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就当时来说最公平的法律了。要不然秦国不但没有因为这个所谓的“残暴”的法律灭亡反而在变法后一百多年逐渐由弱小走向强大。
但是,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喜欢就分享
………………………………
第138章 一枝独秀
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变法,为什么唯独商鞅变法成功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变法。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尤其如此,各国为了强国,都进行了各自的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齐威王的“人治”,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燕国燕昭王时期在乐毅主持下的变法。但是,在这些变法中,没有一个比得上秦国的商鞅变法,哪怕在后世,人们对于商鞅的为人处世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变法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变法,并且影响最为深远。那么,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成功了,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他之后的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秦国在当时国力最弱。为什么说秦国国力最弱成为了他成功的一个要素呢?在当时,七国的势力已基本形成,其他小国造不成影响,就不作数了。在当时,以经过李悝变法,并且拥有吴起编练的魏武卒的魏国实力最为强悍,但这个国家又偏偏是秦国的死敌。秦献公时期就多次发兵河西想要抢回故土,但都被强悍的魏国给打回老家了,并且国力消耗严重。所以,到秦孝公登临秦公位时。可以说,正是秦国最虚弱的时候,被魏韩bī)的在栎阳tiǎn)伤口。可以说,正是因为秦国的虚弱,所以从上到下都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势,希望秦国强大。此外,国弱民穷,其实将一个况处理的非常好。那就是所谓的老世族其实能够拥有的特权并不多了,他们也只是比普通的百姓强那么一些罢了,能够吃饱饭而已,这与建国之初极为相似。所以,这就为商鞅的变法提供了变法的土壤,从上到下求变,不能不变,只是需要一个人点燃这把火,并且善加引导,不至于伤及己。
第二,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能够将一国托于一人者,秦孝公也。公孙鞅作为一个外来户,他要在秦国站住脚跟,没有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可以的。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不要说进行变法了。这一点可以从秦孝公死后,商鞅很轻易的就被世族给搞死了就看出端倪了。
第三,商鞅的变法,确实使得秦国过上了好子。商鞅的变法: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这些内容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没有人权,一点**都没有。并且处罚太过,没有人味。但是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其实已经降到最低,那就是……吃饱饭,活着。商鞅这种将那些懒惰之人,狡猾之人清除出秦国队伍,“一刀切”,也许有人会因此蒙冤,但是却为那个曾经私斗成风的国家带去了新的生气,使得那些真正的忠厚之人过的好,狡猾之徒不敢犯法。正所谓,“乱世用重典”。
第四,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团。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打破了世族的继承制,但是新的军功集团却被他培养了出来。还是三中的条文,他的实行使得人民畏惧私斗,而勇于公战。毕竟好战因子被一时压制住了,但是却依然存在于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对外战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倾泻口。商鞅之法,做到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还犹有过之,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那个时代。所以,王室贵族也被处罚,真正使人信服。
通过战争,第一批的军功集团就初具雏形。人们从战争中得利自然拥护新法。这就是应对老势力的新势力。
