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獬菹氐母乘啊庑┒际歉粞ドρ鳎唤饩龈疚侍狻

    大明的税收体系本就不合理。

    除了承袭历代的弊端之外,大明还缺少强有力的征税官员,老朱曾经担心官吏欺压百姓,所以把征税的权力交给了粮长。

    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拖欠,该收的田赋,每年都会少一两成。

    再有,大明的户部缺少总收总之的概念,对整个经济缺少把握和了解。

    这一点尤其要命。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因为大航海的出现,美洲白银涌入,大明赚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银子。

    充足的货币供应,使得大明朝非常有希望跳出治乱循环的圈子,走上康庄大道。

    可就因为财税体系的落后,使得朝廷对经济的变化一无所知,每年苦守着几百万两银子,艰难度日,简直就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可怜又可气!

    柳淳对财税的改革,寄予厚望。

    他甚至觉得,只要这件事情做成了,接下来谁当皇帝,都不那么重要了,毕竟还有两百多年的时间,如果子孙不出息,现在做得再多,也没有用处。

    蓝玉重重叹口气,他的失落之感,更加强烈。在蓝玉的心里,他只想朱标做个好皇帝。对于好皇帝是什么样子,蓝玉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可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绝对算不上英主啊!

    “我向殿下请教,他也跟我说了很多,担心有他自己的想法。”蓝玉顿了顿,“治国如同治家,皇家是天下表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了天家做榜样,百姓人人效仿,自然天下大治。而且殿下还说,治国不能光想着充实国库,不能只为了敛财,还要收拾人心,让英杰效命,才俊感恩戴德,要让朝廷深入人心。”

    “殿下讲,历代贤君,莫过于汉文帝,亲民爱民,节俭仁厚,堪称贤君之首,继之景帝,光大文帝之德,始有文景之治。殿下还说,追逐财富,是没有尽头的。譬如说之前陛下曾经想过,填满内帑,就可以罢手。可如今有了皇家银行,财产数倍于之前的内帑,却还是想着整顿财税,充实国库,如此做为,是不是太过了?”

    蓝玉复述着朱标的话,很显然,这些话也是说给柳淳听的。

    这就是朱标几十年来,读书思考的结果。

    之前他欣赏柳淳的才华,包括现在,他也毫不掩饰对柳淳的偏爱。但可惜在整顿财政的问题上,朱标不愿意配合柳淳,他也不尽认同老朱的做法……

    “梁国公,你觉得殿下讲的这些,可有道理?”柳淳笑着问道。

    蓝玉哂笑了一声,“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可我知道,无论如何,坐在那张椅子上,都不该无所事事。过去我对陛下的做法,也有些微词,觉得太过无情。可现在想想,陛下才是真正的雄主啊!”

    蓝玉狠狠一砸桌面,无奈哀叹,“早年就不该给殿下找那么多读书人!都怪你!”蓝玉突然凶巴巴盯着柳淳,质问道:“你小子怎么不能早十几年出现?要是你教殿下,那该多好!”

    柳淳翻了翻白眼,“早十几年,我还穿开裆裤呢,我最多给殿下一颗棒棒糖!”

    蓝玉为之气结,无奈摆手。

    “算我胡说八道了。”蓝玉无奈道:“从殿下的谈话里,我听得出来,殿下觉得,士农工商,毕竟要有所差别,朝廷厚待士人,得士人之心,治理天下,也会容易许多。所以殿下是反对士绅一体纳粮,他觉得仅仅重新丈量田亩,核定黄册也就是了。”

    柳淳轻笑道:“反正我是无所谓,这天下是朱家的,又不是我的。建议我提出了,陛下采纳就采纳,不采纳,我就回大宁,说实话,我还真不想留在京城蹚浑水了!走了干净!”

    “不许走!”

    蓝玉突然伸出胳膊,死死压住柳淳的手!

