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欣然点头,“这个办法好!”朱高燧也凑了过来,师徒三个,很快就展开了推演……毫无疑问,这一次,朱棣手上多了许多好牌。
其中第一张大牌就是朱元璋的青睐,毫无疑问,皇帝陛下已经有心立朱棣为太子了。
其二呢,那就是变法派文臣的支持。
要知道在历史上,朱棣一直没有得到文官的支持,哪怕当了皇帝之后,整个文官体系宁可站在朱高炽的身后,也不愿意完全听命朱棣。
永乐大帝醉心对外用兵,于内政一道,建树并没有朱元璋那么大,或许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至于第三张牌,那就是勋贵的支持。经过王弼一案,诸位国公对东宫彻底失望,转向的意味非常明白。
从这三张大牌来看,朱棣几乎是必胜无疑。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朱允炆也多了一张牌!而且也是王炸级别的!
“燕王殿下支持了变法,那么反对变法的文官士绅,就会成为东宫最大的支持者。偏偏江南又是这批人的大本营,在诸位国公隐退,勋贵缺少领军人物的情况下,文官把持朝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要忘了,大明还是以礼法治国,陛下想要易储,不得不顾及这些文官的意见,要在宗法清理上说得过去。”
柳淳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朱元璋的确太老了,还有没有精力完成易储的大业,谁也不清楚。
朱高煦看着沙盘上双方的力量对比,他突然哼了一声,“士绅,士绅!若是我父登基,必定扫平士绅!”
朱高燧哼了一声,不屑道:“还以为你有多大的魄力呢?光是废了士绅就行了?士大夫呢?文官呢?理学读书人呢?这帮家伙就不讨厌了?要我说啊,咱们应该把孔老夫子从文庙请出来!汉武帝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咱爹就应该罢黜儒家,独尊科学!把墨子的神像供在文庙里,对吧?”
“对什么!”朱高煦严肃道:“墨子虽然是开山祖师,但先生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该供先生才对啊!”
“给我闭嘴!”
柳淳狠狠敲了两个不着调的学生的的脑袋!
“你们严肃点好不,这是你们老爹的事情,跟我可没什么关系。”言下之意,你们该更用心才是。
朱高煦无奈摊手,“师父,我们关心也没用,从京城到云南,八百里加急,也要一个月左右,遇上了暴雨,两个月也送不到。一来一回,小半年都过去了。没准我爹都被册封为太子,咱们却什么都不知道呢!”
这下子柳淳也泄气了。
的确,山高水长,距离遥远,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不行,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不能等着!”
柳淳觉得不管历史会不会改写,他都要行动起来,做点事情,也比不做好!
“南下!一定要南下!夺一个出海口,从海路送消息,至少能快一半的时间。”柳淳为了能参与洪武朝最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他首先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使团,携带着各种礼物……没错,真的是礼物!很贵重的礼物。
原本柳淳是打算用土司为前驱,吞并整个缅甸的。
现在柳淳改主意了,只要缅甸能开放通商,接受各种条件,尤其是能租用一个港口给他,柳淳就可以保留缅甸。
当然了,这个保留是有期限的,而且现在打下了缅甸,也只是便宜了土司而已。还不如开放通商,多吸引一些汉人海商过来,等他们占据了沿海,再从云南发兵,两面夹攻,把缅甸吞到肚子里。
作为南下使者的不是别人,正是柳淳的便宜舅舅冯诚!
“行,你小子真行!舅舅都一大把年纪了,你舍得让我南下?”
柳淳耸了耸肩,“没办法啊,我刚成亲,娘子还没怀上呢,我不能冒险!不像舅舅,你都活了这么多大年纪了,一直也没干啥惊天动地的事情,假如真的死在了缅甸,没准史书上还能多写几笔呢!”
“呸!”
冯诚狠狠啐了柳淳一口,听听,这是人话吗?
老子怎么这么倒霉,摊上了你这么个没良心的东西!
冯诚气得笑了,“小兔崽子,你不用瞧不起我!告诉你,咱老冯跟以前不一样了!”冯诚仰天大笑,“给我点起三千火铳手!立刻南下!”
当这些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扛着火铳,抬着火炮,士气高昂,向南进发,柳淳突然有种预感,没准便宜舅舅这次会让人刮目相看的!
且不说冯诚走了,柳淳又跟赵勉商量,让他以钦差的名义,再派一队使者,前往安南。
此刻的安南还算是大明的属国,但是安南国内十分混乱,加上跟大明陆地接壤,他们的压力不小。
柳淳打算靠着威逼,让安南交出一个港口,这样云南向东的海路也通畅了……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消息,大约又过了半个月,突然,从京城送来了极其隐秘的消息,不是徐增寿的!
“柳大人,陛下前往东陵,返回路上伤心过度,病体沉重,情况危急!”
“啊!”柳淳情不自禁低呼出来……莫非老朱撑不住了?
