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尚成满嘴向他保证一会儿工夫就能把人劝走,请他不必担心,他因为腿疼也就没有出去。
不想今日洛州刺史就派人来传话,说李世民召他去洛阳行在见驾,薛大鼎才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只是还没有等派人去查问,就见行在也遣使催促他立即去洛阳见驾。
薛大鼎见李世民催的急,只得忍着腿痛骑马前去洛阳。
好在他这是老毛病了,这些天吃的药多少起作用,心里一急又在马上颠簸一路,到了洛阳腿反而不怎么疼了。
薛大鼎一路快马来到行在,只是站在门口稍稍整理一下仪容,就被李世民召进寝殿。
“臣薛大鼎参见陛下。”薛大鼎躬身行礼。
李世民面无表情地看着薛大鼎,语气听不出喜怒道:“平身”
薛大鼎直起身子看着坐在罗汉床的上的李世民,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便小心地问道:“不知陛下召见臣来有什么吩咐?”
李世民见薛大鼎没有第一时间汇报伊川县百姓请愿的事情,心里十分不满意。
脸上神色就冷淡了一些,依然是让人听不出喜怒地道:“听说伊川百姓反对修渠?”
薛大鼎见问想了一下便如实答道:“启奏陛下,臣这两个月深入伊河发现伊川、嵩县连年遭受水患农田收成极少,百姓生活的困苦。
水库、水渠修成以后旱时可以灌溉农田,涝时可以存水放水,洪水及时由伊河流入黄河,伊河河道也可以常年不枯有利于航运。是以臣以为水渠、水库是必须要修的。
只是修水库、水渠要占用许多良田,百姓未见其利先见其害,不明朝廷的苦心也是有的,不过当地官员劝说后也就都明白了,愿意出工出力修渠。”
李世民听了薛大鼎的话,脸上的神情更加冷淡,如果下令派兵驱赶请愿百姓是为了给地方官府施压,尚情有可原的话。
那么隐瞒嵩县和伊川的谣言,就一定是居心不良。
李世民想立即拿下薛大鼎,但是又没有实在的理由,毕竟是特进、工部尚书。
想了一下便淡淡地道:“辛苦薛卿了,你且洛阳城休养几日。”
薛大鼎闻言便行礼告退,直到走出行在还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李世民这里薛大鼎刚离开不久,就有内侍引着中书舍人来济进来。
李世民正想找人说话便命来济坐下。
“启奏陛下,太子殿下发明旨斥责洛州上奏请严惩杜正伦的地方官员。”来济一坐下就禀道。
李世民心里听了一惊,忙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回陛下旨意是今天到洛阳的。”
李世民看着来济疑惑地问道:“来卿,你说事情怎么到了这一步?”
来济闻言也凝着眉头道:“不管怎么说,杜正伦上疏提出官员入流过杂,并不算错事,太子殿下保他也没有错。”
李世民听他说的等于一句废话,便摆手示意退下。
说实话李世民不善于处理庶务,原来他身边有房玄龄、杨师道、高士廉、马周、岑文本等人处理,他只需把握大方向就行了。
现在身边只有一个马周,此时他又不敢完全相信马周。
正想着,就听见内侍来报:晋王殿下求见。
李世民想也没想就命李治进来了。
“参见父皇!”李治神情惨然地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此时心情正不好,看见李治的神情,不由火起,怒声问道:“出什么事了,让你如此沮丧?”
李治听了没有说话就抽泣起来,李世民见了更是火大,大声怒喝说:“朕还没死呢,你哭什么?”
“父皇——”
李治被他这一喝吓得趴在地上大哭起来,但是双手却举着一封信。
不用李世民说话,殿里的内侍就忙把信接过来转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一看见是长孙无忌写给李治的信,李世民已经很久没有长孙无忌的消息了,乍见此信心里就是一揪,见信封已经拆开慌忙抽出里面的信纸细看。
这是长孙无忌写给李治的信,信中说他在琼州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劝李治以后好好教敬李世民,看在长孙皇后的份上照顾一下他的家人。
信中言辞凄凉,让人读信的人也觉得心酸。
李世民看完信沉默了半晌才缓过来,问李治道:“你舅父为何不给朕写信?难道他还怪朕吗?”
