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缺少点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李斯的开窍和觉悟十分荒诞,他的觉悟之地在厕所,点化他的竟是几只老鼠。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正是这几只小小的老鼠,唤醒了李斯不安现状,不甘平凡的心,让他认清了待在小小的上蔡,是永远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
顿悟后的李斯辞掉小吏的工作,告别妻儿,毅然决然地踏上寻梦之旅,寻找心中的诗与远方。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 ,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就在李斯青云直上之时,一个人的出现阻挡了他的高升之路。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昔日的的同窗好友——韩非。韩非是个天才,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综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传到秦国后,秦王嬴政大加赞赏,仰慕韩非之才,渴望与之相见。后来秦国攻韩,韩王韩安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嬴政终于得见韩非,一心想把他留在秦国。李斯深知自己不如韩非,又见秦王嬴政如此喜欢韩非,不甘居于韩非之下的李斯为了高升,不顾同窗之谊,决定陷害韩非。他先在秦王嬴政面前诽谤韩非,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秦王嬴政要消灭各国的话,韩非肯定会帮助韩国。而秦王嬴政如果这次留不住韩非,把他放回韩国的话,这对秦国极为不利。秦王嬴政已经领教了韩非的才能,知道韩非如果不能为己所用,将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就轻信了李斯的话,将韩非抓了起来。被投入狱的韩非无法申辩,李斯则趁机在牢狱里毒杀了韩非,清除了威胁自己地位的最大敌人。
李斯计杀韩信后,更加不遗余力地辅佐秦王嬴政,先出谋划策,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统一六国后,李斯关于如何维持天下统一,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废分封、行郡县,焚书坑儒等,都被秦王嬴政采纳。秦王嬴政也感于李斯的忠心和功劳,任命李斯为宰相,给予了他无上的恩赐和荣宠。
好胜冷酷的李斯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从默默无闻的上蔡小吏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宰相,实现了自己的职场逆袭。
但这个从米仓老鼠和茅厕老鼠悟出来的真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李斯自幼家境贫寒,本是布衣出身,正是因为他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王嬴政的,而今李斯虽然已经位居三公九卿,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目前所拥有的荣华富贵会化为泡影。于是无论是韩非还是扶苏,亦或是整个大秦帝国,都无法令他舍弃自身的小利益。
假设历史中“万念私为首”的丞相李斯能够忠实的执行秦始皇的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帝,或许强绝一时的大秦帝国,也就不会这么短命了。可惜李斯因为“贪念”而被赵高威逼利诱,不但彻底葬送了大秦帝国的江山,而他自己也最终死在了赵高的手中,“与狼为伍、与虎谋皮”能有什么好下场?
可惜,历史终究无法改变,无论是谁,即使是熟知历史的蒙毅和屠龙王,在历史长河中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蒙毅突然有些明白屠龙王的沉默和无为,因为恐怕从他穿越而来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一事无成!
秦王嬴政得知赵国缺粮,就屡次派人贿赂齐国相国后胜,阻止齐国借粮给赵国。
此时的齐王田建已经在位三十多年,一方面齐王田建年幼继位,齐国因得太后齐国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
齐王田建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
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田建不同意借粮给它。
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来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
齐王田建不肯不听从。齐国君王后也觉得应该借粮给赵国,可惜齐王田建一意孤行,抱怨地说道:“寡人一方面不肯得罪秦国,另一方面害怕赵国无力偿还粮食。”
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无粮,赵国统帅赵括不得不拼死出战。秦军趁机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齐王田建的昏聩,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齐国君王后贤德,与秦国交往谨慎,与诸侯讲求诚信,齐国又处在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未经受战争。公元前249年,齐国君王后去世。
秦王嬴政曾派使臣到齐国给齐国君王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齐国君王后把玉连环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齐国君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并告诉秦始皇的使者“已经解开了”。齐国君王后的言外之意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蒙毅再次感叹道:“可惜贤惠的君王后逝世了,如今齐国再次见死不救,意图坐观成败,岂不知唇亡齿寒!”
