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败家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肖瑀为洛阳宫留守。

    三月份的时候,李世民抵达地州。

    然后让魏王李泰留守监国。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李世民已经定了李治为皇太子。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李世民暂时还没定下太子的位置。

    一来,和原本的历史轨迹不同的是。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魏王李泰并没有其他的竞争者,所以他极为膨胀。

    但是现在,齐王李恪,尤其是蜀王李愔,都是他有力的竞争者。

    这一世,魏王李泰并没有那么膨胀。

    而李世民本来也曾考虑过,要不要立魏王为太子。

    但是一旦立魏王为太子的话,很有可能,会直接将蜀王李愔推向对立面。

    现在,李世民不得不去考虑,蜀王李愔的影响力了。

    他已经有两个儿子造反,这对一向好强的李世民来说,是非常打脸的事情。

    还好,无论是李佑还是原太子李承乾。

    他们造反造成的后果,都极为有限。

    但是如果蜀王李愔造反的话,哪可就大大不同了。

    李愔不但自己的实力深不可测,甚至和朝中很多武将交好。

    如果是他造反的话,李世民甚至不敢确定,他到底会不会成功。

    因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控制住蜀王的话,李世民并不怎么敢立太子。

    没有确立太子的身份,魏王李泰也十分焦急。

    不过这一次,父皇竟然让他留守,这是变相的承认他太子的身份了吗?

    李泰不由大喜过望。

    四月份的时候,大军来到玄菟。

    李世勣一举拿下盖牟城,俘虏了两万多人,获取十多万石的粮食。

    李世民通过幽州来到北平。

    沧州刺史席辩因为贪赃枉法,被处死。

    而张亮一路兵马,从东莱渡海攻击卑沙城,俘虏八千多人,一直来到鸭绿江边。

    李世勣出兵赶到辽东城下。

    这时候,高丽终于惶恐害怕了。

    高丽派出四万骑兵,准备解救辽东。

    李世勣和李道宗等大将,大败高丽的援军,斩首一千多人。

    李世民直接渡过辽水,并且把桥给拆掉。

    过河拆桥,表明了李世民的决心,已经没有退路了。

    李世勣攻打辽东城,李世民亲自带领精兵和它会师,将来辽东城团团包围。

    最终城破,杀死一万多守军,俘虏四万多人,并且将城的名字改为辽州。

    然后接着攻打白岩城,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契苾何力裹伤力战,破高丽救兵。

    ……

    此时,大唐剑南道,李愔集结剑南道总共十一万大军,联合攻打吐蕃。

    而吐蕃在去年的大战中,损失了四万多兵马。

    此时,他的总兵力,还有十五万人。

    虽然他是防守一方,虽然他的总兵力还要比大唐更多。

    但是不知为何,松赞干布心里,总有种不保险的感觉。

    甚至,他现在非常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和大唐作对呢?

    为什么要出兵攻打南诏呢?

    如果去年没有攻打南诏的话,该有多好啊!

    大唐未必就一定会攻击我们吧?

    只不过,现在是说什么都晚了啊!

    而大唐的攻击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快到松赞干布和国师张江河,完全措手不及的地步。

    第一战,他们准备依仗地利,依仗他们优势骑兵,给大唐来一个下马威。

    但是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场战争,就直接把他们打傻13了。

    大唐利用战车,铁骑还有步兵的配合,发挥出恐怖战力。

    一战之下,几乎将吐蕃出战的一万骑兵,全部剿灭。

    这次的战役,让吐蕃真正认识到了,他们和大唐军队之间巨大的差距。

    接下来,吐蕃彻底被打自闭了。

    再也不敢和大唐进行野外战斗,禁闭城门,严防死守。

    吐蕃在南诏的战场中,也汲取到了足够的经验教训。

    吐蕃的城池,也比南诏的城池更加高大,更加的坚固。

    如果大唐再想用攻打南诏的办法来攻打他们,是很难奏效的。

    现在在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实是吐蕃的兵力还占据一定的优势,他们凭借防守,不信阻止不了大唐的进攻。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他们好像真的想多了。

