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淳揶揄道:“徐姑娘,你就是这么赚工钱的?”
徐妙锦心虚低下头,道:“没错,头几天我自己缝,张嫂子她们想要找我学习认字,可我没时间……后来张嫂子就提议,干脆由她们替我缝荷包,让我只负责教她们识字。柳先生若是觉得不妥,我,我专心缝荷包就是了。”
“可别!”
刘淳笑道:“我这里最缺识字的人呢!让徐姑娘做荷包,实在是浪费了资源……这让吧,你就算是白羊口的女先生了!”
“先生!”徐妙锦面带惊喜,大胆问道:“那工钱呢?怎么算?”
“哈哈哈,每个月一两银子,如何?”
“太好了!”徐妙锦兴奋拍手,叫道:“我当先生了,这事要告诉陛下才行!”
“陛下?老朱?”刘淳大吃一惊,忍不住问道:“徐姑娘,你跟陛下有信件往来?”
徐妙锦颔首,“是陛下来信,询问见闻的。”
这丫头够厉害的,居然通着天!
刘淳突然有了主意,一个摆脱蓝玉纠缠的办法!
“那个……徐姑娘,能不能在信里提几句在下的事情?”刘淳一躬到地,“拜托了!”
徐妙锦忍不住想笑,这傻子,不写你写谁啊!
………………………………
第48章 朱元璋的考题
徐妙锦要给老朱写信,自然是写一路的见闻,新奇古怪的事情,试问,哪里能有白羊口有意思?
又是生产军粮,又是雇佣女工,甚至还要弄冶铁作坊。刘淳更是自称郭氏传人,哪一样都能引起老朱的兴趣,甚至比前方打仗还有趣呢!
见徐妙锦一口答应,刘淳松了口气,这封信上去,他就算在朱元璋那里挂了号,说句文词,叫简在帝心!
假如一定要抱一条大腿,刘淳觉得还是抱老朱的比较合适。
当下朱棣还太弱,而太子朱标又不能长久,别看老朱手黑,但只要不作死,小心做实事,就不会有事。
只是要想让朱元璋看重,就需要拿出点打动人心的玩意。
刘淳想了好半天,只想到一个点子。
“那个徐姑娘,有件事,你看能不能写到信里面?”
“说吧!”
“根据我师门的前辈讲,在海外有几种十分高产的作物,不择土地,产量又大,若是陛下有兴趣,可派遣船队,向东航行,跨过一片茫茫大海,就能找到。往返或许要两年的时间,不过真的找到带回来,那可是大明百姓之福。”
朱元璋出身穷苦,又关心百姓,肯定对玉米、土豆、地瓜感兴趣,刘淳信心满满。
可徐妙锦听完,却把笔放了下来,抬起头,冲着刘淳微微一笑……很倾城!
“柳先生,若是听我的,就别写!”
“为什么?”
徐妙锦吐出两个字,立刻就让刘淳冒汗了。
“海禁!”
该死,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朱元璋刚打下天下,张士诚和方国珍退到海岛上,伺机作乱,朱元璋颁布了第一道海禁命令。随后天下一统,急需休养生息,在这个关头,种田产粮食,努力生育,扩充人口,就成了最紧要的事情。
为了避免百姓争相前往海外贸易,耽误了根本,老朱再度重申海禁。
若是此时建议去什么海外,寻找良种,岂不是公然跟老朱的国策对抗,还能有好下场吗?
有关海禁的事情,刘淳不是不知道,可他毕竟不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明人,而且穿越时间还短,有些禁忌容易忽略掉。
徐妙锦的提醒,实在是太及时了!
“徐姑娘提点之恩,在下感激涕零。”刘淳说着,深深一躬。
徐妙锦的眼珠转了转,嗔道:“光是嘴上感激吗?”
“那,要我做什么?”
徐妙锦提着手里的毛笔,盯着笔尖儿,轻轻扯下一根狼毫,用漫不经心的语气道:“总要给我涨点工钱吧?”
“工钱?”
刘淳怎么也想不到,这王府千金,怎么变得市侩起来!
“那个要多少才行?”刘淳傻傻问道,这小妮子不会趁机敲竹杠吧?
徐妙锦道:“我现在的工钱是一个月一两银子,能提到多少?”她一边说着,一边晃着葱玉般的左手,五个手指头,修长圆润,跟软玉琢出来似的。
“五两?”刘淳试探着问道。
徐妙锦眼睛放光,立刻点头,“好,不许反悔!”小妮子可高兴坏了,她其实是想说涨五成就够了,哪知道刘淳一下子给翻了五倍!
这个老板够大方的!
不错!
徐妙锦满意了,刘淳也在暗暗擦汗,多大的事情,别说五两,就算五十两、五百两、哪怕五千两,也不多啊!
这丫头还算有良心。
两个人,一个觉得占了便宜,一个觉得省了银子,这才叫珠联璧合呢!
