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淳摇头道:“攻击重镇,不但要有充裕的兵力,还要粮草齐备,器械充足,王爷以为能打下来?”
朱棣没好气道:“能打下来就怪了!可我也不能困守西安啊!现在就只有向西北进军,攻取河西走廊。”
朱棣说到这里,也是颇为无奈,西安都很贫瘠,延安等地更是养不了几个兵,打下来能有什么用?
面对朱棣的困惑,柳淳哑然一笑,“王爷,你要是想胜过朱允炆,就必须打西北,最好打通河西走廊!”
柳淳说完,也顾不上吃面了,就拉着朱棣到了一块巨大的沙盘面前,整个西北,连同大漠,都在眼前,一目了然。
柳淳这些日子就在研究,如何壮大实力,赢得靖难,如今他终于有了全盘的方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那不妨就先分析一下西北的情况。
纵观整个明代,似乎防御的重心都在辽东,蓟镇,宣府,大同一带,对于西北的关注并不多。
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从北宋开始,这里就是党项和吐蕃的地盘,汉人彻底丢失了西域之地。蒙古崛起之后,大肆屠戮,西北不但连汉人少了,就连其他人也不多。虽然历经多年的恢复,但西北的状况很差,远远达不到汉唐的水平。
而且这里面又出了个问题,汉唐以长安为都,决定了这两朝必须重视西域,一旦有失,会撼动帝国根基的。
可大明呢,不管是最初定都应天,还是后来迁都北平……这两地都处于版图的东侧,对于西北的关注非常不够。
这也就造成了明代在西北不断丢失土地,经营不善的问题。
柳淳听宋国公冯胜讲过,老爷子曾经亲自北伐,攻取了甘肃,再向前就是河西走廊……冯胜打了一辈子仗,读了一辈子史书,能不知道河西走廊的价值吗?可老爷子打下来之后,就选择退兵,只是留了几个卫所,作为基地。并没有进一步的经营,问题出在哪呢?
冯胜用五个字形容:“得地不得人”。
就这么简单,他们杀来了,本地的一些部族纷纷撤走,明军只能得到一座座空城。要知道这时候明朝内地都有很多空白,严重缺少人口。
而向西北移民,那可是耗费巨大的工程。
哪怕连朱元璋都徒呼奈何!
没有法子,朱元璋只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其一,是在西北不断增设卫所,设立军镇,增强实力。
另外就是采用羁縻手段,收买部族头领,稳固边防。
以甘肃为例,此刻就出于三方中间……一方是大明毫无疑问,另一方是北元的残部也没有问题。
还有一方,就是东察合台汗国,在明朝的官方文件里面,称之为回鹘人。
当年冯胜一路打到了沙州和瓜州,跟东察合台汗国直接撞上了。老爷子悲哀地发现,史书上的汉家故地,竟然找不到几个汉人,他们反而成了客军,到处都是回鹘蛮夷,又粮草不济。
冯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退兵不战。
朱棣也了解一些情况,悲愤道:“说到底还是西北的汉人太少了,或许日后会迁移百姓过来,现在我没有办法。”
柳淳笑道:“王爷不必担心,其实在我的眼里,胡人也是可以利用的,关键是要看怎么使用!”
柳淳似笑非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朱棣略微思索,突然想起,柳淳在大宁,不就是收编了几十万的蒙古人吗!
“你打算故技重施?”
柳淳笑着摇头,“大宁是为了开发,又有朝廷大军压阵,不担心蒙古人会造反。可是在西北不行,我们要用最少的力量做出最大的业绩,就必须争取大多数的胡人支持。”
朱棣似有所悟,“的确,不管你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是要吃饭,要过日子的!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
柳淳笑道:“没错,而且胡人受到部族里面的压榨,处境更加艰难。只要对症下药,王爷或许能得到数十万控弦之士!”
朱棣权衡再三,狠狠一挥拳头,“就这么办了!”
“等等!”柳淳拦住了朱棣,“王爷,先别急啊,李景隆虽然战败了,可朱允炆势必会卷土重来,王爷还要坐镇西安,这件事情该安排合适人手才行。”
朱棣突然笑了,“人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都想好了!”
……
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还有个庆王朱栴,三个弟弟,坐在了朱棣的对面。
事到如今,他们已经认命了。朱栴还挺自豪的,他是被朱棣给抓了,身不由己,那俩货是自投罗网,比起他来,可是笨多了,笨到了无药可救。
“十三,十四,十六弟……四哥想请你们帮个忙!”
代王朱桂哼道:“四哥,我们的人马都给你了,身家性命也和你绑在了一起,你还要小弟们如何啊?”
朱棣没理会他语气当中的调侃,而是认真道:“咱们四人都是攘夷塞王,父皇把咱们弟兄安排到了边地,就是作为大明的藩篱,守护江山社稷。你们就藩几年,也该清楚,西北是大明兵力最薄弱的地方。地方豪强割据,部族林立,有原来的党项人,吐蕃人,回鹘人,甚至还有前朝留下来的色目人,乱七八糟一大堆,偏偏就是没多少汉人!”
