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闻言点点头又看向其他人,众人知道李承乾是在等自己表态,诸遂良起身郑重道:“臣以为朝廷可以下旨褒奖降低佃租的人家,以鼓励关中士绅效仿。”
“诸先生虽然汉朝曾经下过纳粮封爵的命令,那也是把粮食纳到朝廷的粮仓里,这佃租只是民与民之间的事情,朝廷干涉合适吗?”郝处俊看似是在和诸遂良商量,实际上也是在谏阻李承乾。
李承乾看向剩下的几个人道:“你们也是这个看法?”
诸人闻言都点点头,表示李承乾此时确实不应该发动这样的事情。
李承乾看着众人,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样的事情如果连东宫内部都不能达成共识,那就不用向李世民上奏疏了,更不用想先在关中推行然后在天下推行了。
众人看着李承乾的沉默心里也十分紧张,这么长时间和李承乾相处下来他们深知李承乾性格强势,既然他这么想了那么肯定还会有其他的行动。
大殿里的气氛比刚才还要沉重。
半晌李承乾缓缓开口道:“不是孤王不懂得收买人心,孤王也知道关中士绅不好惹,但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此事就必须实行。”
这句话李承乾说的斩钉截铁,听的大殿里众人都是心里一沉,知道是劝不过来了。
“太子殿下……”
李承乾看见诸遂良还想再劝,摇手示意他不要说话,接着道:“诸位都知道,年前孤王就说过士绅贪婪无度把百姓压榨的无衣无食,稍有一点小灾小害都承受不住,此事必须得到缓解。”
李承乾说过到这里看众人都是若有所思的模样,顿了顿接着道:“大唐实行藏富于民的国策没有像前隋那样收重税,但是这个民也分好多种,有的人家里有良田万倾,有的人却是家徒四壁,朝廷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要想办法让所有的百姓更加富裕,二是要让收成分配更公平。只有这样大唐才能继续强盛,朝廷才能长治久安。”
“太子殿下所说甚是有理,某生于乱世深盼天下太平,国富民丰,然而这些年虽然稍稍稳定但是一些为富不仁之人压榨百姓太过,实在到了需要朝廷处理的时候了。”苏定方起身郑重道。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继续道:“怎么才能使所有的百姓都更富裕呢?”
殿里众人本来都在悄悄思量着苏定方的话,闻言一怔也陷了入思考。
“太子殿下臣以为当如《孟子》上所言予民休息,……”诸遂良忙见缝插针再次谏道。
李承乾闻言笑着摇摇手打断他,深吸一口气道:“这正是千古悖论啊!孟子生于战国,天下久乱国用不足,所以百姓希望能休养生息国家也通过百姓休养生息使国家更加富强,可是一国休养生息必然被别国觊觎,战乱随之而来,内部想要休养生息也要看看外部的情况。”
“太子殿下,汉朝初年内有藩王作乱外有匈奴侵扰,但是汉朝初年行黄老之道一样休养生息数十年之久。”颜师古闻言忙出声道,他是历史大家还是希望李承乾也能做到汉朝孝景皇帝那样。
李承乾闻言笑不出来了,本来他还想体现自己的胸襟气度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辩论一翻。
但是到了此时李承乾觉得想要以言辞劝动这些人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要下剂重药了,淡淡地道:“颜先生说得对,但是颜先生也看到了,西汉因为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始终没有抑制田地兼并,到西汉中期天下士绅就不愿意再交税赋了,这才有了《盐铁论》,先生博古通今应该知道汉朝的那些地方士绅对于朝廷收取税赋的反对态度是多么的坚决?”
颜师古闻一时语塞,殿里众人也都意识到了李承乾深刻的法家思想。
李承乾眼光扫向众人,见众人都不与他的目光接触直接着道:“前汉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我大唐虽然建国不久,但是诸位也别忘了,前汉代秦而立,地方上是没有什么大家大族的,而大唐各地士绅却多如牛毛。”李承乾说到这里脸色凝重地站起身来看着众人大声道:“以陛下的威望,孤王的强干,诸位的精诚相助,难道还不能稍稍限掉一下这些人的势力过快膨胀吗?”
李承乾说完目光如电一样扫向下面诸臣。
“臣愿意誓死追随太子殿下!”薛仁贵第一个单膝跪下目光坚定地大声道。
但是接下来大殿里却安静下来,李承乾心里凉了半截,正要再出言威胁时却见诸遂良首先走出来,整理衣冠然后郑重拜下道:“太子殿下高瞻远瞩一心谋国臣愿意誓死追随太子殿下!”
“臣等愿意誓死追随太子殿下!”
