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后边的全都阉割掉了。
刘汉少随便逗趣不打紧,陈琳差点被吓尿,连连摆手说道:“不是,不是……”
“孔璋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做,有哥给你撑腰,你还怕什么?今天就让他们几个给你做个见证,哥给你放一句话,假如往后哥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不好,你陈孔璋照样可以写文批之、骂之,哥绝不以言加罪!”
刘汉少倒不是想主张所谓的言论自由,那个玩意没有绝对的,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陈琳是自己一手提拔的,总不至于逮着自己骂八辈祖宗吧?必要的时候甚至还可以鼓动他骂一骂自己,只要“舆论导向、公关危机”这些玩意玩的好,挨骂也能变成好事。何况自己还指望《大汉月刊》帮着自己一起当大忽悠,总比自己一个人对着几个人嘚吧嘚吧强的多。诸葛亮那娃一篇《出师表》就能名动天下,将来哥有《大汉月刊》在手,遇上“这个猪、那个猴”的,谁不乖乖听话,先来一拨舆论轰炸,说不定仗不用打,他们自己就先气死、愧死、郁闷死。陈琳是什么人哪?著名嘴炮,骂曹操三辈儿不带重样的,这活儿交给他错不了。
果然,陈琳激动的热泪盈眶,哽咽着说:“陛下大圣……”
别了,再让你说下去,哥该悟空了。
“孔璋先别激动,哥还有两个要求。一,孔璋首先要学好汉简字,倍精话,以后《大汉月刊》所载文章皆用此字撰写;二,带两个实习生,一个是傅干,一个是蔡琰。”
“可是壮节侯的公子与蔡大家的女公子?”
“嗯。”
陈琳谦虚地说:“只怕微臣鄙薄,学识不足。”
“不要说这些客套话,只要让他们跟着你学习做事就好。”
陈琳本是建安七子之一,“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虽然现在不知道陈琳还有没有机会再做“建安七子”,但是咿咿呀呀的经纶肯定一肚子。让陈琳这样的人一下子改变固有思维、认知,恐怕很难,刘汉少要是想在他们大汉文化圈里做出一些改变,就得提前埋种子,将来以后,指不定谁教谁呢。
掌握舆论几乎是穿越众的共识,很多人一穿回去就急着办报纸,大肆宣扬自己的主张。敢问一句,报纸是日报还是周报?印刷术不是机,也得一张一张的印,想达到双面印刷更难。从新闻采集、整理、编辑,到校对、审核、定稿,再到印刷、发行……想要新鲜,恐怕只能办“预报”。还有当时的交通状况,骑着毛驴八百里加急能赶趟吗?最重要的还是读者群的问题,百姓有几个识字的?贴张告示还得配一台“人肉循环播放机”,让人站在旁边不停地念呢!
所以,刘汉少才想到办月刊这个法子,将发行间隔尽量拉长,如此,能及时送达读者手中,已经算“新鲜”的了。再所以,陈琳成了《大汉月刊》第一任主编兼社长,有奉诏骂人之权,并且,可以骂皇帝……别看人家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御史大夫跟人家比,好像都嫌弱鸡。御史大夫只能监察百官,谏言上书,人家看谁做的不好就能骂……众人纷纷羡慕地瞅着陈琳,似乎都在想象他骂皇帝该是什么样,好希望能看到那一天啊。
…………
这顿饭快吃出心脏病了,皇帝玩的一个比一个大,几个人被撩拨的越来越亢奋,既期待早一点轮到自己,又有些忐忑,实在不知道皇帝还能想出什么活儿让自己干。已经是冬天了,袁绍还能吃的满头冒汗,可事实上,他好像并没有吃出来那些美味佳肴都是什么东西。
刘汉少的目光锁住了郑泰,喊了一声“公业啊。”
“臣在!”
