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可不仅仅是东罗马帝国。
当时东罗马附近的好多国家,都在从华夏国收购粮食。
因为目前来说,整个欧洲都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到处都缺少粮食。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换取到大量的物资。
不过,对那些国家来说,能够换取到粮食,他们已经十分满足了。
因为长时间缺乏粮食的话,可能会造成国内的动乱。
而有了粮食之后,这种动乱,就会被大大缓解,削减于无形。
正因为有着这么多的外部支持,和他们自己的内部积蓄,华夏国的建设,速度才会这么迅速。
前后只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足以能够跟得上其他国家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
而华夏国的文化教育,也并没有被快速发展拉下。
用华夏国皇上的话来说,现在华夏国是两条腿走路。
而华夏国的文武百官,对于他们的皇上的英明神武,更是有了全新的认知。
这些文武百官,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都是唐人。
他们饱读诗书,饱读史书。
他们十分了解一个朝代的构架和发展。
但是像华夏国发展这么快,这样的官僚体系和律法,和以前的朝代,似是而非,大相径庭。
他们完全没有已有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多走好多弯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好多事情,都是只有不断的尝试之后,才知道那种办法是正确的,那种办法是错误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皇上慧眼如炬。
在他们要走弯路的时候,只需要随口提点一下,就能让他们免去尝试,走上正确的道路。
皇上一个人的见识,能够力压他们文武百官。
这让他们,对皇上愈加的敬畏如神明。
而其实李愔自己心里最清楚。
对那些文武百官来说,他们自然是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但是对李愔来说,他可是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在后世,好多城市的发展,比他们的速度,要更加的迅速和快捷。
他们的发展之中,也经历了大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走过无数的弯路。
而他们走的弯路,现在就都成为李愔的借鉴。
李愔是站在后世之发展的肩膀上的,见识自然是高的了。
……
到了二月,十五个行政省内,已经各自有五六个市区之中,正在挖坑埋电线杆。
无论是原住民还是那些东斯拉夫人,都是十分的欣喜。
他们经常看电影,对华夏城,甚至对于大唐的发展,已经十分熟悉。
他们自然是知道,开始挖坑埋电线杆,自然是架电线的。
估计他们很快,就能通上电,就能点上电灯泡了。
电线架设的速度,十分快捷,前后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便将电线杆全部竖了起来,电线也全部安装上去。
接下来,就是将电线接入每家每户中了。
额,因为毕竟因为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科技水平还跟不上。
这个时代的电机功率,还是有些低的。
这也导致,发电的代价有些大,用电的成本比较高。
一度电,需要十文钱。
这个价格,在后世来说,绝对是十分高昂的价格了。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
虽然同样的感觉,价格是高了一些,但是他们觉得,这完全是物有所值啊。
而现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
所有的百姓,都安定下来。
就算再穷的百姓家里,多少也是有着一些积蓄的。
不至于连电都点不起。
额,这一点,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可思议,这绝对不可能。
就算再富的地方,也有贫民区。
也会有人一无所有,甚至于负债累累。
怎么可能现在整个华夏国,每家多少都有一些积蓄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那些富有的地方,有贫民区。
大多数的,是因为那些贫民,身体虚弱,干不动重活,或者身患疾病。
当然了,也有一些是因为自己好吃懒做的因素。
但是这些情况,在华夏国暂时之间,都没有。
那些原住民,老弱病残,在大迁徙的时候,基本上都死掉了。
剩下来的,以青壮居多,至少都是有劳动力的。
至于东斯拉夫人,就更是如此了。
老弱病残,根本就不会被迁徙过来。
所以,每一家之中,都至少会有一两个劳动力。
而现在,整个华夏国都在大搞建设,必然是有工可做,有工钱可拿的,自然会有一定的积蓄。
而好吃懒的惰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
但是在这个建国初期,朝不保夕的时刻,是还来不及发作的。