顶点
………………………………
第373章 朱棣闯宫
柳淳捏了捏怀里的玉貔貅,老朱病倒的消息,是貔貅卫传来的。虽然这个组织已经被取消了,但作为曾经比锦衣卫还神秘强大的机构,就是个百足之虫,当然还会残留一些力量,而柳淳又在京城经营了这么多年,也是耳聪目明。
哪怕是深宫之中,依旧瞒不过柳淳。
只不过他从不轻易使用罢了,换句话说,既然用了,那就是非比寻常!
柳淳是在洪武27年末离京的,到了云南近两年,现在已经是洪武二十九年,再有几个月,就是洪武三十年。
按照历史计算,老朱已经剩下不到两年的光景了!
朱元璋会提前挂掉吗?
柳淳不敢说,京城暗流汹涌,洪武大帝就算再强悍,他也老了,病了,无可奈何……狮虎苍老的时候,就连小猴子都敢欺负他。
不过略让柳淳感到欣慰的是京城还有一头年轻的猛虎!
朱棣!
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啊!
永乐大帝,拿出你的魄力来!
柳淳现在恨不得长一对翅膀,飞回应天,奈何他实在是没有办法……毕竟自己还是犯官,被贬到了云南,没有旨意,是回不来京城的。
不过总还是有办法可想的……柳淳想到了赵勉,想到了安南和缅甸……没准自己能混在外藩使团里面,从海路回京。
柳淳正在思索着办法,他却不知道,在他到消息之前,准确说朱元璋病倒的那一天,朱棣就行动了。
这位燕王殿下第一次让人看到了他的凶悍和果断!
朱棣得到父皇从东陵回来,病倒的消息,稍微思索,就觉得情况不妙。朱元璋不会无故去东陵的,既然去了,他要跟儿子说什么?会不会打算易储?
如果真的是如此,父皇又为什么病倒?
是老病,还是……
朱棣下意识打了个冷颤,眼下父皇身边,都是太孙的人,万一有丧心病狂之徒,那又该怎么办?
朱棣快速思索权衡,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不能坐等了!
“去午门!”
朱棣一个人也没带,直接冲到了午门,递牌子求见。
挡在朱棣面前的是一个管事太监,他冲着朱棣陪笑道:“燕王殿下,圣人身体不适,没法见王爷,还请王爷暂时回去等候。皇爷龙体恢复,奴婢再派人去告诉……”
他还想说下去,朱棣的大耳刮子就打过来了!
啪!
打得太监转了三圈,都找不到北了!
“狗奴才!本王探望父皇,天经地义!父皇身体不适,身为儿臣,更要来探望,你算什么东西,也敢拦着本王!”
朱棣眼睛都红了,揪着太监胸前的衣服,把他提了起来,怒吼道:“去,立刻去通报,本王这就要见父皇,谁敢拦着,谁就是图谋不轨!假如父皇有闪失,本王拧下他的狗头!”
朱棣把人狠狠一推,这家伙滚出去三丈多,那叫一个狼狈,太监屁都不敢放,从地上爬起,赶快去送信。
朱棣气哼哼等着,又过了片刻,从里面快步走出两个大臣,他们面色凝重,冲着朱棣躬身施礼。
“吏部尚书杜泽,礼部尚书任亨泰,见过燕王殿下!”
朱棣扫了眼这俩人,他们虽然不是东宫的师父,但也属于文官一系,跟朱棣绝对称不上友好。
“原来是杜尚书和任尚书,你们怎么在这里?”
杜泽朗声道:“回燕王殿下,圣人悲伤过度,邪气如体,病体沉重。身为臣子,我等自然应该在这里侍奉天子,以防万一,还请燕王见谅。”
朱棣轻哼一声,“这么说两位大人尽职尽责,本王应该称赞你们了?”
“不敢,这是职所当为的事情,不敢受燕王称赞!”
“荒唐!”
这点说辞,还想敷衍朱棣,那不是开玩笑吗?
天子有病,在身边侍疾,首选是皇后,皇太后,马皇后都死多年了,更不要说他娘了。其余的妃嫔也不算亲近,另外太子朱标也死了,宫里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
按照历代的惯例,这时候通常是由宰相负责皇帝的健康。
可问题是大明朝没有宰相!
一个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就想冒充宰相,拦住朱棣,你们不够格!
“你们说职所当为?本王身为父皇之子,为父尽孝,也是天经地义,给本王让开!”朱棣向前一步。
两位大人肩并着肩,死死挡住。
“殿下身为外藩,此刻强闯禁宫大内,是何居心?”杜泽厉声质问,气势汹汹。
“外藩?”朱棣朗声一笑,“没错,孤王是外藩,可别忘了,我还是宗人府右宗正,掌管天下的宗室子弟!此刻本王代表所有父皇的儿子、孙子,入宫侍疾,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你们才是外臣,才是狗胆包天!”
此话一出,两位尚书都愣了片刻,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很多人都觉得朱棣是外藩,没有资格随便进宫。但是别忘了,朱棣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宗人府的右宗正!
在洪武二年,设立大宗人院,管理所有宗室子弟,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命令亲王执掌。
当时秦王朱樉担任宗人令,晋王朱棡是左宗正,朱棣排在了第三位,是右宗正,后面还有周王和楚王,分任左右宗人。
别看宗人令,宗正,宗人,名号不同,但是这七个位置,全都为正一品!由此也可见,这个衙门的恐怖之处!
