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尚书省只有一个右仆射,中书省也只有中书令没有中书侍郎,门下省魏征年前过世还没有安排新人,所以宰相严重缺员。

    众人向李世民行罢礼都各自落坐,李承乾也在李世民座右手边一个小号的宝座上落坐。

    一脸疲惫之色的高仕廉首先开口,他这些日子被各种事情折腾有些应付不过来了,所以开口就奏道:“启奏陛下,现在尚书省缺少一个尚书左仆射和工部尚书急需补齐,请陛下早日定夺。”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没有问他谁可补缺的事,示意杨师道说话。

    杨师道:“中书省中书侍郎空缺也需要补中书侍郎。”

    门下省不用说了,侍中魏征年前死的现在还没有安排。

    看着这个局面坐在旁边侯君集挺了挺腰杆,似是在等待着李世民的重用。

    此时的侯君集比历史要衰一些,历史上因为李承乾的关系他得到了魏征的举荐,但是穿越后的李承乾对侯君集不怎么信任,所以基本上没有往来,魏征也就没有在临死时举荐他做宰相。

    但他也因此躲过了这次皇太子之争的波及依旧是吏部尚书参豫政事,已经算是宰相了,只是在他心里只有尚书左仆射才是真宰相,所还想往上升一升。

    对于宰相空缺李世民心里早就成竹在胸了,今天召集众人过来不过是想宣布一下,所以只是让人说情况而不举荐人选。

    “三省缺员朝廷政务堆积,朕心难安,赵国公长孙无忌致治兴邦,实资台辅,可任尚书左仆射,刑部侍郎张行成体局方正可为侍中,治书侍御史马周忠贞端正可检校中书侍郎。”李世民把这几人选宣布后,看向在座的诸人道:“朕如此安排诸位以为如何?”

    见问被任命的三人慌忙起身拜辞,李世民一摆手道:“诸卿平身,朕为朝廷选才并无私心,诸卿亦当勇于任事,不可虚辞。”

    长孙无忌几人就要再拜起身接受任命,李承乾连忙起身道:“父皇,舅舅身为外戚,且与高仆射为亲甥舅,处于嫌隙之地,不要为难他才好。”

    尚未走回座位的长孙无忌脚步一顿不知该如何是好,是再请辞一还是以嫌隙之身就任宰相?

    “嗯?”李世民也没有想到李承乾会在这个时候说话,李世民虽然善于纳谏,但人事大权从来都掌握在他自已的手中。

    之前已经听从李承乾的建议要替大唐立下万世不易之法,所以忍痛罢了房玄龄。后来还暂时放弃任长无孙忌为尚书左仆射,而且今天所任的三个要职都是在东宫有挂名的,怎么李承乾还反对长孙无忌做宰相?

    但长孙无忌身为外戚,而且和高仕廉又是亲舅甥,两个人同掌尚书省左右仆射确实不妥,当然以李世民的威望和长孙家的声势,李承乾不提没有人敢提。

    可是现在李承乾提出来了你总得有个说法吧,要不然那起居注上一记还怎么为大唐立万不变之法,李世民无法向后人交待。

    可是李世民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正在李世民郁闷的时候长孙无忌说话了。

    “臣资质愚鲁又处嫌隙之地,不敢望卿相之位!”长孙无忌再次走出拜辞道。

    李世民看一眼李承乾怒“哼!”一声,欠了欠屁股把整个身子向左边转转不再看李承乾,对长孙无忌霸气道:“辅机不必辞了,朕的安排岂能轻易更改?”

    这就不讲道理了。

    要是一般人就该坐下不再开口,毕竟皇帝不高兴了。

    可是李承乾心里另有打算怎么会放过,所以好言劝解道:“父皇不可意气用事,父皇一言一行都有起居郎记录,若此事传之后世,难为后世子孙效仿……”

    李承乾因为历史上李世民最看重后世的名声,所以总用后世的名声劝他。但是这话他说确实有些过份了,这就是儿子当三有父亲的面说:你没有给我做好榜样。

    一般人或许能接受,但是李世民如何能接受?

