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父亲交代!哈哈哈哈。。。”
没有理睬他的挑衅,李东升带着他来到了高昌王宫。宫里也是乌烟瘴气,一直到里面才稍微好点,侯君集坐在主位,也就是以前高昌国王的宝座上,鞠智盛带着一群文武在下面跪着,看到李东升过来侯君集笑着道:“你来的正好,听听高昌王说的什么?”
李东升对这个什么高昌王一点兴趣也没有,刚要跟侯君集报告刚才发生的事情,鞠智盛道:“大将军,我深感家父生前被人蛊惑,所以犯下错误,现在我也是后悔,没有及时的劝阻,现在我已经带领高昌百姓投靠大唐,还望大唐陛下大人大量,宽恕我高昌。从此以后,我高昌王一脉永远是大唐的最忠实的臣子,大唐但有命令,高昌无不执行。”
李东升听了他的话不由得盯着他看了两眼,不知道这个家伙是真傻还是假傻,进攻大唐的边境,杀了大唐的士兵,现在被唐军攻进城里,哦,开始说要跟大唐友好,然后还想继续做自己的高昌国王,这样的好事还真亏他说的出口。
侯君集就仿佛没有听到鞠智盛的话,问李东升:“你来何事?”
李东升拱手道:“大总管,校尉高慎行在高昌城中奸杀一家妇女四人,并带着亲兵杀害其它亲人五人,被我现场抓获,具体如何惩办,还请大总管做主!”
侯君集听了李东升的话阴沉着脸,说道:“此事具体情况还要等我严查,现在刚进城事情繁多,本帅一定严查此事以正军规!”
李东升知道不能把高慎行真的给杀了,谁让现在是门阀社会呢。李东升点点头道:“大军在城里烧杀掳掠,各种情形实在是让人忍目睹,还请大总管派人去弹压,以正军纪,不然事情传到长安,御史又要起风波,对大总管也不太好!”
侯君集还没有说话,那鞠智盛倒哭了出来:“呜呜,是我不好,害了我高昌的百姓,让你们受此无妄之灾,本王对不起你们啊。”听了鞠智盛的话,后面的文武大臣也都哭了起来,好像他们有多爱护百姓一般。。
看着下面的群魔乱舞,侯君集猛的大吼道:“好了,不要惺惺作态!”鞠智盛他们立刻停歇,侯君集道:“为什么要弹压,高昌国小小弹丸之地也敢挑衅大唐,不给他们一点教训,以后还有谁会敬畏我大唐。”他指指下面的高昌国君臣道:“这些白痴还想着跟我们大唐承认错误,然后继续过他们的好日子,谁让我大唐好说话呢。”
他走下王座,站到鞠智盛的身边,看着他紧张的面孔淡淡道:“有些人就是贱,你不打的他喊爸爸他就不知道你是他爹。纵兵劫掠百姓又怎么样,我还要杀了高昌王呢!”话一说完,一刀就捅进了鞠智盛的心口。
………………………………
第二百一十二章 把天下人都当成傻子
鞠智盛看着自己胸口上的刀,不敢相信大唐竟然就在这么多人面前在自己的王宫里杀了自己。身体就这么软软的倒了下去,眼睛睁的大大,完全是死不瞑目。
侯君集把刀子拔了出来,在鞠智盛的尸身上檫了几下,然后又收了起来,转过身对着在场瑟瑟发抖的文武百官道:“鞠文泰挑衅我大唐天威,又攻伐我大唐盟国,还派了突厥骑兵来暗算我大唐军队。现在看到我大唐兵强马壮,一句投降就想把事情给翻过去。然后继续做自己的国王?还真把天下人都当成傻子了。传令下去,鞠氏一族全体诛灭,一个不留。至于这些人嘛。。。。。”侯君集拖长了声音。
那些文武官员吓的腿都乱了,刚才那些小心思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都跪地求饶:“大将军,不是我们要挑衅大唐,都是鞠氏做主,我们不得不从命。”
“就是,我们是被逼的。”
还有机灵的人喊道:“大将军,我知道有鞠氏后人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是他们的财产,我愿意带你们去。”
一个人开了头,后面的立刻跟上,生死攸关的时候当然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啊。等这些家伙出去了以后,侯君集似笑非笑的看着李东升:“不就是杀了几个高昌人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如此小题大作,究竟是何居心?”
“大总管,我是高昌令,以后这里就是我的辖区,现在你如此破坏,让我以后怎么工作?”李东升知道用什么借口也糊弄不过这个老狐狸,只能实话实说。闪舞
侯君集淡然的看着他:“我大唐府军远征高昌,长途跋涉几千里过来,路途中有多少艰难困苦你不知道?这么辛苦他们为的是什么?我大唐就是以军功授田!现在大功全被你带着火器营拿到了,高昌国现在又不战而降。大家跟着我奔波这么远不能空手而回吧,只有从别的方面补给他们了。”
李东升摇摇头:“大总管,你这个逻辑就是错的。我大唐经营西域,必然要有一个巩固的基地,这个高昌现在就是我们的根本,现在被你这么一搞,人心尽失,西域其他国家看了肯定兔死狐悲,这个工作还不知道有多难做,再说你放纵士兵掳掠,要是被御史知道了,你也要被陛下处罚,何必呢!”
