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你没看见,练子宁那副德行,严刑拷打,立刻就没命了。而且也不用我们动手,只要把消息传出去,说练子宁还活着,并且归顺了王爷,立刻就会有人帮着我们撬开练子宁的嘴巴。”
朱棣沉吟片刻,哼了一声,“你就不能快点撬开练子宁的嘴?本王很着急!”
柳淳无奈道:“王爷,这种事情只能让练子宁自己说出口,不然的话,他胡乱攀扯,我们就更没法查出真相了。”
“嗯!”朱棣无奈哼了一声,“好吧,反正这些事情都交给你了,本王只要最后的结果!”
……
从这件事情开始,朱棣就和柳淳达成了默契,练兵打仗,沙场对敌,这是朱棣的事情,至于刺探军情,舆论宣传,打击朱允炆的威望,撼动他的根基,瓦解军心,削弱士气……这些事情,都是柳淳负责。
两个人,两条线,珠联璧合,配合堪称默契。
这不,朱棣利用冬季,展开大练兵,现在朱棣的人马非常复杂,他的核心之后八十名王府侍卫,另外吞了亲王三千人,代王一万人,肃王五千人,最大的一部分是秦王府的三卫,超过三万五千人。
另外朱棣又俘虏了李景隆的部下,差不多有几万人,还有在河西走廊等地招募过来的骑兵一万多人。
都加起来,也有十万人。
可这十万人良莠不齐,且彼此一点都不熟悉,甚至语言都不通。李景隆的部下多数是南方人,而几位王爷的三卫兵马都是北方的,而那些党项,吐蕃的骑兵,就更加复杂了……语言的隔阂,习惯上的不同,造成了很多矛盾,士兵经常冲突斗殴。
对此,朱棣进行了彻底的整编,他把人马打散,按照骑兵、步兵、火铳兵,辎重兵进行重编。
在重编过程中,朱棣给军中增加了一个系统,那就是文官体系!
军中文官!
按照朱棣的要求,指挥作战,这是武将的职责,而发放粮饷,执行军法,沟通情况,解决士兵的困难……全都交给了文官负责。
明眼人都知道,朱棣这是逼出来的。
他既不放心那些将领,又对士兵的冲突矛盾不能视而不见。没有办法,就只能安排一群人,帮助他进行管理。
只不过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做法,竟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军中文官渐渐分出两个类型,一类是专门负责打仗的参谋人员,另一部分则是跟士兵更为贴近的训导人员。
这两类文官的出现,让各级将领的指挥作战能力提高了很多,而且呢,军营之中,士兵的压力也小了不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战斗力迅速提升。
从更长远来讲,朱棣打破了文官之间泾渭分明的壁垒……这些有着军营经验的文官,后来大量进入了官僚体系,他们兼具文官的狡猾和武将的凶悍,有了这群人在,想要压制武人,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当然了,这些好处都是后话,朱棣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把人马整编好,做到如臂指使,因为这个寒冬之后,恶战就会随之而来,生死之战,丝毫马虎不得。
如果说朱棣的任务是强大自己,那么柳淳则是全力以赴,给朱允炆添乱。
他们派出了使者,带着平定西北,光复瓜州和沙州的消息,向京城进发。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朱允炆也急需知道朱棣的虚实,通过使臣探听朱棣的情况,就成了非常不错的选择。
可问题是这群使者太气人了。
除了领头的年轻人之外,还带了不少说书唱戏的,这帮家伙带着锣鼓乐器,天生一副好嗓子,每到一处镇子,就大讲朱棣如何平定西北,如何分田分地……等到了县城,那就更热闹了,干脆在馆驿外面画出一圈地方,开始演出了。
这是使者,还是卖艺的啊?
把不少地方官吏都给折腾懵了,他们纷纷派出衙役看管,然后又给应天送信,请教礼部和鸿胪寺,使者可不可以表演?
刚刚从家乡回来,接掌礼部尚书的陈迪,一看鼻子都气歪了。
这是表演吗?
分明是为匪宣传啊!
地方官吏都是干什么吃的?
怎么能允许!
他连忙下达禁令,并且派遣一队锦衣卫,去专门护送使者进京,沿途再也不许他们跟被人接触,如果不听话,那就杀!
陈迪的禁令还是晚了一步。消息已经传播开了……而且柳淳安排在暗处的那些眼线也都动了起来,全力以赴,宣扬朱棣大胜的消息。
燕王开疆拓土,完成先帝未完成的事业,而朱允炆则是倒行逆施,为了对付燕王,不惜违背祖训,勾结蛮夷……难道他忘了,蒙古人曾经屠戮中原,杀了无数的百姓吗?
这一番质问,或许还算不得什么,可伴随而来的另一条消息,却让人懵了!
朱允炆的师父,右都御史练子宁,终于看不下去,决定弃暗投明,追随燕王,一起讨伐朱允炆!
这可是个超级重磅炸弹,五月五,一颗惊雷,在头顶炸响!
谁?
练子宁!
那可是天子的师父啊!