    “混帐!你教训起朕来了!”李世民两眼喷火地看着李承乾,想一巴掌拍死他。

    李承乾一见心里暗道:怎么又发火了?

    但是他目的还没有达到,不能跟李世民大吵一架退出会议。

    “父皇您不能发火,您这一发火舅舅他就更不能做尚书左仆射了,他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尚书左仆射,人家会说因为舅舅使得两宫不和,那舅舅只有回家自裁了!”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都看着李承乾,众人心里暗道:李承乾一口一个舅舅的叫着,怎么说出这么诛心的话呢?

    “你!”李世民猛地站起想要动手,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又缓缓坐下。

    长孙无忌见此忙上前对李世民一揖到地,面露惶恐地道:“臣确实处于嫌隙之地不宜在此,臣请告退。”

    李世民阴沉着脸看一眼李承乾道:“辅机不必告退!

    来人太子身体不适,送他回东宫休养。”

    李承乾一就听急了,怎么一合不合就要软禁我?

    如果长孙无忌真的做尚书左仆射,那我的病休就不知道什么结束了,甚至会被长孙无忌软禁到死。

    其实这是他多想了,李世民只想让暂时离开,免得他纠缠不休。

    “走开!”李承乾一挥拐杖,把两小内侍打退。

    神情郑重地对李世民道:“父皇何以不能听进去正言,而且儿臣的话还没有说完,父皇就急着把儿臣赶走,这不是明君纳谏的态度?”

    大殿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了,李承乾虽然口口声声叫李世民父皇但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儿子该说的,这都是御史死谏的时候才会说的话。

    但是同样话出自不同人的口杀伤力是不样的,李承乾对李世民这样说话,对李世民来说杀伤力绝对是百分之一千的。

    李世民胸口剧烈起伏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道:“说!”


………………………………

第95章 东宫设内阁

    李承乾看着心里有些莫名其妙,暗道:动不动就发火?

    “启奏父皇,儿臣是这样想的,舅舅身处嫌隙之地,是万万不能做尚书左仆射的。

    程名振虽然也快进京了但是他进京后还要熟悉朝廷政务,也不能直接做尚书左仆射。

    尚书省的政务也不能耽误,那就把尚书省的政务交给东宫好了。”

    “哼”李世民听了冷哼一声,心道你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真是异想天开。

    “太子殿下是想做尚书令,那也不影响尚书左仆射的安排啊?”马周试探着问道。

    尚书令在初唐时因为李世民做过,后来一直空悬,直到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李适和郭子仪又先后做了尚书令。

    在马周看来李承乾明言要处理尚书省的政务,以他身份除了尚书令不做他想。

    马周一问众都看向李世民,意思是看李世民能否同意。

    “孤王已贵为皇太子岂可再兼任尚书令?”

    没想到李世民还没表态呢,李承乾反而一口回绝了。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的黑脸继续道:“儿臣无能一直不能替父皇分忧,心里每时每刻都如油煎一般,只是以前东宫师傅多为古板无能之士不能教儿臣以治国平章之能,虽有此心却无此能。

    儿臣想着现在舅舅是太子太保当教儿臣治国理政之事,舅舅身处嫌隙不能为相,但是他可以在东宫教儿臣啊,政务交给东宫儿臣在舅舅的指导之下处理,既不荒废政务又教了儿臣还不使舅舅人才埋没,如此一举三得望父皇恩准。”说着也深深作揖拜了下去。

    这是李承乾这两天想好的说辞,只不过本来他想先做实了长孙无忌外戚的身份不能做尚书左仆射,然后再把他请东宫去,这样一心启用长孙无忌的李世民和得到机会的长孙无忌都得感谢他。