侯君集哈哈大笑:“御史弹劾又如何,我有灭国之功在手,还怕他们弹劾?你不要说了,我意已决,但是你这么说了我本来准备放纵三天的,现在就改成一天。闪舞 ”
李东升转身就走:“既然大总管坚持,那我就要上奏陛下,参你一个纵兵劫掠、妨碍大唐国策之罪!”自己该说的话已经说到位了,侯君集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被御史弹劾,然后就一蹶不振,投入到李承乾哪里去,最后得了个谋反的罪名。
李东升也是做过一任地方官的,事情也是驾轻就熟,把高昌那些吓的魂不附体的家伙找出来,核定名册等一项项事情安排下去,等第二天的时候高昌城已经恢复了平静,就是不知道城里多了多少冤魂。
今年的雪下的特别的早,十月的时候长安城就大雪纷飞。
“驾,驾……”有人驾马直接就冲着城门过来,守城门的士兵刚要阻拦,看到他背后的旗子立刻就让了路,顺嘴问了句:“可是高昌哪里战事有了消息?”
鹅毛一般铺天盖地的落下了。那战马连同背上的骑士口鼻尽皆喷着白气,远远的有声音传来:“高昌大捷,李探花一千精骑破两万突厥骑兵,斩首八千,俘获无数!”
“什么?”那个士兵呆滞的看着他的同伴:“我没有听错吧,一千骑兵破两万突厥骑兵?他是不是说反了?”
“不知道、。我好像也是听到他这么说的!”
抛开这两个茫然的士兵不谈,长安城里本来下雪街道上没有什么人,现在被这个消息都给惊动了。这几年大家对大唐征战百战百胜已经习惯了,完全忘记了十几年前突厥骑兵还曾兵临渭水的恐惧,但是也没有今天这个惊人的战绩来的轰动,主要是太颠覆大家的常识了。
李东升虽然是蓝田人,但是他成名在长安,诗歌传天下,长安都认为他是自己人,而且大家不喜欢喊他的官职,就喜欢叫他李探花,他的人气在长安还是很高的,现在又立下了绝世功勋,大家也是与有荣焉。
“老爷、夫人、少夫人,有少爷的消息了!”齐叔在外面忙着的时候,听到了自己少爷立了大功的消息,事情也顾不上了,直接冒雪回来告诉自己的主家这个好消息。
李林氏自从儿子去了西域,信佛更加厉害了,正在后面的佛堂里念经,听到自己儿子又立下大功,脸上本来有了喜色,但是忽然又变了:“他是战场上立功,不知道又杀了多少人,我得去给他念经去杀孽。”
李成倒是很高兴,钱多多跟小菊、小杏她们只有担心,只有李四维开心:“我爸最厉害了,等天晴了以后我去学校里讲给他们听,我以后也要跟他一样厉害。”
这次估计战果太辉煌,封赏很快就下来了,李东升刚刚才升的爵位才一年不到,考虑到他的年龄实在是不能再升了,所以这次封赏主要是他的家人,李成直接封了朝议大夫,这可是正五品的文散官,也是可以穿朱袍。李林氏、钱多多都是封了五品夫人,小菊跟小杏也得了奖赏,李四维直接成了八品儒林郎,比他爹考中探花授官的级别还高一点。。
长安城看到李家的封赏,都知道这个战功是真的了,于是有人开始传言李东升是雷公下凡,一声巨响就灭掉突厥无数兵马,这样才能符合逻辑。于是又有人开始编写李东升的演义,作为说书的段子,在酒楼里也引得门庭若市。
李东升不知道长安城里已经传遍了他的故事,现在他是忙的头昏脑涨,这些高昌的官员对于李东升来说就是文盲,在大唐已经培训了大量的基础人员,无论是粮食计算、还是各种政务都是有了一定的标准,但是高昌这里的人不懂啊,于是李东升只有在火器营里抽调人来给他们上课,在磨合中摸索,磕磕绊绊的把高昌城的事情给做好。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最牢固的关系
高昌王宫里,李东升正笑着接待两个熟人,胡商穆忠海跟自己的小伙伴李廷。穆忠海现在是西域有名的大户,但是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李东升捧起来的,只要把他手中的货源一断,那自己的身价最少要缩水五成以上,所以听到李东升要在高昌为官,立刻千里迢迢的过来拜见。
李廷也更直接了,他就是李东升的执行人,前几年就听从李东升的命令在西域埋头做事,现在他佩服的对李东升道:“你是神算子嘛?几年前就安排我来,难道就算到你要到西域来做官?”
“那里有你说的那么玄乎?我只不过知道西域有好东西罢了,主要还是找一种植物。。。”李东升叹了口气,自己心心念念的红薯、土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影子。
穆忠海也感觉不好意思,李东升几年前把香水的代理交给他的时候就说要这个植物,但是现在他钱赚的金山银海,李东升交代的事情却没有一点进展。不好意思道:“我也出了高昂的赏金,也看了不少,但是真没有你说的那种。”
李东升摆摆手道:“那个东西是比较难找,随缘吧。”
几个人寒暄了一阵,谈了一阵最近的发展,李东升问道:“我让你们种的白叠子怎么样了?”