朱桂哼道:“那我有什么办法,就拿大同来说,往前数,还是辽国的西京呢!当然了,北平也是辽国的地盘,可前朝定都北平,有数十万汉人生活在大都,父皇驱逐了前朝,北平自然就是汉家之地,可我们不成啊!”
“对!就是因为这个,四哥才给你们想了个办法!”朱棣道:“我现在就给你们派兵,派人,立刻出兵,扫荡一切部族,把他们的土地牧场悉数收上来,然后分给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朱栴好奇道:“四哥,那些部族可没有普通百姓,有的都是奴隶!”
“对!就是那些奴隶!”
朱桂不干了,“四哥,你什么意思?他们自己人都不把他们当成人看!你让我们去给他们分田,这是什么道理啊?”
朱棣大笑,“正因为他们不把奴隶当人看,所以咱们才要把他们当成人看!不但要当成人看,还要让他们和汉人一样!三位兄弟,这可是父皇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若是你们能把西北彻底平定了,咱们就又多了一成胜算!”朱棣态度坚决,不容置疑!
……
“咱们这位四哥,就是脑子坏了。”
朱桂坐在马背上,依旧愤愤不平,他从西安出来,这一路上,已经清理了几个小的部族,另外还有十几个色目商人让他给顺手解决了。
前朝都灭了三十年了,还有色目人作威作福,也真是够奇怪的,过去怎么就没有想到处理他们呢?
朱桂胡思乱想着……他们的人马继续向平凉府进发,可就在这时候,粮草断了……西安也不宽裕啊!
没了粮草,怎么打仗?
回去,回去找朱棣去!
朱桂就想打退堂鼓,可朱栴却道:“十三哥,四哥可不是好糊弄的,咱们还是想办法征粮,看看能征上来多少?”
朱桂冷笑,“这地方鸟不拉屎,人烟稀少,你平时能征收多少粮食?这不是笑话一样吗?”
朱栴无奈,“就算是笑话,也要试试啊!”
“那好,试试就试试!如果征不上来,可别怪我!”说完,气哼哼去了帐篷休息。
征粮的命令发下去,人马也派出去了,大约三天之后,从各个方向,出现了无数的农牧民队伍,有人推着小车,有人驱赶着牲口,向军营方向赶来。
他们就像是成群结队的蚂蚁,将粮食,牲畜,各种物质,送到了军前,没有半点耽误!朱桂好奇出来观看,就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背上的麻袋几乎比他还要大,真难为他,哪来的力气?走这么远的路?
朱桂愣住了……
负责征粮的千户对朱桂感叹道:“王爷,这次征粮,是卑职这辈子第一次遇到……以前要去逼着,甚至去抢,才能抠出那么一点东西。可这一次令子下去,都不用咱们的人搬运,老百姓就主动送过来了!”
“王爷,你猜他们还问卑职什么了?”
朱桂沉着脸,心说我怎么知道问了什么,我又不是老百姓!
“王爷,他们说还够不够!不够,大家想办法!总而言之,不能让大军饿着!”千户感慨万千,“王爷,回来的时候,卑职就跟弟兄们念叨,还是变法好啊!真好!”
朱桂尴尬笑笑,“是,是吗?”
千户用力点头,能不是吗?
朱桂终于无话可说,只是转过天,他起得比往常都早,板着一张脸,对士兵怒喝,“吃饱了吧?吃饱了就赶快进军平凉府,那里的百姓都等着呢!”
顶点
………………………………
第411章 巨大收获
朱棣坐镇西安,积极备战。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问题竟然出现在了背后——从十月份开始,代王的书信就一封接着一封……要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能管理地方的官吏,能清丈田亩的会计,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甚至是商人,教师……这家伙就像是催命似的,什么都要。
朱棣一度担心他想狠狠敲诈自己一笔,然后转身就跑。不过跟在军中的密探把消息传给了朱棣,告诉他代王朱桂的确在打,而且已经打疯了!
没错!
就是打疯了!
朱桂曾经在大同就藩。
大同在历史上,还有个名字,叫云州,北平又叫幽州,这也就是著名的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
从五代后晋的时候算起,就落到了契丹的手里,当时出卖燕云之地的两个贼,一个是儿皇帝石敬瑭,还有一位就是桑维翰……屈指算来,已经有五百年了!
朱桂到了大同之后,面对的就是遍地的蛮夷,他为了安抚部族,分化拉拢,费尽了心思。结果这帮家伙还时不时反叛,弄得朱桂脑仁都疼,苦思冥想,也没有办法。
道理很简答,他一直把眼光放在那些上层人物身上。
他想着拉拢一个部族首领,下面的人就都乖乖听话了,可问题是部族首领都是些有实力的人,他们岂是那么容易被拉拢的。
这帮家伙历经无数次的战乱,早就修成了金刚不坏,朝三暮四,说翻脸就翻脸,绝对没有任何信义可讲。
因为在这五百年的动乱之中,好人已经被淘汰干净了。
朱桂一度都绝望了……可他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直以来,大家都错了。
关心那些上层干什么?