为什么每一个朝代开国之后,都是迎来一个盛世?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因此,每一家之中,都扯进了电线,都架上了电。
又是半个月过去了。
这一日晚上,开始正式供电。
这一日还不到晚上,供电所在地所有的百姓,早迫不及待地拉开开关。
左等右等,一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屋里快要看不见。
百姓们不得不去准备点亮油灯的时候,忽然间,屋子里闪过一道亮光。
灯泡一下子亮起,整个屋内,亮如白昼。
顿时,无数百姓家里,不由传出欢呼声。
他们,终于也架上电,用上了灯泡。
电影上他们看到的那些日子,距离他们越来越近。
生活,也越来越有了奔头。
他们的日子,也将如同这灯泡一般,明亮起来。
……
随着第一批的市区架上了电,后面的建设速度,逐渐的加快。
这一次,再次得益于大唐的人才储备,还有他们的物资储备了。
大唐发展多年,电工等人才,也是很多的。
现在已经出现人多为患的程度了。
而现在,华夏国这边,可以说是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双方合作,可以说既解决了大唐目前人才失业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掉了华夏国人才不足的问题,对双方,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而大唐的制造行业,尤其是制造发电站的经验,目前是领先于华夏国的。
华夏国的好多发电站组,都是委托大唐来制造的。
然后通过巨轮,远远不断的运输过来。
所以,华夏国这边,发电站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
随着第一批市区通电,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
越来越多的地区,通上了电。
现在的华夏国,依然面临着地广人稀的局面。
不过,这样一来,对于发展,反而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因为人少,又是经过统一调配。
因此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子的选址,都是经过再三衡量的。
周围的交通情况,一定要好。
周围的自然资源,一定要丰富。
一定要利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自然而然的,十分快捷。
架上了电,各种用到电的商品,也是扑面而来。
像是电视机,影碟机,录像机,相机等等电器,马上进入热销之中。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电器的价格,经历不断更新换代的历程。
其价格,更是一降再降。
又是那些落后一代的产品,价格更是降低到了白菜价。
但是,对华夏国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之中的好多人,现在是只认价格。
只要便宜,就是好的。
而各大电视商家,曾积压了好多滞销产品,现在可以放心的卖到华夏国去了。
这也让大唐的各大电视生产厂商,狠狠地赚了一把。
面对这种局面,其实李愔也是乐见其成。
华夏国和大唐之间,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这样的发展,对两国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
此时,李愔再次指示上官仪,让他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养殖业。
只要养猪,养鸡,养鸭等等。
对于李愔的指示,上官仪有些不太理解。
“皇上,对于大力推广养殖这个命令,老臣有些不能理解。”
“现在我们的主要方向,不是要大力推广道路修建,还有文化教育事业吗?养殖业,有必要这么早就大力推广吗?”
“要知道,一旦推广养殖业,就会对现有的建设,产生一些冲击啊!所以,对皇上的命令,老臣有些不能理解。”
推广养殖业,需要建设场地,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指导,需要大量的人手。
这样,肯定会将道路的建设速度拉慢。
而上官仪感觉,最近几年之内,肯定是以道路建设为首要目的啊。
只有道路畅通了,整个华夏国,才能实现腾飞的愿望。
对于这个道理,上官仪是深信不疑的。
听到上官仪的话,李愔微微一笑说道:“上官爱卿,你说的固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现在推广养殖业,也同样的重要啊。”
“你知道,我华夏国的土地十分肥沃,同时还有农业部的科研人员,不断的对种粮更新换代。”
“还在不断的探索更加科学的耕种方法,目前,土地的产量,正在逐年增长。”
“目前我们的粮食,还在出口。但是用不几年时间,大唐加上我们华夏国的粮食,就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到时候,就会出现谷贱伤民的事情。”
现在,无论是华夏国还是大唐,粮食产量,是远远不如后世的。
但是现在这个世界的总人口,比后世也少了好多倍啊!
