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迈着大步,走过来,瞧了眼棋盘,冷哼了一声,“柳大人,以你的棋力,欺负他们,未免太过了吧?要不要我跟你下一盘?”
柳淳挠了挠头,“你要是愿意下,当然可以,只是你别嫌弃啊!”
一刻钟之后,柳淳的棋盘上,就剩下光秃秃的老帅,赵勉手边,还绿油油的一大片呢!
“柳淳,你没故意让着我吧?”
柳淳冷哼道:“你不信问问他们,我让着谁了?”
果不其然,柳淳下棋,十盘能输七盘,当然了,比起头两天,已经进步了,从几乎不赢,到偶尔能赢了。
柳淳倒是满不在乎,他伸着懒腰道:“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那么优秀,对吧?”
“呸!”
赵勉真想骂人,你丫的除了脸皮,就一无是处了。
柳淳请这三代人,到了签押房,他换了身衣服,笑呵呵出来,几个人没按照官职坐,而是让老爷子刘三吾坐在了中间,柳淳和赵勉左右陪着,小少年就站在了刘三吾的后面,他的一双眼睛,不停在柳淳身上打转,崇拜之情,难以掩饰。
他可不觉得柳淳是棋艺太差,相反,这叫与民同乐。难道非要每天板着一张老脸,就像老爹那样啊?
“柳指挥使,这玩意你解释一下吧?”
他把小人书扔到了柳淳的面前,“柳大人,你公然刊印书籍,替自己吹嘘,你不脸红吗?再说了,你是借着卖书敛财,还是怎么回事?哪个不要脸的替你印的?说!”
柳淳翻了翻白眼,这位是吃枪药了,怎么这么冲啊?柳淳不知道赵勉受的气,也把脸绷了起来。
“赵大人,若非刘学士在这里,我是不会说的,你随便骂,你也只管去查,等你查到了,就会后悔你说的话?”
“我,我好歹是吏部尚书,谁敢办我?”赵勉怒气冲冲。
“那个赵尚书啊,你翻翻书页的最后,瞧瞧是谁的落款?”
赵勉只粗略瞧了书的内容,哪来得及看后面啊!
他急忙翻开,等扫过去,老赵就傻眼了。
“这,这是陛下同意的?”
柳淳点头,“没错,赵大人,你还记得吧,前些时候,周王殿下带进京城几本医书,其中就有救荒本草,书坊给他刊印了,还附带了不少图画。”
“哦!”
赵勉恍然大悟,“柳淳,你可真是好手段啊!你占了周王的便宜,用这个办法,印带图画的书。小孩子觉得有趣,就争抢着看,看了他们就信了,你,你简直其心可诛!”
没等柳淳反驳呢,刘三吾忍不住了。
“行了,你在孩子面前,丢的人够多了!”老爷子手里也拿着一本,他轻笑道:“我就这书印的就挺好,而且上面实话实话,也没有什么夸大之处。孩子们喜欢看,能了解朝廷的事情,能明辨是非,知道善恶对错,这不是挺好吗?”
好?
赵勉都哭了,“爹,你外孙就是看了这个,要当锦衣卫呢!你还说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15章 初心不改
赵勉也觉得有些失言,不过身为吏部尚书,他还是不怎么在乎的,难道因为这点事情,姓柳的就敢吃了自己不成?
锦衣卫再霸道,也不能这么干啊!
更何况柳淳不是标榜要改革锦衣卫,要脱胎换骨吗?不随便陷害无辜吗?
难道柳淳的办法就是印小人书,欺骗小孩子?
要真是这样,他非要参柳淳一本不可。
赵勉是气势汹汹,觉得道理都在自己这儿。
柳淳对少年郎更有兴趣,从上到下,仔细瞧了瞧,然后开口道:“你读过书?”
“读,读过啊!”少年激动的声音颤抖,“大人,我,我能当锦衣卫吗?”
“住口!”
赵勉怒斥道:“逆子,哪里有你说话的地方!”
刘三吾瞪了女婿一眼,“别吹胡子瞪眼的,孙儿要是能有柳大人万分之一的本事,老夫也就能瞑目了。”
老头转向了柳淳,笑呵呵道:“柳大人,你究竟打算怎么让锦衣卫脱胎换骨啊?老夫十分好奇。”
柳淳含笑,谦逊道:“按理说我该请教前辈的,实在是我的疏忽,最近忙的头晕目眩,费尽了心机。”
柳淳简单客气几句,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事实上柳淳的改造方案,属于阳谋,更何况还要上呈老朱,也不用瞒着。
首先呢,就是强化内功。
锦衣卫要加强学习,这点柳淳早就说过了,必须精通《大明律》和《大诰》,这是一切的基础,然后呢,还要了解一些经典案例,懂得一些立法的初衷……别以为历代的法律都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
柳淳要求,任何一个锦衣卫,首先要懂法,而且还要通过考核,如此才能正式成为锦衣卫。
“锦衣卫重点监督百官,整肃吏治,因此锦衣卫要着重对付贪墨受贿一类的案子……要想弄清楚这些案子,精通算学,就是基本的要求。算学,统计学,都是锦衣卫要学的,拿到一本账册,能够迅速发现其中的问题。另外呢,比如一些工程也是贪墨的频发区,安童不就是借着修皇宫,发了横财吗?”