    没想到李世民处事这么强硬,步骤还没进行完就差点被李世民软禁。

    李承乾的话给大殿里众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真是三全其美啊。对于李承乾的教育问题向来是李世民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如果能让长孙无忌教李承乾政务李世民自然是十分愿意的。

    长孙无忌刚才被李承乾那样怼,自然心有不满,而且没有宰相名头到底名不正言不顺。

    “承蒙太子殿下看重臣是臣的荣幸,只是臣才疏学浅怕是难以担负教导太子殿下的重任。”长孙无忌推脱道,在他看来眼下没有尚书左仆射,他只要当上尚书左仆射根本用理会李承乾。

    李承乾听见长孙无忌谦虚正中下怀,直接道:“舅舅说的也是,不过可以多找几个人去东宫教受孤王,这样处理政务也快些。”

    “呃!”长孙无忌差点被呛死,怎么说话呢?

    “承乾不要胡说,辅机先坐下。”李世民决定详细询问清楚。

    李承乾也跟着坐回到他的小宝座上。

    “承乾你想学习政务是好事,只是如此一来一份政务两宫处理会不会耽误了一些政务?”李世民有些担心地道。

    “这些儿臣都想好了,东宫处理政务的地方就放在右春坊里,在右春坊的西墙上开个门,这样从右春坊到门下省也不过才一箭之地。

    各种政务奏疏由尚书省交到东宫,限定时间处理,一些重大的政务东宫不批红,只由舅舅他们拟好条陈,儿臣看了再交给父皇批阅。

    而一般政务由舅舅他们拟好条陈,儿臣看了明白了,就在上面批令交给中书省下发,门下省审核,再到尚书省,若是儿臣看不明白自然要问个明白,再批令交中书省。”

    这是李承乾按照明朝的内阁制度规划的,又与唐朝初年的三省六部制完美对接,只不过李承乾把自己放在司礼监的位置上了。

    大殿里几个人虽然都是此时的人尖子,但乍一听李承乾这一套也听不出什么毛病,这相当于把宰相的办公的地方改在东宫右春坊,李承乾参与学习而已。

    看李世民没有激烈反对,都忍不住点点头表示认可,只有长孙无忌这个差一点成为真宰相的人心里不舒服,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李世民看见装做恼火地对李承乾道:“承乾你既想让你舅舅教你政务就该好好地央求你舅舅才是!”

    说着还不住地对李承乾使眼色,李承乾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忙上前朝长孙无忌一揖道:“舅舅是东宫的太子太保,以后承乾就多劳舅舅指教了。”

    长孙无忌犹豫了一会儿,知道李世民和李承乾达成一致的事,自己没办法更改了,好在虽然没有宰相之名还有宰相之权,也不用担心有人弹劾自己身处嫌隙之地了。

    长孙无忌刚才听见李承乾说他身处嫌隙之地,都在想当了上尚书左仆射后该怎么抵挡来自各方弹劾,现在不用再担心此事心里也放松一些。

    便笑着起身谦逊道:“太子殿下的大礼臣如何担的起?”

    殿里诸人见此事解决也都露出会心的微笑,实在是每次跟李承乾议事都被他搅乱,这次能皆大欢喜自然都高兴。

    只是大殿里所有人都没有想过李承乾会不会按照长孙无忌所拟的条陈批令?

    李承乾会不会把所有政务都交给长孙无忌一个人?

