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别看只是编撰,老爷子就已经名震天下,无人不知了。

    还记得周王朱橚不,因为编写了几本医书,经过柳淳的推广,已经活人无数……纵观整个古代,医学资源都是极端稀缺的。

    许多老百姓生病了只能求神拜佛,弄点符水喝喝,或者自己采一些草药,能扛得过去算是幸运,扛不过去就认倒霉。

    第一次让所有人能普遍看得上病,还是赤脚医生的功劳……虽然大多数赤脚医生只能解决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但是却不能否认,是他们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老百姓,第一次享有了生病时能请医生诊治的最基本的待遇——开天辟地,功德无量!

    朱橚编写医书,也培养了一大批的医生,虽然程度不高,失误不少……但他已经被许多百姓当成了万家生佛在供奉着。

    刘三吾主要是针对普通读书人,编写字典,历代的典故手册,挑选精品诗词、文章,进行点评解析,汇集成册。

    说穿了,就是什么新华字典,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一类的编者……可就是如此,已经让许多人得以读书识字,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刘三吾,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学宗鸿儒。

    也只有他,才能主持恩科,让科举取士,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爷子这么大年纪了,还让他在前面冲锋陷阵,茹瑺的脸上很是发烧。

    “前辈,我再安排几位部堂高官,给您老打下手,一起主持恩科……”

    “不必!”

    刘三吾突然摆手,他的寿眉垂下,老脸含笑。

    “茹大人,前一年,另一位茹大人死了,现在当朝的老朽,就剩下我一个。恰逢此役,老夫当仁不让!不过话说回来,我这把老骨头也未必能有多大的作用。就不要牵连其他人了。恩科的事情我一肩扛起,至于接下来如何维护变法的大局,如何延续先帝的国策,还要你们多多费心。”

    老爷子眼睛放光,热情洋溢道:“茹大人,你或许有顾忌,老夫也明白,跟天对着干,不会有好下场的,可老夫也请你相信,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人力或许有限,可老夫坚信人定胜天!”

    茹瑺听到这里,浑身一震,不敢置信地看着刘三吾。

    老爷子继续道:“茹大人,先帝是旷古未有的仁君,他爱惜百姓,才能以一己之力,推动变法……可先帝毕竟只是一个人,历代变法,都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力量不够用!所以才要大多数人,把力量集中在一起,由千万人去推,就不愁变法不成。”

    “而且这一次只要我们成功了,就再也不会有人亡政息的情况了。这是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壮举啊!”

    “老夫耄耋之年,衰朽之身,与其老死家中,不如奋力一搏,做逐日之夸父,移山之愚公!老夫清楚,未必能看到胜利之日,但是能做开路先锋,已经是死而无憾!”

    “茹大人放心,老夫绝对秉公录取,确实有才,言之有物,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未来的国之栋梁,才能为了变法大业,燃尽一腔热血……”

    茹瑺听完,眼中垂泪,他突然站起身,掸了掸衣襟,跪在了刘三吾的面前,磕头作响。

    “老大人,末学后进今日才明白,夫子所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真意!晚生也会死,可晚生不会怕,因为这都是注定的,没人舍生赴死,又如何能推动变法!而且晚生坚信,我们会赢的……即便我们都战死了,后面还会有人前赴后继,我们要给真正能推动变法的人闯出道路,做扑火的飞蛾,行博浪一击,百死不悔!”

    刘三吾看了看茹瑺,老怀大慰。看起来燕王还是识人的,就冲这一点,燕王就有胜算。刘三吾的一双老眼,洞若观火。

    他觉得朱元璋应该是有意引蛇出洞,想要一举全歼……在最后的关头,还把恩科交给东宫的人负责,先帝应该是打算让他们出错,然后才能断然出手。

    而东宫这边,也到了不得不拼的时候,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他们损耗太大,急需补充新生的力量……如果先帝不是突然驾崩,或许此刻东宫的势力已经灰飞烟灭了。

    如今先帝虽然去了,恩科这个武器还留着,甚至刘三吾觉得,这样拼下去,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北平他去过了,云南有柳淳在,那小子会干什么,老先生一清二楚,燕王在西北巡边,也肯定会有所准备。

    真到了关键时刻,就三路发难,里外开花!

    先帝或许能杀掉一些人,但是真正打起来,那才能彻底铲除反对变法的力量。

    很多人都喜欢观察六部,勋贵,看看各地的高官大员,他们站在哪一边……从表面上看,支持变法的力量,是占据上风的。

    可刘三吾太清楚了,之所以有这种假象,那是先帝的威望太高了,一个人就压制了整个官僚体系。

    那些乡绅士人,面对老朱,半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很多投机之徒,也趁机混入变法一派,摇旗呐喊。

    等到风向变化,这帮人就会带头反对变法派,让变法彻底失败!

    看惯了人心险恶,看透了世态炎凉……到了这个年纪的刘三吾,突然觉得,来一场杀戮,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那一天他注定看不到了,因为老先生要为阻止杀戮,尽最后的努力。

    听起来很别扭吗?

