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忙把她扶起来中她解释是太子殿下来看了不要害怕,妇人还不信,太子妃苏氏也蹲下来跟她说话。
李承乾看见她沾满泥土的手里果然抓着两颗红枣,抬头看见篱笆那边果然生着一棵大枣树,枣树梢头还挂着几颗没有打下来红枣在寒风里晃动。
透过竹篱看见那边是一大片荒地,荒地那边则是一道高高的围墙,围墙向西开出一道侧门正冲着这棵枣树。
“那边是什么人家啊?”李承乾猜测这片荒地和枣树应该都是东边那户人家的。
此时已经吓的半死的万年县令,慌忙道:“回太子殿下,那边就芙蓉园。”
“魏王李泰就住在这?”李承乾没想到这里离芙蓉园么近。
“是的,不过这道墙是芙蓉园的西墙,墙那边是曲江池,曲江池那边才……”万年县令想转移话题。
却在此时太子妃苏氏问清了原因,起身对李承乾道:“太子殿下,这个妇人就是刘氏,她靠着给人家缝补桨洗糊口,本来她勤劳肯干也能混个温饱。只是因为她越来越老了,找她干活的人也少了,今年缴完秋税就一日比一日艰难……”
“她还要缴税?”李承乾目光不善地看向万年县令。
万年县令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吓得跪在地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李承乾知道万年县令不知道情况,但是看见刘氏妇人抱着苏氏给她的点心,痛哭流涕还是忍不住大声道:“以后她的税收全免了,把今年收她的钱也全都退还给她。”
“微臣遵旨。”万年县令如蒙大赦,心里把县里的主薄主骂死了。
他是新来万年县任职县令,还在了解万年县里住着哪些的权贵,突然接到李承乾要在长安城慰问伤残士兵和阵亡将士遗属,他和长安县令就几乎天跟着李承乾走。
李承乾为了自已的安全,去哪里都是东宫根据黄册把需要慰问的人家告诉李承乾,李承乾在出发时才告诉随从要去的地方。
因此县里的主薄接的任务就是把所有万年县可能被李承乾慰问到的人家,提前照顾一遍,没想到还是没有照顾过来。
李承乾不忍心再看那个妇人,抬头看着破破烂烂的茅屋道:“她都这样了,怎么不离开呢?”是啊这个妇人全家只剩她一口了,完全可以去投身权贵人家为奴,日子也不致于这么艰难。
“她要等她儿子回来。”太子妃低头擦去眼泪,接着道:“刘氏说她丈夫和她儿子都是战场上的英雄,她不能给他们丢人。而且她觉得她儿子没有死,所以要在这里等她儿子回来……”
李承乾强忍着泪水,冲后面的侍卫大声道:“你们把这房子给她修好,钱由孤王出。”
“遵太子殿下令。”身后两个将军也红着眼睛应道。
他们这些天跟着李承乾也算是见了不少悲惨的事情,但今天见到的这个快饿死的妇人,她身上傲骨和坚持却让他们也眼睛发红。
李承乾又转头看向东边竹篱笆,竹篱笆那边的荒地、宅院、枣树以及枣树上挂着的几颗红枣,还有落在地上红枣,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地刺眼。
东宫送给刘氏的东西都已经搬进来了,还有军士留下来给她修房子,挑水。
回车驾的路上李承乾想起杜甫的一首诗,决定写了送给李泰。
………………………………
第24章 李泰要发疯
给四弟青雀
荒田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李泰看着这首诗感觉莫名其妙,第一个想法是李承乾送错地方了,但是诗题写的明白是给他的,但这些事跟他李泰有什么关系?
他住芙蓉园哪有什么西邻?
李承乾这是让什么人写了一首文不对题的破诗送来教训孤王的?
李承乾你算是什么东西?
想到此李泰暴怒不已。
最近一段时间,虽然李承乾没有直接对李泰出过招,但是李泰感觉受到了十万点伤害,自从李承乾出宫慰问伤残士兵以后,朝野对李承乾都是一片赞誉,而之前一切对李承乾不利的谣言,也都成了他李泰造谣污蔑李承乾了。
最可恶的是那帮平日里能说会道的东西一点办法都没有,崔仁师给他出个主意让他上奏疏请求去长安周边抚民。
结果李泰的奏疏和诸遂良弹劾李泰刁买人心,居心叵测的奏疏一起送到李世民的案头。
李世民看完奏疏,就说了一句“两个都是朕的儿子,李泰愿意去抚民也可以去。”
高季辅就马上跪下死谏道:“太子和魏王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君臣纲常不能混淆。”
李世民也无法偏帮李泰,只能下旨让他好好在芙蓉园读书。
李泰想起这些事就气的心口痛,现在李承乾竟然拿来一首狗屁不通破诗教训他,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李泰两眼充满怨毒,大屁股脸上不断地疯狂地扭曲着,要想办法狠狠地教训李承乾一顿。
最后李泰的脸色渐渐平静下来,他想到这首诗绝对不是李承乾写,他只要写一首相应的和诗,然后再揭穿李承乾让他成为千古笑柄,看他还怎么做太子?
