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但如此,他还遭到了陷害。

    一个人不管做了多少好事,如果一辈子顺风顺水,无病无灾,被人提起的次数一定少于那些大起大落,甚至饱受冤屈的悲剧英雄。

    抗金名将不在少数,人们记住的只有岳飞。

    于谦保卫京城,惨死人手,立地成圣。

    阳明公有大功于社稷,后半生辗转落魄,被小人欺压……相比起彪炳青史的大人物,荀顺庆很快被洗刷了冤屈,甚至没有影响他在地方的施政。

    但确确实实,他是被狠狠冤枉了一把!

    柳淳为了替锦衣卫洗刷身上的恶名,把这个案子当成了典型。

    编演戏曲,在茶馆戏园,到处演出,印刷小人书,在年轻一辈,广泛传播……在柳淳的一番折腾之下,锦衣卫的名气固然好了很多。

    但获益最大的,竟然是荀顺庆!

    他被当成了清官的代表。

    文人的表率!

    好些家长听说他回京了,都带着孩子过来,想要让孩子瞧瞧,书里的人物是何等风采,顺便给孩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人们聚集在十里长亭,终于,他们看到了心目中的偶像。

    果然,非比寻常!

    偶像非常高大,龙行虎步,五官端正,面皮微黑,那是替百姓操劳的证据……许多人挤到前面,一起躬身施礼。

    “恭迎荀大人!”

    “荀大人回京了!”

    “青天大老爷。小的替大人牵马!”

    ……

    “荀顺庆”被热情的百姓包围了,大家伙七手八脚,恨不得能摸一把青天大老爷。

    “咳咳!乡亲们,承蒙错爱,仆感激不尽。”

    “大人不要客气!大人是青天大老爷!是天底下最好的官了。”百姓们又喊了起来,“大人受委屈了,这次回京,陛下肯定要重用大人的,大人以后还要替百姓们做主啊!”

    面对超热情的人潮,被包围在中心的“荀顺庆”简直招架不住了,狼狈到了极点。他想开口,刚说一句,就被打断,一直打断!

    终于,忍无可忍,他发出了最严肃的怒吼,“乡亲们,仆不是荀知县,仆是常州知府龙镡,你们要找的荀知县,是,是他!”

    老百姓瞬间傻了!

    什么意思?

    弄错了?

    这下子乐子可大了。

    他们只知道荀顺庆进京,却不知道,作为荀顺庆的上司,同样是变法的干将,龙镡也进京了。

    而且这俩人站在一起,人高马大,相貌堂堂的龙镡,显然比黑瘦的荀顺庆,更加惹眼!人们顺理成章认为,偶像就应该是这样的。

    完蛋了!

    走错了佛堂,烧错了香!

    丢人丢大了!

    百姓们讪讪散开,将目光重新放在了荀顺庆的身上。

    由于发生了误会,大家伙不敢凑得那么近,荀顺庆反而不用那么尴尬了。

    他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面对这么多人,激动的说不出话。

    无言!

    荀顺庆突然抱拳,冲着所有百姓,深深一躬!

    “荀大人,好样的!”

    人群之中,再度爆发出欢呼声。

    鲜花,鼓声,欢呼……人们围绕着荀顺庆,护送他进京。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但只要真正一心为民,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没人知道,这十里路,荀顺庆是怎么走过来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值了!

    真的值了!

    有位混账皇帝,说读书是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为了千钟粟,为了车马多……弄得读书做官,就是为了求财,求色,求享受似的。

    诚然,大多数人是庸俗的。

    但总要有那么一点点的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

    人在公们好修行!

    此生为官,定不负百姓!

    荀顺庆在心中,暗暗发誓。

    同样的想法,也在许多年轻人心中萌生,或许他们长大之后,也可以像荀大人一样,做一个让百姓爱戴的清官,好官!

    龙镡和荀顺庆,两个地方小官,放在京城,丝毫不起眼。

    可就是这两个小吏,却掀起了京城的风暴!

    所有人都很想领教,柳淳调教出来的门人弟子,变法派的干将,究竟有何等的本事!

    两个人进京的第三天,就是早朝的日子。

    朱元璋御门听政,百官朝见。

    柳淳不出意外,列在了文官的第七位。

    在他的对面,曹国公李景隆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孙子就像变色龙似的,头些时候,还站在武将堆里,最关键的是他站在自己的后面!现在好了,他跳到文官行列了。

    没准哪天他跳回来,说不定还压自己一头呢!

    真是没有道理可讲啊!

    正在李景隆羡慕嫉妒恨的时候,有太监高喝,宣龙镡和荀顺庆陛见!

    两个人恭恭敬敬,拜见天子。

    老朱很和气,也很欣慰,毕竟是天子门生吗!至于柳淳,先滚一边去!

    “你们起来。”

    老朱仔细打量,然后欣然道:“看得出来,你们是用心了,在地方上,吃了不少苦头。此番进京,你们有什么话想说,朕很想听听,你们对地方的看法,还有朝政得失。”

    沉默了片刻,龙镡本想站出来,谁知,不声不响的荀顺庆竟然抢先跪倒。

    “陛下,臣斗胆进言,请求陛下废除粮长,此法弊端甚多,已经难以维系。臣以为陛下当初的初衷是好的,可,可在地方上,已经走了样。如今夏粮征收在即,理当迅速调整。先在一些州县,废除粮长,等看到效果之后,扩大范围不迟!”