郑泰猛然站起来,身后的椅子都带倒了,把大家吓一跳,使他自己也觉得尴尬不已。
刘汉少笑着压压手,让他重新坐好,才又说道:“哥现在就觉得人手不够用,哪儿哪儿都缺人,回头你也给哥推荐一些人才呗。”
这是刘汉少说的一句实在话,可是听在郑泰耳中,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董卓入京之时,郑泰和伍琼一样,都投靠了董卓,专门为他推荐人才。当然,还有一点,郑泰也和伍琼一样,都属于表面投靠,暗地反对。既便如此,郑泰也引以为耻,觉得自己终究是从了贼了。现在皇帝说出“也推荐人才”的话,是不是暗指自己那段不光彩的黑历史?无需刘汉少责难,郑泰自己就已经愧疚上了,从刚才的激动、兴奋,转眼间变成了蔫巴小萝卜。
刘汉少没注意到郑泰的表情变化,正低头啃肉骨头呢,还边啃边说:“听说你有个弟弟叫郑浑?”
“是。浑,正是舍弟。”
“把他弄过来,你们兄弟俩一起给哥当校长怎么样?”
闻言,郑泰的心哇凉哇凉的,暗道:完了完了,陛下果然是怪罪了,居然让自己去当校长,还把兄弟也赔进去了。
郑泰如此想,完全是让“校长”两个字给闹的。“校长”在当时属于很小的小官,负责看守先帝陵园。别以为就是陵园园长,因为上边还有陵园令、丞,然后才是校长。直白地说,“校长”就是坟地保安……就算皇家陵园,照样还是坟地啊!
再者,郑泰刚才没听清楚,陈琳说过一句“蔡校长”,要是他知道连刘汉少都还挂着校长的名头,绝不会是现在的一脸衰样儿。
“哥想开办一所医学院和一所理工学院,专门培养医工和技术性人才,就让你们兄弟俩来担任校长,你看怎么样?”
嗯?
学院?
培养人才?
不是看坟地的?
郑泰眨巴着眼睛瞅着刘汉少,一时之间还不太敢确定。听不着回答,刘汉少抬头,看着郑泰一副呆样,心里话说,哥表述的不够清楚?行不行你倒给句话呀!
“喂,醒醒!”
随着刘汉少一声招呼,郑泰好像真的醒过来似的,问道:“陛下可是要泰做博士?”
刘汉少伸出一根手指头摇了摇,随即又点着郑泰说道:“是校长!”
汉朝的最高学府是太学,负责教授学业的老师称为博士,比博士还高级的叫祭酒,已经相当于校长了,再往上,还有能够管理太学的就是太常……九卿之首。但是,无论博士、祭酒还是太常,都不是纯粹的老师,同时还可以参议政事,尤其是太常,管的就更多了,包括拜天地,奉宗庙,旱时求雨……
晕车、晕船的见过不少,郑泰大概是有点“晕校长”,还不能十分明白、确定、肯定以及一定,但是袁绍、曹操、王匡、陈琳这四位上过北邙山的都震惊不已。校长,那不是接了汉少的职么?而且还是兄弟俩同时做校长。
只听刘汉少又说:“哥已经命人去诏南阳张机,还有谯县华佗,由他们二位做医学院的专术副校长,你不仅要管理好学院事务,也要多多支持他们。令弟就去理工学院吧,让蔡师与山阳刘府君任专术副校长。”
不管别的整没整明白,“蔡师”指的就是蔡邕蔡大家,而山阳刘府君则是刘洪,鲁王刘兴后裔,正经八百的汉室宗亲。
但是,刘洪的声名不是靠祖宗荫庇,《后汉书》曰:洪善算,当世无偶。《乾象历》、《七曜术》和《九章算术》的作者,珠算的真正发明者,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是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被后世称为“算盘他爹……算圣”。
就算再“晕校长”,可是有蔡邕与刘洪撑场面,郑泰也该知道其中意义有多么重大,并且,自己的弟弟做正职,那二位还是副职,这……这是真的假的?答应了会不会显得自己太不谦虚?不答应……死也不能不答应啊!