李泰为此想了三天,没有写出一首水平相当的和诗。
这首诗或许在杜甫的律诗里不算特别出挑,可是诗圣杜甫的七律岂是李泰能和的出来的。
本来这首诗在长安城流传对李泰影响不大,虽然仕林对李泰已经有些非议,但是面对十分受宠的魏王谁也没有办法。
偏偏尉迟敬德跑到骊山请求李世民加封刘氏为泾县君,尉迟敬德原本是趁年关回京请求辞官的,走到路上听说了刘氏的事。就让家人去打听,一打听这刘氏的丈夫刘大曾经在泾县是他的亲卫,一时对刘氏遭遇颇为感慨,就在李世民面前请求加封刘氏为泾县君。
李世民拿着李承乾写的《给四弟李青雀》反复的看,最后抬起头道:“敬德,这诗真是承乾写的?”
尉迟敬德闻言黑脸上露出难看的笑容道:“陛下知道俺是个粗人,不懂得这些个诗啊文的,可是长安城的百姓都是这么传的。”
李世民找出来李承乾这几天上的奏疏,确实有提到一个刘氏。因为李承乾的奏疏每天都上奏,而且事无臣细都写的十分详细,李世民看两天就没心思看了,竟不知道李泰的‘邻居’差点饿死在家里。
“你去这个刘氏家看了?”李世民脸色难看道。
“俺去看了,虽然太子殿下救济了些东西,房子也给修了。但是看着就那那么一个干瘦干瘦的妇人,丈夫打仗死了,为了报仇卖掉家私买了鞍马兵器又把独子送上战场。这些年过的如此艰难,就为了给丈夫和儿子撑张脸,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多少大老爷们都比不上啊!”尉迟敬德说着说着眼圈都红了。
李世民也叹口气,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既然这刘氏如此节义,那就传旨褒奖加封刘氏为泾县君。”
随着褒奖刘氏的诏书一起下发的还有一份训斥李泰不仁不慈的敕。
李泰接了训斥他的旨意,才知道李承乾的诗写的是什么事,又把李承乾写的诗拿在手里反复看。
杜甫这首诗因为是写给朋友的,所以写的非常委婉,但是现在看在李泰眼里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是李承乾对他的讽刺,给他挖的坑。
比如“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的朋友是普通人,邻居穷点就穷点,李泰是魏王当朝皇子,邻居不但穷还害怕他,这不是就是说他欺负邻居吗?
“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前一句是说贫妇人防着他李泰是多事,那他李泰在荒地上插上篱笆,不也是防着这个邻居吗?
拥有整个芙蓉园,护卫无数的魏王,靠插竹篱笆防着一个无儿无食贫妇人?
最最让李泰不能忍受的是这首诗写的太好了,以他李泰的身份牵连上这么好的诗,一定会留传千古的。
那他岂不是要丢人丢到一千年后,一万年后?
怎么办?原来他想写出一篇与之相仿和诗,可三天过去了,诗倒是写了几首,但是怎么跟这一首比?
无奈之下李泰又把杜楚客和韦挺请到芙蓉园,共同商讨对策。
三人脸色都不太好看,因为上回李泰请他们来商讨对付李承乾的办法众人都没有拿出什么有用办法,所以李泰这些人也有些失望。
这几天一直冥思苦想着写一首超过李承乾的诗,心力消耗过巨,再加上刚被李世训斥过,李泰一脸疲备,实在没有心情伪装了。
而杜楚客和韦挺都是李泰的心腹,李泰面的问题就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看着李承乾大得人心,他们却束手无策,脸上也实在难以好看。
三个人坐在大殿里沉默了好一会儿。
“其实这几天臣也一直想写一首和诗,怎么也写不出这个水平的诗。”杜楚客先开口。
“孤王也是写不出来,你们说李承乾到底找谁给他的写的?”李泰无精打采道。
“东宫里就那么几个人,不是许敬宗就是郝处俊。”杜楚客无意识地接话。
三人又一次陷入沉默。
“咱们让他当着咱们的面写一首诗他不就露陷了吗?”韦挺突然开口道,半天见两人不回应,抬头一看两人竟然都无动于衷。
韦挺看向杜楚客,意思是我主意怎么样?
