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六国选派的嫡亲公主一个个自以为是,还以为是本国的王宫,仗着父王宠爱可以肆意妄为,结果大多不为秦王嬴政所喜爱,反而是六国庶出的公主很懂得察言观色、温柔体贴,有几个竟然有了身孕。
秦王嬴政很高兴,许诺:不管是谁,只要能生出秦国长公子,一律晋升为夫人。这些女人对他而言,只是用来生育帝国继承人的工具而已。
秦国,咸阳宫书房。
只有蒙毅和秦王嬴政两人。
蒙毅感觉今天的气氛很诡异,因为秦王嬴政一直盯着自己的眼睛。刚开始还是询问此次西征北伐的具体事宜,后来就扯到一些男女之情,莫名其妙地从林胡公主胡月牵扯到女侠董柔身上。
“蒙毅,给寡人从实招来,柔儿是不是看上你了?”秦王嬴政突然冒出一句话,吓得蒙毅冷汗直冒。
“大王,这话可不能乱说的,要是女侠董柔知道,她恼羞成怒之下,一定会把我当成罪魁祸首,然后大卸八块的!”蒙毅随机应变,乾坤大挪移,将焦点转变成女侠董柔。
“可是寡人屡次追求不得要领,而你什么也没有做,居然让柔儿天天围着你转?你说,天下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吗?”秦王嬴政见蒙毅很畏惧女侠董柔,不像是两情相悦的样子,放下心来。
“大王,微臣早就说过,董柔是女中豪杰、向往自由,再加上出身富裕,根本不会贪恋王宫富贵,所以您的富贵套路不管用。”蒙毅继续解说道,希望秦王嬴政要么改变策略,要么干脆放弃。
“哎,越是得不到,寡人越是不甘心啊!”秦王嬴政此刻哪里还有秦国之主的气概,犹如普通的男儿一样,为情所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蒙毅此刻除了想到金代元好问的名词名句,还想到后世一句更加经典的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人啊,永远都是这个德性,吃着山珍海味,但是却感觉粗茶淡饭会更香甜。反过来,吃着粗茶淡饭,却又向往着山珍海味。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得不到而已,所以才会无比向往。当你远看风景的时候,你往往会觉得它们很漂亮,这是因为你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使得你的视线变得模糊,所以你觉得它们很美。但是当你走上前去,你会发现,与你之前看到的景色并没什么不同,甚至还有一丝丝不如。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而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了。
………………………………
第63章 年少张狂
秦国,咸阳宫书房。
聊完闲事,秦王嬴政和都尉蒙毅又把精力放在对付匈奴的身上了。
“匈奴避而不战,我军总不能劳师远征,跋涉万里,追逐匈奴人吧。该如何是好?”秦王嬴政暂时放下了儿女私情,一心扑在秦国大业上。
“先易后难,如果秦国全力对付北方游牧部落,就没有机会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大王,不妨收缩边线,迁移人口,这样匈奴屡次讨不得便宜,也只好龟缩在草原。等我们解决了东方六国,再来对付狡猾的北方游牧部落。”蒙毅苦口婆心地劝解道。
“晋文公退避三舍挫楚军,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寡人一定要效仿先贤,做出一番大事业。”秦王嬴政终于下定了决心。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公元前632年4月1日(愚人节?),春秋历史上第一场争霸战爆发。骄傲自负的楚帅成得臣不顾楚王的反对,率领楚、郑、许、陈、蔡五国联军,气势汹汹,有如暴风骤雨般一路北上,寻找晋、齐、秦、宋四国联军主力决战,双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摆开阵势,战争一触即发。这是“华夏”与“蛮夷”自春秋时代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正面对决,卷入战争的国家,共计至少有九国军队,兵力超过二十余万,战车超过两千乘。在此之前的大战,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宣王伐夷,也最多只有数万人而已。但这一次,整个中华大地上几乎所有的中等级别以上的诸侯国,全都参战了!天下霸业的归属,就在此一战!然而眼看双方就要大打出手,晋、齐、秦、宋四国联军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撤退了,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里。这次撤退,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古代计量,一“舍”为三十里地。)按照晋文公的说法,他这次撤退,为的是给楚成王面子,毕竟当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收留过自己,自己也曾答应过以这种方式报恩。而且,他未打先退,就好像武林高手对决时让对方三招一样,既显得自己有气度,又赚足了道义的上风。