与其收买拉拢一些养不熟的白眼狼,不如从最底层下手……不管什么地方,也不管是游牧还是农耕。
绝大多数的百姓求得都是温饱而已。
只要把田产和牧场给他们,适当收一点税,他们就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还能过得很好!
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朱桂简直想抽自己两个嘴巴子。
这么简单的事情,假如他早点发现,没准今天带头奉天靖难的就是他代王了!
真是追悔莫及啊,不过即便是给朱棣干活,朱桂也是心甘情愿。
而且他已经被卷入了大潮之中,唯有随波逐流。
他每完成一处的分田,就会有许多青壮加入,他们有的作为民夫,有的充当向导,有的干脆加入军中,提着一把马刀,就跟朱桂一起干了!
这些普通的农奴和奴隶,都知道一个理儿,假如老爷们卷土重来,他们只会更加悲惨。既然如此,那就先下手为强!
有了无数百姓的支持,朱桂势如破竹,他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人才不够,会影响分田的进度,从而影响进军的速度。
整整三个月过去,朱桂一路杀到了瓜州,这里是河西走廊的西端,换句话说,整个河西走廊,这一次真正纳入了版图!
朱桂像是个小孩子似的,跳下来,捧着沙子,抛向空中,发疯大叫,他的部下也跟着王爷一起,扯着脖子嘶吼。
朱桂喊累了一屁股坐在沙堆上……“你们知道吗?当年宋国公冯胜就打到了这里,结果冯胜没能守住!他退了!”
朱桂咧嘴憨笑,“咱们比宋国公厉害!你们听到没有,咱们超过了宋国公!超过了!我朱桂不是废物!我是名将,能超过四哥的名将!”
这家伙跟疯子似的,满嘴都是疯话。
毫不意外,这些话语都被送到了朱棣手里。
看过密报之后,朱棣只是哑然一笑,递给了柳淳。
柳淳扫了几眼,突然叹道:“王爷果然有识人之明,这次用三王推行均田,实在是一招妙棋。”
朱棣摇头道:“不是识人之明,而是感同身受!”
柳淳摸了摸鼻子,的确,朱棣也是藩王啊,而且还是最出色的那个,他当然知道其他弟兄的心思。
“这藩王虽然尊贵,可有多少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朱棣动了感情,声音都有些沙哑了。
成为了藩王,就只能困守一城,唯一的外出机会就是进京朝贺,可惜的是进京的路线早就规划好了,不是他们说了算,进京待多少时间,也要听礼部的安排,就跟提线木偶差不多。
攘夷塞王因为有兵权,要负责抵御外敌,权柄更重,地位也更高。可问题是九边多苦啊!好些地方连汉人都不多,他们身为皇子,要在一片荒凉之中,修城,建府,练兵,打仗……还要忍受朝臣的非议和攻讦,日子能好过就怪了。
这还不算什么,最要紧的是成为了藩王,这辈子基本就到头了。
不但这辈子,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
“说到底,藩王也是人,也要证明自己。”朱棣轻笑道:“藩王不缺吃穿,他们固然在意自己的利益,可若是有一展才能,名垂青史的机会,绝不会放过。只要见识了变法的好处,他们会比任何人都卖力气!”
柳淳点头,表示赞同。
的确藩王就是这么一群怪胎。
他们每一个人都精力、财力、权力过剩……有人用来做好事,比如周王朱橚就编写医书,救济百姓。当然,更多的藩王则是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比如齐王,鲁王等等……
藩王不是天生的坏人,关键看怎么引导利用。
这不,代王朱桂,就携着大胜的威风,回到了西安。
这家伙骑着一匹高大神骏的战马,坐在上面,威风凛凛,得意洋洋,接受着军民百姓的欢迎。
在朱桂的身后,是庞大的骑兵队伍,很多人连衣甲都没有,可他们确实是大明的骑兵!
“四哥,咱们发达了!”
朱桂急不可耐,向朱棣表功,“我这些日子,共铲除大小部落、村寨、豪族,一共七十三个。”他没有吹牛,因为很多都是小地方,随便派点人过去,也不用打仗,就能解决。当然了,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去。功劳当然要记在朱桂的名下。
“一共毙杀头人以下,包括打手,共计七千八百多人!让二十五万以上的百姓奴隶,得到了田产牧场,还拿到了属于他们的牛羊牲口!”
朱桂越说声音越高亢兴奋,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后面呢!
通过均田,有一万五千多名,各族的青年主动投军,这还是严格把关的结果,不然拉起五万骑兵,一点难度没有。
再有就是战马牲畜,这也是朱棣非常缺少的,朱桂弄到了一万多匹战马……朱棣素来以指挥骑兵见长。
他终于能拉起骑兵队伍了。
“十三弟,你可是立了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