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转眼,五年的功夫,已经到了。

    柳淳当初所做的一切,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朱元璋看着北平的呈报,再看看其他各省的,眉头渐渐皱起,老皇帝只有一个疑问,“这要是都变法成功了,朝廷能增加多少税收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5章 皇明祖训

    柳淳当年能名动京城,就源于他对大宁等地的治理,一片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愣是被他榨出了油水,因此老朱视柳淳为奇才,这才留在京城,创立皇家银行,进而推动变法。

    朱棣延续柳淳的道路,做得更大,产生的效果也更好,把商税算进去,三镇给朝廷带来的岁入,尤其是货币部分,占了四分之一强!

    也就是说,大明的货币税收,加上辽东三镇的,也就两千万出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盐税,剩下的就是各种折现,七拼八凑,才弄了这么多。

    朱元璋当初想给子孙留下一千万两金银的内帑,也就是这个原因,毕竟太多的钱数,老朱还是没法设想的。

    经过柳淳的折腾,已经让朱元璋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句话,洪武帝开了眼界,见识了钱财……可即便如此,变法的效果还是让老朱瞠目结舌!

    “北平三镇能缴纳如此多的商税,试问南直隶,浙江呢?这些地方更加富庶,如果推行新制,是不是能有……更多的税收?”

    老朱迟疑了半晌,他想象不出,具体会达到多少,貌似只有柳淳,才会对庞大的数字没有半点感觉,完全心平气和,云淡风轻。

    “陛下,北平三镇的商税固然很多,但是其中大宁钢铁厂就贡献了八十万贯,连同钢铁相关的行业,一共纳税一百三十万贯!”

    老朱哼了一声,“你的功劳,朕知道了。”

    “陛下,臣不是表功,臣是说其他地方,并没有这样的工厂,另外呢,北平和大宁等地还有许多的作坊,还有商屯和军屯,这些产业都需要朝廷的保护,所以征收税赋很容易,如果在内地征收,会遇到很多难题,也未必能如数征收上来……不过以臣的估算,如果全面推行,仅商税一项,就能超过一万万!”

    “一万万……”

    果然,老朱脑袋晕了,真是不够用了。

    朱元璋仿佛看到了金山银山一般,他喃喃道:“这么多的钱,该,该怎么用啊?”

    还有钱多不会花的!

    柳淳哑然失笑,“陛下,征收更多的商税,就要做更多的事情,修路、兴学、扩建城池、招募更多的官吏,完善税收系统,建立强大的军队……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陛下会觉得,征收越多的钱,可花的更多,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老朱气得眉头乱挑,“臭小子,那朕还多征税干什么?”

    柳淳哑然,“因为两个字。”

    “什么?”

    “权力!”

    “权力?”

    “嗯!”柳淳笑道:“以目前的岁入,仅仅够维持朝廷的日常开销,偶尔有些积累。假如能有一亿以上的岁入,朝廷就能勒紧裤腰带,每年拿出一千万治理黄河!陛下请想,假如黄河治理好了,会带来多少的收益?”

    “这个……不是能用收益来说的。”老朱轻叹口气,“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几时清过?”

    “陛下!黄河清浊不在天,而在人!在于投入,在于治理……如果能持之以恒,每年千万贯以上的投入下去,至少十年,二十年之后,就能基本杜绝黄河水患!”

    “什么?”

    朱元璋惊得站起来,“你说能消除黄河水患?这,这是真的吗?”

    老朱的反应,有点超出柳淳的预料,皇帝陛下各位的激动,双手情不自禁挥动,浑浊的老眼放着异样的光彩。

    朱元璋想起了自己一家,他童年的悲剧,就源于水患,水灾,蝗灾,反复蹂躏,家园摧毁,父母兄弟,都变成了可怜的流民。

    有些时候,朱元璋真的相信有天命存在,因为没有老天的庇护,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活下来的!

    那段记忆太痛苦了,苦到了即便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还是念念不忘。

    后来元廷出了个能干的大臣,叫脱脱!

    坦白讲,他是个真正愿意做事的人,也能做事,元末的历史,脱脱就像是辛勤的工蜂,燃烧一腔热血,在全力延续元朝的寿命。

    他做了太多的事情,讽刺的是,他是因为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断送了大元朝。

    做错事误国,没有什么说的。

    做正确的事情,也会亡国,感情上很难让人接受,其实并不新鲜。

    远有秦始皇透支民力,近有隋炀帝修大运河亡国。

    元朝就败在治理黄河上面。

    大量征调民夫,无休无止的劳动,残酷压榨,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范围,终于几十万红巾军揭竿而起,元朝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朱元璋经历过那段时间,可以说刻骨铭心。

    老朱治国方略,处处都能看出,吸收前朝教训的痕迹。

    他体恤民力,不许官吏欺压百姓,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广开言路……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走上元朝的老路。

    朱元璋做得对不对?

    对!

    绝对正确!