    第一次的攻城战,大唐的进攻速度,竟然一点都不比攻打南诏的时候慢。

    这一次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晚上偷城的手段,直接用巨型投石车。

    只用了几块巨石,就轰破了他们的城门。

    接下来,唐军迅速入城。

    而在接下来的巷战之中,唐军的战斗力,居然比野战更加的犀利。

    巷战的地形更加的狭窄,躲避的空间更小。

    唐军无论是弩箭,还是兵器的犀利程度,都让他们难以望其项背。

    很快,城破,守城吐蕃士兵,全部阵亡。

    而对吐蕃的百姓,只要乖乖听话,唐军秋毫无犯。

    仅仅十天的功夫,大唐就连下十城。

    屠戮了吐蕃五万守城军。

    至此,吐蕃军队还剩下不足九万人。

    而大唐十一万大军,基本上没有减员。

    双方的实力悬殊,已经越拉越大。

    打到现在,吐蕃三分之一多的领土,已经被益州军占领。

    好消息是,接下来,吐蕃的地势渐高,地形更加复杂多变。

    大唐的战车车阵,怕是派不上什么用场了。

    但是,大唐从出不穷的战斗方式,让他们始料未及。

    对于能不能抵挡的住大唐的进攻,无论是松赞干布,还是他们的国师张江河,都没有半分把握。

    幸好,此时大唐将进攻的节奏放缓了下来。

    似乎大唐正在修整和消化。

    等到消化掉他们占据的城池,到时候恐怕就是双方图穷匕见的时候了。

    其实,李愔之所以不急着进攻,主要是为了让唐军逐渐的适应。

    吐蕃地形复杂多变,很难进攻?

    李愔觉得,怕是松赞干布他们想多了。

    李愔主要顾忌的,倒是吐蕃的高原反应。

    在大唐和吐蕃的战斗中,大唐为什么迟迟没有拿下吐蕃?

    高原反应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唐军进入高原之后,恐怖的高原反应,会让他们战斗力大降。

    甚至能够失去七成的战斗力。

    在这种状态下,是很难打赢吐蕃士兵的。

    而李愔,是在给大唐士兵一个适应的时间。

    主要是做一些适应性运动,然后服用高原安口服液。

    当然了,这个口服液,其实是熬制的重要大锅汤,然后每个人每天都要按时服用。

    经过五到七天的适应之后,九成九的士兵,都逐渐开始适应。

    对于那些极少数不能够适应的士兵,李愔直接将人全部都撤了下来。

    有一部分人,或者患有某些疾病,是不能再高原长待的。

    而被撤换下来的士兵,还非常不甘心非常懊恼……

    ……

    吐蕃,张江河脸色苍白,上表请求他们的赞普,治自己死罪。

    在南诏战役中,吐蕃之所以会发兵,就是在他的怂恿之下,才做出的决定。

    如果没有他的怂恿的话,松赞干布是不会出兵的。

    张江河恳求他们的赞普,将一切罪责都推到他身上,然后将他交给大唐处置。

    他们再给予大唐一定的赔偿,说不定大唐会放他们一码。

    因为历来,中原的统治者,都不怎么看得上他们这些偏远之地。

    中原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掌控者最富饶的一片土地。

    至于他们这些贫瘠的土地,他们没有丝毫的兴致。

    通过这种方法,或许能够取得大唐退兵的契机。

    而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办法了。

    接到国师张江河的上表之后,松赞干布陷入到沉默之中。

    国师的办法,的确让他心动。

    如果真的能够解开他们吐蕃危机的话,牺牲掉国师一个人,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是松赞干布心里有种直觉,这一次,蜀王怕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如果他真的将国师交出去,但是蜀王又不肯退兵的话,那么他将连人心都彻底失去。

    经过一番综合考虑之后,松赞干布非但没有治罪张江河,反而仍然信任张江河。

    仍然命张江河统领吐蕃所有军队,来抵抗大唐。

    赞普的知遇之恩,让张江河感激涕零。

    张江河求见松赞干布,在拜谢之后,不由对松赞干布说道:

    “赞普,我们只怕很难抵挡的住蜀王的攻势。我们必须要谋求其他自救的办法。”

    听到张江河的话,松赞干布连忙问道:“国师请说,我们到底要如何做呢?”

    张江河不由说道:“属下认为,第一,可以让公主向蜀王求情。当然了,这个希望很小,只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第二就是,我们可以向大唐皇帝上表,愿意成为大唐的附属国。”

    “现在,大唐皇帝十分猜忌蜀王。他只怕并不想让蜀王夺下吐蕃。”

    “因为一旦蜀王拿下吐蕃的话,蜀王将坐拥南诏、吐谷浑、吐蕃、剑南道。”

    “这一大片区域,不说可抵大唐半壁江山,但是也相差无几了。”

    “只要我们能够坚守几个月的时间,李世民势必会接受我们成为大唐附属国,而勒令蜀王退兵。”

    听完张江河的计谋,松赞干布不由连连点头。

    不错,的确是这么个道理!

    虽然这样的话,他们就要成为大唐的附属国,但是总比亡国要来的强吧?