……
好在此时的唐人还是一群有理想的人,当他们意识到李承乾的正确时,还是愿意不顾一切的去追随李承乾。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心情,看着跪在面前的诸医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之前这些人忠于他或是因为他对他们有知遇之恩,也有人是因为李承乾嫡长子具有皇位继承的正统性。
但是这一刻李承乾感觉到这些人现在追随他还因为与他有共同的理想。
有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他一个穿越者跟古人谈理想,是不是有点二啊?也许是吧,反正他前世没有做一个八玲珑的老油条,穿越了也不会变成一个见人磕头的事故圆滑的官僚。
半晌李承乾声音里带着兴奋道:“诸卿都平身吧!且听我说说怎么富民强国。”
见众人闻言都起身回到座位,李承乾缓缓开口道:“我们首先要增加大唐的财富规模,就像东宫在龙首原上多开垦出一百多万亩良田一样,那一百多万亩良田放在整个大唐或许不算多,可是在整个关中还是不少的。今年风调雨顺秋天就能多收两三百万担粮食。”众人听了纷纷点点头,毕竟这是东宫做的他们也都有功劳。
“二是增加效率,因为孤王改进犁头所以龙首原的人比别的地方的人多种出了很多田,这样人均打的粮食就多了就够吃了,吃不完还可以用来做些别事情。”
李承乾说到这儿看见赵节和杜荷面上都露出得意的神色,知道他们一直主持龙首原的开垦,现在龙首原各处挖的渠修的桥都在立碑做传,他们的名字多次被记在碑文里,所以现在听人提起此事就十分高兴。
李承乾看着他们道:“可是整个关中,整个大唐不可能全靠着国库里的那点钱来安置灾民,开垦良田。
所以我们必须把土地的收成重新分配,从士绅手里拿钱出来,但是不能强行收税,如果强行收税,士绅就会继续增加佃租,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可能朝廷还没有布置好怎么开垦良田,天下就乱了。
那么怎么办呢?
强令士绅少收佃租,这样佃户家里就有了余粮,朝廷要修建仓库把余粮收回来,佃户手里有了钱朝廷再卖给他们农具,这样一来就是朝廷不管百姓自己也会去开垦荒地。
当然朝廷也可以划出一块地让无地百姓去开垦,但是你们要知道这些家里有余粮的人去开垦时,肯定是自己带着干粮去开垦而不用像今年咱们开垦龙首原那样全靠朝廷救济。
要知道今年开垦龙首原可是孤王亲自盯着才办成的,天下还有第二个人能办成此事吗?”
“太子殿下谋虑深远臣等是万不能及的。”
李承乾说服了东宫众臣,便把一切安排下去,这一次他可能同时面对关中士绅、佛门甚至李世民的同时进攻……
……………………………………………………
今夜的“雷声”响的次数特别多,过了丑时李世民就起床了,召来张士贵亲自安排禁军去各处查看。
这种雷声在长安周边已经响了好些天了,起初人们根本没有在意,就算是圆测和尚出来说这是地龙翻身的先兆人们也只是感到忧虑。但是经过昨夜“雷击”大兴善寺后现在整个长安城已经没有人再敢无视无种“旱天雷”了。
右屯卫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顶盔贯甲腰悬宝剑威风凛凛在站在甘露殿门前,脸色漠然地看着深沉的夜空不发一语。在张士两侧各有十位禁军将领也是顶盔贯甲如标枪一般地站着,他们都是跟着李世民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杀出来的,一个个身经百战,悍不畏死,可是此时此刻站在寂静的甘露殿前听着不时从长安城里传来“雷声”却忍不住心里打鼓。
………………………………
第157章 秦皇转世?
甘露殿里几十盏牛油巨烛熊熊地燃烧着,照的大殿里灯火通明,百十个内侍依班侍立在左右,随时听侯李世民的吩咐。
李世民坐在甘露殿正殿里的罗汉床上,拿着一本泛黄的《易经》一动不动地阅读。
他桌上的蜡烛因为长时间没有人剪灯芯已经十分的昏暗,映的李世民脸上也是一片阴暗,可是李世民和侍立在他身边的内侍都没有发现。只有远处的小内侍偶尔偷偷看往上看一眼,见李世民脸上黢黑,吓得心里发抖却又不敢有任何动作,发出一点声音。
大殿里只有灯火“嚯嚯”地燃烧声和有些急促的呼吸声。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从远处传来隐隐的盔甲撞击声,李世民霍然抬起头,“啪”一声把书往桌上一拍,双眼炯炯地看着大殿门口。
脚步声越来越响,一步步接近甘露殿,李世民身体坐的笔直眼睛不时瞥一眼挂在床头的宝剑,准备随时起身拨剑……
“启奏陛下!”殿外传来张士贵的声音。
“何事?”李世民声音平缓地道。
“左武侯中郎将李君羡回来了。”
“嗯。”李世民平静地嗯一声,殿里的内侍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李世民的坐姿一点都没有改变,依旧目光炯炯地盯着门口。
……
“臣李君羡拜见陛下!”李君羡一身甲胄走到离李世民还数丈距离就单膝跪下。
“平身”
“谢陛下。”李君羡站起身来,身甲胄发出一阵清脆地撞击声,抬起头看一眼肃穆森严的甘露殿和威严庄重的李世民连忙低下头,再不敢抬头。
李世民上下打量一遍李君羡,半晌平静地道:“外面是怎么回事?”