    “大胆!”

    还没等荀顺庆说完,就有人呵斥道:“你一个小小知县,也敢胡言乱语!粮长之法,乃是陛下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盘剥百姓,敲骨吸髓所立,开天辟地,亘古未有。乃是一大德政,尔也敢妄言废除,简直狂妄犯上!”

    说话的人,是户部尚书郁新。

    他面红耳赤,厉声呵斥。

    身为执掌大明财税田赋的户部尚书,如何征税,那是他负责的事情。一个地方小吏,还没怎么样,就敢公然挑战行之有年的粮长制,他岂能不怒!

    荀顺庆不认识郁新,但却不妨碍他开炮!

    “这位大人,你说粮长之制,是德政,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盘剥?那下官就不懂了,粮长多以地方丁多粮多的大户担任,他们就不盘剥百姓吗?”

    这话问的,郁新都愣了片刻。

    是啊,朝廷盘剥,士绅大户就不盘剥吗?

    片刻之后,郁新怒道:“一派胡言,地方士绅大户,宗族乡亲,他们不是官吏,手上没有权柄,他们跟百姓一样,又岂会鱼肉乡里?”

    “哈哈哈!”荀顺庆大笑,“好奇怪的想法!朝廷以万石田赋,作为一个粮区,在一些地方,一个粮区就是大半个县!这些县民会是一个家族吗?会是同一宗的乡亲邻里吗?这位大人说不会鱼肉乡里。可为何下官听说,不少粮长是不会欺压自家人,但是对其他百姓,却没有手软!盘剥之狠,远在官府之上!”

    此刻龙镡也低声道:“没错,官府还未必了解民间情况,而粮长大户,最知道彼此的底细,他们一旦下手,就要逼得人家破人亡啊!”

    百官静听,真是一出好戏!

    所有文武,无不惊叹,不愧是柳淳的学生,胆子够大,言辞也够厉害,不知道郁尚书能不能招架得住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19章 朕确实错了

    自从执掌锦衣卫之后,柳淳越发耳聪目明,朝廷官吏的档案,都在肚子里装着,凡是七品以上,无所不知,十足的“三只眼”。

    这个郁新站出来,反击荀顺庆,替粮长之制说话。一方面是户部尚书使然,可另一方面呢,郁新出自大族。

    郁家在洪武八年,被任命为粮长。

    所谓粮长跟里长不同,粮长是世代相继的。

    郁家这些年输送粮食,还算尽力。其中有一位郁新的族叔,被任命为太常寺卿,还有几个族人,得以进入国子监。

    就包括郁新,能够很快升任户部尚书,都跟粮长做得好有关系。

    荀顺庆一上来,就攻击粮长之制,郁新哪里能答应!

    “小辈无知!”郁新切齿咬牙道:“你刚刚说,士绅大户借着粮长的身份,欺凌百姓,无恶不作,逼得人倾家荡产!可我怎么听说,许多士绅古道热肠,凡事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办,每年进京听取官府面谕,领取公文勘合,然后回乡征粮。身为粮长,要雇佣役夫,拿出舟船车马,输运粮食,如果粮区内,有人家贫,无法缴纳田赋,粮长还要代为缴纳……近二十年来,我郁家就有三人死于向京城输运粮食的道路之上,做了外丧之鬼!可我郁家从来无怨无悔,这是陛下给我郁家的使命,我郁家上下,唯有竭尽全力,报答皇恩!虽死不悔!”

    郁新的一番话说完,好多官员都频频点头。很是赞同,有人甚至想站出来,教训荀顺庆几句,一个小家伙,没当几年官,竟然如此狂妄无知,弟子如此,师父难道没有责任吗?

    他们怒目而视,想要看看柳淳如何应对。

    而此刻吏部尚书赵勉笑了。

    “郁尚书所言,本官心知肚明,郁家历年来,为了朝廷输运粮食,尽心尽力,这也是人所共知。可就如你指责荀顺庆一般,说他无知,可仅仅一个郁家如此,是不是也以偏概全了?啊,哈哈!”

    同为六部尚书,郁新可不怕赵勉!

    “赵大人,我郁家如此,大多数的粮长之家,也都是如此!即便偶然有些坏了良心的恶徒,盘剥百姓,鱼肉乡里,那也是极少数的……如果以此来否定粮长之制,我不服!”

    谈到了这里,终于点燃了百官的热情。

    许多人站出来,替郁新说话。

    大家伙的观点,总结起来很简单,粮长之制是老朱创造的,是爱民之举,十分便利,不能废除!

    争论到了这里,老朱咳嗽了一声,他瞧了瞧柳淳,“荀顺庆是你的学生,身为师父,对他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啊?”

    柳淳是不想说话的,可问到了也没有办法。

    “启奏陛下,臣觉得他们二人所讲,都有道理,但也都有失公允!”