几年之后,怕是生产出来的粮食,会出现剩余的情况。
那些以农业为生的农民,种田不如做工,会大大的打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所以,现在开展副业,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章完)
………………………………
第七百二十章:痛哭大臣
上官仪听完李愔的分析,脸上不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是的,在历朝历代,粮食都是头等问题。
但是农民丰收了,未必就能获得高收入。
因为一旦粮食大丰收,粮食的价格,可能就会大跌。
导致农民明明多收了三五斗,但是收入反倒不如往年。
如果再加上,打工的收入要远远超过种地的话,那么,必定会导致谷贱伤民的情况出现。
上官仪是经历过这种事情的,自然深知道这里面的利害。
而只要开展养殖业,就能消耗大量的粮食,并且能够养殖出无数的鸡鸭牛羊。
到时候,整个华夏国的百姓,就能够吃到大量的肉食,就能够增强他们的体质,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啊。
当然了,办养殖场,就必须要搞密集型养殖。
而密集型养殖,其实也存在不小的风险的。
密集型养殖,最惧怕的,便是瘟疫。
一旦爆发瘟疫,可能整个养殖场,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而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要要在管理上跟的上了。
后世处理这种情况,用的是服用药物的方法。
用大量的药物,来控制和防止瘟疫的发生。
如果李愔想的话,利用系统的知识,自然是可以很快的制造出这些药物出来的。
但是李愔并不打算这么做。
因为药物的滥用,对生态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
李愔决定,养殖的话,可以放养。
或者,将养殖的密度加大,保障空气流通。
而养殖方面的人才,大唐依然是有的。
当初养殖场的提出,建造,也是当时还是蜀王的李愔,一手创建出来的。
现在大唐的养殖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当然了,现在的华夏国,也有养殖方面的专家。
不过,这个时期,整个华夏国,十五个行政省。
其实并没有多少有钱人。
这里面,绝大多数的,都是原住民和东斯拉夫人。
他们现在,也就是刚刚解决掉温饱问题而已。
他们哪里有那么多的钱,来建养殖场?
当然了,还有一些少量的唐人。
他们手里,是有一些钱财的。
但是建造养殖场,收入固然不菲,但是风险也非常大。
而这些唐人,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有这个钱,无论是做什么,就算只是随便卖点商品,都能赚很多钱。
他们才不会冒着这个风险去搞养殖呢。
另外一些,就是被李愔分散到各个行政省内的郑家人了。
不过,郑家人,原本是有钱的。
但是现在,他们家族的钱,绝大多数的,都被没收了。
他们现在,只剩下不多的一点。
在这个时候,他们是绝对不敢再继续投资搞养殖业了。
因此,虽然各个行政省,得到朝廷的指导建议,让他们大力搞养殖业。
但是无奈,他们每个行政省内,很难找到有兴趣搞养殖业的大户。
除非,是他们各个行政省,自己出资搞养殖业。
但是,目前他们各个行政省的财政,也不富裕啊。
现在,朝廷对他们,可以说非常优待了。
因为朝廷也清楚,他们需要修路,休要大搞建设,每个行政省的财政,也是捉襟见肘。
因此,五年之内,都不需要他们向朝廷上交税收。
五年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做决定。
而修路的花费,有好多,还是户部拨款,剩下的一部分,他们自行解决。
但就算如此,他们手头,也实在是没有多少余粮。
根本就搞不出几个养殖场。
但是各个行政省的官员心里都十分清楚。
当今皇上圣明无比,更是高瞻远瞩,目光如炬。
既然他让我们搞养殖业,必然是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的。
只要按照皇上的指示去做,必然能够加快他们发展的步伐。
因此,尽管困难重重,各个行政省,都在想方设法的,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此时,西南行政省的最高长官沈文,此时正在焦虑之中。
他们西南行政省,地处偏移,虽然叫西南行政省,但是并不靠海。
而他们的西南行政省,相对来说,是资源相对最为匮乏的地区。
他们的发展,也比其他的地区,更加的艰难一些。
他们行政省的土地,也比其他的行政省,相对要少了一些。
税收,自然也会减少。
这一次,各个行政省,都在大搞养殖业。
他们西南行政省,真的已经到了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得地步了。
沈文想尽了办法,但是真的是没有办法可想了。
于是,沈文只好使出杀手锏。
当初在益州的时候,沈文在益州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
当时他的成绩不错,被特意挑选出来,和其他的一些优异生,跟随着李愔学习过一段时间。
后来,那些和沈文一批的优异生,大多数都从事科研工作。
而沈文,则是没有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