在秦王和晋王死后,朱棣就是名副其实的宗人之首。
这下子两大尚书为难了,他们奉命而来,自然是要阻挡朱棣,可现在还挡得住吗?他们迟疑之际,朱棣迈开大步,直接将两个人撞到了一边,径直向寝宫方向而去。
杜泽和任亨泰就在后面追,他们招呼两旁猛地侍卫,让侍卫阻拦朱棣。
朱棣将亲王的腰牌高高举过头顶!
“俺朱棣来探望父亲,谁敢拦着,杀无赦!”
刚往前冲两步的侍卫全都停下了脚步,吓得退了回去。
别开玩笑了,都是天家的事情,他们凑什么热闹,不想活了!
这帮侍卫装孙子,光是两个文臣,哪里挡得住。他们跑得气喘吁吁,狼狈不堪,也追不上朱棣的步伐。
就这样,他们一路到了寝宫的外面。
朱棣正要迈步进去,却发现朱允炆等等在这里。
“四叔!”
朱允炆努力挺直胸膛,尽管他比朱棣瘦小干瘪了很多,但这时候不是靠武力,他身为太孙,还是有些优势的。
此时杜泽和任亨泰连滚带爬,狼狈地赶了过来,他们宛如哼哈二将,站在了朱允炆的身后,有了太孙壮胆,他们的腰杆也笔直多了,而有了两位尚书陪伴,朱允炆的胆子也大起来。
他咳嗽了一声,“四叔,皇祖父身体抱恙,我在这里照顾,就不劳四叔费心了。还请四叔返回馆驿,等皇祖父醒来,我立刻派人告诉四叔就是!”
朱允炆努力挺起胸膛,和朱棣对视,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可朱棣依旧不咸不淡地盯着朱允炆,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杜泽喘了几口气,恢复了一丝精气神。
“燕王,有太孙殿下侍疾,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赶快回去吧!”
任亨泰也帮腔道:“你在这里只会扰了陛下的安静,影响龙体恢复,请燕王殿下返回!”
面对这三个人的联手阻拦,朱棣退后了半步,可突然又向前,盯着朱允炆道:“太孙殿下,你已经一年多没有进宫侍奉父皇!这次父皇生病,可有旨意,让你进宫侍奉?”
“这个……”朱允炆忙道:“有,当然有!”
“在哪里?”朱棣追问。
“是,是口谕!”
“口谕?”朱棣轻笑:“当真吗?”
“是,是的!就是口谕!”朱允炆回答道。
任亨泰也沉着脸道:“燕王殿下,难道口谕就不是圣意了吗?你何必无理取闹!”
朱棣哑然,“口谕当然是圣意,可刚刚太孙说什么?说父皇还在昏迷,没有醒来!既然没有醒来,哪来的口谕!太孙殿下,你自相矛盾了!”
朱棣说到这里,猛地向前一步,他来的太快,朱允炆是真的怕了,情不自禁向后退了半步,露出了空当,这时候朱棣抓住了机会,直接冲进去。
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等朱允炆三个反应过来,朱棣已经迈过门槛,冲了进去!
这就是带兵的大将,岂是几个文人能阻挡得了的!
朱棣迈着虎步,冲到了龙床前面。
此刻朱元璋正躺在龙床上,牙关紧咬,额头敷着冰巾,脸色蜡黄,十分难看,老太监在床边跪守着,太医在一旁熬药。
朱棣冲进来之后,先对着老太监点头,然后低声道:“父皇怎么样,没事吧?”
老太监见是朱棣,嘴角上翘,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燕王殿下,你来了?皇爷心心念念着懿文太子,这几年的龙体每况愈下……去了东陵一趟,竟然病倒了!王爷来了,一切都好了!”
老太监竟然带着哭腔,里面的含义太丰富了……说话之间,太医熬好了药,正要给朱元璋灌下去,朱棣一把夺过来,直接给自己灌了一口,然后取来一个铜盆,里面放着热水,闻着剩下的药。
足足过了一刻钟,朱棣才拿起药碗,小心翼翼给朱元璋灌了下去。
见老朱喝下了药,朱棣长出口气,他哪也不去,干脆靠着龙床,闭目养神。朱允炆跟两位尚书有心凑过来,结果都被朱棣的目光阻挡住了。
“儿子给父亲尽孝,天经地义,你们还是去陪着太孙殿下,或是处理政务,俺朱棣身体好,一个人就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74章 武夫来援
朱棣进宫了,外面却乱成了一团……
“大哥,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徐增寿气呼呼质问徐辉祖,“燕王殿下只身闯宫,你怎么就坐得住?”
徐辉祖面沉似水,“老四,你想让我如何?”
“哥!”徐增寿真的急了,“哥,现在是你该怎么做才是啊!宋国公、信国公、梁国公都不在京城,现在勋贵这边,就是你挑大梁!燕王又是你的妹夫,此刻不去帮着燕王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