李治一直在抽抽答答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李世民也没有等他回答。问了这句话就起身走到门口,抬头看着南方的天,长孙无忌就在南方。
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少年时是好朋友,后来李世民娶了长孙皇后两人成了姻亲,从少年到青年两年一起打天下,夺天下,治天下。
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鼓励他、帮助他,为他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比他的亲兄弟更像亲兄弟。
想到长孙无忌可能要死在天涯海角,这一幕幕在李世民脑子里就放电放影一样一遍遍的过。
不知道什么时候李世民已经泪流满面。
不知道在门口站了多久,李世民下定决心地缓缓下旨道:“传朕旨意,长孙无忌病重难医,念其过往于国有功,派使者火速前往琼州接长池无忌回洛阳养病,旨下立行,不得延误。”
“遵旨!”殿里内侍忙领命出去传旨。
看着内侍出去,李世民长出一口气,缓步走回殿里坐在罗汉床上,发了一会呆,又沉声道:“传朕旨意,郴州别驾程知节,前因小过远贬郴州,今念其以往之功,特赦回洛休养。”
李世民发出这两道旨意心里才算安顿一些。
………………………………
第四百零六章 东宫反击第一炮
东宫紫光殿,李承乾面上罩着一层寒霜。
伊川的事情已送到他的桌上了。
李承乾现在才知道洛州刺史戴至德是道王的大舅子。
而李世民也不知发什么神经,自己在洛阳好好住着也就是了,居然还把几个王爷召过去伴驾?
李承乾对于洛州各地官员上奏疏弹劾杜正伦本来就十分不满,发明旨斥责只是第一步,同时也下令调查这些官员。
昨天丘神绩才送过来一些官员资料,今天就又报上来伊川县百姓围困薛大鼎的事。
虽然李义府还没有到地方,但是李承乾本能地觉得这件事不简单,所以他准备在伊川县和嵩县两地打开一个突破口。
明天又是大朝的日子,李承乾准备把事情安排在大朝上一则办成就是朝廷共识,二来也看看还有什么人跳出来。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
逢九的大朝日,李承乾摆驾嘉德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因为李承乾刚以雷霆手段处理了卢承庆和张文瓘等人,又把十个监察御派出去巡视地方,所以大朝很安静。
当然文武百官心里清楚,洛州官员上疏弹劾杜正伦的事还没有结束,都在看着李承乾能死保杜正伦到什么时候。
因为李世民现在就住在洛阳,所以一些官员甚至认为这是李世民要对杜正伦盅惑李承乾施以惩诫,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想的大臣也不敢轻易出头。
各种礼仪行毕,刘葵便站出来大声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喊完稍等一下,见大殿里没有人站出来,便又喊一遍。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接着站在大殿门口的东宫亲卫,一齐对着站在殿外广场上百官大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数名亲卫一连三遍齐声高喊,声音传遍东宫,让站在广场的上低级官员都能听见。
大殿里百官听见心里今天肯定没有官员在大朝上议事了,就等着李承乾宣布散朝了。
李承乾身着冕服高据宝座,静静地看着下面的百官,听见殿前亲卫三遍喊完也没有下令退朝。
百官正疑惑时就听见殿外传一声高喊:“臣有事上奏。”
这声喊也传遍了殿前广场,广场上的文武官员都朝声音发出的地方看去。
只一个身材矮小的绿袍官员,正快步走向丹陛。
广场上有认识的都知道这个官员很有名,他叫周晋曾考中明经科,因为身高不满四尺形容猥琐不得授官,前年经过李承乾重新考试名列第一授詹事府书吏。
后来追随李承乾北上伐薛延陀,因功升为七品詹事府司直。
对周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们因为外表不受人待见,所以性格有些孤僻,不懂得通融,办什么事都照按规矩办。
周晋一心忠于李承乾是李承乾的心腹,他在大朝上站出来显然是太子殿下有话要说。
周晋的脚步很快,不一会儿就来到嘉德殿门口,手执竹笏高声道:“臣詹事府司直周晋有事上奏。”
大殿里很多高官没有听说过周晋,但是听说是他詹事府司直,都不由朝宝座上的李承乾看去。
“宣周晋进殿。”
李承乾不理会大臣的目光,直接示意刘葵宣周晋进殿。
站在殿门口的周晋闻言整理一下衣冠,便大步走进嘉德殿。
百官有第一次见周晋的,看他身高不满四尺,像小孩子一样,但走路举止都是老成持重的样子,脸上不由都露出轻蔑地笑意。
当然也有人觉得让这么一个小矮人上殿有碍观詹,想稍后上奏免了他的官。
“臣周晋参见太子殿下。”
在百官复杂的目光下,周晋已经走大殿中间。
“平身!”李承乾声音平静地道。“周卿家有何事要奏?”
“启奏太子殿下,臣弹劾洛州嵩县县令秦怀义不孝,品德有亏难为朝廷命官。”周晋铿锵有地力地道。
“周晋弹劾可有依据?”李承乾按步就班地问道。
周晋闻言痛心疾首的道:“启奏太子殿下,秦怀义上月上奏其母在洪州老家故去,他却没有回家奔丧更别提丁忧守墓,是为大不孝,请太子殿下降旨严惩。”
“天下竟有这样的不孝之人!”李承乾故做大惊讶道,说到里又看百官道:“诸卿以为当如处置秦怀义?”
