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年之前,匈奴刚刚吃了李牧的一场打败仗。指挥了与李牧战斗的人就是头曼的父亲!头曼受命于危难之际,经历一场大败之后,诸位强敌都有吞并匈奴的野心。匈奴内部不得不进行改革,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破例推举了年轻有为的头曼为大单于,重新收拾旧山河。 而头曼也不负众望,带领匈奴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李牧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因此李牧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并且李牧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人,一律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李牧就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国边军就出兵交战。赵国边军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而且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李牧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人。
匈奴首领听到这种情况,就联合襜褴、东胡、林胡等部落,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李牧趁机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匈奴首领眼看形势不妙就逃跑了。此后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头曼的父亲作为匈奴部落的首领,大败而归,本来就受了重伤,再加上族人的埋怨,郁郁而终。
头曼临危受命,接替首领之位。头曼出生于匈奴的贵族家庭,如果按照日后的门阀观念来说,他所属的应该是匈奴最高等的门阀:挛鞮氏。他的名头也同样比不上匈奴后期的那些单于。根本原因是他是匈奴第一任单于,在第一任单于时期,匈奴还没有做到足够的强盛。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还有林胡、楼烦、白羊、休屠、宇文、独孤等很多的匈奴族分支小部落存在。作为草创匈奴的一代单于,他的任务好像秦昭王,那就是一面改革一面统一内部扩大地盘和人口。为后代的强大打基础。所以在他的时代,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被一一平定。正因为他对匈奴各部的有力弹压,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冒顿单于才可以很顺利地击败在大草原上最大的敌人…东胡和大月氏。
匈奴族内部有几十种大的氏族,首当其冲的就是“挛鞮氏”,然后就是呼延氏、兰氏、须卜氏、邱林氏、乔氏、当于氏、韩氏、郎氏、栗籍氏、沮渠氏等! 选举肯定在这几个大的氏族公社中产生,而头曼就是那个最终脱颖而出的人。然而头曼的运气似乎有点不太好,大家可以看看“头曼”统治匈奴时期的中国地图,他的西面是强大的乌孙和大月氏,东面是更加强大的东胡,而南面就更别说了,正是战国七雄兵强马壮的时候。匈奴就好像是被人包了饺子,根本没有一点的扩展空间可言。在这种包围之中,匈奴能够保证不亡国,就阿弥陀佛了吧。
头曼是首称单于者,姓挛鞮氏。匈奴人称之为“撑犁孤涂单于”。
所谓“撑犁”,意谓“天”;“孤涂”,意谓“子”:“单于”,意谓“广大”。“撑犁孤涂单于”,直译即“天之子”,意谓“天宇之下的伟大首领”。充分反映了氏族部落制度已完全为国家所取代,而氏族部落首领也已转变为国家至高无上的领袖的事实。不言而喻,头曼统治时期的匈奴社会,正是原始社会趋向瓦解,奴隶制度形成的时代。因而国家机构的建立,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匈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头曼统治时,匈奴虽然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但由于旧的所有制关系还没有完全消失,而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又很不完善,加上“东胡强而月氏盛”,而中原地区即将从战国七雄变成强大的秦王朝统治之下,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匈奴势力一直被局限在阴山至河套以北一带。及冒顿继位后,始有较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鼎盛。
言归正传,乌家堡外,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已经有些等得不耐烦了。
“什么情况?为何乌氏部落还不出来受死?”匈奴首领头曼单于有些不高兴地问道。
匈奴部落联盟有四大贵族姓氏,分别是呼延氏、须卜氏、兰氏、乔氏。分别统领楼烦、白羊、休屠、浑邪四大部落。
“大单于,乌氏本来属于我们游牧部落,没想到受到秦国蛊惑,竟然定居下来,给秦国人称臣纳贡,实在是丢尽昆仑神的脸面。现在看来他们不但丢尽祖宗的荣光,连胆子也丢了。”楼烦首领呼延白狐献媚地说道。
“大单于,我看也不用设置什么埋伏了,不如让儿郎们一拥而上,立马就能拿下乌家堡。”白羊首领卜角望着远处的乌家堡,露出贪婪的目光。他早就听闻乌家堡这些年来囤积了不少的金银财宝和无数的美女,心中急不可耐地想要冲进去肆意抢掠。
“对呀,大单于,儿郎们都等不及了。让我们冲进乌家堡吧。”休屠首领兰风也急不可耐地劝说道。
“大单于,我到不这么看,很显然乌氏倮已经看破了我们的埋伏,强攻必然伤亡惨重,实在不划算。不如我们分兵劫掠陇西、北地、上郡等三地,如何?”浑邪首领乔鹰出言建议道。
“不错,乌家堡易守难攻,再说秦国一定会派援军前来。我们一定赶在援军到来之前,扫荡各大村镇,夺取过冬的物资。”匈奴首领头曼单于也是有头脑的人物,立刻作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第二天天还未亮,匈奴人的大队就赶着牛羊马匹扬长而去,只留下三千精兵围着乌家堡。
“看来匈奴人也是有能人的,他们明显是怕咱们偷袭或者报信,故意围困我们几天,好让其他部落到处劫掠。”乌氏族长乌氏倮唉声叹气说道。
“看来秦国的北方再也不会安宁了。”蒙毅也不由得感叹道,忽然心中冒出一个念头:难道屠龙王买马是假象,刺探乌家堡情报,然后唆使匈奴人袭击秦国北方、干扰秦国东出,以此来扭转历史走向?