对于这次撤退,晋军统帅先轸举双手双脚赞成,不过他倒不是为了道义,而是由于军事方面的考量:楚国人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让他们再多跑90里,岂不更妙?其次,按照周礼,晋退让三舍,楚若还要以臣(成得臣)追君(晋文公),乃大为失礼,此必将激怒华夏联军的军心。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37年在开始灭国大战之前,秦王嬴政对军队做了一次大规模校阅。战国时期校阅军队都是报职位和姓名的,秦王又额外加了一项就是年龄。首先就是:假上将军王翦49岁(注:假上将军就是代理上将军的意思),随后依次是:
假上将军蒙恬,28岁(注:秦军当时设有两位上将军);
国尉承蒙毅,24岁。(注:国尉承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前将军杨端和,30岁;前军主将王贲,26岁;
弓弩营主将冯去疾,28岁;右军主将冯劫,28岁;
左军主将李信,29岁;后军主将赵佗,30岁;
飞骑英主将羌瘣(lěi),29岁;铁骑营主将辛胜,28岁;
材官将军章邯,29岁;水军营主将杜赫,27岁;军器营主将召平,30岁;
辎重营主将马兴,31岁;(说明:各军主将的年龄会与实际有稍微偏差,但大体年龄基本如此)
诸将报名完毕之后,秦王不禁感慨万千,如此一只年轻的队伍,何愁天下不能一统,何愁天下不能熄灭刀兵,自先祖秦惠文王开始,秦人便将一统天下的大任为己任,还天下一个太平,还天下苍生一份平静,这等历史的辉煌注定由我等来书写。此次阅兵之后,秦王嬴政更加坚信秦军可以承担起定鼎天下的重担,结束这纷扰割据的战乱年代,遂更加坚定了统一天下的决心,随后就着手准备灭国大战了。
在秦国准备展开灭国大战的前几年,秦军通过裁撤病残老弱,保留了绝对精锐的秦军士兵且核心军官也都十分年轻,这也体现了秦军用人看中的绝对是才能而不是资历,充分说明了秦军制度的优越性和积极性。而同一时期的其它国家的军事主官是没有这种现象的,什么出身、资历、威望等一些因素都影响者职位,魏国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秦军扫平六国,一统中原,想必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嬴政在一统江山之路上,靠的就是军事硬实力和权谋软实力,软硬兼施将天下收入囊中,然而军事硬实力的背后,有六员著名大将为此奔波卖命立下汗马功劳,分别是王翦、 蒙恬、 王贲、 蒙毅、内史韩腾、李信。
秦王嬴政重用年轻将领,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全军士气,鼓励大家多杀敌建功,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军事班底。
人不张狂枉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
霍去病,西汉战神名将。17岁为冠军候,19岁为骠骑将军,卫青的亲外甥,17岁从征,24岁病亡,短暂一生未尝败绩,战功无数!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封狼居胥”就是典出霍去病,此为霍去病征战生涯的巅峰,也是之后中国古代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当霍去病刚年满十八岁之时,汉武帝再次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汉武帝再次派遣卫青去打仗,年少的霍去病,初生牛犊不怕虎,愣是要着急上战场,便奏请汉武帝自己要上战场的决心。汉武帝很是欣赏年轻的霍去病,看他年少勇猛,胆识过人,便也想着磨砺他一下,就遂了他的请命。让他做了,骠姚校尉,让卫青亲自挑选了八百个精兵,交给霍去病来指挥。