    “臭小子,我是不会放你离开的,殿下或许是一时没有想通,我看他会权衡清楚的。”

    柳淳无奈,“就算殿下能想清楚,现在的事情怎么办?陛下可是让我们清点潭王的田亩,返还给百姓。按照陛下的意思,他应该下一步就在长沙府,重新清丈田亩,把丁税摊入田亩之中,看看效果如何。殿下不同意,我们还能硬来吗?”柳淳两手一摊,“所以还是收拾铺盖回家算了!”

    “不!”

    蓝玉再度拦住柳淳。

    “臭小子,你别这么没韧性,遇事就放弃,可不是大丈夫的风格!”蓝玉顿了顿,“殿下不同意,可这天下还不是他做主!”

    柳淳真的愣住了,他连忙道:“梁国公,你可别胡来啊!我可不想跟着吃瓜落。”

    蓝玉嘿嘿一声,“晚了!你小子是跑不了了!”

    柳淳下意识打了个激灵,声音颤抖道:“你,你干什么了?”

    “我就是给陛下写了个密报,把殿下的情况说了一下。”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蓝玉理所当然道。

    “没然后,你,你吓唬我干什么?”柳淳翻白眼道:“陛下那么宠爱殿下,他总不至于把殿下的意思扔在一边不管吧?”

    蓝玉呵呵两声,“我承认你小子聪明,但有些事情,你还是太嫩了。瞧着吧!”

    十天的光景,转眼即逝。

    朱标的身体已经恢复了很多,脸上有了血色,能够在院子里溜达。他把柳淳叫去几次,两个人一起下棋,谈论各种学问,包括天文,算学,地理,水文……朱标不停发问,柳淳尽力回答。

    两个人又像之前那样,和好如初。

    可他们都知道,心里的刺儿已经种下了,就不是那么容易拔除!

    “圣旨到!”

    朱元璋的旨意终于来了,朱标略显轻松,他呵呵笑道:“我怕是要回京挨骂了!”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可是当钦差宣读圣旨之后,朱标彻底傻了。

    “……太子朱标,即刻巡视西安、洛阳等地,挑选新都……大宁都司经历官柳淳,升任长沙府同知,行知府事,即日起,清丈田亩,核算丁银,不得有误!”


………………………………

第250章 父子分歧

    这道旨意下来,别说朱标了,就算柳淳都傻眼了。老朱也太大公无私了吧?居然让朱标去巡视新都,等于把他给发配了。

    而自己呢,也从一个不尴不尬的经历官,变成了长沙知府,算是一下子步入中级官员的行列,尤其重要的是,还让自己负责清丈田亩。也就是说,整个改革变法的担子都压在了他的身上。如天般的信任,不能不让柳淳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恨不得立刻学习诸葛武侯,来个鞠躬尽瘁,为他们老朱家卖命才好。

    当然了,这种念头最多存在一秒钟,直接被柳淳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可不觉得主持变法是好事情,尤其是在得罪了太子的前提下……对了,朱标不会因此嫉恨自己吧?

    柳淳抬起头,却发现朱标露出大大的笑脸,甚至有些如释重负。

    总算不用夹在中间为难了,既然父皇决意采纳柳淳的建议,那就只有让他放手去做了。

    “你好好干,把握分寸。”

    朱标拍了拍柳淳的肩头,勉励道,他准备立刻启程,可就在这时候,第二道旨意来了。大意和第一道旨意差不多,但是却少了让朱标立刻北上的命令,而是让他回京,调理身体。

    就在柳淳迟疑的时候,第三道旨意也来了,居然是让他随着旨意进京,陛下有事情叮嘱。

    不用问,一定是有关变法的事情。

    柳淳只能随着朱标一起返京,由于朱标的身体还很虚弱,他们一路上速度也不快。

    每到休息的时候,朱标都会叫柳淳过去,依旧一起下棋谈论,和之前没什么差别。

    直到快要进京,朱标把柳淳请来,面前的棋盘被茶壶取代。

    “柳淳,我们聊聊吧,就像普通朋友那样,成不?”朱标主动给柳淳倒了杯茶,还送到了他的手里。

    柳淳迟疑了一下,“殿下有什么教诲,臣恭谨聆听。”

    朱标顿了顿,一种名为隔阂的东西,已经在两个人之间出现。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想法的差别,有些时候,比什么都要命!足以让朋友分道扬镳,父子兄弟反目成仇!