    但是呢,有人给老朱开出了另一个药方。

    其实吧,不用这么费力气,只要重新整理财税体系,充实国库,试想一下,当年脱脱手里有一千万两银子,不是强征民夫,而是花钱雇佣劳动力,

    坚持下来,或许元朝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更加强盛。

    “陛下,其实这也是臣坚持变法的缘由所在……变法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多少的岁入,钱不是朝廷要追求的东西。通过清丈田亩,通过摊丁入亩,通过取消优免,增加商税,要完成的是对所有百姓的动员!让朝廷的力量,深入到每个百姓中间,像是一张渔网,将所有人囊括其中。朝廷的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在财税的问题上,由各级衙门,统一征收,就等于把力量集中在一处,大明万里江山,亿兆黎庶,每天的事情,千千万万,能都解决吗?臣以为不然,那要如何应对呢,一句话,抓大放小!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主要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了,别的小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现在推行变法,急需人才,假如朝廷每年能拿出一千万贯,去各处兴学,臣估算,十年之后,我大明的识字率就会超过三成,百姓读书识字,朝廷有了人才,民间也有了一批聪明能干之人,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有了上进之路,自然心向朝廷,天下也就稳如磐石了。”

    “还有,一些困扰朝廷的边患问题,臣不是说投入金钱就能解决,但是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投入不足,假如朝廷还能拿出一千万两,针对四周的蛮夷,进行重点打击,势必能打出大明的军威,打出几十年的太平。”

    ……

    柳淳一千万,一千万,给朱元璋算着,越算老朱的脸就越纠结,最后他突然一拍桌子,怒吼道:“不要说了!”

    朱元璋像是一头雄狮,暴躁地冲到柳淳的面前,探手抓着他的肩头,使劲摇晃。

    柳淳第一次知道,原来老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力气!

    “陛下饶命啊!”

    “兔崽子!”老朱破口大骂,“柳淳,你这个小兔崽子,你怎么不早生几十年啊?”

    这个问题柳淳哪能回答得了啊!

    “那要问我爸妈了!”

    “哼!”

    老朱重重一跺脚,无奈长叹。

    “朕须发皆白,垂垂老矣,才骤然发现,这几十年,朕都浪费了!你,你小子太狠了!你,你要是早生三十年,跟着朕一起打天下,朕的大明朝,势必更加强盛繁华啊!”

    老朱满腹悔恨,仰头长叹,追悔莫及。

    柳淳却不以为然,我要是早穿越几十年,这江山还指不定谁说了算呢!你当我愿意当你的臣子啊?

    刻薄寡恩,喜怒无常,小爷很讨厌你,知道不?

    老朱突然回头,再一次揪住了柳淳,“这么多事情,朕怕是做不成了,是吧?”

    “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强健,必能长命百……”柳淳还想往下说,突然发现祝愿皇帝长命百岁,好像是在骂人啊!

    应该说什么?

    万寿无疆!

    老朱不屑道:“别拍马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朕又不会像鲁荒王那么糊涂!”

    所谓鲁荒王,就是老朱那个追求长生,吃丹药丧命的鲁王,老朱气炸了肺,给自己儿子赐了个谥号,叫做“荒”,下手这么狠,也是没谁了。

    “朕老了,朕真的老了!”老朱恶狠狠瞪了柳淳一眼,责骂道:“头几年,你怎么不跟朕讲?”

    柳淳实在是无语,我敢进京的时候,就跟你说这些,你会听吗?再说了,当时的条件也不成熟啊!

    “陛下,臣也是通过长沙之行,加上总结经验,才想通其中关键的,臣,臣又不是天才。什么都清楚。”

    老朱深吸口气,气哼哼道:“说这些有什么用!朕现在发白齿摇,来日无多,你却告诉朕,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朕,朕……”老朱迟疑了半晌,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柳淳,朕给你件事情,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朕撰写核定了一部《祖训录》,朕打算以此为子孙万世不易的祖制,近年来,朕又有颇多的见解,加上你刚刚提到的这些……朕打算重修皇明祖训,把这些事情,写到祖训里,凡是朱家子孙,都要恪守祖训,就算朕死了,也不用担心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6章 迷茫的朱允炆

    去把太孙叫来。”

    朱元璋又拍了拍柳淳的肩头,“陪朕去御花园瞧瞧。”

    一听去御花园,柳淳就咧嘴了,老朱那个不叫御花园,叫御菜园!除了茶树青菜,还有小米,稻谷,桑麻,什么玩意都有,甚至鸡鸭鹅狗,一样不少。

    柳淳觉得把这么好的一块地个老朱,都浪费了。

    纯粹是包饺子喂猪,糟蹋东西。

    可是他也没办法,只能跟着,走到了一半,太孙朱允炆急匆匆赶来。

    相比起刚刚册立的时候,朱允炆个头高了一些,也稳重了不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储君了。

    “允炆,刚刚皇祖父跟你的师父谈了很多,这大明的江山,是要交给你的,为了让江山千秋万代,永远太平兴旺,就必须打好基础。要定下牢不可破的规矩。皇祖父打算让你师父领衔,草拟一份皇明祖训,作为历代帝王,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你以为如何啊?”