第五,对外战争的胜利。变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说的再好也没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没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贞观之治”只是百姓丰衣足食,而没有对外灭掉突厥,称霸西域的武功,那么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门的那次手足相残了。所以,商鞅证明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也必须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秦国人看,给六国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谋骗取曾经的朋友魏国领军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龙无首,最终打赢了战争。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战争,过程从来都不重要,结果最重要,秦国胜胜了,变法彻底站住了脚跟。
第六,两代秦国国君的坚持。商鞅之法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变法不过实行了十多年,商鞅就被旧势力给铲除了。可以说,那是秦国的新法势力虽然站住了脚跟,但是顶多与旧势力相差无几,甚至略有不如。但是,不管商鞅是秦惠王想要借别人之手除去,还是当时被架空了,秦惠王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新法,所以,经过四十多年,也就是那时的两三代人,商君之法才真正的成为秦国根本,没有人想要去动摇,也没有人能够动摇。凭借着商君之法,秦国横扫**,并吞八荒,成为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的成功代表这什么?可以从如今仍然四分五裂的欧洲大陆找到答案。
究竟是商鞅成就了秦孝公,还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
大争之世,人才至关重要。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兼并扩张,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政治军事篇章。而为七雄之一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国势,东出争雄,横扫六国,最终实现天下一统。
毫无疑问,商鞅变法是秦国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战国局势的转折点。而成就商鞅变法的,便是秦孝公和商鞅二人。
秦孝公和商鞅,一个是五百年难遇之雄主,一个是五百年难遇之人才。二人一经结合,便生死相交,互为知音,同心同德,在乱世纷争的战国谱写了一副气壮山河的君臣合璧篇章。
那么,我们不要问:究竟是商鞅成就了秦孝公,还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蒙毅认为有必要对这对千古君臣做一个介绍:
秦孝公,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战国时期推动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君主。秦孝公即位后,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事实上,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改革,是秦孝公一生中最大的亮点,也是秦孝公毕生的事业。对待商鞅,秦孝公将其视为自己的知音,并对天盟誓,声称“此生不负,生死相扶”,展现了一代雄主的担当。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如下: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商鞅通过这一整的变法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使秦国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并最终凭此一统天下。基于此,后人对商鞅有着极高的评价,赞誉其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改革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现在,我们回到这一问题,商鞅和秦孝公二人,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在蒙毅看来,二人是相互成就的,即:商鞅成就了秦孝公的霸业,秦孝公成就了商鞅的抱负。具体阐述如下:
一方面,商鞅成就了秦孝公的雄心壮志,成就了秦国的霸业。秦孝公自继位以来,便思夜想如何富国强兵,如何恢复秦国昔的霸业。商鞅到来后,通过实施惊天动地的变法举措,使秦国成功摆脱了亡国之危,并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当时不可小觑的西方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孝公的雄心被商鞅所成就,秦孝公的理想被商鞅所实现。
另一方面,秦孝公成就了商鞅的远大抱负,成就了商鞅经天纬地的才华。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襟气魄和坚定的变法决心,使得商鞅在秦国大展所学,而无后顾之忧。可以说,秦孝公把整个秦国变成了商鞅实践抱负的平台,把自己变成了商鞅背后的最为坚实的后盾。从此角度看来,秦孝公无疑成就了商鞅,成就了他的才华,成就了他的治国之道。
喜欢就分享
………………………………
第139章 褒贬不一
商鞅变法,褒贬不一,利弊不定!
秦军士兵只要砍下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得到一倾田产、九亩宅基地、一名奴仆,还有望被选拔为官吏。
秦朝军功爵有二十级,那么是不是在一次战斗中狂砍二十名敌兵,就可以晋升到最高爵位“彻侯”了呢?