“我对锦衣卫的要求就是要懂得工程营建,要知道哪里需要花多少钱……另外呢,什么军需采购啊,军械生产啊,地方的财税征缴,粮食储存,战马饲养,田赋征收,徭役分配……”
“等会儿!”
赵勉听得头皮发麻,“我说柳大人,这些……你们锦衣卫都要学?这,这就算个状元,也没法样样精通啊?”
“哈哈哈,当然不是每一样都要学,但每一样,锦衣卫都要有足够专业的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完成使命,对吧?”
赵勉还是不信,“柳大人,这些人才,我不能说没有,但是光凭着锦衣卫,怕是不行吧?”
“所以我才要想办法,从外面招募啊!”柳淳很坦然道,事实上,现在残存的老弱病残,别说胜任每一件任务了,就算很多人都未必能通得过考核。
不是他们不想当锦衣卫,而是年纪大了,真的就没有学习能力了。
柳淳向来做事严谨,他已经想好了,别的不说,锦衣卫的马匹就一大堆,养马要不要人,采买货物要不要人,做饭做菜要不要人……总而言之,他能把老锦衣卫安排得妥妥的。
剩下的就是招募新鲜血液了。
“赵天官,我印制小人书,也是用心良苦,培养人才,要从娃娃做起吗!你说对吧?”
赵勉能说什么?
你可真够厉害的,一下子就把我的宝贝儿子忽悠地要当锦衣卫了,你真行!
或许有人要问了,一本小人书,真的那么厉害吗?
还真别抬杠,柳淳记得,他很小的时候,得到了一套西游记的小人书,当时就天天捧着,都看入迷了,弄了个棒子满世界耍,跟谁都自称孙外公,结果让老妈打得脑袋屁股两开花……
赵勉虽然贵为吏部尚书,但为官还算清廉,家里的好东西也不算多,尤其是适合小孩子的,就更为可怜了。
其实在宋元时代,就出现了连续性相对较强的插图连环画。尤其是随着雕版印刷的繁荣,连环画越来越多。
现在的市面上,还能看到《胡笳十八拍》和《孔子圣迹图》,以及《虞氏平话五种》、《全相平话三国志》等。
另外,众所周知,西门大官人的故事,就分为绣像和词话两种本子,通常都认为词话本更文雅一些,而绣像本,就是配了插图的。
当然了,眼下市面上带插图的书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连环画。
一来是图画稀少,二来呢,图画也不连续,缺乏观赏性。
柳淳弄得小人书,每一页都增加了图画内容,而且在刻画人物上面,还下了一番功夫,务必做到喜怒哀乐,能够一目了然。
这套小人书弄出来,就连徐妙锦和李无瑕都觉得精致巧妙,非要大卖不可。至于蓝新月,她干脆捧着小人书,瞧着里面柳淳威风凛凛,义正词严的样子,傻笑去了。
小人书俘虏了赵家公子,柳淳并不意外。
但是要说他死心塌地,就想成为锦衣卫,那也未必。
就像柳淳,他小时候就在想,是当科学家啊,还是当企业家,苦恼了好一阵子,后来他明白了,小孩子还的确容易想多了……
“是这样的,我的确接受各行各业的人才,投身锦衣卫。但是假如志在功名,能考中进士的,我还是希望去考进士,毕竟锦衣卫的庙没有那么大……而且呢,脑袋里装了太多的四书五经,未必能当好锦衣卫。”
赵勉哼了一声,“你就是想说,进士官没资格呗?本官也是进士!”
柳淳轻笑,“赵尚书有兴趣,我可以上呈陛下,请求特旨,如何?”
“不!”赵勉不客气道:“我就等着从吏部退下来,回家种地读书了。”赵勉面色缓和,又随口道:“柳大人,犬子有心加入锦衣卫,不知道能不能给点方便?”
柳淳微微摇头,“赵大人,想进锦衣卫,必须经过考试,等合格之后,还要根据各自爱好和特长,进行重点培养,然后通过考核,才能真正开始参与实务。总而言之,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挑选过程,论起难度,一点不比科举容易。”
“我不怕!”
少年脱口而出,他目光坚定,一字一顿道:“大人,我要当锦衣卫,我要惩恶扬善!”
赵勉老脸都青了,他的这点牌面,算是被儿子败光了!
你就不能矜持点?
再说了,你有机会考进士的,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有什么值得迷恋的。
赵勉百思不解,柳淳却轻轻一笑,他没有拒绝,而是拿出了一份考题,总计一百道。
“锦衣卫不需要多高深的学问,但是呢,必须足够广博,什么都涉猎一些。我这一百道题,是样题,还真正的试卷还是有些差别。你们可以拿回去,随便做一做,假如还有兴趣,就来参加考试,放心,绝对一视同仁。”
……
三代人重新回到了家里,赵勉唉声叹气,“爹,我算是服了,柳淳的花样真是层出不穷啊!”