“陛下。汉少……臣怕……”
不能说怕自己干不好,万一陛下真信了,把这个差事给别人了怎么办?
“有什么好怕的?哥也是校长,一开始啥都不会,还不是慢慢摸索着干下来的。公业只管放心大胆地干,哥给你撑腰。”
郑泰惊讶地问道:“陛下也是校长?”
袁绍忿忿不平地说:“陛下办过一所北邙学校,亲任校长,你不知道么?”
郑泰很老实地摇摇头,心里话说,我要知道连陛下都当着校长,还瞎琢磨个啥呀?
“哈哈,郑校长,本校长敬你一杯,祝你旗开得胜,马到功成!”
郑泰慌忙起身,双手捧着酒杯迎上去,说道:“微臣谢过汉少,谢过陛下,定尽心尽力,不负陛下所命!”
…………
六个主簿已经摘出去了一半,剩下的袁绍、曹操、荀攸殷切地望着刘汉少,而同时,刘汉少也在打量着他们。
医学院与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医工就是工匠,基本上都属于“贱业”,这些人肯定是做不了官的,所以,不算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反对之声应该不大。可是,再往下该怎么走,刘汉少就得小心翼翼了。
………………………………
北地卷 第109章 听说你有个叔叔
第109章听说你有个叔叔
……………………………………
荀家是颍川名门望族,荀淑号称“神君”,党人领袖陈蕃、李膺都是他的学生,自己生了八个娃,号称“八龙”,其中第六子正是现在的司空荀爽。
一方面,士人有学识,有才干,属于当时的社会精英;另一方面,他们也垄断文化,聚拢乡里,甚至是掌控仕途。
刘汉少要想稳稳当当地做皇帝,首先就要得到他们的支持,事实上,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也是坚定的“保皇派”,除非那些势力过于庞大门阀,现有利益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膨胀的欲望,才有可能“变节”。
然而刘汉少又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假如自己只是一味地拉拢他们,天下还是过去那个鸟样,百姓照样活不下去,不是还得不断造反么?一旦自己想做出改变,触动了那些人的利益,他们会变成什么派,可就不好说了。估摸着,反正不会变成蛋黄派。
所以,原本的三公一个没动,反正他们现在都是“忠臣”,就连袁隗那个太傅也还保留着。
用!
怎么用?
改!
怎么改?
对于这些,以刘汉少的智商,现在肯定不可能有一套完美计划,他只是小心翼翼的,尽量不去惊动他们,就算办学校,也只开医学院与理工学院,一方面,大汉奇缺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告诉他们,不会有人出来和他们抢着当官。
刘汉少假装挠挠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他短短的板寸头上,然后很随意地问道:“公达,有意从军吗?”
这不是任命,只是探问。
前些时候,刘汉少以“削发明志”的借口剃了发,可是后来变成汉正军的军规,硬性要求汉正军的每一名军人都必须剃短发。尽管蔡邕剃了发,卢植剃了发;尽管剃发正在成为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街面上甚至已经催生出一个新兴行业,理发店。但是,此举还是惹来很多非议,背地里偷偷戏称汉正军为“髡军”,其中坚力量就是士人。
好么,和尚来了叫“髡人”,现在汉正军又直接成了“髡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样的言论就像紧箍咒一样,不仅牢牢地箍着士人的脑袋,他们还想凭此箍紧天下。这些士人观念都是跟谁学的?
儒家?
还是别的什么家?
孔子?
还是别的什么子?
学渣搞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即便蔡邕与卢植都剃了发,也不代表他们观念的更新,而更多的,只是为了报效自己罢了,别说剃发,砍头也成啊。
果然,荀攸现出一丝犹豫之色,但是很快,便笑颜如菊花,喜滋滋地说道:“汉少有命,攸岂敢不从?”
