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侗最后对岳飞说道:“忠君爱国,不是终于大宋天子,这点你要很清楚。军人有守土之责。你做好本职工作就好,朝廷的事情不是你可以掺和额。为师觉得金人靠不住,不管最终金国会不会和大宋一起灭掉汉国,最终都是要入侵大宋的。你的使命就是抵制金人侵犯,是抗金,至于汉国和大宋的争斗你就不要掺和了,另外,汉王对你有恩,你可不要率军去攻打汉国,那样会失去军心的。”
“师父,您多虑了。”岳飞很无奈地说道:“汉军是忠于汉王的,如果进攻汉国的话,我压根就指挥不动这支队伍,而且军中的龙魂社,会灭掉我的。我现在是在想,是应该率领汉军坚守在应天府,还是离开这支军队,投靠朝廷。”
周侗毕竟没有在军中待过,对军中的军制不太懂,更加国家不可能了解汉军了,他沉思了许久之后说道:“大宋****,你投奔过去很难有出头之日,况且你本身是汉军的将领,就更加难以得到重用了。为师建议,你还是留在汉军之中吧,反正汉王也没有下令你进攻大宋。真的到了那一天,你再选择离开也不迟。”
“真的到了那一天,离开还有什么意义?”岳飞不太认可师父的观点,在师父无法指明方向的情况下,岳飞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决断,那就是率领汉军参加对西夏的战役,远离宋国和汉国之间的纠缠。
汉王刘正龙最终还是同意了岳飞的申请,他让林冲和岳飞两人对调,军队就原地不动。
之所以在应天府驻扎一万汉军,就是刘正龙知道宋国和金国签署的协议没有什么卵用,等到了来年,金军就会在再度南下,那时候大宋必将覆亡,第八军驻扎应天府作用就是在金军南下的时候,尽可能保全大宋子民。
应天府这一万骑兵的驻守意义很大,既可以援助京城,又可以拯救百姓,更加可以在金国撕毁汉金协议意图南渡长江之前作出来反击。
林冲在去应天府之前,来到帝京拜见汉王。。
汉王刘正龙对林冲说道:“驻扎在应天府任务沉重,金国已经和我们大汉达成协议,来年金军就会入侵大宋,等金军攻克京城之后,你就尽可能的去救援,务必确保四大家族的成员已经汉王府的人员安全撤离,之后,你就带着大家向西京进发。在这之前,你尽可能的在当地招兵买马,和地方上的义军多保持联系,将来抵抗金军,全靠他们了。”
汉王交代了很多,至于林冲记住多少就不好说了,不过距离金军二次南下尚早,有足够的时间让豹子头林冲消化这其中的信息。
………………………………
第三百零六章 抢占军城
岳飞最终来到了西夏,这一次他没有去帝京拜见汉王,毕竟心中有点虚,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来回报汉王对自己的信任。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最终一步步走到统领万人的一军之长,这里面有岳飞自己的能力,可更多的还是汉王的提携。要是岳飞呆在宋军之中,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出来。
岳飞来到西夏的时候,这么的大战一触即发,这一战对于西辽大军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因为云州已经沦陷了,如果再拿不下来西夏,那么西辽大军这次的东征就彻底宣告失败。
最近耶律夷列压力很大,他现在明白为什么当初大家反对自己率军进入西夏作战,要知道党项勇士骁勇善战,想要拿下这个国度,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一战地区为是准备的不充分,甚至相当糟糕。
可是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云州已经丢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想回到西辽都成了奢望,要么硬着头皮打下去,要么就是选择就地死亡,显然耶律夷列最终选择还是进攻,进攻,只要是拿下右厢朝军司,那么就可以直插兴庆府了,那样的话整盘棋就活了。
在耶律夷列看来,西夏皇太后耶律南仙对自己的父亲耶律大石还是有感情的,只不过是迫于形势不愿意归顺西辽而已。只要是西辽大军能够到了兴庆府城下,这个女人一定会投降的。
右厢朝军司的军城可比着兀刺海城难打多了,况且守将拓跋珪其也是一流的猛将,绝对不是他那个草包弟弟可以比拟的。守城的是最精锐的五万拓跋勇士,当然了这也是拓跋部最后的荣耀了,一旦被灭了,整个拓跋部就剩下不到一万骑兵了,而且战力也很一般。
拓跋珪其并没有把不到六万的西辽大军放在眼里,只不过,他不愿意出城作战,毕竟军城高大,西辽骑兵再骁勇善战也很难攻克军城。只要是军城不被攻克,那么西辽大军就会因为缺少粮食,最终选择撤兵的。
这次西辽大军入侵,给人感觉有点怪异,拓跋珪其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陷阱,如果一旦拓跋部的大军覆亡了,那么整个西夏再也没有可以制衡皇太后耶律南仙的力量了,那个时候,西夏还是西夏么?