    待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坐下就开始议工部尚书的人选。

    李世民这个人其实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任人唯亲,比如在历史上的工部尚书先是因为杜如晦的关系让杜楚客出任,但是谁都知道杜楚客的心思在魏王府,杜楚客倒了让张亮接替但是张亮只是一个武夫。

    接替张亮的是李大亮,李大亮是个大将身兼三职宿卫两宫,更不可把工部的政务处理好。

    现在李世民还是属意李大亮接替工部尚书,可是李大亮现在已经身兼两宫的宿卫之臣了,按唐时的规矩他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夜里要在太极宫和东宫留守。

    李承乾实在看不下去,启奏道:“父皇李大亮已经身兼两宫要职,若父皇欲施恩于他可加封勋职,工部尚书职责重大,恐他难以胜任,儿臣给父皇荐一个人保证他能胜任工部尚书一职。”

    李世民听了十分不悦,李大亮任工部尚书是他决定了的事,刚一说出来其他大臣都还没有说什么。

    李承乾就先跳出来了,他让李承乾参豫朝政主要是让他学习的,可不是让他给自己捣乱的。

    李世民阴沉脸憋一眼李承乾闷声道:“太子又要荐谁啊?”

    “父皇,儿臣所举荐的乃是沧州刺史薛大鼎。

    薛大鼎可是个良吏,治民治水皆有功勋,让他任工部尚书刚好有利于大唐接下一来的开垦田亩挖修水渠之事。”

    李世民不为所动,冷冷地问道:“薛大鼎一个沧刺史真有这么大本事?”

    李承乾闻言没有回答李世民的挑刺,只是回头对侯君集道:“侯吏部派人取了薛大鼎的档案给陛下看看。”

    李世民闻言也大声道:“派人取档案来,朕看看若真是有才有德之人朕当重用,否则岂不是让人小瞧了朕?”


………………………………

第96章 有百姓歌颂过舅舅?

    “臣遵旨!”侯君集连忙起身出去吩咐。

    李承乾看李世民又因为一句话而生气,有些看不上他,心道:都不能提反对意见了?

    想着也把脸掉向一边去。

    坐在下面的几个大臣看见李世民正在气头上,李承乾也不肯低头都觉得李承乾太过多事什么事都要管,尤其是长孙无忌心里更是想:你咋不一直在东宫韬光养晦呢,不遵母命真是不孝!

    当然也有实在人,杨师道看他们父子间气氛太僵,便想先转移话题,因说道:“最近弹劾民部尚书唐俭的奏疏十分多,弹劾他每日上值只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致使长安仓空朝廷危急。

    唐俭也因为去岁仓空的事也上了请罪的奏疏,还请陛下定夺。”

    长孙无忌听见提到唐俭便看了李承乾一眼,他知道弹劾唐俭就是李承乾主使的。

    本来长孙无忌并在意唐俭的去留,但是现在涉及到关中改桑种粮和高价收粮的关键时侯,他当然想让民部尚书换成他的人。

    李世民听见提到唐俭也默默地点点头道:“唐俭确实不能胜任民部尚书一职,只是他去了谁可接任?”

    “父皇!”

    “陛下!”

    长孙无忌和李承乾同时开口,又同时一顿,相互看一眼,又都转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也被他们惊动先是看一眼李承乾,然后对长孙无忌道:“辅机你说。”

    长孙无忌也看一眼李承乾,低下头道:“左庶子于志宁为人方正,办事干练,可接民部尚书一职。”

    长孙无忌这几天一直想着怎么解决关中改桑种粮的事,他自己不想出头就想到了于志宁,于志宁出身于顶级的关陇集团中的洛阳于氏,他和他的家族的田产都在关中,又是他在大朝上承诺家里和族中田产都种粮食的,如果他去民部正好让他推动高价收粮。

    但是长孙无忌忘记了于志宁从正三品詹事府詹事降为左庶子虽然散官和爵位没有降,但贬谪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这既是李世民照顾李承乾的情绪,也是向新的东宫师傅们传达一个信息,不准他们为了自己的清名随意践踏李承乾的名誉。

    李世民此时怎会轻意启用于志宁?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悄悄看一眼李承乾见他没有什么反应才松一口气。

    他刚确定由长孙无忌教导李承乾政务,此时最怕李承乾又因此恼恨长孙无忌两人再闹僵了。

    李世民没有对长孙无忌做任何回应,只是不露声色地对李承乾道:“承乾要说什么?”

    李承乾闻言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