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百姓?”

    “嗯!”柳淳点头,“或许你会觉得我在说空话,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我很喜欢脚下的土地,我喜欢那些让这片土地变得富庶繁华,和蔼亲切的每一个人。我觉得大家是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整体,有的人看到了未来,手上掌握了力量,就应该去回馈其他人,分享,进步……就是这样!”

    三爷低头沉吟,而后突然笑道:“所以你就办学,把你所学的东西,都教给其他人?”

    “差不多吧!”柳淳没有否认!

    三爷松手,挺直了腰杆,哈哈大笑,开怀舒畅!

    “好,真是好小子!”

    三爷用力拍着柳淳的肩头,十分满意。

    “没白白把你带出来!真是太好了!”

    三爷顿了顿,又道:“大话说完了……爹问你点更直接的,你希望大明未来的储君是谁?”

    “这个……”柳淳叹口气,就目前来看,朱元璋虽然不无缺点,但他绝对是最合适的君主,强悍,睿智,勤奋,爱民……有他在,是所有大明百姓之福……不包括勋贵、士人、豪商、地主等等,仅限于普通百姓。

    洪武大帝,固有一死。

    谁能接替朱元璋呢?

    或者说,谁能让盛世更加发扬光大呢?

    在之前,柳淳曾在朱标和朱棣之间犹豫……显然,朱棣更像老朱,但问题是朱棣想要登基,需要冲破的阻碍太大了,假如真的打一场靖难,也不是普通百姓之福。

    所以,当朱标倾向于变法之后,柳淳几乎一下子就改变了想法。

    可随着朱标的死去,朱允炆成为太孙,这个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假如朱允炆能做到他爹的八成,并且真心支持变法,柳淳是很愿意在前面冲锋陷阵的。

    但是又偏偏夹杂了吕氏的问题,让柳淳有些迟疑了。

    “小子,你想对付吕氏,就不得不跟太孙翻脸……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陛下不会为了你,而更换储君!你还没有那个份量!”

    三爷冷眼旁观,还真是洞若观火。

    目前的朱元璋,不是不愿意换储君,而是没有力气更换了。

    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对于大多数的君王来说,都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时间,他真的老了!

    “小子,爹知道你心怀大志,可不管做什么,总要先保住自己才是吧?你要真想替太子报仇,废掉吕氏,就要做好跟太孙开战的准备……这娘俩你必须一起拿下,不然咱们父子就死路一条!当然了,如果吕氏没有问题,那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显然,最后一句话,只是三爷的美好愿望罢了。

    “爹,我很想知道,在你的心里,谁才是最合适的储君?”

    三爷哑然,“臭小子,你是不是怀疑有人跟你爹讲了什么?”

    柳淳没有否认,三爷同样点头了。

    “爹不会瞒着你任何事情,有人希望你能辅佐朱允熥!”

    柳淳骤然吸了口气,不用猜,说这话的人,一定是常蓝一系的!

    “可在我的心里!”三爷顿了顿,“我,我觉得燕王最合适!他有陛下的雄才大略,而且对待属下极好。那份真诚是装不出来的,如果能在皇子当中选择,燕王首屈一指!”

    “小子,爹不是让你现在做决定,爹是要跟你讲,该筹划谋算了,不说你的弟子们,包括你爹身边的人,咱们的亲朋故友,太多人都盯着你呢,大家伙的身家性命,压在了你的身上,你小子别让大家失望啊!”

    三爷说完了肺腑之言,就转身离开,他相信柳淳是个聪明的孩子,会想清楚该怎么办的!给他一点时间,让他静一静吧!

    柳淳真的陷入了思索,只不过他想的不是投靠什么人,而是他有另外的打算!

    老朱厉害不厉害?

    不一样被他牵着鼻子走,办银行,推行变法……一个好的君王,应该知道该做什么。而且柳淳也相信,他能跟一个有志气的皇帝,相处愉快。

    现在不是我去选择主子,而是要看哪个人能跟得上自己的脚步!

    我柳淳空有几百年的才智,却给别人当奴才,那不是笑话吗?当然了,柳淳没有谋朝篡位的心,他只想主导前进的方向。

    比如他用长沙的事实,说服了朱元璋,让老朱坚定推动变法。

    现在柳淳最想做的就是大步前行,把变法推向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区分出敌我,究竟谁会站在他的一边,他自然就会和谁联手……假如所有的朱家子孙,都不争气,那他就远走海外,没准过三四十年,指挥着坚船利炮,敲开大明的国门,也是不错的结果。

    柳淳越想越得意,甚至都笑了出来。

    以为我会为难啊?

    做梦去吧!

    小爷远比你们想得强大多了。

    柳淳很臭屁地想着,不过俗话说,要想当爷,就要先从孙子做起……他乖乖翻出各种资料,弟子们已经分派到了各处,很多人已经着手推动变法,离着近的,比如南直隶一带,已经展开了清丈,各种成果陆续送到柳淳这里。

    该整理一下,去给老朱一颗定心丸了。

    就在柳淳忙得头晕眼花的时候,突然,一声声沉闷的鼓声响起,打破了京城的宁静!