他怎么投降了朱棣?抛弃了自己的弟子?
难道真如传言说的,练子宁失望透顶?觉得天子太过分了?徒弟背叛师父常听说,可师父背叛徒弟,还很少见。
尤其是前些时候,朱允炆宣称练子宁落入敌手,殉国而死,还给师父大办丧礼,现在看起来,简直跟笑话一般!
到底谁是谁非,又有谁说得清楚?
可没过多久,从练子宁的老家临江府传来了消息,练氏宗族,决定将练子宁逐出家门,生不是练家的人,死不许入练家的坟!
不忠不义,无君无父,屈膝投敌,寡廉鲜耻之徒,练家子弟,人人得而诛之!
消息传到了西安,练子宁整整三日,不吃不喝,或许后世之人无法理解,一个人被开除宗族,意味着什么!
可练子宁太清楚了,他完了!
君父抛弃他无所谓,家族抛弃他,就连最后一丝念想也没有了,彻底成了孤魂野鬼,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朱允炆啊朱允炆!
好歹师徒一场,用得着做得这么绝吗?家族的抛弃,让练子宁彻底放弃了最后的矜持,脸面这个东西,不要也罢!
练子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他没有别的,只有一支笔,满腔愤懑!
五天之后,一篇大作新鲜出炉,标题只有四个字:德不配位!
顶点
………………………………
第414章 藩王皆反
练子宁从书房里出来,比起几天前,要更加憔悴,身体佝偻的更厉害,浑身上下,就剩一堆骨头,皮肤缩成了一层膜,紧紧附在骨头上面,让他看起来很像是一个骷髅标本,唯一不同的就是闪闪放光的眼睛,炽热而疯狂,好似鬼火燃烧,就连柳淳看着都很不舒服。
说实话,柳淳还是很想直接杀了练子宁,这家伙的感觉就是很危险,一个本来就满肚子主意的文人,再黑化了,结果绝对是威力成倍增长,对柳淳绝对构成了威胁。
不过此刻朱棣正在用人之际,自己又想查清楚案子,没办法,就只能留着练子宁了。柳淳有一个想法,假如历史上,朱棣提前抓到了那帮文臣,招降他们,会不会有人投降?
毕竟子啊原本的历史上,他们跟朱棣斗了四年,血海深仇,已经解不开了。就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朱棣要是不狠狠杀几个,还真没法跟老兄弟们交代。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练子宁、景清……全都死的凄惨无比,当然,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只是到了这一世,会如何收场,柳淳也说不好。
除了已经死掉的齐泰,其他人还会怎么样,就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练大人,你也辛苦了,请军医给你诊脉,然后开一些药,你也该调养身体。”
柳淳说完,练子宁突然道:“不忙,老夫还死不了,柳大人,我有一个请求,不知道能不能答应?”
“说吧!”柳淳干脆道。
“是这样的,那两个胡姬太笨了,大人能不能给老夫挑八名更漂亮的,最好懂琴棋书画的女子,到我这边伺候!”
他的要求说完,柳淳都傻了,上下打量练子宁,怪叫道:“我说练大人,你都这样了,还不老实啊?难道你想做个风流鬼吗?”
练子宁哑然,他的笑容很凄苦,又透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洒脱。
“柳大人,老夫现在是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孤魂野鬼,无依无靠。除了贪财好色,也没有别的可求了。”练子宁盯着柳淳,突然很认真道:“柳大人,你还有机会,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练某曾经也想过致君尧舜,可到了现在……唉,真是没法说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醉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秋风吹雁渡汾水,斜阳随客下西楼……”
练子宁沙哑的嗓音,飘飘荡荡,传出去好远……当夜,果然有八名美女陪着练大人,可据后来所说,当夜练子宁只是伏案痛哭,泪洒青衫。
他并不迂腐,也明白只要赢了,就一俊遮百丑。可问题是他走到了今天,不管是谁书写史书,他都是丑陋的丑角!
既然没什么可追求的,那就声色犬马,百无顾忌,潇潇洒洒过这一辈子吧!
练子宁已经放弃了一切,当然了,他想过得好,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朱棣必须赢!
所以练子宁开始利用他手里的笔,一篇篇犀利的文章,毫不迟疑写了出来。
他把自己参与的,听说的,甚至还有杜撰的事情,通通写了出来!
这些文章柳淳看过之后,后脊背冒凉气,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朱允炆,居然还有如此可怕的一面。
东宫的一群道貌岸然的君子们,私下里竟然是如此不堪!
练子宁绘声绘色,讲述了定远侯王弼的死因……太仓案爆发之后,王弼本是有心彻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可驸马梅殷找到了王弼,他告诉王弼,这些年,有不少粮食外流,可最终换来的钱都流入了东宫。太子殿下仁厚,需要有人帮着殿下传扬名声,巩固储君之位。
等到册立太孙之后,太孙根基远不如太子殿下,所以投入更大。
王弼受朱标大恩,无以为报。
如果彻查太仓一案,必定牵连到东宫上下,到时候太孙殿下有闪失,王弼难辞其咎,如何去面对九泉之下的太子朱标?