    一个渴望杀戮的人,居然要用生命去阻止杀戮……或许这就是真儒,这就是真正的君子吧!

    在历史上,刘三吾主持的科举尽数录取南方人,引来了北方士子的不满,出现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面对汹汹而来的压力,刘三吾坚持了心中的正道,既然是以文章取士,在科举之前,没有规定按地域录取,即便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老先生也不愿意妥协。

    南北榜一案的最终结果,是朱元璋为了维护地域公平,南北分别录取……至于刘三吾,朱元璋并没有杀他,而是流放戍边……其实从处置的方式上就看得出来,朱元璋也知道刘三吾没错,只不过他们坚持的东西各不相同罢了,但老头的人品绝没有问题,否则他又怎么会躲过洪武帝的屠刀!

    到了这一次,刘三吾依旧坚守心中的正道,只不过他的正道变成了变法,老爷子为了维护变法,不惜耗尽一腔热血。

    求仁得仁,这就是儒者最高的境界!不必伤心,只为道义!

    恩科终于重新开始,魏琮从镇江匆匆赶回了应天,他是昨天晚上才到,只睡了两个时辰,就随着所有的士子,进入贡院,开始了再一次的科举淬炼。

    在魏琮看来,或许这就是涅槃磨砺吧!

    相比起柳先生贬官云南,他的这点苦,真的算不得什么。

    那些北方士子,在科举考过之后,就在京城盘桓,没人离去。

    他因为是镇江人,又因为鸡鸣山学院全军覆没,他想告别母亲,就去云南,追寻先生的足迹,继续求学。

    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人在京城战斗,有人就需要更加丰富底蕴,学到更高深的本事,假如有一天能学到先生的三分本事,也就不要担心什么了……不过既然峰回路转,有了重新考试的机会,那就放手一搏吧!

    三场九天,结束考试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虚脱了。

    可大家并不敢放松,每个人都在焦急等待着最终的结果……十天之后,榜单终于出来了。

    一共录取一百一十二人,其中北方士子三十九人,南方士子七十三人,看起来依旧是南方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仅仅鸡鸣山学院,就贡献了四十人!

    比所有北方士子加起来还多,另外还有凤阳学院,还有长沙岳麓书院,再有,北方士子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北平!

    是朱棣培养出来的一群人,也是广义的柳学门下,总计,支持变法的柳学门人,达到了惊人的九十六人!前二十人,更都是柳学门下,完美霸榜!

    此榜一出,朱允炆,还有他的师父们,全都黑了老脸……这算什么,要坐视柳学把持科举吗?

    顶点


………………………………

第390章 请柳公出山

    “恭喜你啊,名师出高徒,弟子们都考上了进士,这下子在朝中的人马又多了不少,以后对付朱允炆,也就更容易了。”

    蓝新月喜滋滋的,阴雨天过去了,天空放晴,她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奈何柳淳却没有这么乐观,“天子就是全天下,古往今来,最大的流氓,当道理讲不过的时候,就会耍流氓……其实先帝就是老流氓!他抢了我的银行,抢了我的学生,抢了我好多东西……”提到了老朱,柳淳又咬牙切齿起来,他现在真想跑去孝陵,对着老朱的坟头大骂一顿,最好能把老头气活过来才好!

    蓝新月还是头一次见丈夫这么孩子气的一面,忍不住哑然失笑。

    “我知道你想念先帝,这些天,我们在民间行走,先帝的确是最好的皇帝,老百姓都感念先帝的恩德,先帝真的很了不起!”

    “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先帝!假如有人偏要不讲道理,偏要耍弄流氓手段,推翻棋盘,那又该怎么样?”柳淳反问,蓝新月想了半天,“我也不知道,难不成还能不要皇帝吗?”

    柳淳轻笑,“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皇帝和皇帝,也是不同的,我相信还会出现一个更先帝一样的好皇帝,即便他做得不好,我也要有力量,逼着他改变!”

    “你要改变皇帝?”蓝新月真的吓到了,丈夫的脑子里到底装得什么啊?

    “准确说是约束皇帝……只不过要等到朱允炆众叛亲离,彻底被人抛弃,到了那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讨伐他了。”

    柳淳也承认,如果还像历史上,走上靖难的老路,那么朱棣身上就会永远背负篡夺皇位的污点。

    这是柳淳不希望看到的。

    可现在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第一,朱元璋已经把变法写入了皇明祖训,朝中也存在着强大的变法力量,民间百姓支持。

    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朱允炆还一意孤行,背弃变法,那么就可以登高一呼,号召天下人,共同讨伐,改天换地。

    而且可以借着讨伐作战,彻底扫清阻碍变法的力量,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重新塑造权力结构。

    哪怕柳淳对朱棣有信心,可朱棣之后的皇帝呢,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战争还能带来新的权力划分。