    “是登闻鼓!”

    上次柳淳已经听常茂敲过一次了,怎么这么快又来了?

    他慌忙换上官服,急匆匆赶到了午门。

    此刻午门的外面,聚集了不少人,外圈是官吏,中间是侍卫和太监,而在最中心的地方,则是十几个衣衫破旧,局促不安的老农,他们眼巴眼望地看着皇宫方向。

    可以看到,有几个老农的确怕了,他们的双腿不停颤抖。四周那么多穿着红袍,威严端庄的高官,他们下意识要跪倒。

    可还有一些人,他们腰杆笔直!

    “别跪!要跪就跪陛下!请陛下给咱们做主!”

    就在这时候,午门开放,一个老太监走了出来,板着脸道:“陛下口谕,请敲响登闻鼓之人,奉天殿见驾!”

    瞬间,几十个老农泪崩,一起跪倒,发自肺腑大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99章 我是言官,风闻言事

    上一次常茂敲登闻鼓,值班御史能把一个国公怎么样,只能乖乖领进去,向老朱陈奏。可这次是普通的百姓,值班御史唐韵有话说了。

    “公公,是否应该先问清楚,到底是什么案子,然后再带着他们进去,若是寻常的小案子,应该发回地方处置,也就不用麻烦陛下了。”

    老太监扫了他一眼,轻轻一笑,“唐大人这么说了,咱家不好回,咱家一个奴婢,只是传旨……对了,柳大人,你怎么看?”

    柳淳白了老太监一眼,你丫的扯上我干什么,貔貅卫都废了,我也不是你的顶头上司,用得着拉我挡枪吗?

    柳淳轻哼道:“这位御史大人,你的身上绣着神兽獬豸,应该明辨忠奸是非,你低头瞧瞧,这些百姓的双脚!若是寻常小事,他们敢来敲响登闻鼓吗?”

    柳淳的话音落地,大家伙才注意到,果然如同柳淳所言,许多百姓都穿着草鞋,长途跋涉,鞋底磨破,脚趾血迹斑斑,看着都觉得疼。

    被柳淳说破之后,百姓们不好意思,想把脚藏起来,可又不知道藏在哪里,只能默默低下了头。

    在周围的这些文武也觉得不舒服了,他们不敢直视,只能看天。

    柳淳道:“让他们赶快去见陛下吧,若是圣人怪罪,我担着。”

    老太监轻笑,“柳大人就是明察秋毫,来,你们随着咱家进去吧。”

    这些百姓终于能迈进传说中的奉天殿了。

    为了建造奉天殿,朱元璋当年发动二十万民夫,填平了燕雀湖,当真是移山填海,修建了这座雄伟瑰丽的宫殿。

    置身其中,才能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老朱端坐中间,扑面而来的威严,让人情不自禁跪倒。

    数十老农,再度叩拜皇帝。

    虽然动作不算齐整,但喊得情真意切。

    朱元璋微微颔首,“你们都起来,有事情,就跟咱说,咱给你们做主!”

    柳淳愣了一下,他这才知道,原来老朱面对普通百姓,并不会用充满威严的“朕”,而是自称“咱”,双方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这些老农总算来了胆气,其中有一个岁数最大,见识最多的,他一开口就说在二十多年前,打张士诚的时候,他帮着运粮来的,还把一头老牛的腿给摔断了呢!

    朝臣们很受不了这些老农,他们没有重点,最喜欢把多少年的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你们敲响登闻鼓,不会是让朝廷赔你们一头老牛吧?

    柳淳偷眼看朱元璋,发现皇帝陛下只是脸上含笑,默默听着,丝毫没有不耐烦……终于,在一刻钟之后,为首的老农才说到了重点。

    原来新派到他们那里的一个父母官被弹劾了,他们都觉得这个新来的官是个好人,朝廷不该不讲道理的!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么说,你们是替自己的父母官,来鸣不平了?”

    这时候刑部尚书安童站了出来,“启奏陛下,朝廷用人,自有法度,彼等不过是普通百姓,如何能干预朝廷用人?臣以为断不可听农夫之言,以致乱了朝廷的规矩。”

    朱元璋哼了一声,没有说话,不悦之意,已经很明白了。

    这时候刚刚接任吏部尚书的赵勉慌忙道:“安尚书,百姓辛苦前来,不惜敲响登闻鼓,在他们看来,必定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情。还是仔细询问明白才是。”赵勉一转身,对着农夫们道:“你们说的父母官是谁,他又因为什么被弹劾了?”

    “俺们的知县大老爷叫,叫荀顺庆,他可是个好官,俺,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不让他当官了。”

    柳淳一直没说话,可当听到知县名字的时候,不由得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这个荀顺庆应该是长沙出来的太学生,他是奉命清丈田亩,推行新法,不知道他犯了什么错,竟然给弹劾调职?”

    柳淳一手带出来的太学生,多达一两百人,柳淳能留意的,也只是少数几个而已。比如这个荀顺庆受到了弹劾,他之前就一无所知。

    可现在有百姓替他鸣冤,柳淳就不能不过问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候左都御史杨靖站了出来。

    “前段时间,有人弹劾荀顺庆母丧未归,是为大逆不道!”