徐妙锦整整写了十大张纸,一封厚厚的书信,就这样到了南京,落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刚过了花甲生日的朱元璋,依旧精神矍铄,每天处理几百件的公务,从早忙到晚上,不过朱元璋已经有意培养太子,将一些事情交给太子处理,他只负责最后核准。
朱标正式接触国政,他这才感觉到身为君主的压力。
不说别的,光是辽东一战,有功的将士就何止千万!
尤其是名列第一的,正是他的四弟燕王朱棣!
军功是最显而易见的东西。
这次朱棣先是攻取金山,接着马不停蹄,袭取松花河,他以火药作为武器,一举击溃三万骑兵,彻底打消了纳哈出向西逃窜的企图。
两场大胜,哪怕永昌侯蓝玉都不敢再小瞧燕王,朱棣俨然成为军中的后起之秀!
“四弟啊四弟!你为何如此出众啊?”
朱标反复看着捷报,心里头五味杂陈。
身为大哥,他对兄弟是爱护的,可问题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已经将朱棣看成了威胁,不断在朱标身边进言,要对朱棣下手,弄得他不胜其烦。
而且蓝玉也给他写了信,在信中,他盛赞一个叫柳淳的少年,说他才学过人,本事了得,朱棣能打赢,全靠着柳小郎的帮忙。
若是能把此人拉到东宫,再也没人能撼动殿下的位置……
每一个人都打着为自己好的旗号,可殊不知,全都是想当然!
朱标的太子之位,是两个人定下的,一个是活着的朱元璋,一个是死去的马皇后!除了他们,谁也韩动不了储君之位。
可麻烦的是,下面人的情绪又不能不照顾。
说兄弟坏话,朱标干不出来,也不能干!
那就只有把那个少年弄到京城,也算是给老四一个敲打吧!
朱标进宫,把拟定的有功将士的名单,递给了朱元璋,等老朱看过之后,他躬身道:“父皇,宋国公提到,有个少年制作军粮,改良火药,着实有些本事,孩儿想把他调到京城,来东宫做事。”
朱标从来没想过父皇会回绝,别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就算名满天下,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要知道当初朱元璋可是把徐达、常遇春、宋濂等人,全都派到了东宫,悉心辅佐太子,对儿子,老朱一向是大方的。
可谁知这一次朱元璋竟然没有立刻应允,他沉吟片刻,“太子,你可知道,这个少年自称郭氏传人?”
“郭氏传人?”朱标愣了一下,蓝玉的信中忘了提此事,他也就不知道了。
朱元璋道:“他说是前朝大儒郭守敬的门下传人,有一身的本事,投奔大明,要辅佐圣朝!”
朱标哑然,借助前人,抬高身份的骗子可是不在少数,他的东宫就时常有狂生来投,基本上都是本事不大,口气不小的货。
不过看蓝玉的书信,应该有些本事。
“父皇,既然如此,那就更应该调入京城,看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不!”
朱元璋果断摇头,“贸然调入京城,必定引起一些人的效仿,以此为终南捷径,弄得人心大乱。”
老朱想了想,“他不是说是郭守敬的传人,还熟悉鞑子的情况吗!朕就给他一个考题,看看他的本事。这一次纳哈出二十五万人投降,这二十五万人究竟该如何处置,朕想看看他有没有主意!”
朱标眼睛转了转,突然道:“父皇,前些时候,有人把方孝孺押到了京城,此人品行端正,是受了陷害!”
“方孝孺!”朱元璋想了想,终于有印象了,“嗯,此人的确有些不凡之处,太子日后可以仰仗他。”
朱标暗喜,“父皇,既然如此,能不能把处理这二十五万人的事情,也交给方孝孺,看看他的本事如何?”
………………………………
第49章 神奇二人组
方孝孺并不像很多影视作品表现的那么老,他死的时候才46岁,而此刻这位才刚过而立之年,正是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时候。
只可惜方孝孺的运气并不好,早在五年前,就有人把他推荐给朱元璋。
老朱看过之后,就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然后就客客气气把他送回去了……事实证明,老朱的眼光还是精准的,方孝孺的人品是不错,至于能力,那就呵呵!
老朱的意思是让方孝孺回去读书涨本事,等有了才能,再入仕为官。只不过方孝孺的运气也太差了点,居然又被仇家陷害,扭送到了京城问罪。
幸好老朱还记得这个人,就把方孝孺给放了。
朱标素来敬重文人,也听说过方孝孺的名气,就暂时把他留在了东宫,攀谈了几次,朱标觉得方孝孺人不错,就想给他争取个机会。
安顿归降的纳哈出所部,应该不算难事。
“父皇,索性就把方孝孺和柳淳放在一起,同时考一考本事,看看他们究竟有几斤几两,能不能重用。”
“方孝孺!”朱元璋沉吟了半晌,他有心拒绝,可太子提出来了,又不好剥了面子。
“这样,告诉他,去了,只是看,然后提出方略,该怎么办,自有朕来定夺!”
朱标欣然同意,他回到东宫,立刻把方孝孺请来,将事情说了一遍。
“方先生,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若是能办妥,父皇必定龙颜大悦,先生高升可期啊!”