李承乾把球踢出去了。
站在前头一些大臣都是知道这肯定是东宫反击洛州地方官员的,东宫一系的官员因为没得到李承乾的知会,不敢贸然出头,其他大臣都抱着看热闹的想法,一时没有人出来说话。
这当然也跟初唐时人们对于儒家礼法看的较轻有关系。
“怎么?诸卿对秦怀义不孝之举,都没有看法?”李承乾加重语气,给殿里大臣施压。
李承乾说罢还真走出来一个大臣,这个人李承乾认识就是高士廉的儿子高履行。
李承乾看他走出心里就是一喜,这个高履行以孝闻名,史书上记载高履行因为母亲过世哀痛过度险些送命,想来他是看不惯秦怀义所做的事情。
只见高履行走到大殿中央神色平静地道:“启奏太子殿下,臣以周晋弹劾的不当。”
“什么?”
不但李承乾听了他的话感到惊讶,殿里大臣闻言无不感到惊讶。
这是大孝子高履行说的话吗?
“高卿家要为不孝之人辩护吗?”李承乾声音冷了下来。
“臣不敢,臣只是要据实上奏。
秦怀义母亲过世时他曾向吏部上疏,请求回家奔丧守墓,只是洛州刺史戴至德以秦怀义在嵩县为政能善待百姓为由,上疏挽留,吏部因此没有准秦怀义回乡奔丧。
臣以为既是上官挽留,朝廷夺情,秦怀义不能算是不孝。”
在唐朝丁忧时夺情的很多,像被赐死的詹事府詹事于志定、房玄龄在他们母亲过世后,都被李世民夺情起复过,所大臣对此也不在意。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李承乾不但想找秦怀义的茬,还要改规矩。
李承乾闻言面色一冷不说话,他等着周晋站出来反驳高履行。
“启奏太子殿下,臣以高侍郎所说不合情理。”周晋上前一步,直接反驳高履行。
李承乾见高履行还要说话,便淡淡地道:“那高侍郎有什么错?”
“启奏太子殿下,高侍郎说秦怀义不回家奔丧、守墓,是因为上官挽留,朝廷夺情不能算是秦怀义不孝。”
“正是。”高履行听周晋直接说自己错了,语气便不太好。
周晋却不在乎冷笑一声道:“上官挽留原是应有之义,至于朝廷夺情不过是因为洛州刺史的原因,秦怀义身为人子受父母天高地厚的大恩,却不再次上疏恳求回家尽孝,就心安理得地继续做官这不是不孝是什么?”
说到这里周晋提高声音对百官道:“这是为人子者当做的事情吗?”
“周司直,你是说秦怀义只上过一次请求回乡奔丧的奏疏?”大理寺卿孙伏伽站出来问道。
“正是!”
“嗡——”
很多官员都感到不可思议,不管怎么说自己母亲过世,就算是当朝宰相也得连篇上奏请求皇帝准其治丧,办完丧事再起复才合理。
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重要,连丧都不奔?
“哼!”
百官正低声议论突然听坐在宝座上的李承乾冷哼声,都朝上看去,知道李承乾有话要说。
………………………………
第四百零七章 罢免高履行
李承乾轻哼一声,大殿就安静下来,这足以说明李承乾现在朝堂上的威严。
当百官都看着李承乾时,李承乾依然威严肃穆地坐在宝座上宛如天帝的神像一般。
百官见此越发的恭谨,最后都把头微微低下不敢再看李承乾。
“高侍郎!”大殿里响起李承乾平静的声音。
高履行闻言一怔,快步走出来躬身道:“臣在。”
“秦怀义的奏疏是你处理的吧?”李承乾声音依旧平静如初。
高履行现是吏部左侍郎,前一段时间吏部尚书杜正伦和右侍郎刘祥道都忙着作大唐铨选改革的奏疏,部里的一些庶务都交给了高履行。
高履行听了心里一跳,只是这个时候已经容不得他去多想,忙如实道:“是臣依例驳回秦怀义请求奔丧丁忧奏疏的。”说到最后声音就低下去了。
“官员母亲过世请求奔丧,你一个四品侍郎就给驳回了?”李承乾话语依然平静但是脸色已经严肃起来。
“臣、臣……”高履行一时说不出话来。
高履行虽然只是四品侍郎,但因为他家世好所以在吏部很官吏愿意巴结他,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时,杜正伦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算了。
李承乾见状微一抬手打断高履行,神情漠然地道:“当年你在母丧之时长安都传说你哀痛欲绝,几至丧命,怎么就不能以孝子之心去替秦怀义想想呢?”
这几句里隐含着《左传》颖考叔劝郑庄公的故事(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说是颖考叔因为孝敬自己的母亲,感化了郑庄公也回家去孝敬他的母亲。
李承乾这话说的可能一般人觉得风清云淡,但是这对于一个士族出身的官员来说,这已经是被人严重怀疑人品了。
高履行闻言脸瞬间就沉下去了,他对李承乾安排高士廉去九成宫养老本来就不满,所以对李承乾的命令一直都是阳奉阴违。
此时被李承乾质疑,带着强烈的不满道:“太子殿下还请慎言,臣虽愚钝,但也知道不能因私废公。秦怀义为嵩县县令为政清明,百姓称能,臣据此夺情并无过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