……
天可怜见,一位在战场几乎无敌的大将,却被区区人情绊住了……无论如何,他都要报恩,要独自扛下所有的罪责,可问题是以他的骄傲,怎么会甘心受小吏的折辱拷问,怎么能跑到大堂上,让人像罪犯一样审问,又怎么能背负罪名,老死狱中,令家人蒙羞……
没有办法,王弼只能选择自杀,一了百了。
练子宁写王弼的事情,又转头写齐泰,写齐泰为了朱允炆做得种种布局,如何出谋划策,虽然多数失败,可齐泰一直忠心耿耿,一直盼着能辅佐新君。
结果谁知道,新君登基之后,担心他泄露这些年的事情,先把齐泰给灭口了,就连齐家人都给发配到了岭南,生死不知……
练子宁也提到了他自己,被燕王俘虏之后,数月之间,并没有投降,可朱允炆居然把他当成死人对待。
臣子固然该以身殉国,可身为天子,身为弟子,就没有想过,要救救自己的师父吗?
需要的时候,礼贤下士,不需要的时候,就弃之如敝履!
总结起来八个字:“天性薄凉,德不配位!”
练子宁对那些东宫旧臣道:“朱允炆醉心皇位,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位,其他人都是可以牺牲的。扪心自问,你们比齐泰更重要吗?兔死狐悲,难道你们不会成为弃子?”
“还有,那些勋贵武臣,你们更应该悲哀,先帝惩办勋贵,那是因为一些人辜负了先帝的信任。可朱允炆呢,他厌恶所有的武人,他想把所有的武夫,踩在脚底下!给他卖命,真的值吗?”
……
练子宁的文章,在柳淳的运作之下,就像是瘟疫般,快速传播蔓延。历来朝中的秘闻,都会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内容,哪怕是胡编乱造,也会有人信以为真。更何况出自练子宁之手,其中至少有七分是真的,更让人不得不信了。
说到底,毛病还是出在朱允炆身上,哪怕他得位不正,可毕竟皇帝就是皇帝,他已经赢了大半。
接下来只要缓缓图之,就大可以兵不血刃,掌控朝局。
奈何他做贼心虚,先杀柳淳,接着迫不及待去对付朱棣……他连剪除羽翼的过程都省略了,直接要干掉两大强敌。
一个皇帝,对百姓民生,没有半点建树,就迫不及待,掀起大乱,更倒霉的是还打败了一场,这下子民间对朱允炆的评价已经坏到了不能再坏。
说什么都是苍白的,绝大多数人的百姓已经放弃了对新君的希望,转而期盼着朱棣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的结果……
民心思变,一股前所未有的危机,向朱允炆席卷而去……就在这个当口,山东的齐王举起义旗,率领三卫人马,掌控了青州,与朱棣遥相呼应,发誓要一起靖难,铲除朝中奸佞。
在齐王举事的同时,湘王朱柏也举事了,只不过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就被当地的兵马给抓住了。
可湘王朱柏也是个硬气的汉子,不愧是老朱的儿子。
他对地方官吏道朱棣有功无过,被朱允炆残害,不得不举起义旗,他这个叔叔也是朱允炆严重的一根刺儿。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如今他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朱柏说完,果然带着一家人,葬身火海,比起当初的潭王朱梓还要惨烈三分!
朱柏虽然失败了,可另一个人成功了,此人就是岷王朱楩,他的藩国原在甘肃,后来迁到了云南,这一刻,朱楩在云南举事,烽火狼烟,一起燃烧,全都烧向了朱允炆。
云南的情况非常特殊,朱楩不算什么,真正有实力的是西平侯沐春,他提着三十万大军,虎视眈眈,这家伙站在哪一边,即将决定大明的命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15章 云南火器营
湘王惨死,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对于朱棣来说,又损失了一个兄弟。不过湘王处于腹地,兵力有限,也不善于打仗,他起兵就是飞蛾投火,并不让人意外。
至于齐王,说实话朱棣也不看好,他跟这位兄弟一起打过几次仗,总体来说齐王骄傲自大,有野心,手段残暴,脑子却不太好使,他在青州举事,除了要面对山东的兵马,还要防备身边的老虎——长兴侯耿炳文,有此老在,齐王也别想成气候。
唯独有希望成功的就是岷王。
“云南方面,能不能一起举事?”
朱棣问得云南,指的是第一大势力,西平侯沐春。
“假如沐家的三十万人一起发难,攻破江南,指日可待!”朱棣狠狠盯着柳淳,“你在云南有些日子,沐春会不会听你的?”
柳淳把两手一摊,“沐家也是好多人呢,位高权重,他怎么会听我摆布,不过……”
“不过什么?”朱棣追问道。
“也没什么,就是沐春手下的士兵,不少会听我的!”
“不少?是多少?有三成没?”朱棣兴奋道,假如能有三成,就足以燃起一把大火了。
“应该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