    柳淳轻笑,“杨大人,如果我没记错,荀顺庆幼年丧母,是老父拉扯他长大的,几时有母丧的事情?”

    杨靖道:“柳大人不要生气,接到弹劾之后,都察院也派人查过了,荀顺庆的确是冤枉的。”

    “既然是冤枉的,那为何要把他调走?”柳淳愈发不快了,好嘛,敢欺负到我的头上了,真当我是面捏的啊!

    杨靖瞧了瞧都察院的其他人,这时候左副都御史站了出来。

    “是这样的,荀顺庆确实冤枉,但他被弹劾期间,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而每日到县衙,作威作福,又有御史弹劾,说他不知廉耻,恋栈权位,威福自专。都察院以‘不瑾’为由,交给吏部处置。”

    皮球踢到了吏部,赵勉也愣了,怎么到了我的头上?

    吏部左侍郎忙道:“因为只是一般的差错,并没有降级,也没有免官,吏部方面觉得平级调任,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位侍郎大人越说声音越低,赵勉是抓捕晋王回京之后,才升任吏部尚书,掌权的时间不长,部内一些寻常的事情,都交给两位侍郎负责。

    把一个县令调到京城当御史,别看都是七品,那也是超擢。必须通过天官,可若是平级调动,他们拟个名单上去,尚书大人点头,送到御前,用印之后,也就通过了。

    熟悉官僚系统运作的人都知道,真正握有实权的,还不一定是上面的大人物,往往是一写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家伙,能把你弄得死去活来。

    就拿明朝来说。公认最肥的两个差事,一个是吏部的文选司,一个是兵部的武选司,那简直不是油水丰厚而已,而是一屁股坐到了油库里!

    从前的时候,朱元璋精力旺盛,每调动一个官员,他都要过问。

    可这几年,他精力衰退,加上李善长和詹徽等人的案子,整个官僚体系,出现了几次严重的洗牌,大量提拔新人,老朱也没法面面俱到。

    现在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是个普通的调动,并不涉及其他,那为什么老百姓要来敲登闻鼓,要找朱元璋鸣冤呢?

    看似一切顺理成章的背后,又是什么猫腻?

    柳淳猛地站出来,“杨大人,你执掌都察院,我想请教,是哪位御史,先弹劾荀顺庆的?”

    这时候今天当值的唐韵低声道:“柳大人,是下官弹劾的。”

    “你凭什么弹劾他?”

    唐韵简直想笑,“柳大人,你年纪轻轻,或许不清楚朝廷的规矩,我们言官,风闻言事,有人说荀顺庆隐匿母丧,大逆不道。自古以来,非孝子不忠臣,身为一方父母官,连自己母亲的死,都敢隐匿,难道不该弹劾吗?”

    他说的是掷地有声,斩钉截铁,御史就是干这个的,你敢怀疑我?

    柳淳轻笑:“唐御史,好一个铁骨铮铮的御史言官!那我问你,在上书弹劾之前,你是不是去吏部查过了?”

    “这个……我乃是风闻言事!”

    “风闻言事?我看是无中生有!”柳淳的脸色凝重,“荀顺庆早年丧母,这个情况,在吏部应该有记录,赵天官我没说错吧?”

    “是是是!”赵勉忙答应道:“何止是父母的情况,就连是否婚配,吏部都清楚,有些进士没有娶亲,朝廷还会赐假归娶呢!”

    赵勉偷偷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里暗暗叫苦,这是要出事啊!

    果然,柳淳冷笑,“唐御史,你有心情写弹劾的奏疏,却没有精力询问一下情况!你把一方父母官的前程,看得如此之轻,又怎么能明辨是非?”

    柳淳的厉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却没有料到,这小子言辞竟然这般犀利,几句话就把能言善辩的唐韵怼到了墙角。

    这还不算完,柳淳继续道:“如果我猜的不错,你弹劾荀顺庆,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杀招在后面。被你弹劾,荀顺庆继续处理公务,就成了不要脸,就成了贪恋权位,也就是你们口中的无耻之徒!所以你们就能名正言顺,把他调走了?我倒要请教你们,变法怎么办?谁去负责?一县百姓,又该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00章 朕是护犊子的人

    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柳淳对言官的套路还是有所了解的。言官的天职就是骂人,那骂什么人才能出名呢?自然是最有名气的,权势最大的。就比如说……皇帝陛下!

    明代的言官常常会争先恐后,找皇帝的麻烦,逼着皇帝打他们一顿板子,对了,就是廷杖!

    当挨了打之后,伤痕立刻成了功勋的象征。

    他们是为民请命,铁骨铮铮,不惧生死,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仕途,大仁大勇,是真正的清官,好官!

    通常挨了打,还能不死,忍一些日子,就会卷土重来,平步青云,直上重霄。稍微了解一下明代中后期官员的履历,你会发现,许多人都是骂神出身,几年的功夫,就从小小的御史,爬到了部堂一级的高官行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