刘三吾哑然一笑,“这回知道厉害了吧?柳淳的手笔,当真是让人惊叹!假如真的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锦衣卫必定会成为当世最精悍的衙门!过去锦衣卫办案靠着一个狠,碧如手握大棒冲进了瓷器店,惩贪官污吏,可以把坛坛罐罐,都给砸得稀烂。如此一来,每一次处置贪官,都要靠陛下背黑锅,长此以往,陛下总有不耐烦的时候。”
赵勉叹道:“案子不能不办,又不能办得稀里糊涂,柳淳就想着让锦衣卫变得更精明强干……我现在就在想,会不会真的有人才,想要进锦衣卫?”
这爷俩聊着,不知不觉到了黄昏,宝贝儿子满脸的愁云,抓着试卷,走了进来。
“外祖父,爹,我进不了锦衣卫了。”
一百道样题,他有把握的,只是十几道题,还有十几道能蒙上,只有后面的题目,包括生活常识,算学,兵学,农学,天文……他几乎一无所知。
“爹,孩儿也读了几年书,莫非孩儿都白读了?”少年悲凉询问。
赵勉接过卷子,瞧了瞧,哑然失笑。
“你小子碰到钉子了吧?锦衣卫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不过呢,你也别太失落,爹让你学的是经学,是天底下最重要的学问。至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柳淳办的那个学堂教的,你不会,也在情理之中。”
“原来是这样……那,那我去那个学堂,岂不是就能当锦衣卫了?”少年惊喜大叫,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16章 家有一老
爹,您老人家拿个主意,到底能不能去柳淳的学堂?”赵勉满脸的为难。
刘三吾捻须轻笑,“老夫问你,孩子愿意吗?”
“这个……当然愿意了。”赵勉气咻咻道:“爹,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听孩子的吧!我的儿子,怎么,怎么能……”
这位赵尚书,赵天官,是真的纠结难受了。
“爹,怎么说呢,柳淳这个人的本事,我五体投地。至于柳淳带出来的那些学生,抛开变法与否不谈,他们都颇有些冲劲儿,肯吃苦,关心百姓,比起寻常的官吏,强多了。我执掌吏部,负责考评百官,平心而论,只要有九年时间,这帮年轻人成长起来,那可就了不得了。”
柳淳的第一批弟子,全都是太学生。
因为长沙变法有功,被老朱破格授予七品冠带。
接着又外放各地为官,最高的,居然当了右布政使,这绝对是一步登天,接下来就算老朱还要提拔,柳淳都不会答应,这些学生也不会接受。
超擢是可以的,但屡次超擢,那就不行了。
这帮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三年一次考评,三次考满,正好是九年的功夫。
比如说一些知府,调进京城,接掌小九卿,甚至出任侍郎,都是可以的。那些知县呢,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了。
升任知府,或者进入都察院,六科廊。
总而言之,十年之后,朝堂上下,里里外外,到处都会有柳淳的人。
这是一个趋势,只要不出意外,势不可挡。
让儿子进入学堂,甚至成为锦衣卫,不要说师父柳淳,光是这一群前途远大的师兄弟们,互相帮衬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是知名度,是名师辈出,是师资雄厚……其实相比这些,人脉才是最关键的。有很多时候,你不是天赋不够,而是根本就接触不到。学科越来越细化,如果遇不到行业的前沿名师,没有一些早已成名的师兄师姐,没人相互帮助,提携指点……光凭着一个人,是很难闯出一片天地的。
哪怕在古代,一个读书人之所以有名气,那也是靠着朋友之间,互相吹捧……如果你连参加滕王大宴的资格都没有,空有王勃的才华,也没机会写《滕王阁序》啊!
进入了柳淳的学堂,就等于拥有了目前为止,最为强大的一张关系网。
赵勉对此,那是心知肚明。
可问题是,赵勉的心里,有一道最大的坎儿。
“爹,别的都不说了,柳淳标榜科学,说他跟理学不同,最最难以接受的,他居然以墨子和杨朱为祖师,这,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身为儒者,孔孟门徒,我,我绝不能让儿子背叛儒家!绝不!”
赵勉红着脸,用力摇头,态度格外坚决!
刘三吾瞧着女婿,并没有生气。
“你这个想法,也不算错,的确,儒墨两家,当年斗得可是很凶啊!至于杨朱,更是被骂了两千多年,十足的卑鄙小人。不过老夫问你,今日之儒,跟孔夫子之儒,一样吗?”
“这个……”赵勉咧嘴苦笑,“孩儿不及岳父博学,但我也清楚,孔孟之道,就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以阴阳五行为框架,杂收黄老之学,已经和纯儒有了差别。李唐之后,释教东渡,乱我道统。数次灭佛,杀得是血流成河。等到两宋之后,理学兴起,二程学自周敦颐,号为纯儒之学,可他们的学问又来自先天图,这先天图是陈抟老祖的,如何算得了纯儒呢?”
到了赵勉这个地位,以他的眼界,当然很清楚,儒家只是名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