………………………………
第55章 陇山风云
周朝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先秦时期中国将北方游牧部族称为北狄,后来狄人逐渐被华夏和蒙古高原崛起的胡人所同化。胡人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此外还包括林胡、楼烦、东胡、月氏、义渠等最终融于匈奴的部分部落。
林胡、楼烦是华夏北方最古老的原始部族之一。战国之际,七强争雄,燕赵为扩充割据地盘,经常以武力兼并四邻。对此,林胡与楼烦表现得比较“柔弱”。在赵燕的压力下,林胡和楼烦一迁再迁,先从晋北向东迁至燕北(河北北部)。后来,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又把他们赶到赵西。接着,赵武灵王“兵威”林胡,驱之至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阴山以北;“礼服”楼烦,征集了他们的军队。这样,把林、楼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治之。而且筑了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长城,以之来达到巩固土地、防御北胡,再图强秦之目的。尽管如此,林、楼两族并未被消灭。五十多年后,孝成王时,林胡又随初露头角的匈奴率众而来,不意被赵将李牧以“奇阵”击溃,从此林胡名字慢慢消失于史册。但至秦始皇年间,“云中”一带的胡人始终没有绝迹,大约这个支派汇合到匈奴中去了。而此时,楼烦依然活动在鄂尔多斯地区。战国末期,匈奴兴起,鄂尔多斯划入匈奴版图,楼烦又从属于匈奴。秦灭六国,秦将蒙恬收复“河南地”,楼烦又归在秦的统治下。西汉武帝年间,汉将卫青“击败……楼烦后,收复秦时河南地。”从此楼烦不复为国。以后,楼烦人散居塞内,或并入匈奴,或融于汉族,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以上都是史料叙述,咱们言归正传。
此时由于匈奴大败月氏,夺取了秦国北方的霸权,林胡、楼烦这两个部落自然听令于匈奴人。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下令扫荡秦国北方三郡的村镇,林胡、楼烦这两个部落被分派到了北地郡的郡治义渠县附近。
秦国朝堂听闻胡人南侵,群情激奋。
秦王嬴政派遣王翦为主帅出征北方三郡。王翦深知游牧骑兵的厉害,派遣王贲、李信、章邯、蒙恬、蒙毅等人为先锋,各自率领骑兵五千奔赴前线。
北地郡,是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义渠县(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
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上郡,据传最早为战国时期魏文侯所置。秦惠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28年,魏国献上郡15县于秦国。上郡因此成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肤施县(今陕西省绥德县)。
北地郡、陇西郡、上郡等三个郡靠近秦国北方边境,一直都是月氏部落联盟、匈奴部落联盟争夺的“牧马之地”。
由于蒙毅此刻正在北地郡乌氏县乌家堡,距离郡治义渠县很近。所以蒙恬等人一合计,分兵不如抱成一团,大家都聚集道乌家堡汇合。
此时见秦军实力雄厚,乌家堡外的三千匈奴人退兵而去。
“匈奴此次南侵有十几个部落出兵,其中匈奴王庭出兵五万,白羊、折兰、浑邪、休屠、林胡、楼烦等二十多个部落,各自出兵数千、数量不等。现在敌人分布在边境的十几个县域,总人数超过了十万,而且都是骑兵。”蒙毅讲述了一下基本情况,然后看着其余四人。