    朱允炆很快点头,“皇祖父深谋远虑,先生雄才过人,孙儿以为非常合适。”

    从表面上,已经察觉不出他是高兴还是反对,能做到不露声色,看起来朱允炆的功力的确上升了不少,他身边的师傅们,教导有方啊!

    “殿下,臣以为皇明祖训,虽然是万世不移之法,但是天下的事情,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以当世之智慧,未必能洞彻百十年之后的情况。臣以为在祖训当中,应该有两个层面,其一呢,是绝对不能更改的部分,其二呢,是可以随着情况调整,进行改变的……”

    朱允炆迟疑道:“先生,既是万世不移之法,又如何可以改变,这个……弟子万难领会。”

    倒是朱元璋,他温和道:“柳淳所说朕也思量过了,比如在祖训录里,朕告诫后世君王,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老朱顿了顿,“朕当初定下这个规矩,是希望宗亲皇室,能够相互友爱,彼此和睦。一心一意,共扶朝廷。可晋王谋害兄长,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朕不得不亲自捉拿拷问,并且赐死狱中!”

    提到了朱棡,朱元璋还是怒不可遏!

    “所以,对于皇亲国戚,不能一味纵容,还要严格惩办!”

    听到了这里,朱允炆心中暗喜,若真是如此,祖训修改,岂不是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进行削藩吗?

    这个太好了!

    可朱允炆也清楚,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只能继续听下去。

    “还有,祖训录里面也提到了不征之国……这一点在万寿盛典的时候,就被你师父驳倒了!”老朱白了一眼柳淳,这个兔崽子,从那时候他就心目中没有祖训,着实可恶!

    老朱气哼哼道:“新的祖训,针对不征之国,要进行重新阐释,顺我大明者,可安享太平,敢忤逆大明,一定要严惩不贷!”

    老朱又说了好几样,最后到了关键的地方。

    “皇祖父打算明定变法,为子孙之使命所在,务必让我大明国富兵强。”

    此话一出,果然,朱允炆先是面色狂变,紧接着他撩起袍子,跪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允炆,你这是何意?”

    “启奏皇祖父,孙儿以为此议似有不妥之处!”

    老朱眉头紧皱,“你什么意思?”

    “皇祖父在上,孙儿不敢隐瞒。孙儿觉得,变法这一词,就有不妥的地方。“朱允炆偷眼去看柳淳,发现柳淳云淡风轻,并没有任何的变化,脸上的笑容依旧,他的心就咯噔了一下。

    齐先生教导自己的话,可千万别触了霉头啊!

    朱允炆咬了咬牙,“启奏皇祖父,我大明江山,乃是皇祖父提三尺宝剑,打下来的基业。大明的法度规矩,皆是皇祖父所定。既然如此,变法岂不是成了变皇祖父之法?若是在祖训之中,规定子孙要进行变法,那,那皇祖父的祖训,又放在哪里,孙儿委实没有想清楚,还请皇祖父明鉴!”

    老朱听闻朱允炆的话,不置可否,而是扭头看向了柳淳,“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太孙不懂,你这个当师父的,应该给解释清楚吧。”

    柳淳点头,他先伏身,请朱允炆站起。

    而后笑道:“殿下,臣所言之变法,其实不是变陛下之法,而是变秦汉以来,绵延两千年的成法。”

    朱允炆更加困惑,“先生,既然绵延两千年,那为何要改呢?”

    “哈哈哈!”柳淳轻笑,“当然是为了大明千秋万代!因为历代以来,皇权难以深入乡下,朝廷缺乏对百姓的真正掌控,以至于盛世不过三百年,大明要打破这个怪圈,自然要进行彻底的变法。”

    朱允炆似有所悟,可又疑惑道:“先生,弟子还是不太明白,所谓一乱一治,盛衰循坏,这是自古以来的天理,如何能以人力抗衡?身为天子,也只能修德爱民,尽力延长国祚,如此,便是仁君了。”

    柳淳道:“殿下,你这话又问到了关键之处,为什么会有治乱循环,盛衰交替。臣以为固然有天命在上,可归根到底,在于土地的兼并,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围绕着土地在打转转。臣觉得这次订立皇明祖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土地所有!严厉杜绝兼并!从根本上,解决士绅借着土地牟利的可能!”

    朱允炆越发惊讶,“先生,你有什么打算?”

    “清丈田亩之后,把丁银计入田赋,如此一来,一块地固定有多少税赋,就确定下来。这块地可以买卖交易,但税赋不变。也就是说,士绅兼并土地越多,负担的税赋就越重。而且还可以设置一个上限,比如超过一千亩,就需要负担成倍的田赋,三千亩,再翻一倍!如此一来,即便有人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