    未来的永乐大帝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别想为所欲为,只能老老实实开疆拓土,励精图治,让他给亿万百姓为仆……柳淳欣欣然想着,他对未来的走势,渐渐有了推测,只不过事情还要一步一步来。

    尤其是朝臣这边,他们还没有彻底臣服,跟朱允炆的战斗还在继续,而且越来越激烈……柳淳甚至在背后推波助澜。

    他知道这很残酷,需要牺牲掉无数的生命。

    可柳淳依旧觉得是值得的。

    朱允炆绝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两千年的皇权,代表着士绅地主集团,他们树大根深,力量强悍无比,在任何角落里,都可能藏着对皇帝愚忠愚孝的人,朱允炆也不会缺少爪牙……这注定是一场远远胜过叔侄之争的超级大战。

    新旧之争,工商集团和土地集团,勋贵武人和传统士大夫,科学与理学,孔子和墨子……从不同的角度,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再去纠结什么正统啊,篡位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就让我们化身披坚执锐的勇士,向着两千年的传统,发起最强烈的冲锋吧!

    而此刻,站在第一线的,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战士。

    刘三吾一身蟒袍,这是先帝特赐给硕儒老臣的,此刻的老爷子,满脸红润,充满了斗志。

    “启奏陛下,恩科结果已经上呈,却迟迟不见批复,莫非有什么不妥之处?”

    当然不妥,大大的不妥!

    朱允炆绷着脸没说话,而是右副都御史景清开口了,此人是东宫在言路的主要支持者,地位仅次于练子宁。

    他横眉道:“刘老大人,前番北方士子闹事,说恩科没有录取北方士子,如今重新考试,录取的尽是柳学门下,你又作何解释?难不成,也有弊端吗?”

    刘三吾哈哈一笑,“景御史,老夫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你能先说说,什么是柳学吗?”

    “这个……人尽皆知,又有什么可说的?”

    “当然该说!你承认有柳学,那就是承认,当世之上,有圣贤在世,能开创一家之言了?”

    “刘老大人!”景清怒斥道:“柳淳所谓的学问,皆是不值一提,胡言乱语,祸乱人心。他以杨朱门徒自居,就是当世最大的奸邪,如何到了老大人的嘴里,变成了圣贤?简直岂有此理!”

    景清毫不客气,茹瑺等人生怕老爷子招架不住,想替他说话,可今天的刘三吾,战意高昂,谁也不用,就凭他,一样可以横扫八方!

    “景御史,首先,柳学之说,只是民间的说法,身为朝廷大臣,拿到金殿上讲,十分不合适!其次,陛下也是柳淳的弟子,也算是柳学门下,你想说陛下什么吗?”

    老爷子一句话,堵住了景清的嘴巴,他却没有继续追打,而是话锋一转,“启奏陛下,先帝推崇柳淳的学问,人尽皆知。老臣就听闻先帝曾经彻夜通读算学,还曾经刊印一批算学书籍,交给户部,命令户部官吏尽数研读。”

    “还有,陛下身体力行,钻研金融货币之道,如今皇家银行,就是依照柳淳提议建立的。如今每年给皇家提供几百万贯的收益。所谓饮水思源,柳淳之功,人尽皆知,只是有些奸邪小人,诋毁中伤。陛下身为柳淳的弟子,应该主持公道,以免让人误以为陛下不敬师长……毕竟柳淳是先帝为陛下挑选的师父,和其他人,还是不同的!”

    刘三吾真是老尔弥辣,他几乎是用老前辈教训后辈子侄的语气,在教训朱允炆,

    偏偏老头处处都打着先帝的旗号,让朱允炆只能徒呼奈何。

    本来录取了一大堆柳淳的弟子,就够朱允炆糟心的了,现在还逼着他认师父,这个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

    可不管怎么难受,他也不敢否认。

    “景清,柳先生曾指点学问,朕获益良多,你不许胡言乱语!”

    景清也不是吃素的,他故意绷着脸,“陛下既然是柳淳的弟子,那就更应该避嫌才是!如今取中的进士,有数十人出自柳淳门下,让世人怎么看?他们会不会说,是陛下包庇纵容,故意取中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假如是这样,岂不是有损陛下的圣明!”

    “哈哈哈!”

    刘三吾笑得更开心了,“景御史,老夫刚刚指点了你柳学的错误,现在你又错了!什么是柳淳门下?鸡鸣山学堂乃是先帝下令设立,先帝曾经多次以师长自居,是这些学子为门人弟子。而且在设立学堂之初,先帝就曾有言,创办学堂的初衷是为了推行变法培养人才。”刘三吾转头,对着朱允炆道:“陛下,老臣很想请教,这变法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先帝在皇明祖训当中的规定,还要不要奉行?”

    “这个……皇祖父所言,自然是金科玉律!”

    刘三吾笑道:“陛下圣明,既然如此,多录取能为变法所用的人才,又有什么错误?更何况恩科名单,还有一些旧派读书人,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