拓跋珪不愿意冒险,所以他选择坚守军城,而不是出城和西辽大军决战。
军城的西面靠近大河,东面是依山而建,这样以来,对于从北边来的西辽大军来说,就只能进攻北城门了,而整座军城防守最严密的就是北城门了,城门的外面是一个长达一里地,高低落差超过三十米额坡地,进攻的一方想要攻到城头下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攻到城投下需要付出代价还是小事,最痛苦的是没有办法把攻城器械送到山门下,这样的话想要攻打高度超过三丈的军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来到军城下的时候,耶律夷列就傻眼了,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攻克这座军城没有几个月的强攻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在自己就只剩下五万六千多士兵,强攻的话,一个月就军力消耗殆尽了,更要命的是现在剩下的军粮最多维持七天,这个该死的西夏大部分的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想打谷草都没有那么简单。
怎么办?耶律夷列傻眼了,不管怎么说,既然来了,就不能回头,第一天,耶律夷列下令三千士兵在千夫长巴扎的带领下发起攻城。要知道西辽的军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辽军,很多都是西域,甚至更西北的一些部落的青壮组成的,下面的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也不见得是契丹人。不过这样一支杂牌军单兵作战的能力远超过之前的辽军,和金军不相上下,只不过大军协同作战的时候,还是和金军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连汉军都不如。
面对城门前的斜坡,显然纵马前行是不现实的,只能骑兵下马朝前进攻,三千士兵分成三队,每一队之间拉开一百步的距离,缓缓地朝军城逼近。这些西辽士兵都拿着巨大的盾牌,一会防御城头射下来的飞箭。
由于是第一天试探性进攻,因此西辽军出击的速度不是很快,可以说十分的小心,毕竟从城头上往下扔石头的话,会给下面士兵造成很大的伤亡,在这种情况下,巴扎就十分的谨慎,他知道今天的攻城很难攻克这座高大的军城,试探一下对方的战力,为后面的进攻做准备,正式基于这个心理,所以西辽军出兵很慢。
在城头的拓跋珪其不为所动,好像没有看见西辽士兵似的,毕竟距离很远,这个时候盲目的射击,效果不好,还浪费弓箭,滚木雷石,这种情况下还是小心点好。
距离越来越近,在距离城头不到一百步的时候,西辽的身边开始冲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滚木雷石开始从城头抛下,密密麻麻的箭矢从上而下铺天盖地地射来。
弓箭可以用盾牌去挡,可是滚木雷石就抵挡不住了,被滚木砸中的西辽士兵当场就血肉模糊了,这种惨状让人看了胆战心惊。
西辽显然不是吓大的,这些士兵身手敏捷,举着盾牌来防止被飞箭射中,还要拼命地躲闪滚木雷石,这也就是强大的西辽士兵,如果换成大宋禁军绝对做不到。
躲避密密麻麻的飞箭是笑话,咄逼滚木雷石更是天方夜谭,刚开始西辽士兵体力好,身手敏捷,还能躲避开,可是手来随着滚木雷石越来越密集,再加上躲避的时候体力消耗太大,很快一个个的就坚持不住了,不断地被滚木雷石击中,不断地被飞箭射中。
西辽士兵毕竟是骁勇善战,在牺牲了第一梯队的一千人之后,终于攻到城下,由于没有攻城器械,只能从下面朝上射箭来压制城头的弓箭手。
这次没有攻城器械,但是在前头部队压制住城头的弓箭手的时候,后面的西辽骑兵就大举压上了,冲到前面用骑射压制住城头,然后步兵开始托着简易的登乘梯发起攻城战。
虽然是简易攻城梯,但是西辽士兵依旧像潮水般的进攻,像蚂蚁搬家一样。这样的进攻本来是很难威胁的,无奈西夏士兵准备不充分,压根没有认为西辽士兵能够冲上来。林我该城墙是很高大可是,由于地势的限制,城墙上面空间比较狭窄,守军相对比较少,面对西夏士兵潮水般的进攻,防守压力很大。
眼见第一批士兵冲上城头了,后面的西辽士兵冲击速度就更快了,恨不得立刻杀进城去。城中有足够的粮食,金钱,美女,这些西辽士兵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冲杀。
城头上西辽士兵越来越多,就在这个时候,西夏的士兵开始涌上来,毕竟数量上占据优势,很快西夏士兵就稳住了局势,杀得西辽军节节败退。
眼见城头西夏士兵不断地增多,西辽士兵伤亡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夷列下令收兵。虽然第一天的进攻给最终没有拿下军城,损失超过两千士兵,但是能够轻易的杀向城头,也说明西夏士兵守城的经验不足,再无加上城头的空间狭隘,这座军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攻克。
虽然第一天险些攻克军城,但是耶律夷列却知道,第二天再攻城难度系数就大多了,第一天是因为西夏防守松弛,才有了可乘之机,可是第二天,西夏的防守一定会加强,伤亡会增大。
不过第一天的攻城,耶律夷列算是完全看出来了这座军城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北城门这边的城墙窄,城墙上容纳士兵有限,只能从下面不断地上来士兵进行补充,而且虽然有滚木雷石,但是下面很宽阔,进攻的士兵有躲避的可能性,除非是大量地扔下滚木雷石,否则作用就很有限,很难通过滚木雷石来压制进攻的一方。
