿意拿出钱财,来解救皇家银行的危局。

    说到底,还是不相信银行会出多大的问题,大不了损失一些钱财,共体时艰吗!包括方孝孺在内,银行是他知识的盲点,故此也没有提前察觉到危险。

    夏原吉干着急,也没有办法,就只能全力调动资金,勉力维持。

    可多厉害的裱糊匠,也不可能挡得住狂风暴雨。

    过了五月端午,一个消息传开了……每年在端午之前,海外客商都要跟大明谈好供货协议,丝绸茶叶的生产,都要按照这个协议来办。

    生意最好的几年,几乎三月下旬,就已经开谈了,可今年呢,直到端午过去,皇家银行方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