“他现在是皇太子,只要他不愿意我们怎么让他当着我们的面写一首诗?”拿这样的问题问韦挺是得不到答案的,果然三个人第三次陷入了沉默。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太监进来回道:“启禀殿下,外面下雪了,王妃问殿下明日可要请几位学士来饮酒赏雪?”当初李泰留在长安城的理由就是在芙蓉园赏雪,所以一下雪王妃阎氏就派人来问。
李泰黑着脸半天才道:“回去告诉王妃不用麻烦了。”
小太监战战兢兢的退出去。
“对啊,我们办个赏雪诗会,把他请来不就行了。”杜楚客两眼放光道。
“他要是不来怎么办?”韦挺反问道。
“听说吴王和蜀王进京了,把他们也请来,再把各府的公主也都请来,看他来不来?”杜楚客越想觉得越可行。
“不管他来不来,我们办成了这次诗会,写出了好诗在长安城传唱,总能压一压他的风头。”李泰也有些兴奋。
其实是他们确实想不出其他办法了,杜楚客在历史两次露脸,一次是为他叔叔求情,一次就是帮助李泰夺嫡。替他叔叔求情就是下跪然后哭,帮李泰夺嫡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
韦挺和崔仁师两个人在征高句丽时连军需物资都送不上去,被李世民罢官。
………………………………
第25章 太子驾到
眼看快到十二月了,长安城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雪,一个冬天没有下雪很多人担心来年无法春种。
阴了几天,今天上午终于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了大雪,看着雪势猛烈,李承乾不禁担心城里的贫穷人家的茅草房子能不撑得住。
在贞观年间天下初定,人们生产水平是很低下的,一亩地一年能产两担粮食也(196斤),已经算是大丰收了,可是一个人在一个农时最多也就是半个月(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能种出多少地,又能收多少庄稼呢?看似兵强马壮的时代,但老百姓过的真的很苦。
可是李承乾不能再出去了,已经十一月二十几李世民快要从骊山回宫了。
而且《仁寿宫》的排演也基本完成了,虽然李承乾看着漏洞百出,但东宫和崇贤馆看过的人,都看的如痴如醉,深受教育。
魏征要在他死之前在家里请长安城所有的大臣和权贵去他家里看这出戏,李承乾知道这是魏征在给他和大唐朝的未来做最后的安排。
按理说这些事轮不到他一个臣子来做,但是无论历史上还在现在躺在病榻上的魏征都在用他最后一丝力气,为这个年青帝国做着安排。
就像李世民怎么都看不上李承乾一样,魏征也怎么都看不上李世民,做了十几年的君臣,魏征对李世民依然不放心,所以他要尽他一切力量稳固李承乾的地位。
尤其当魏征看到李承乾的变化,让他欣喜若狂,所以他愿意把魏家的未来全压在李承乾身上。
李世民不愿意看李承乾慰问伤残士兵的奏疏,但是魏征每天晚上都要派魏叔玉去东宫和郝处俊一道整理李承乾的行程纪录,然后抄一份回家读给他听,听完以后除了称赞,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与其他大臣交换意见。
这些天李承乾除了去慰问伤残士兵,就是忙着东宫内部的整合,朝堂上他几乎就没有关注过,但是李泰一党被压制的只能坐在大殿里发呆沉默,魏征是功不可没的。
许敬宗昨天就带人去魏府搭戏台了,魏叔玉也已经在写请帖,李承乾看东宫士兵训练的差不多了,正准备带着薛仁贵去长安城的东西二市看看。
《仁寿宫》在魏征家唱完他准备在东西二市同时开场,给长安城的老百姓免费唱到过年。
突然收到魏王李泰的请帖,李承乾感到很意外。现在双方都摆明车马要战斗了,李泰还请他去赴初雪诗会,另外还派人说明这次初雪诗会要把在京的藩王和公主都请去,大家一起赏雪作诗。
作诗?李承乾笑了,不管李泰有什么打算,作诗他都不是对手啊,不是有吟得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
可是自己去岂不是很给他面子,他会不会埋伏下刀斧手或者在饭菜里下毒?
“回复他们孤王明日有事就不去了,改日请大家到东宫来饮宴。”李承乾想了一下道。
李泰听到李承乾不来也不在意,继续准备他的诗会,反正到时候只要他作出轰动长安城的好诗就行了。
虽然时间比较紧,但是以魏王府人力和财力办这样一场胜会还是很容易的。
第二天长安城的雪越下越大,经过一夜悠悠飏飏的抛撒,长安城一已经变成了白茫茫一片,天上依旧浮玉飞琼毫无止歇的意思。
李承乾站在丽政殿前看着这‘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的景色更担心大雪成灾。
“启禀太子殿下,丘神绩求见。”
李承乾回过神来道:“让他进来。”
李承乾转身走进大殿,坐下等丘神绩。
“参见太子殿下。”丘神绩面无表情地道。
“嗯”李承乾示意他继续。
“今天去芙蓉园的有吴王殿下、蜀王殿下还有汉王殿下,公主里有长乐公主、新成公主、高阳公主……”
“大臣里都有谁去了?”
“有工部杜尚书、崔给事给、刘参政、韦黄门、卢侍郎还有一些弘文馆的学士。”
“现在什么时候了?”李承乾到现在还分不清楚十二个时辰跟前世的二十四小时怎么对应。
“现在已经是午时初刻了。”一个小太监忙告诉他。
“备车驾去芙蓉园。”
“太子殿下昨天已经回说不去了,现在咱去到地方他们都该开席了。”老鬼连忙提醒。
“孤王要去管他什么时候!”李承乾决定做一回恶客。
一时车驾备好,来请李承乾上车。
李承乾走到门口还对老鬼道:“带上点咱们生的豆芽菜,让薛仁贵给孤王驾车。”
东宫与魏王府的关系整个东宫没有不知道的,所以这次李承乾出行准备的格外充分。仪仗护卫加起来有三千人,浩浩荡荡地前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