    “柳淳,你是如何看待士人的?”不等柳淳回答,朱标就主动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士人辅佐天子,治理万民,为四民之首,自古以来,只有造反的黔首并无作乱的士人。若能安抚士人之心,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朱标又停顿了一会儿,发现柳淳默然无语,他轻笑道:“你有什么话只管说,我说了,这是朋友之间的谈论,没有别的意思,我把自己所想和盘托出,莫非一贯大胆的你,反而迟疑,不敢说话了?”

    柳淳无奈轻笑,“殿下,臣不好评判多措,臣说到底就是农人子弟,不敢以士人自居,也不敢奢望高人一等。”

    朱标颇为惊讶,“柳淳,你肩负郭氏之学,手段过人,才华横溢,在孤的眼中,你可是少年英才,士人中的士人啊!”

    柳淳愕然半晌,突然摇头苦笑,“殿下抬爱,臣感激不尽。可臣想说,从心里讲,我觉得自己就和乡间地头的农夫没什么区别。我们获得学问,也是靠两条腿走出来,靠一双手实验出来。我们探索出来的知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道理,只是为了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而已。”

    “殿下,在臣看来,万民如草,官吏士绅则是上面的牛羊。圣人手里操着鞭子,哪里的牛羊啃得狠了,就要驱赶到别的地方。当水草不够吃了,就要杀一些牛羊,给水草重新恢复的时间。若是一味啃食践踏,草场就会退化,变成沙漠,到了那时候,牛羊就都无法生存了。”

    牛羊无法活着,牧羊人也会饿死……朱标沉吟半晌,突然轻笑道:“柳淳,你这个说法真的很别致……孤以前一直听人说,百姓如牛羊,百官是替天子牧羊,没有百官,牛羊就会跑掉。所以吗,让牧羊之人吃一点,喝一点,也是无关大局。毕竟连他们都没有喂饱,就没人替天子做事了。”

    朱标说完,两个人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能一杯一杯喝茶,把整整一壶,都给喝个干净……

    柳淳也彻底明白了朱标的想法。

    说这位太子仁厚宽宏,待人谦和,曲身下士,聪明睿智……这些柳淳都承认,而且朱标的确是个近乎完美的人。

    但是!

    但是!!

    但是!!!

    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这位太子殿下是信奉精英主义的,他把士人看做治理天下的助手,而老百姓则是他需要治理,甚至提防的对象。

    朱标也关心民间疾苦,也同情百姓,但仅限于此,假如让士绅一体纳粮,把百姓和官绅抬到同样的地位上,朱标是抗拒的。

    柳淳也不觉得朱标的想法是错的,毕竟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是精英和大众的妥协,大众给予精英权力和信任,而精英则要尊重敬畏百姓。当和百姓脱节的时候,精英就瞬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明朝的问题在于给予士绅官吏太多了,而且这些人本身的素质也堪忧,他们不但不能帮助治理天下,还会成为毁坏大堤的蚁穴……柳淳很想跟朱标讲,但他又犹豫了,毕竟几十年形成的念头,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

    柳淳最后只能跟朱标枯坐到半夜,然后起身告辞。

    在门口的时候,朱标突然伸手,按住了柳淳的肩膀。

    “那个……我们还算是朋友吗?”

    柳淳道:“殿下错爱,臣受宠若惊,能成为殿下的朋友,臣感激涕零!”