这座军城东西两侧显然是无法进城的,因此防守薄弱,至于南边也几乎没有什么防守,全部的防御都在北门,只要是攻克了北门,那么就可以杀进城去。虽然发现了这个军城的缺点,可是在那么长的斜坡上发起进攻,想要攻克北门谈何容易。
由于斜坡的缘故,注定不能把攻城器械推上去,因为只要是对方一扔下滚木雷石,那么攻城器械就是被打击的目标,没有什么卵用。可是,没有攻城器械,想要攻克城门,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怎么办?如何攻城?总不能每天地强攻,来造成士兵无端的伤亡吧。况且,西辽的口粮有限,这种情况下是耗不起的,也不能耗。
压力大的不仅仅是西辽的进攻方,做为防守一方的西夏拓跋部落压力也不小,第一天进攻,西辽大军强悍的战斗力就展现无遗。进攻方伤亡超过两千,可是防守方似乎伤亡更大。在西辽士兵冲上城头之后,防守的拓跋部勇士们一下子失去了昔日的锋芒,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幸亏只是一面被攻打,这如果是一座四面都可以交战的城,估计第一天就被攻克了。
怎么办,弓箭的威胁看上去并不大,毕竟空间有限,西辽士兵顶着盾牌出击的情况下,弓箭杀伤力很小。如果城头上的守军能多一倍,甚至两倍的话,完全可以用弓箭覆盖来压制敌人的进攻,可惜战场上没有如果。
弓箭杀伤力小,可是滚木雷石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当天晚上拓跋珪其就加强了军城的防御,把更多的滚木雷石运到城头,来压制敌人的进攻。拓跋珪其是看出来了,西辽大军作战虽然勇敢,可是粮草不会很多,只要是自己闭门不出,就算是耶律夷列再厉害也休想杀进来。
第一天的进攻思路是正确的,虽然没有破城,但是在没有借助攻城器械的情况下能够杀到城头上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时候,耶律夷列似乎有了主意,他看出来了守城的西夏士兵也没有太多的防御工具,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想要攻破这座军城,似乎还是有办法的。耶律夷列的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也开始积极部署。他相信,只要是上天眷顾,这个方案一定可以拿下这座军城。
第二天,西辽士兵再次发起冲锋,这次的气势更凶,进攻速度更快,士兵躲闪滚木雷石的时候,更加的敏捷。不过,滚木雷石比第一天密集多了以至于西辽士兵在进攻之中伤亡很大。虽然伤亡在加大,可是西辽大军还是再一次攀越到城头上,这一次进攻的速度更快,坚持的时间更长。
持续了两个多时辰的攻城,以西辽大军撤下为终点,看上去今天的交战比第一天迅猛,可是死亡人数明现在减少。这种攻城战,对于守城的一方来说,只要是城池不丢,那么死亡的人数越少越好。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拓跋珪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是那不对劲,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只能加强防守。
谜底在第五天终于揭晓了,西辽大军竟然借助从城墙上扔下来的滚木雷石为掩护,全方位的杀向城头,这一次是西辽大军全军出动,进攻的速速非常快,以至于城头的西夏士兵竟然没有办法利用无往不利的滚木雷石来进行防守。
当西辽大军冲上城头之后,和前四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全力进攻,下面的骑兵用骑射掩护,压制住城头的的西夏士兵,掩护西辽大军的攻城。由于没有了城头弓箭手的掩护,最终城门暴露了,西辽大军没有办法使用攻城锤,不代表不能使用火药,火油点然城门。。
当城门被点然之后,拓跋珪其就知道最后决战时刻到了,这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他下令坚守城池,和西辽大军决一死战。
狭小的军城内,骑兵是派不上用场了,擅长骑射的两路大军下马之后,捉对厮杀,这一战是杀的昏天黑地,难解难分。
………………………………
第三百零七章 战局变化
白天的时候,战斗力异常彪悍的西辽大军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动,一直按着西夏士兵摩擦,可是到了夜晚,西夏士兵利用地利优势展开反击。就这样你来我往,两支军队,超过了十万兵力,在狭小的军城内杀的是难解难分,一时间分不出来上下高低。
萧干,就像是深夜里面的狼王一样,在静静地等待着,他要在最合适的时候出手,这一战不仅要解决西辽军队,还要解决西夏拓跋部的勇士。
恶战进行了两天两夜,最终以拓跋部四万多士兵阵亡,只下拓跋珪其率领数千残兵败将突围为终点。
这一战过后,西辽大军剩下勉强过三万,可是,军力几乎消耗殆尽,可就在这个时候,汉军杀了上来,首当其冲的是三万龙卫军,紧跟着是两万步兵压了上来,在狭小的军城之内又一次上演混战。
西辽大军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遭遇点彪悍的汉军,最终在剩下不到两万的情况下,耶律夷列选择投降。
投降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西辽大军实在是打不动了,士兵们早就精疲力尽了,连续三天高强度的撕杀,在狭小的军城内,到处都是杀戮,拼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