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我想办法劝谏陛下,与之周旋?”徐增寿试探着问道。

    “那你斗得过陛下吗?”

    这不是废话吗?

    柳淳轻笑道:“记着,陛下要动手,你要抢先下手,争取能分点汤汤水水!”

    “什么?”徐增寿惊得脸色大变,“我说你这也太黑了吧?”

    柳淳大笑,“是你太傻了,身在局中,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而不是逞强装英雄。你能留下来,就是三足鼎立。知道什么是三足鼎立吗?就是任何两只脚站在一起,都要强过第三只脚。你第一任务是保护自己,第二任务是尽量维持住商人的利益,不要被陛下吃干抹净。当然了,或许有朝一日,你需要站在陛下一边,免得被商人给生吞了。”

    前面徐增寿听得津津有味,可最后一句,让他哭笑不得。

    “就咱们陛下的杀心,能让商人做大?这不是做梦吗!”

    柳淳也不跟他抬杠,老朱当然不会,如果是朱老四,或许也不会,可再往下,就不好说了。

    就拿小胖墩来说,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在史书评价也极高,还得了个“仁宗”的庙号,可问题是,从他开始,文官集团就不可控制了,等到土木堡之后,就彻底左右朝堂,真正实现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甚至能架空皇帝。

    有些人总是渲染明代的厂卫,说什么宦官专权,把明朝说得暗无天日,皇帝残暴,太监阴险,忠臣被陷害……可真正仔细瞧瞧,明朝的制度,是向哪一方倾斜的,谁才是真正的获利者?

    司礼监没有内阁的票拟,能干什么事情?锦衣卫不拿到刑部的批文,又如何抓人?还有,不管太监多强,都是一道旨意,说杀就杀。可文官呢?百十几个人,围着左顺门痛哭,跑去逼宫,又死了几个?

    单独比较皇帝,太监,权臣,说谁厉害,没有半点意义。

    文官的强大在于他们是个共同的利益集团,前赴后继,不断改变国家,不断让国家机器,变成他们谋利的手段。

    就比如老朱是规定可以按照功名官职,免去部分的徭役和田赋。但这只是为了鼓励读书,培养人才。

    结果在历代文官,不懈的努力下,变成了官吏不交田赋,不服徭役,而且还没上限,不光自己不交,就连奴仆都敢出去圈地,也不交税。

    等到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落到了士绅官吏的手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旦土地集中,朝廷收不上税,就会放出太监来咬人。

    比如刘瑾,比如魏忠贤,都是如此。

    而且往往放出了太监,就能起到一定扭转乾坤的作用。

    只是这时候,皇帝就会好巧不巧挂了,然后继续故态复萌,变本加厉……

    文官从来不是一个人,别看在朝中,士大夫口不言利,一个个恨不得采薇尔食,不沾铜臭。

    但问题是,士人和商贾从来分不开。没有商贾敛财,如何能满足士大夫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

    而且文官讲究教化,要办学,要持续投入,要培养足够的接班人,继承他们的大业,继续维护文人集团的利益……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主张重本轻末,只是斩断皇帝干涉商贾的手,把工商变成他们独享的发财工具。

    “文人能持续投入,你们勋贵也应该如此。”柳淳拍着徐增寿的肩头,“我很敬重令尊,但我也知道,他太爱惜羽毛,连自己人都不敢庇护。”

    徐增寿想要争辩,柳淳摆手。

    “你听我说完……梁国公蓝玉是个莽夫,但他说过,自己肩负着开平王的重托,不能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吃亏,所以他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到处得罪人。我不想你学蓝玉,而且他的思路也不对。我只是希望你能用另一种办法,延续勋贵的荣耀。钱在手里了,多多培养勋贵子弟,能上战场领兵的领兵,不能打仗,也要学会经营,把家业发扬光大。还有想办法办学,培养人才,你们要在朝堂上,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而且你们要熟悉朝廷的规则,要有策略……”

    柳淳耐心讲着,徐增寿眼睛睁得老大,充满了惊骇!

    讲得太好了,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

    其实从现在的处境就看得出来,常遇春死了,常家就完蛋了,徐达死了,徐家也不行了,李文忠死了,李景隆就是个玩闹……勋贵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文官可以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勋贵只会路子越走越窄……

    “文人是官商两条腿走路,你们呢,应该是军钱两开花!而且有了钱之后,还要想办法左右舆论,如此才能跟文人分庭抗礼,懂吗?”

    徐增寿激动的热泪盈眶。

    啥也别说了,柳淳这是真正为了武人勋贵着想啊!

    徐增寿抹了抹眼泪,破涕为笑,“大哥,让小弟发自肺腑,叫你一声大哥吧!你说得太好了!”

    徐增寿感激的稀里哗啦,“那个,大哥,小弟就想请教一件事情,你看得这么准,又有这么好的应对之策,你,你怎么不出来啊?大哥愿意站在勋贵这边,小弟一定为了大哥,鞍前马后,谁敢不服,我饶不了他!”

