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胜利是应该的,但是这次不一样,几千人守住一座孤城顶住几万人的进攻,然后竟然在援兵的支援下把敌人全歼,这是什么样的功劳?
李世民是喜笑颜开,李东升跟火器营太给他长脸了。这个部队是李世民直接建立的,几次战斗都是大规模的杀伤敌人,显示出了强悍的战斗力,也充分的展示了自己这个皇帝的眼光。接受了大臣们如潮水般的马屁以后,李世民回到了寝宫,这才开始发愁,李东升的功劳太大了,怎么奖赏呢?
上次蒲昌海一战的战功就赏了他的家人给糊弄过去了,现在又来一个更大的功劳,这不是为难人嘛。二十多岁积功升为六品官,又成了侯爷,现在又来功劳这个到底怎么赏呢?上次自己把功劳故意的转移出去,这次怎么办呢?
“唉!”李世民不由得叹了口气。
“父皇,你怎么又皱眉头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啊?经常皱眉头会老的快!”一个小姑娘的声音传了过来,然后温柔的小手就按在眉头上。
“好,听你的。真是我的小棉袄啊。”李世民笑的牙都龇了出来,自从长孙皇后死了以后,晋阳公主就是他亲自带,现在女儿跟他这么亲近,实在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最大的乐趣了。
跟在旁边的太子李承乾嘴角抽动了两下,上前行礼:“参见父皇!”
被人打扰了天伦之乐的李世民脸色很不好看的问道:“你来干嘛?有什么事情?”现在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意见很大,特别是他去年骑马摔断了腿以后,走路都是瘸子,堂堂太子怎么能是个瘸子呢?所以他就越发不待见李承乾。
最近他又听说了很多太子的坏话,什么性格怪异、爱好男色什么的,心中更是厌恶,看到他在自己的面前语气很不好。
晋阳公主赶紧圆场,撒娇道:“太子哥哥肯定是有事找你,父皇刚才不是说要平心静气的嘛!”说完给李承乾一个眼色,意思你快说。毕竟是一母同胞的哥哥,有事情肯定要帮了。
李承乾心中苦笑,自己这个堂堂太子,大唐的继承人,跟自己的父皇讲话还要自己的妹妹来创造条件,他压抑住心中的不满:“父皇,现在长安城中听说西域大捷,个个是兴奋不已,想要等着火器营班师的时候组织一次献俘仪式,希望父皇同意。”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唐地主家的傻儿子》,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二百四十一章 有些事情要自己去争去抢
献俘仪式?李世民本来也想着来这么一个仪式,俘虏了二万多人呢?把这个家伙带回长安来给老百姓看看我大唐军队的威风,也让这些蛮荒之地的家伙们见见世面,知道大唐的繁华跟底蕴,回去以后定不敢再起侵犯之心。
但是这个提议从李承乾口中说出来,让他却很不舒服,面色不愉的道:“此事我自有考虑。”
李承乾急了,现在李泰咄咄逼人,在朝堂上有很大的声音支持他,自己这个太子被他压制的很难受,他等了好久才等到这个机会,到时候献俘大典上自己以太子的身份登场,给天下人看看我还是太子,要是父皇直接任命自己主持献俘大典就更好了,可是现在李世民的态度让他心底一沉,只能最后再争取一下:“父皇,将士们在远方用兵,凯旋而归,给他们一个盛大的仪式更能收复军心,而且也让在长安的那些国家看看我大唐的军威,以震慑他们的不臣之心。”
听了李承乾的话李世民的脸色更阴沉了,自己被各国尊称为天可汗,在自己这个儿子眼里那些家伙竟然还有不臣之心,意思就是他们表面上归顺,其实内心不服气?意思我这个大唐天子被他们蒙蔽了?这让最爱面子的李世民脸往哪里搁。晋阳公主帮李世民捏头的手也一停,不知道自己大哥怎么会说出这个话。
当下李世民开口训斥道:“这个事情不要你操心,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然后就从东宫的管教,李承乾做的事情等等开始就一顿教训,把李承乾说的脸色发青,心里发憷,好不容易训完,连顿饭都没有留就被赶出了寝宫。
怏怏的回到了东宫,李承乾在自己的椅子做了半响,心中充满了怨愤。他是真的心力交瘁。刚做太子的时候,他经常得到父皇的夸赞,满朝文武也是夸奖居多,这些都是母亲在世的时候,母亲死后,最近的这些年,随着弟弟们渐渐长大,特别是李泰的表现突出,让李承乾的压力一天大过一天。
李泰仗着李世民的欢心向自己发动了攻击,本来自己只想着做哥哥的退让点,在父亲面前有个兄长的样子,不去刺激他当年杀兄弑弟的情绪,谁知道退让就成了懦弱的表现,在父皇有意无意的示意下,李泰竟然就这么把势力给膨胀了起来,现在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从今天李世民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父皇对自己非常不满。
怎么办呢?李承乾也是跟着大儒读过史书的,知道皇位的归属跟太子之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血腥残酷的,失败者从来没有好下场,能够全身而退的基本没有,到底怎么样才能让父皇满意我呢?这一刻,他都想放弃这个众人看重的太子之位,做回一个普通的皇子,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做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那一天父皇不满意了,来个圣旨完蛋。
东宫的人知道李承乾自从腿瘸了以后,脾气越发的古怪,一般没有人会凑到他面前来,只有一个称心是最得他的喜爱,今天他从陛下哪里回来后神情严肃,大家都躲的远远的生怕被殃及。
这个时候一个内侍进来禀报:“殿下,陈国公求见!”