    朱标的笑容很勉强,他缓缓把手缩回,放任柳淳离去。

    转过天,他们就回到了京城,直接去见老朱。

    ……

    “你回来了?”朱元璋难掩怒气,“朱梓这个逆子,着实可恶,朕没有给他谥号!封国废除,也不准他列入朱家的族谱!”

    “啊!”

    老朱一上来,就是暴击,朱标的身躯晃动,差点摔倒。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就连重要的文武臣子都有,朱梓身为潭王,皇帝亲子,居然没有谥号,这也太狠了吧?

    要知道那位追求长生不老的鲁王,在历史上因为服用丹药,瞎了双眼,又早早死去,老朱都给他送给了谥号,叫鲁荒王!

    能给出这个谥号,也足见老朱对儿子咬牙切齿之恨。

    可恨归恨,但还是给了。

    朱梓却连鲁王都赶不上,不给谥号,不留封国,也族谱都不让入。甚至老朱干脆下旨,就在长沙城外,随便找个地方,把潭王烧成炭的尸骨,跟草草埋了。

    “父皇,八弟纵然有错,可他已经死了,不,不该如此待他!”

    “哼!”朱元璋怒哼了一声,“朕英雄一世,却有这么个不男不女的怪物!让他入朱家族谱,只会让祖宗恶心,先人无颜!朕只恨没有早几年察觉,他这些年,频频进京,美其名曰,来看望朕,可他真正的心思是何等龌龊!太子,难道你一点不知道吗?”

    让老朱兜头泼面,一顿臭骂,朱标浑身战栗,他身体本就不好,此刻咳嗽更加剧烈。

    “儿,儿臣听过一些疯言疯语,并未当回事,儿臣身为长兄,有失察之过,儿臣愿意领受责罚。”

    朱标说着,双膝跪倒,匍匐地上。

    老朱瞧了半天,也心软了,毕竟朱标才是他最疼惜的儿子,精心培养的继承人。老朱亲自伸手,把朱标搀起来。

    “不说那个畜生了,朕问你,为何反对清丈田亩,为何不愿意改革税法?”

    面对老朱,朱标不用起承转合,直接道:“父皇,说起来还是因为苏州之行啊!”

    “哦?”

    老朱轻笑,“那一次,朕算是开了眼界,一个小小的钱庄,就可以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而且苏州商户,居然有那么多的钱!朕过去只想着种田纳粮,天经地义。也觉得历经战火,民生凋敝。长途贩运,又非常辛苦。就没有过多征收商税,却没有料到,竟然错失了这么大的一块财源!”

    老朱颇为懊恼,“柳淳那小子讲得对,丁税只会越来越少,只有商税才是最靠谱的。朕决意改革税法,也是想给你打个坚实的基础,难到不好吗?”

    朱标吸了口气,声音沙哑道:“父皇,儿臣在苏州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如同洪水滔天,百姓无知,最易被煽动蛊惑。相比之下,士绅有家产资材,他们反而更加渴望稳妥。有他们治理乡间,教化百姓,地方就会安宁太平。父皇甚至准许乡绅族老,扭送欺压百姓的官吏进京,不就是如此吗?”

    见老朱没有说话,朱标似乎得到了鼓励,他仗着胆子道:“父皇,得万民之心难,得士人之心易,儿臣觉得当下并非要增加国用,府库之中,存粮已经足够五年之用,百姓也不似国初那般穷苦,现在正是大兴教化的时机,儿臣觉得借着六元为表率,多开几次恩科,多选些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吏,才是最紧要的。”

    朱元璋听着太子的建议,微微冷笑,“朱标,这又是哪位师傅给你个建议?”


………………………………

第251章 好父亲朱元璋

    柳淳坐在偏殿等着,说实话,他此起彼伏,想了很多……朱标想跟他做朋友,柳淳是相信的。

    只不过柳淳觉得很难,最难的就是道不同。

    走到了今天,柳淳自然是希望大明朝能改革弊端,能革除弊政,建立起完善公平的财税体系。可要建立这个全新的体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