………………………………
第89章 好弓难求
得知齐国没有借粮给赵国,秦王嬴政大喜过望,连忙安排兵力,决定继续进攻赵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秦王嬴政即位后的第四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25万南路军由秦国大将王翦率领,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15万北路军由将军杨端和率领,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
邯郸,赵国王宫。
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赵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和肥城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但是,赵王赵迁也有些忧虑。
“李将军,因为今年赵国发生了旱灾,农田受灾面甚大,有的地方庄稼枯死,颗粒难收。此外,国内形势也不够稳定,人心惶惶。所以希望李将军尽量实施强有力的反攻,争取首战即胜,不要把战事拖得太久。”赵王赵迁本是个平庸无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战速决,是怕战事拖久了粮草难以接济,聚粮太急则有可能诱发叛乱,影响君位的巩固。
赵国大将李牧对赵王的意图心领神会,沉声道:“大王放心,老臣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战事不会延续太长时间的。”
激战在赵国境内一片开阔的地上马上就要开始了。
15万北路军由秦国将军杨端和率领,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番吾,赵国邯郸南面城池,今河北磁县,面对漳水,背靠赵国南方长城。
赵军大营,主帅大帐。
“老夫已经请求大王派遣司马尚将军驻守漳河沿线的长城,料定长城要塞加上漳水天险,足以让秦军止步不前。司马尚将军也答应老夫坚守不出,秦军短时间内必定无可奈何。关键是北面的秦军已经快到了番吾。”赵国大将李牧沉思道,然后下定了决心,“老夫观察秦将杨端和行军打仗过于谨慎,我们也许可以从中争取战机。”
“大帅,您有什么妙计只管吩咐,末将一定听命行事。”副将赵葱如今对李牧可以是心服口服,寻思如何能够跟着李牧多学习些兵法。
“老夫从北地带回来了一种角弓,比寻常的秦弩还要远上五十米。可惜只有上千张,但是也够秦军吃一顿苦头的。所以老夫决定首先派出骑兵,日夜骚扰秦军,等到秦军疲惫不堪就是决战之日。”
“高,实在是高。如此,秦弩的优势不再,我们又多了一分胜算。”副将赵葱不忘了拍马屁地说道。
“然后,想办法截断秦军水源,最不济,至少也要保证秦军补水困难。等到秦军饥渴难耐,那么我们就又多了一分胜算。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即使是深秋,到处都是干枯的水井和沟渠,想必秦军也是准备不足。”赵国大将李牧抚摸着长须,缓缓地说道。
“末将遵命,这个水源和地形,自然会让秦军吃尽苦头。”副将赵葱越来佩服李牧的老谋深算,因为即使秦军强悍,李牧也能够依靠手上现有的资源打击敌人。
秦将杨端和率领着10万北路军缓慢进军,慢慢逼近番吾。
按照秦国大将王翦的计划,只要南北两路大军汇合漳水南北两岸,就可以两面夹击赵国南方长城守军,到那时候,就算李牧有通天的军事才华,也无计可施。的确,如果秦军完成战术计划,那么赵国将无险可守,而李牧碰到这种情况也会束手无策,因为双方的军力差别太大了。
但是,李牧是不会让南北秦军如愿汇合的!
因为刚刚到达番吾的秦将杨端和就遇到大麻烦了。
刚开始的时候,赵国铁骑来袭扰时,秦军并不理睬,只是固守营寨、只不出战。后来,赵国铁骑急了,轮番用弓弩向齐营发动攻击,却又总是游走在秦军弩箭的射程边缘,这样很快就射杀了不少齐国的哨卒,直引得秦将杨端和是暴跳如雷,终于按捺不住引兵出战。
谁想到,数万大军刚一出阵,赵国铁骑立即变成了狡猾地狐狸:他们并不肯正面交战,只是向西方缓缓退却、与秦军保持一两百步的距离,远远地用骑兵弩猛烈攻击秦军。只可怜秦国骑兵只有不到一万人,数量远不及赵国铁骑,战力和速度更是大大逊色于赵国铁骑,所以根本不敢脱离步兵主力与赵国铁骑决战。于是,挟带着步兵前进的秦军骑兵如何追得上赵国铁骑,却很快就被射得满头是包,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败退而回。
而秦军一旦败退、士气大馁之时,赵国铁骑却又变成了凶狠、毒辣的狼群:他们对齐军紧追不舍,不停地用弓弩像削水果一样一层层地将秦军的外层兵力录去,甚至还不时的发动一两次凶狠的突击、截击秦军因撤兵而显得慌乱不堪的步兵部队。
一时间,秦军伤亡迅速增大,但对赵国铁骑是够又够不着、追又不敢追,只好狼狈异常地逃回寨来,守门不出。
自此,赵国铁骑越发猖狂,不停地在秦军大营四周游走,逮着个机会就杀将上来,捞取了个便宜便立即逃之天天,直气得秦将杨端和是暴跳如雷、却也是无可奈何!就这样,赵国铁骑一直闹腾了一天半夜,这才恋恋不舍的退了回去。
不过,这段时间里,秦军的伤亡却很大,足有一万多人战死、战伤,而赵国铁骑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所以,现在一提赵国铁骑,秦军上下无不谈虎色变:这可是一支堪与草原精骑相匹敌的百战劲旅啊!
面对这种情况,秦将杨端和也是无计可施,没想到赵军居然拥有一种远程角弓,比秦军的弩箭还要远上五十米。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先秦时期,中国的弓箭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新的弓形…反曲弓,也就是角弓。
角弓是用牛科动物(羊与羚羊也属于牛科)的角做弓腹,因其耐压;用筋腱做弓背,因其耐拉;用竹、木作干,作为一张弓的构架。这些材料用胶合和(或外加延伸的弓梢),缠丝加固,大漆防潮,终成一体,从而制成一把非常高效的抛射武器。
角弓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弓,比较不受单一材料的限制,它可以设计成反曲的组合,以增加预应张力;可以通过加弓梢的反向,来改善弓体的拉感;因此它可以做得相对短小,但仍然保持长弓的那种拉感、拉距和拉力,同时更为坚固,其综合性能要远远大于竹、木等材质的单体弓。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