李君羡听得出来虽然李世民语气平静依然带着急切,连忙躬身道:“启奏陛下,臣带着禁军出皇城时长安城各处依然有打雷声,臣听到雷声急忙带着人去查看,发现雷击之处都是寺庙的大雄宝殿。
臣见如此便分兵多路去往各处寺庙查看,发现长安城里所有寺庙的大雄宝殿都被雷击塌了。”
“除了大雄宝殿没有别的地方受到雷击?”李世民脸色凝重地确认一遍道。
“没有。”
“可有发现有可疑之人?”李世民想起傅奕的话。
李君羡没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他也想不到有人能造出雷霆,所以答道:“昨夜雷击大兴善寺,两个在大雄宝殿里看香火的和尚被砸死了,所以今夜各庙里的里和尚都躲在离大雄宝殿很远的地方,根本没有人。”
李世民听了知道问他无益,缓缓起身,皱着眉头在殿里来回踱步,甘露殿里响起李世民“啪嗒拍嗒”的脚步声,听在李君羡和一众内侍的听朵里就如同响鼓一样,心里“砰砰”直跳面上却纹丝不动……
李世民心中暗想此事明显跟李承乾这个逆子有关系,可到底是李承乾授意道士施九天正雷之法,还是李承乾让道士帮他练成雷丹呢?
九天正雷是他听人说的,雷丹是他根据傅奕的说法自己给起的名字。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跟道士有关,李承乾他暂时没有办法,他只能先找出帮助李承乾的道士,不然哪天在甘露殿给他来一下子,他不死也得退位。
想到此李世民站定脚步,转身向着大殿道:“传朕旨意明日大朝召紫府观主薛颐、太常博士李淳风上殿。”
“遵旨!”内侍忙应下。
薛颐原本是个道士在隋朝时他看出还是王爷的隋炀帝有帝王之相,悄悄把此事告诉了隋炀帝,隋炀登后基后他大受恩宠。
李渊进长安后薛颐又告诉李渊说:你有帝王之想,所以在武德年间他也大受恩宠。
武德末年发生过一次天象异常,傅奕和薛颐都认为这兆示着李世民将有天下,傅奕把此事秘密地禀告给了李渊,禀告过后把一切记录都烧了以免泄露出去引起祸乱。
薛颐则秘密地把此事告诉了李世民,所以到贞观年间傅奕的官职不变,薛颐却平步青云,成为李世民较为信任的道士。
下罢旨意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想着过会儿上朝的事情,缓步走向甘露殿门口,边走边问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一个内侍忙回道:“回陛下,现在寅时一刻,大臣们也该往大内来了。”
李世民没有说话直接走到甘露殿门口,看见仍然笔直站着的张士贵和一众禁军将领,呵呵笑道:“诸位辛苦了,小小邪术不必如此草木皆兵,天要亮了你们都去歇一歇吧。”
张士贵听见声音忙转过身抱拳躬身道:“谢陛下关怀,护卫陛下乃是臣等职份,而且陛下乃是真龙天子自有百神护佑臣等在此反倒更加安全。”
李世民闻言呵呵一笑,走到丹陛上抬头看着到处都灯火通明的皇宫,然后仰起头看着灿烂的星空,半晌道:“张卿家以为这旱天雷,真的是上天降下的神雷惩罚佛门泄露天机的?”
丹陛上一片安静,过了半晌李世民见张士贵不答话回头看着张士贵。
张士贵忙抱拳道:“臣不敢说?”
“嗯?”李世民很奇怪。
“事涉神鬼,臣肉体凡胎实在不敢多想,怕想错了,误会了天意反而得咎,因此臣只相信陛下,陛下让臣如何臣就如何。”张士贵忙解释道。
李世民闻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其他人道:“你们以为如何?”
见问一众将领都不知道该如何答话,只有站在最后的李君羡抱拳道:“臣不知道佛们有没有泄露天机,毕竟所谓的地龙翻身还是子虚乌有之事,可是上天若不降下神雷,龙首原上十几万百姓就要失去生计了。”
李世民闻言点点头,看其他将领都没有说话,就转过身仰头看天。
………………………………………………
昨夜的雷声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清早上朝时大臣们都是神色不安,尤其是见到整个皇城里五步一岗十岁一哨的,这让来上朝的大臣更是紧张万分。
一个个到了太极宫外下了马,就沉默站在宫门口不言不语,只等着开宫门的那一刻。
时辰一到宫门大开,不用纠察风纪的御史的说话群臣就自动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跟着前面的人往前走。
在沉默中百官走进太极殿,看见李世民早已高据宝座,威严看着走进的百官。
百官不待人喊便整齐拜下,李世民见状抬抬手,站在他身边的内侍便高声道:“平身。”
百官起身找到各自的座位坐好等着李世民说话。
“诸卿都在长安城可知昨夜长安城里出了什么事?”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回陛下过了子时臣听见一阵雷声,别的就没有什么了?”高仕廉身为宰相首先站出来答道。
李世民知道百官下值后一般都各自回坊里,听见雷声也不可能出来查看,所以直接道:“诸卿可知那一阵雷声把长安里所有寺庙的大雄宝殿都给击塌了。”
“啊!”
……
下面一片惊呼声,李世民注意去看几个崇教殿大学士,见他们也是满脸的不可思议,便掉头看向他特地召来的薛颐和李淳风。
“二位卿家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