    老朱黑着脸怒道:“不许和稀泥,说点有用的!”

    “是!”

    柳淳清了清嗓子,“这位大人,评判粮长之制,是否方便,绝不能仅凭一面之词,荀顺庆讲,粮长接着权力,欺压百姓,逼得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种事情,在锦衣卫的呈报里,屡见不鲜,至于是多是少,暂时还没有定论。当然,我相信郁家是好的,他们为了朝廷输运粮食,尽心尽力,甚至有族人死在了运粮的途中。”

    柳淳说着,还深深向郁新施礼。

    而后道:“郁尚书,我觉得你以郁家为例,说粮长尽心尽力,不惜一切。我认为这恰恰是要改粮长之制的原因!”

    “柳淳,你什么意思?”郁新怒吼,“难道做得好,还有错吗?”

    “哈哈哈!”柳淳朗声大笑,“郁尚书,你想过没有,为何郁家向京城输送粮食,会损失惨重,甚至有人死亡呢?道理很简单,其一,路途太远,其二,变故太多……郁家纵然是大族,但人力,财力都有限。或者说,没法跟朝廷比较。”

    柳淳笑道:“诸位大人请想,如果是官府为了征粮运粮,遇到了麻烦,可以怎么办?修路,修桥,筹备船队,发动民夫!朝廷有多大的力量,一个家族又有多大的力量?”

    “朝廷征税的本质,在于供应国用。因此,需要快速,充足,按时完成粮食的运输。我不想谈粮长人品的好坏得失,我想说的是从洪武十五年开始,历年都出现了拖欠钱粮的情况。最多的一年,太仓入库的粮食,只有六成五,最多的一年,也堪堪超过八成而已。陛下厉行节俭,朝廷府库丰盈。即便田赋拖欠,朝廷还没有出现粮食不够用的情况。但所谓未雨绸缪,胜似临渴掘井。针对如何征收钱粮,是不是该拿出一个新的章程,朝廷应该有所准备!”

    ……

    柳淳讲了许多,有人听得频频点头,可也有人不以为然。

    郁新就不服气道:“柳大人,按照你的说法,是不是又要让官府征粮,又要给那些小吏盘剥百姓的机会?”

    “郁尚书稍安勿躁,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先免去粮长向太仓运输粮食之苦。”

    此言一出,赵勉急忙道:“柳大人,你的意思是,免得像郁家一样,在路上死伤人员?”

    “嗯!有这个目的。”柳淳道:“据我所知,以南直隶为例,每一县的田赋,多在几万石左右。按照现在的办法,一个县有十个粮长,这十个粮长就要分头运送京城,交付太仓。若是先让十个粮长,把田赋交到常平仓,然后以一个县,或者一个府,统一安排人手,输送粮食进京,如此,是不是能更方便一些?”

    有些人还没有转过弯来,可有些人已经想通了,比如赵勉,他就在户部干过,自然很有经验。

    忍不住抚掌大笑,“妙,妙啊!柳大人这一招,可真是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啊!实在是妙!”

    左都御史杨靖好奇道:“赵天官,妙在何处啊?”

    赵勉含笑,“杨大人请想,各地粮长,将田赋起运至京城容易,还是当地容易?”

    杨靖大笑,“那自然是本地了。”

    “嗯!以此而论,地方上应该能提前一个月以上,征收足够的税粮!”

    杨靖颔首,“没错,很多粮长解送粮食,在路上就不止一两个月,赵尚书说提前一个月,还是客气了。”

    “其实地方上也不用等粮食都征齐了,因为地方的常平仓也有存粮。只要时候到了,地方衙门就征用民夫,准备牲畜车马,把应该解送京城的粮食,按时运到太仓。地方上可以酌情调配,如此,上不误国,下不误民,各得其利,岂不美哉啊?”

    杨靖想了想,也道:“果然如此,陛下,臣在都察院就接到过状纸,有些地方,出现了灾情,可能是半个县受灾。这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没受灾的粮区,要不要向京城解送税粮?是以缴纳朝廷田赋为先,还是以赈济地方为主……假如能按照柳大人的设想,先汇总到地方上,粮长也就不用为难了。”

    有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支持。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官吏,站了出来。

    柳淳获得的支持越来越明显,至于郁新,虽然还不愿意低头,但是他也清楚,由地方上统一征收,统一输送,好处极大。

    但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此,而是卡在了朱元璋那里。

    老朱对百官有着根深蒂固的猜忌怀疑,让官吏去征粮,会不会有中饱私囊的问题……童年的遭遇太不幸了,在老朱的印象里,官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而且有句话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地方上的小吏,就是一个个吃人肉的恶鬼,最是可恶了。

    破天荒,朝会下来,竟然没有议论出结果。

    等散朝之后,朱元璋把柳淳留了下来。

    君臣两个又到了那一片茶叶地,不用说了,杂草都挺高了,柳淳主动拿起锄头,赶快干活吧!

    看着柳淳忙活儿,额头都冒汗了,老朱心情好了起来。

    “你小子给朕说实话,朕是不是错了?”

    “嗯!陛下的确错了!”

    老朱哼了一声,“你倒是坦白!赶快给朕干活!要是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