“陈国公?”李承乾楞了一下,自从自己那个弟弟做了一本括地志以后,他的声望如日中天,朝廷上大家的目光都放到他的身上,已经好久没有大臣跟勋贵过来东宫这里了,竟然一时没有想起来是谁。
“就是前兵部尚书候大人!”称心在旁边提点了一下。
李承乾一听是侯君集,立刻起身道:“我亲自出门迎接。”
那个内侍道:“殿下,侯大人一个人过来的,而且穿的厚重,估计是不想让人知道。”
李承乾刚站了起来又坐下,然后道:“带到书房来,上好茶。”
书房里,李承乾端坐软塌之上,看着面前的侯君集,内心虽然有期待,但也做出矜持的样子:“陈国公来东宫有何事啊?”
称心从旁边端了一杯茶,走得如同随风摆柳一样,把茶放到茶几上,笑道:“陈国公,请用茶。”
看着称心那妖艳的脸庞跟身体,侯君集嘴角抽搐了一下,但凡有一点机会他都不会来东宫,现在只能接受这一切,估计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他施礼道:“多谢殿下。”
李承乾笑道:“陈国公有功于社稷,这是应该的。”
两个人叙了叙家常,侯君集朝四周看了一下,李承乾知道他有话要说,挥手把内侍们驱散,然后笑道:“陈国公有话但说无妨。”
侯君集看人都退了下去起身走到李承乾面前,盯着他压低声音问道:“殿下,你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
李承乾听了这个话,立刻脸上变了颜色,心跳都猛的加剧了起来,侯君集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虽然只是初冬,但是李承乾的心里就像是冰窖一样凉,他的心思立刻运转起来,第一个念头是侯君集是不是李世民派过来试探他的。
“陈国公此话何意?”李承乾好不容易挤出了这么一句。
侯君集是什么人,他既然来了就是有备而来,看着李承乾的脸继续道:“殿下你对你自身现在的地位还抱希望吗?”
李承乾咽了口吐沫道:“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呵呵呵呵。”侯君集笑了起来,在灯笼下面面容有点阴森:“殿下是聪明人,武德九年就被立为太子,大家对您的评价是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我们不要这样试探了。”。
李承乾强按下心里的波动:“既然陈国公这么说,那么何以教我?”
侯君集却没有理睬李承乾那句何以教我,直接道:“陛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表示废黜您的太子之位,可是您自己知道,您现在的地位岌岌可危,李泰深受陛下喜爱,朝中大臣也多支持他,陛下他只顾着他做父亲的心情,却从来都不考虑这个动作对您的伤害,您才是大唐的太子,未来的天子!殿下,现在的情形就是这样,有些事情必须要主动去争去抢,您若是不能自己去争取,谁会为你冲锋在前呢!”
………………………………
第二百四十二章 陛下能做的你也可以
听了侯君集的话,李承乾猛的站起身来,狠狠的盯着侯君集狠道:“陈国公,你是长辈又是我父皇的亲信,我一直就认为你是国之栋梁,今天你来却蛊惑我仇视我父皇,你就这样做臣子的吗?”
看李承乾怒气冲冲的样子,侯君集却不动声色的喝了杯水道:“陛下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你不能做?”
李承乾气的手都抖了:“陈国公,你我无冤无仇,何必这样来害我呢?你是国公,不要来试探我了,我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我不会行那大逆不道之举,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李承乾是心里真的慌啊,自己这个父皇英明神武,从年轻的时候就一路打过来,唐朝的建立他是功劳居伟,后来玄武门之变,更是显示他杀伐果断的一面,对上这样的父亲李承乾是根本起一点谋反的念头。
侯君集却没有被李承乾的话给吓住,他就这么盯着李承乾看,看到他心虚,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说啊,继续说啊。太子殿下,你这个话你自己信吗?”他慢悠悠的道:“殿下,我们都是聪明人!您就这样束手待毙,一点动作也没有,可是别人就能放过你?现在你难道指望陛下回心转意?太子之位被李泰夺去他会饶了你?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你是不得不争,不然太子妃怎么办,世子殿下怎么办,您身边的所有人都何处安身?”
李承乾被侯君集的话刀刀见血,残酷的剥去了李承乾内心一直存在的幻想,他腾腾的退后两步坐到了软塌上,张大嘴巴,急促的喘息着。内心一阵茫然,难道现在非要走到这一步吗?我就是想安稳的过渡,然后坐上那个宝座,为什么要逼我呢?
侯君集说的没有错,我死了不要紧,太子妃怎么办?我的儿女怎么办?东宫里这么多人怎么办?