    “咳咳!”

    柳淳才没有那么傻呢!

    自从他知道自己可能让老朱扔进漩涡,不得不面对太子身边聚集的那些人之后……他就在酝酿,坏水憋得不是一天两天了。

    既然没法违抗老朱的旨意,那就再拉一个倒霉蛋进来,一起分担炮火。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徐家的积淀,以徐增寿的才识,还是能帮得上忙的。

    所以柳淳就上演了一出感人肺腑的兄弟情深。

    “我能帮自然会帮,当说到底,要看你们自己的努力。而且毕竟我是陛下的心腹,还是很重要的那种,我在外面,能帮你们更多。”

    柳淳很不要脸的自封为天子心腹,徐增寿还真没法揭穿他,跟太子一起来的,王命旗牌给了柳淳,连太子都没有,谁敢说不是心腹,立刻啐你一脸!

    徐增寿咬了咬牙,用力点头,“我明白了,老子英雄儿好汉,都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还不争气,那就活该被人碾死!放心吧,我知道该怎么办!”

    徐增寿杀气腾腾,一副时刻要拼命的架势。

    柳淳颇为满意,他找到了朱标,“殿下,这是臣拟定的最后方案,皇家银行向苏州钱庄注入一千万贯资金,收购全部的股份。改苏州钱庄为皇家银行,苏州分行。另外,针对所有资金陷入困境的苏州作坊商号,进行救助。为了保证商号的正常运营以及充裕的还款能力,需要他们出让六成的股份,这六成股份当中,有三成交给皇家银行直接掌控,另外三成,则有外贸总会掌控。”

    所谓外贸总会,就是柳淳在对各藩国进行贸易的时候,设立的确定参与外贸资格的商会。这个商会的背后,就是京城大多数的勋贵!

    “殿下,目前苏州作坊商号,背负沉重债务,要想还钱,最好的途径就是外贸,从海外赚钱,快速脱困。而进行外贸,又离不开皇家银行和外贸总会,这是分不开的事情,所以臣觉得,无论苏州的商人答应与否,都必须这么办!”

    柳淳又把预估的清单,递给了朱标。

    朱标盯着上面的数字,脑袋涨得生疼!

    三成股份,只要恢复了正常价值,折算起来,至少在八百万两以上!而在他的袖子里,还有一封汪睿递来的,苏州商人的血书,他们恳请太子殿下,不要趁火打劫,要留着苏州的斯文元气!

    一面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一面是士绅商贾的泣血哀告,究竟该站在哪一边?朱标陷入了天人交战……他确乎明白了,老朱让他来,是要他学什么!

    就在当下的苏州,原本华丽的面纱都撕扯下去,只剩下最单纯的利益之争。柳淳不是没有私心,他要是一心为国,就不会拉勋贵进来,可相比之下,文官士绅,他们要得更多……“假如拒接了血书请愿,孤一定会被骂得很惨吧!”

    朱标喃喃自语,目光渐渐坚毅起来。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19章 向老朱汇报战果

    “柳淳,你打算怎么让苏州起死回生?”朱标淡淡问道,可平静的语气之下,却藏着波涛汹涌,狂风大浪。

    只有苏州恢复了,清单上面的利益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钱,八百万贯,甚至会更多,为了这些钱,担点骂名也没什么?

    有得必有失,有失方能得。

    想要钱,就别怕挨骂。

    朱标不是笨蛋,事实上,没有多少人是笨蛋,只是大家看重的东西,坚持的信念不同罢了……比如钱唐,为了维护孟子的地位,不惜冒死闯宫,比如嘉靖皇帝,为了能安静修道,不惜重用严嵩父子,再比如老朱,他为了严惩贪官,不惜弄出了扒皮楦草的酷刑。

    朱标对老爹的疑问在于,为了区区六十两银子,就活剥了人皮,是不是太过残忍了?他甚至听说,有些官吏在上朝之前,要写好遗书,怕再也没法或者回来。

    如此治国,未免也太过严酷了。

    下面对老爹多有怨言,身边的先生也时常劝谏,以仁慈治国,做一个千古仁君。

    久而久之,朱标变成了许多人希望的样子。

    不得不说,教育真是很厉害的东西,可以塑造人的三观,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

    跟他讲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用,柳淳也不觉得自己能巧舌如簧,即便说得再好听,又能有什么用?

    他只是用最实在的东西,让朱标去选择。

    八百万,几乎跟一年的盐税相等了,能够支撑朝廷,打两三场的大战。能把黄河的堤坝,重新修筑一遍……有钱的感觉太好了,即便被人骂,也在所不惜!