    当即,松赞干布马上派出人手,开始进行部署。

    公主那边,事实上,早在松赞干布开始部署之前。

    吐蕃公主就多次求见蜀王,试图求情。

    但是李愔始终不见罢了。

    这一条路,其实从一开始,便被堵死了。

    而向大唐递交国书,才是他们唯一的道路。

    为了防止被唐军堵截,松赞干布一连派出三十名使者,分别从不同的道路潜伏而出。

    现在唐军虽然在攻打吐蕃,并且隐隐间形成半包围的姿态。

    但是实际上,吐蕃国土面积辽阔,这个包围圈,不可能滴水不漏。

    当然了,这些空挡,吐蕃的大军肯定是不可能穿行而过的,势必会被唐军发现。

    但是若只是个人通过的话,是有很大机会能够偷渡过去的。

    当然了,自然也有很大的几率,会被唐军给抓住。

    这三十人之中,有十八个倒霉鬼,被唐军捉拿到。

    从他们身上搜出国书,递交到李愔面前。

    看到这些国书,李愔微微一笑。

    看起来,现在吐蕃是真的着急了啊,竟然动用起了这种手段。

    不过,很遗憾的是,有件事情,松赞干布只怕是不知道的吧?

    现在父皇可并没有在皇宫里呢,父皇现在正在带领军队,正在攻打高丽。

    而留守的是魏王李泰,他甚至连储君都不是。

    面对这种大事,他根本就做不了主。

    这种国家大事,必须要请示过皇上之后才能定下来。

    而等他请示完皇上,这边吐蕃,早就被自家给拿下来了。

    计策虽然不错,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这一次,松赞干布只怕是彻底失算了!

    ……

    六月,李世民从辽东出发,进军攻打安市城,高丽北部的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

    抵达城东八里的地方,依靠山势布阵,长达四十多里。

    李世民指挥李世勣、长孙无忌等大军,齐头并进,各将领奋勇杀敌,所向披靡。

    高丽大败,这一役,斩杀高丽士兵两万多人。

    延寿、惠真率领三万六千八百多人投降。

    俘获战马五万多匹,牛五万多头,盔甲数以万计。

    高丽全国上下,都无比震惊。

    区区弹丸小国,现在终于明白了大唐泱泱大国的可怕之处。

    几次战役下来,他们高丽国,一直被大唐按着头摩擦,没有打出哪怕一次像样的胜仗。

    接下来,高丽不得不再次收缩。

    依托他们国内复杂的地形,像是乌龟一样缩起脑袋,严防死守。


………………………………

第六百零二章:吐蕃亡国

    吐蕃使者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他们有两个使者碰头,其中一个决定登上益州到长安的火车。

    这样做的危险度是非常高的。

    相信他们之中,肯定有人被蜀王给抓捕,蜀王此时已经知道了他们要递交国书的内容。

    那么,只要蜀王派人在火车站戒严,加强盘查力度。

    他坐火车赶赴长安,基本上就是送死的行为。

    但是现在吐蕃的局势,实在是太过危机。

    他已经顾不得自身安危了。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也要去冒这个险。

    当然了,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另外的一个使者,会通过其他的路线前往长安。

    至少能够保证,能把国书递交到大唐朝堂之上。

    只希望他们赞普,能够坚持到那时候。

    这个叫做鸠摩罗铺的使者,是怀着必死的信念赶赴火车站的。

    他已经做好了就义的准备。

    但是令他无比惊愕的是,益州火车站,竟然还是和往常一样,并没有戒严。

    当然了,例行的危险品检查还是有的。

    其他的,就完全没有了。

    这,怎么会这样?

    直到踏上火车之后,鸠摩罗铺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蜀王居然会如此大意?

    居然不派人严查火车站?

    还是说,人家蜀王根本就不在乎你去不去长安递交国书?

    鸠摩罗铺总感觉是后者的可能性居多。

    不过,就算是在火车上,鸠摩罗铺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他的警惕性十足,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外松内紧?

    然而,一路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平平安安的来到了长安。

    直到下了火车,真真切切的踏足在长安的土地上,鸠摩罗铺内心都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走出火车站之后,鸠摩罗铺才意识到,他真的成功来到了长安。

    接下来,鸠摩罗铺迅速找到大唐的鸿胪寺,然后向鸿胪寺递交了吐蕃的国书。

    看到这封吐蕃的国书,大唐鸿胪寺都是一脸懵逼,差点没把鸠摩罗铺当成假使者抓起来。

    好好儿的,吐蕃怎么可能会主动要求成为大唐的附属国呢?

    怕不是有人故意假扮吐蕃使者,来调侃大唐的吧?

    好在经过一番检验之后,发现这个使者是真的。

    吐蕃真的要求成为大唐的附属国,愿意唯大唐马首是瞻,年年向大唐进贡。

    再然后,鸿胪寺的官员才知道。

    原来吐蕃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蜀王正在进攻吐蕃,现在吐蕃的出境非常危险,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

    原来,李愔再攻打吐蕃的时候,就开始封锁消息。

    而益州军的攻击速度非常快,直到现在,攻打才不过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直到现在,长安居然都不知道益州攻打吐蕃的消息。

    而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鸿胪寺也不敢怠慢,连忙将吐蕃的国书递交了上去。

    现在在长安留守的,是魏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