方孝孺脸颊清瘦,眉头深锁,似乎并没有被打动。
“殿下,安抚归降的蛮夷,易如反掌,不是难事。只是那个柳淳,他自称是郭守敬的门下,这个……”
“先生,有什么不妥?”
方孝孺愤然道:“郭守敬身为汉人,侍奉鞑虏,官至极品,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民脂民膏……似这般败类,又能教出什么好门人?朝廷切不可重用此人啊!”
“方先生,所谓郭氏之学,乃是天文历法,水利民生,似乎和人品无关吧?”朱标尴尬笑道。
方孝孺一本正色道:“皆是一些小道,不值一提。仁义王道,才是治国正途,其余诸般事,百工匠户皆可为之!”
好嘛,直接把一个科学家归类到工匠里面了,方孝孺也是够敢说的。
朱标却跟吃了苍蝇似的。
怎么感觉要坏事啊?
永昌侯蓝玉极力推荐柳淳,还告诉朱标,有此人辅佐,安枕无忧,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偏偏方孝孺的成见这么深,朱标都有点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推荐他了。不过话说出去了,也不能反悔。
朱标和方孝孺谈了一会儿,就让他先去准备,而后呢,把东宫的伴读黄子澄找来。
相比起方孝孺,黄子澄就顺遂多了,他在两年前,中了会元,殿试第三,得了探花,入选翰林院,担任编修。不久,又调入东宫,当了太子伴读。
对于黄子澄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着太子登基,他好大展拳脚。至于当下,则是要当好谋士。
“殿下,方孝孺在士林素有清名,永昌侯又是军中悍将,假如为了一个所谓的郭氏传人,弄得不愉快,不是殿下之福。我看这样,要不让曹国公也跟着去一趟,如何?”
曹国公是谁?
此人可是大大有名,他叫李景隆!
他爹是岐阳王李文忠,前几年李文忠去世,李景隆继承了爵位。
这位有三大特点,第一,他喜欢读书,在一大堆的勋贵子弟当中,他熟读兵书,滔滔不断,就连老将都比不上。
第二呢,他长得魁梧,身材高大,相貌堂堂,颇为乃父的风范。
至于第三,就是办事可靠,能力不俗,他几次替朝廷练兵,在校阅当中,都得到了最上等的评价。
让李景隆跟着去,一来显示朝廷的重视,二来呢,也好调解方孝孺和蓝玉之间的矛盾。
朱标仔细想了想,也觉得黄子澄的主意很好,就这样,李景隆和方孝孺,这个“神奇二人组”出发了,踏上前往北平的道路。
这俩位还在路上跋涉,柳淳的高炉已经搭建完毕。
他试着点火,开始炼铁。
炼铁这项技术已经流传了太多年,工匠们还是很有经验的。
怎么搭建高炉,如何选矿,如何煅烧,全都心中有数。
柳淳能给他们的改进不多,只是两样,一是水力鼓风机,一是空气预热!
很显然,炼铁的关键是温度,想要提高温度,就要让燃烧变得剧烈起来,也就是说,要提供足够的空气。
人力风箱是远远不够的,水力却可以带来充足的空气。
不过空气足够了,问题又来了,常温状态下的空气,进入高炉,会带走热量。
因此呢,需要事先预热,把空气加热到几百度,再送入高炉,那才叫干柴烈火!
高炉里的火焰,从最初的红褐色,变成亮白色,炽热的炉温让铁矿石融化,最终变成了铁水……
“成功了!”
柳淳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他立刻吩咐,让手下工人继续鼓足劲头儿,全力炼铁。
把炼出了的铁锭储存起来备用,越多越好!
工人们被柳公子的高炉惊呆了。
过去他们炼一炉铁,几乎要十天时间,现在呢,压缩到了一天以内!
这可不只是节省了时间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倭国的刀剑,十分锋利,一度远超大明。
问题不是大明的技术不行,而是炼铁太废木材,大明只能使用煤炭,偏偏大明的煤矿含硫较高,造成炼出来的铁杂质过高,也就不堪使用了。
而经过空气预热,大大节约时间,剩下了木材,也就不需要用煤炭了。
其实柳淳清楚,最好的炼铁原料是焦炭,只不过技术的东西,一步一步来就好,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那就是妖孽了,会挨雷劈的。
以目前白羊口的炼铁水平,除了预热空气一项之外,其余的,也就是大明中后期的程度而已。
以明代后期的高炉为例,最多一天能产6000斤生铁,目前白羊口的产能在4000左右,柳淳计划再建造两座高炉,让产能尽快突破一万斤!
柳淳这家伙的脑袋,始终和别人不一样。
他光是疯狂囤积生铁,却没有进一步动作,可谁都知道,成品的利润远远超出半成品,光是囤积生铁远远不够。
“铁匠,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铁匠!”三爷咆哮道:“我们需要能把生铁变成农具的铁匠!”
“然后呢?”柳淳耸了耸肩,“你有办法找到铁匠?”
又是这副欠揍的模样,三爷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了。
“我是让你去找铁匠,开高价,去各地招募人手!”
“不去!”柳淳果断摇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