侯君集还在哪里道:“你一直在欺骗自己,认为陛下就是用李泰来磨练你,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你想想你都多久没有在朝堂上露面了,再看看李泰最近都在干什么?你以为那些朝堂上大臣都是傻子?没有一定的暗示他们就会投到那边去?陛下的心肠有多狠你是知道的,连自己的父亲哥哥弟弟都能下的手,再多一个儿子也没有什么关系。”
“够了!你不要再说了!”李承乾大叫道:“念你是有功社稷,今天你说的话我就当没有听到过。这江山是父皇打下来的,他要给谁就给谁。”
侯君集起身道:“既然太子殿下志不在此,我今天就算白来。”走到房门的时候,停了一下有意无意的说道:“记住我的话,陛下做得你也做得。”然后大笑着出了门,他是官场老手,早就看出来李承乾心里的那一丝挣扎和不甘,不然的话就凭自己今天说的那些话,早就应该喊东宫侍卫来把自己抓起来送的宫里去了。
自己平了高昌城,不过就多拿了点珠宝财物,竟然被御史弹劾,陛下也听从小人谗言把自己下了大理寺。古来将领那个不贪财不好色,这就是武将用来自污的方式,却成了自己的罪状。兵部尚书官职也丢掉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头的国公名字,我才四十多啊,正是一个男人最黄金的时候,所以我要上进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换一个皇帝,自己有了这个从龙之功,一定可以权倾朝野。太子殿下还有点犹豫,那我就帮你下定最后的决心,到时候干不干都由不得你了。
李承乾一个人坐在软塌上,心跳的厉害,口干舌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是侯君集过来给他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那个念头就像幽灵一样在他的脑海的盘旋。侯君集的那一句话陛下能做的你也能做,当年父皇能在玄武门杀兄弑弟逼父退位,直接登基然后开创了贞观盛世,那我李承乾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
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史书上将来只会吹嘘父皇的丰功伟绩,到时候会有人帮他辩解这皇位得来虽然不体面,但是他也是没有办法?事实证明他做皇帝是好事,你看他的功绩。至于他的兄弟死在他的手上,那不是被逼无奈嘛!
李承乾越想越深,侯君集今天来就是想投靠自己,不然他说的那些话就是大逆不道,可是他能相信吗?这件事一不小心就是掉下深渊,等他从沉思中醒来的时候,猛的发现发现自己全身衣衫已经全被冷汗浸透,湿漉漉的贴在身上,帘子被掀开的时候带起来的风把身上吹的冰凉。这寒意似乎都浸入了骨头。
李世民为李东升的功劳头疼的时候,百官们为李东升又要升官而羡慕嫉妒的时候,西域又来了奏章,把皇帝跟百官的烦恼跟妒忌全部刮的远远,剩下的只有惊讶跟恐惧:一个文官科举出来的探花,竟然在西域淹死了二万多战俘!
这个消息就像是核弹一般瞬间引爆了长安的大街小巷,从政事堂到路边的小摊都在讨论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在长安人的印象中,李东升文采风流,风度翩翩是君子的代言人,现在要把这样的人逼的下狠手,吐蕃跟突厥人是做了多少缺德的事情啊。没有错,长安及大唐的百姓就认为是吐蕃跟突厥人一定做绝了坏事,所以李东升才做了这样的事情。百姓们还是支持李东升的。。
而朝堂上面舆论则是相反,以长孙无忌带头的一大批人都跳出来,要求严惩李东升,说他残忍恶毒,做下这样惨绝人寰的大案,一定要把他绳之以法来安抚吐蕃跟突厥还有西域百姓的心。有的人破口大骂李东升根本不是读书人,这么狠毒。有的人嚎啕大哭,为死去的吐蕃突厥人伤心,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死了老爹老娘。更有人串联起国子监的学生们到了蓝田候府门前示威,反正长安城全乱了套。
不过还有老成持重的人都没有动,他们在观察动向,杀俘这个事情,说大就大说小也小,主要还是看陛下的心思。虽然这次杀的人多了点,不过毕竟是敌人,只有哪些读书读坏了脑子的家伙才会为了敌人的死而找自己人的麻烦。
………………………………
第二百四十三章 让我们回家
李世民的给大臣们的反应也很奇诡,所有奏章留中,也不说惩罚李东升,也不给这些弹劾的人回复,完全就是放任自流的样子。李世民的这个态度激起了言官们更大的怒火,这完全是无视我们这些清流嘛?虽然我们没有办事的权利只剩下嘴能说说话,但是你现在就把我们的话当放屁就说不过去了。
政事堂里,萧瑀看着神情激动的唐俭跟长孙无忌,心中后怕:还好老夫没有冲动,还想找卫公聊聊把自己家的后辈女孩嫁个给他做妾,谁知道他还是年轻啊,竟然做出这么大的事情。淹死两万多人,这是多大的杀性啊!那李东升看起来斯斯文文,想不到竟然能下这样的狠手,果然人不可貌相。
李东升彻底的消失在人前,无论是火器营还是高昌城都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县衙事务都交给了都护府的幕僚来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