    柳淳很欣慰,至少朱标还没有被洗成榆木脑壳,知道利益所在,懂得如何取舍……柳淳欣然笑道:“既然殿下同意了,那苏州的恢复,就在眨眼之间。”

    柳淳可不是吹牛,苏州的底子太雄厚了,而年底到年初这段时间,并不是手工业和农业的旺季,充其量只是影响了商业而已。

    信心恢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柳淳先是召集苏州的商人,一连开了三天的大会……规模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三天,甚至跑到了城隍庙前面的广场,那个热闹就不用说了。

    “诸位苏州的乡亲,圣人已经恩准,要把苏州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正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是一个让苏州腾飞的天赐良机……”

    柳淳讲的话水分不小,事实上在元代的时候,苏州对外贸易就极为发达,沈家不就是靠着外贸,成为了超级富豪吗!

    现在为止,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曾经的繁荣。

    柳淳跟他们讲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原本慌乱的人心开始稳定下来,大家对未来有了憧憬……有人要问了,当下是钱庄的纸币危机,现在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未来?

    这话就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那位一样可笑,做大事,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扫屋子上面,扫得越干净,距离扫天下就越远。

    柳淳的画饼充饥,显然是有作用的。

    原本那些向作坊逼债的债主,开始有了新的盘算,愿意宽限一点时日,作坊有了喘息的机会。

    这时候苏州钱庄也拿到了皇家银行的注资,开始重新运转。

    那些愿意出让股份,接受银行帮助的作坊,率先得到了兑换手里纸币的权利。柳淳以一兑二的比例,把苏州钱庄的纸币回收,并且释放出新币。

    坦白讲,他这个兑换比例,是占了苏州商人便宜的。

    但是没有办法,他要是让皇家银行吃亏,那麻烦只会更大。

    没有两全其美,那就只能先尽量照顾老朱,让君父满意。不是柳淳有多孝顺,而是不这么办,就行不通。

    当然了,柳淳也有一大堆的办法,帮助商人。

    在拿到股份之后,这些商人就变成了半官商,至少是跟朝廷有合作的外贸商人。得到了这个身份,柳淳就开始向他们贷款,而且是超低的利息。

    拿到了贷款,这帮商人满血复活,开始张牙舞爪,去收购其他的商人产业。

    说穿了,还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若是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又怎么渡过危机?

    就这样,大约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整个苏州的商行作坊,被柳淳重新整顿了一遍。大约有六成以上的大商号,重要的作坊,纳入了皇家银行的体系。

    这些商行作坊,自然选择苏州分行开户,他们把资本存在了银行里面。

    一直向外掏钱的苏州分行,总算见到了回头钱!

    而且有了第一批的存款,渐渐的,苏州的百姓也来兑换存钱,等到二月份的时候,整个市面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

    为了春耕,百姓涌入苏州城,购买种子农具,刘家港的船厂开始招募工人,打造海船。

    各个作坊,争相取得外贸的资格,然后大肆招募女工,采购生丝,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短短时间,从天堂到地狱,再从地狱爬起来,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总算到了能总结一下经验的时候了。

    柳淳不得不暂时从苏州返回京城,跟太子朱标一起,向老朱汇报情况。

    “陛下,你看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是捡能说的说?”

    老朱恶狠狠瞪了柳淳一眼,“你个小兔崽子,就是一个月没挨朕的骂,你是皮子痒了,当然说真话!不许有一个字的虚言!”

    柳淳心说你想听真话,那就讲真话……苏州的毛病,出在哪呢,还要从宝钞讲起。老朱是苏州为财赋重地,又歧视苏州百姓,发行宝钞之后,就经常从苏州采买置办货物,逼着苏州市面使用宝钞。

    前面提到了宝钞的问题,苏州商人一清二楚。

    他们没有柳淳的本事,不能忽悠朱元璋建立银行,苏州商人就采取了被动的措施,有人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比如一担盐换一匹布,两个铁锹换一斤茶叶……当然了,大宗的交易,他们私底下还是使用金银。

    事实上朝廷的规定也充满了矛盾,比如规定市面必须使用宝钞交易,但是在收税的时候,尤其是盐税,依旧规定缴纳银两,贪污也是以银两计算的、

    所以说,洪武朝并没有真的禁绝金银,也根本就做不到。

    金银和宝钞并行,是市场的常态。

    不可否认的是,烂到家的宝钞,极大的影响了苏州的商业发展。

    李善长选择在苏州开钱庄,是正中下怀。

    短期之内,钱庄业务飞速增加,造成了纸币滥发,没有柳淳的打击,苏州钱庄也会出问题,只不过柳淳让这个过程加快了许多倍而已。

    “问题的核心就是苏州需要货币,只是他们需要有信用的货币。”柳淳冲着朱元璋和朱标一笑,“李善长,还有苏州的十几家商人,都不能给予货币足够的信用,这件事只有我大明洪武天子能够做到。”

    “让陛下出手拯救苏州,当然要拿足够的出场费才行,不然陛下岂不是白白费力气了?”柳淳笑呵呵将一堆约书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陛下,这是两部分,其一呢,是收购的苏州商号作坊的三成股份,加起来大约是八百万贯,这个想必殿下已经跟陛下讲了。”

    朱元璋用力哼了一声,“怎么,除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