霍去病带领着他的部下一路向北骑马过去,义无反顾,英勇如虎,不畏道路久远和险阻。霍去病率军发现匈奴营地后,首当其冲,第一个杀入匈奴的营帐,八百骑兵见状,顿时士气大振,跟着勇猛起来,个个奋力杀敌,英勇向前。跟着霍去病,一路杀敌。最后把匈奴杀得片甲不留,四下逃离。杀完匈奴后,便返回与卫青汇合。因为有霍去病的带领下,八百骑兵发挥了他们最大的作用,在这次与匈奴的博弈当中,年少的霍去病就立功首位,以少胜多,仅凭八百骑兵便杀了匈奴两千多人,几乎是以一敌二。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不仅获得了胜利,还斩杀了匈奴的重要首领,重创了匈奴。因为霍去病出奇招,勇夺冠军,就封他为冠军候,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大赞扬,并且赏赐了他许多珍宝。
霍去病,最大的成就就是,这一生四次出兵攻打匈奴,在这四次战役当中,共接近杀敌有十一余万人,匈奴听闻都变得闻风丧胆。霍去病,是个典型的多做事少说话的性格,虽然他平日里说话甚少,但只要上了战场,便开始显示出他凶狠的一面,对待匈奴从不手下留情,汹涌无比,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着实使人佩服。拥有着打仗的天资。汉武帝为了使他的军事水平得到更高的提升,曾经劝解他要学习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我在打仗时,需要时刻运筹帷幄,时刻警醒,为什么非得要遵循古法呢?在战场上,他没有拘泥那些古人的兵法,而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审时度势,随着局势改变而改变。最后使他能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了为后人称颂的一代名将。
秦王嬴政同样拥有了一群热血的年轻将领,这些“初生牛犊”会带给他怎样的惊喜呢?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
………………………………
第64章 秦赵争雄
中国的铁矿比铜矿丰富的多,为何古代却先进入青铜时代?
因为在古代炼铜比炼铁容易得多。
最早,人们只是把发现的自然铜(红铜)当成石器使用,只是觉得这块石头有光泽,比较漂亮。后来,在人们用自然铜打造“石器”时,发现铜有石器无法相比的延展性。人们可以将自然铜打造成各种形状,比石头好用多了。
再后来,人们发现用火加工一下铜,更容易将它打造成型。而且,加热温度高的话,还能烧成水,倒入模具铸造成型。要知道,我国古代烧制陶器时,温度已经能达到900-1000℃。慢慢的,人们不仅用自然铜,还用孔雀石和赤铜矿炼铜。也是因此,我国先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铁就不一样了,特别容易氧化,而且,熔点还高……1537℃。这需要提高鼓风和熔炉技术。无法将铁矿石融化重铸,就只能块炼铁然后锻造。但是,低温(1000℃)块炼铁出来的成品成海绵体,杂质多,质软,只能锻,不能铸。经过反复敲打和加热后,才形成“碳钢”一类金属制品。总之,工序麻烦,产量低,不实用。
当然,也有用铁陨石直接锻造出铁器的,这属于特例。
秦国咸阳宫大殿。
秦王嬴政完全控制了大秦帝国的军政大权!他的目光转向了东方!
“六国称我大秦性如豺狼,孤便是大秦的狼王。哈哈哈!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碳,万物为铜。”
伟大的、光明的、睿智的、英明神武、不可复制的秦王嬴政豪情万状,“六国之中,韩国最弱,寡人想想吞并韩国,然后除掉魏国,最后啃掉赵国这个硬骨头。众爱卿,意下如何?”
“大王,恐怕赵国、魏国不会坐视大秦吞并韩国,再说韩国虽然弱小,但是狗急了容易跳墙,何况韩国主动放弃了很多贫瘠城池,囤积重兵防守新郑、南阳两座大城,韩国弓弩仅次于大秦,急切之下,恐怕很难攻陷韩国。三晋同出一脉、唇齿相依,一定会派出援兵。到时候,外有援兵,内有坚城,秦军就危险了。”蒙毅提醒秦国不要忽视三晋的联合。
“这么说,寡人还是要先削弱赵国和魏国,等到他们自顾不暇的时候,才能一举攻灭韩国?”秦王嬴政也想明白了。
“的确如此,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晋国权臣智伯、春秋霸主吴王夫差、战国东帝齐湣王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吕不韦死后,尉缭就回到秦国,频繁向秦王嬴政献计献策。
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嬴政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嬴政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尉缭言听计从。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嬴政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