笑的有点诡异呀,容哥好好想想。显然,这娃已经意识到了,从军就得剃头,他们家那么多大人,要是看见他整一板寸,估计得批评他,所以,他先把责任推到哥头上……敢拿哥做挡箭牌,很鸡贼嘛,有点意思!
刘汉少冲着荀攸坏笑,一副“哥看穿你了”的模样,随即说道:“志才那里缺人手,你先过去帮他吧。”
尽管许攸知道皇帝要用自己,还是没想到一句话就把自己放在了戏志才身边。
戏忠,戏志才,汉正军参谋长,除了皇帝之外的汉正军二号人物,连高副军长都要听其调度,皇帝身边最为倚重之人。虽然有些年轻,但是智计百出,不说别的,单是谋诛董卓一功,足以名扬海内。
还有重要的一点,戏志才本身就是荀攸的学弟,两人曾经关系密切,虽然自己出仕比较早,但是戏志才直接跟随的刘汉少,也只能说那娃命好。所幸,如今自己也能进入汉正军,想想都觉得前途光明啊!
其实荀攸也有荀攸的想法,荀攸并不是荀淑那一枝儿上的娃,而是荀淑他哥的后人。父母早亡,祖父荀昙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也已故去,荀攸是由族中的叔祖叔父们养大的。眼见着荀淑那一支人丁兴旺,人才济济,而自己这个嫡亲却渐渐沦为旁支,心里也时常感到失落。
眼下,皇帝给了机会,荀攸当然要抓住,至于剃发是不是有违祖制礼法……反正是皇帝让我干的!
“是!”
荀攸立刻站起身,向刘汉少行了一个新军礼,尽管他还穿着儒衫,戴着纶巾,样子看起来有点搞笑,但是一脸的认真严肃,好像是在向刘汉少宣誓效忠似的。
刘汉少压了压手,示意许攸坐下,又很随意地问道:“公达,听说你有个叔叔?”
荀攸脑门黑线,心里话说,陛下都是听谁说的,也不说清楚,我父排行老大,我明明有一群叔叔好么?
“家君行首,兄弟众多,不是汉少所言,是攸哪位叔父?”
“荀彧,荀文若。”
哦,原来是那个“小鸡蛋孩儿”啊,挺能折腾,连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字了。当然,这属于“亲昵的腹诽”,荀攸这位小叔父足足比自己小了六七岁,小时候没少带着他一块玩。不过荀彧的确少有才名,在颍川书院时便名列前茅,南阳名士何颙曾评说“颍川荀彧,王佐之器”。只可惜他爹当年畏惧宦官,给他娶了个宦官的闺女为妻,所以,偶有讥讽。
刘汉少一提荀彧的名字,荀攸就知道又要给他们家下菜了,连忙说道:“从叔此刻就在洛阳,陛下是否召见?不如攸这就将他唤来。”
“文若在京师吗?”
“正是,从叔任职守宫令。”
守宫令是掌管皇帝用的笔、墨、纸、砚等物品的官,刘汉少居然不知道大牛就在身边,看样子这个皇帝当的也真够可以的。难怪身边围着几个木有小丁丁的一忽悠,很多皇帝都会不理天下大事,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的很,不可能面面俱到。
“公达安坐。既然文若在京师,也不急于这一时,回头哥去找他。”刘汉少还打趣地说:“把你放到志才身边,总得有人替你给哥当主簿吧。”
又一个主簿,说明陛下有意将从叔带在身边。看样子颍川荀家还能更近一步,荀攸自然欣喜不已。
…………
一顿饭的功夫,刘汉少给自己招了六个主簿,外加一个内定主簿,可是一顿饭没吃完,又整出去四个,眼前只剩下袁绍与曹操了。
袁绍越来越坐不住,就是曹操心里也开始有些紧张,实在不知道刘汉少会如何安排自己。按照之前的官职权势来说,袁绍的司隶校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