然而,在商鞅变法的时代,军功爵只有十八个等级,其中授予正规军人的爵位才十七个等级,最高的爵位是第十七级大良造。按照网上的算法,只需要杀十八个敌人就能成为秦孝公麾下爵位最高的将军。这个目标简直是手到擒来。
但是,蒙毅可以负责任地说,秦军功爵法绝没有那么简单粗暴。就连军功爵法的制定者商鞅自己都是花了很多年才晋升到顶的。这里面有很多关卡影响你“提干”。
先来说说秦军的基本作战单位。秦军以五人为一个“伍”,由伍长指挥;十人为一个“什”,由什长指挥;五十人为一个屯,由屯长指挥;一百人为一个“卒”,由“百将”指挥;五百人设一名“五百主”;一千人设一名“二五百主”。
在此之上,还有军候、都尉、将军等军职。越往上,岗位越少,竞争越激烈,所以能当上都尉、将军的人少之又少。
在秦国做军官,军功爵是少不了的。想要做将军,最起码要获得第九级爵位——五大夫。邯郸之战第一个出阵的秦将王陵就是五大夫爵。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在战斗中砍了九个敌人的脑袋就能成为一步高升五大夫。因为商鞅设计制度时设置了门槛。
打仗讲究团队战术配合,每一级作战单位都有自己的技战术要求。作为一名无爵的普通士兵,必须服从伍长的指挥,而不能自顾自地猛冲猛打。
秦军军法,每个伍若有一人阵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个人能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为此,你必须与同伴们密切配合,先保护同伍其他四人不战死,然后才考虑如何消灭敌人。
而伍长又必须服从什长的指挥,什长则受屯长的节制,屯长则听百将的号令。让你摆防守阵型就摆防守阵型,让你突刺就突刺,不会让你像打擂台那样跟敌兵单挑。
普通士兵在战斗中实际接触的,往往只是敌军的什伍小队。就算把对方全灭了,也就十颗脑袋。所以,很多士兵在战斗中连一个敌人都没杀死,而那些从什伍中脱颖而出的勇士,能斩首一两级就很难得了。
假如你斩首两级,晋升了两级爵位,就有资格当伍长或什长。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把心思用在指挥什伍小队上,不能只顾个人表现。随着战功的累积,你做了屯长,能指挥更多人来斩首敌军。但先别高兴,军功爵法的奖励标准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按照秦**法,屯长和百将在战斗中必须得到敌兵首级,否则自己就要被处斩。想要再晋升一级爵位吗?光砍一个敌人是不够的,百将必须率领百人队斩首敌兵三十三人以上,才能“盈论”。百将和屯长才可以各赐爵一级。
理论上,平均每个士兵杀三分之一个敌人就能达标,但实战是不能这么计算的。百将要指挥调度自己手下的百人队结阵而战,不被敌方冲垮,并且击溃敌军的百人队。不仅要保证打赢,还要斩杀相当于己方兵马三分之一以上的敌军。
另一个隐藏条件是己方损失少于敌方,否则无法盈论。这无疑对百将的战术素养要求很高。如果过不了这道坎,再勇敢的锐士也提不了干。
普通士兵只需斩首一级就能晋爵一级,指挥官的升迁以全队的战绩为依据,这就是商鞅为秦军立下的规矩。同时期各国也按人头计算“首功”。
比如,齐**法同样以首级为记功标准,但不管打胜仗打败仗都一视同仁地发钱,只要有人头就行。这就给士兵留下很多作弊空间,只挑软柿子捏,不敢打赢仗,跟强敌硬碰硬的时候,容易率先失去战心。
秦**法不仅鼓励斩首,还要求基层指战员以指挥为本。一仗打下来,士兵们斩首晋爵,百将则可能因没有指挥部队完成盈论指标而原地踏步。
秦军曾经以“散而自战”著称,士兵贪功冒进,与指挥官脱节的况时有发生。兵家亚圣吴起曾经利用这点大破秦军。商鞅通过上述军法把秦军锻炼成一支战术纪律严明的军队,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据《商君书》等史料记载,秦国将军有“短兵”卫队四千人,指挥的兵马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他们虽居高位,晋爵一级的难度却令百将和屯长望尘莫及。
商君之法把斩首分为攻城围邑战与野战两个考核科目。指挥攻城围邑战的统兵大将要斩首八千以上的敌军才能盈论,野战只需斩首二千就能盈论。只要达到标准,上至统兵大将,下至后勤杂役士兵都能得到奖赏。
也就是说,秦国将军不仅要打胜仗,并且歼灭至少数千敌军才有晋爵的资格。
商鞅同学自己达标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商鞅自己达到了这个盈论标准吗?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恐怕没有。
秦国在商鞅入秦后主要发动了六场战争:
秦孝公八年,秦军与魏军在元里交战,斩首敌兵七千,顺势攻取了少梁城;
秦孝公十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派他攻打魏国旧首都安邑,安邑魏军最终被迫投降;
秦孝公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