“看着我们干啥?你最先到达战场,最有发言权,说说看,这仗怎么打?”王贲丝毫没有廉耻地鼓噪道,其他人也纷纷偷笑起来。
“各位,光看我没有用!游牧骑兵来去如风,这仗不好打。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十万人只是部落联盟的松散联军,还未形成一支类似铁拳头的正规军队,否则咱们还是从哪来、回哪去。”蒙毅也很头痛,叫苦不迭。
“我们秦军骑兵部队近三万人,加上还未赶到的十万步军主力,如果是单纯防御,问题不大。但是如果这些游牧骑兵退回草原,我们去哪找他们?”蒙恬也插嘴提醒道。
“敌情不明,我看还是多派斥候侦查敌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蒙毅老成持重地建议道。
“我们也这么看。小心无大错!”王贲、李信、章邯也算是经历了数场战役的将领了,互相对视一眼,纷纷出言赞同。
五天后,王翦统帅的十万大军也到达了义渠县。十三万大军,除了蒙毅等人率领的近三万骑兵,还包括一万战车兵、三万弩箭兵、六万步兵。幸亏北地郡、上郡、陇西郡等郡城都囤积有粮草器械,所以十万大军才能如此迅速到达前线。
秦军主帅大帐内。
“各位,针对游牧骑兵的来去如风,本帅决定依托义渠、狄道、肤施等三座郡城与匈奴人周旋。义渠居中,可为中军大帐;肤施居右,可为右翼;狄道居左,可为左翼;其余县城一律自守,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诺!”蒙毅也跟着附和道。
蒙毅心想: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自从匈奴人吃了李牧的大亏后,从不与燕国、赵国、秦国等产生大军正面交战,而是不断偷袭据点、绕后劫掠,抢完就跑,让北方的燕赵秦三国无可奈何!
接下来,就是匈奴骑兵大“狼群”和秦国步军大“刺猬”之间的较量了!
距离义渠县不远的乌氏县,林胡首领丘林野和楼烦首领呼延白狐有些愁眉苦脸。
林胡首领丘林野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性格豪爽,最爱饮酒和宝马。
而楼烦首领呼延白狐两鬓白发,年过五十,一看就是在草原上经历了不少风霜的精明人物。
义渠县作为北地郡郡治,自然是打不下的。两个部落刚刚清扫了北地郡的北部数县,还想着南下清扫北地郡的南部数县,不想秦军进军神速,将十几万的大军钉在了义渠县,卡住了游牧骑兵南下的通道。
“事情有些不妙,我们还是早些退回草原,不然被秦军堵在六盘山南面,可就惨了。”楼烦首领呼延白狐建议道。
“既然如此,我们马上聚集人马,明天天亮就出发!”林胡首领丘林野连忙答应道。
“这样吧,为了防止秦军有埋伏,楼烦部落愿意领头。”楼烦首领呼延白狐耍了个小心眼,想要让林胡人殿后。
“好,前面交给你们楼烦人了,而我们林胡人会保证后路的安全。”林胡首领丘林野是爽快的草原汉子,点头同意道。于是两个部落的人马纷纷忙碌起来。
此时义渠县秦军大营内,秦军主帅王翦正听取了前线斥候的报告,蒙毅等将领自然陪同。
“这么说,各个游牧部落都在忙着撤离?”秦军主帅王翦听完详细的报告后,神态有些意兴阑珊。
“是的,大帅。胡人看到我军人数众多就萌生了退意,不过他们的侦查很严密,我们想偷袭的话很困难。”斥候校尉点头解释道。
“蒙毅,你最熟悉附近的地形了,有没有可能绕过敌军的斥候,在后路设伏?”秦军主帅王翦转过头来,望着蒙毅问道。
“大帅,除非远去五百里,方有可能。再说我们可以设伏,敌人也可以!末将不赞同兴兵远征。”蒙毅一听立刻头大如斗,心想:什么时候我最熟悉地形了?我只比大军早到五天而已!真是会开国际玩笑!
“还是试一下吧,十几万大军总不能空手而归。”秦军主帅王翦抚摸着胡须,笑眯眯看着蒙毅,“蒙毅、蒙恬听令,命你二人立刻率领五千骑兵,星夜兼程赶往陇山设伏。畏敌不前者,斩!”
“末将听令!”蒙毅无奈地看了一眼兄长蒙毅,躬身答应道。
蒙毅心想:王翦不愧是日后扫灭东方六国的帅才,威势越来越重!如今王龁、麃公二人病逝,祖父蒙骜也战死,大秦朝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