李廷跟穆忠海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道:“已经扩大到了几百亩,这个东西种了有什么用?又不能吃还要精心伺候。要说织布,也织不了多少,关键就是哪个花里有仔,实在难搞出来。出来的布太贵,也赚不了多少。”
李东升听了这个话立刻道:“立刻带我去看看。”作为后世的人,怎么能不知道棉花的用途呢。古时棉花被称作古贝,织造精细的布称作氎、白氎。但是由于距离远的关系,中国的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边疆是世界上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较早的地区。在唐朝的时候棉布都是珍贵的商品,一直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
但是李东升知道后世新疆的棉花产业是多么巨大,他早就盯上了这个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就想着退路,那就是奔逃海外,但是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太差,他对航海的东西还真不了解,那就要用人去一次次的试航线,出海一次费用巨大,每次自己贴的话那就是神仙也受不了,所以就要有一种稳定的能受到海外人欢迎的商品出售所得的利润来维持庞大的舰队,这个东西就是棉布。
一群人站在高昌城外的坡地之上,望着眼那前一望无际的地方,这块地整齐的生长着三尺高的植物,由于已经过了季节,只有枯枝在风中摇曳,穆忠海道:“侯爷现在这个已经收好了,都在仓库里。目前我们就开荒了这么多地方,具体怎么做还是等你通知。”
李东升想象着秋天的时候,那这一片白茫茫的棉花田,那白花花的可不是棉花,而是一个个的铜板啊。他哈哈大笑:“好,你们做的非常好。我能不能在高昌扎下根来就靠它了。”
大唐军队远道而来,灭了几万突厥骑兵,又当众杀了投降的高昌国王鞠智盛,对自己的军队也没有进行约束,放纵他们在高昌城里大肆劫掠,搞得整个西域汉胡各国各族都是心惊胆战,生怕唐军这么能打,顺手把自己也给灭了。不过幸好,唐军要撤退了,留下来的听说是哪个惊才绝艳的李探花,蓝田候,据小道消息消灭突厥骑兵正是这个侯爷。
这个侯爷已经发下通告,请西域各大王族、世家、大商人派人于二月初五在高昌聚会,共商大事。李东升发通告的时候注明了来去自愿,但是这个时候大唐军威赫赫,谁也不愿意在这个小事上得罪李东升,于是整个西域都行动了起来,纷纷往高昌城出发。毕竟不是后世那种动车或者自驾一天一千公里的时候,这个时候路上行走都要好久,而且现在是冬季,那风雪大的简直吓死人。
自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对这片土地的态度就很矛盾,大家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小国。因为这里距离中原实在是太过遥远,而且道路难行,环境恶劣,到处都是沙漠,水源不足,整个西域又不能移民。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大家都很服帖,纷纷向中原王朝表示效忠。但是中原王朝一旦政局动荡,或者战乱的时候,西域这一块又是他们向汉人举起屠刀。。。
在地缘战略上,西域诸国是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地带,是挡在大唐西部边境的缓冲区,一旦西域被别的势力掌控,那就会直接威胁到大唐的首都安危,所以,西域诸国必须都是小国,都在大唐的掌握之下,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高昌国攻打伊吾,李世民也要派军队来的缘故,大家都在看,我跟跟你大唐是盟友,现在我被人家打了你如果不来帮忙那以后在西域这一块地方的影响力就会慢慢的消散。。
那怎么让这些家伙能站到大唐这一边呢?那就只有利益,天下最牢固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李东升准备用棉布跟羊毛等商品牢牢的把这些国家给绑在大唐的战车上。到时候自己再建上几座书院,经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几十年过去,估计也会有很多人离不开大唐了。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还是打铁还要自身硬,只要大唐不内乱,谁都没有机会。而且李东升也头疼在高昌的驻军问题,现在他手下也只有火器营一千多人,他们都是府军,在这里驻扎半年就要轮换,到时候再来一批什么都不懂的家伙,而且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很多人都怨声载道,还不如进行募兵,让有想法的人自己报名来边疆建功立业,反正各种事情都让李东升烦不胜烦,不过他已经决定要把这里当成一个基地来打造,他要在这里深深的留下烙印,也就苦中作乐,每天忙的飞起。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件事比一件刺激
这个年过的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远离长安几千里,满眼都是胡人跟陌生人,中国人是最恋家的,火器营里的人还念着“每逢佳节倍思亲”流眼泪,李东升陪他们吃了饭,还发了红包,总算是安抚住了。闪舞
过了年,李东升就忙了起来,接待各地来的各个势力的人,要不是李廷跟穆忠海帮忙,估计不睡觉都见不过来。他现在没有住高昌王宫,哪里死了好多人,住哪里感觉晦气,而且说不定有人会给李世民打小报告,说他居心裹测,不然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