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退兵吧,和秦国死拼,只会便宜他国。”六大夫屈定也不赞同继续和秦国死磕。
“大王,万万不可。赵国国君连续几代昏庸,虽有名将,但是无法持久的。还是应当发兵救援三晋。”春申君黄歇继续努力劝谏道。
“救援三晋?除了赵国,魏国和韩国已经向秦国摇尾乞怜了,还救援个屁!如今秦军直接杀向我楚国了,我楚国绝不会让人当傻子耍!”楚王熊完大怒道。
“大王,老臣建议迁都寿春,避让秦国的兵锋。此外命令沿途的城池坚守不出,秦军见无利可图,必然退军。”左大夫宋义提出一个建议,“此乃长久之策,淮北地区人口众多,利于富国强兵。”
“老臣附议。”其余大臣纷纷赞同。战国时期,楚国组成了以昭、屈、景三大族为主干的执政集团。
此次主张迁都的都是昭、屈、景三大族的代表,就连楚王熊完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意见。
而楚王熊完遇事慌乱,立即接受楚国一班元老的“避秦迁都”对策,将国都迁到了寿春。
春申君黄歇孤掌难鸣,大呼道:“何其短视!楚国离灭亡不远了。”
黄歇早年曾和楚国太子熊完一同沦为秦国人质。十年软禁生涯,天天如履薄冰。直到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而秦国拒绝放楚国太子回国。黄歇冒死为太子掩护,将熊完打扮成车夫送回楚国,可谓忠节。因此,黄歇险些被秦昭王处死,还好秦国改变主意,决定卖楚国新君一个人情,才放黄歇回去。
熊完即位楚王后,任命黄歇为令尹,并将淮北封给他,号称春申君。春申君在封地疏浚三江,解决今黄浦江一带的水患问题,当地百姓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称为春申江。如今上海其中一个简称“申”,也是源于战国时此地曾为春申君的封地。十五年后,由于与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河以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
楚王熊完把蕞城失败的罪责归于春申君黄歇,本来就有意冷落黄歇。见春申君黄歇狂妄不羁,楚王熊完对春申君黄歇就更加不满。
这其中少不了一个人的推波助澜,此人是谁呢?此人就是春申君曾经的门客、现任楚王熊完的小舅子李园。
………………………………
第46章 冥冥注定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事情永远是屡见不鲜。”
春申君为相二十五年,若能专心治国理政,也不失为一代贤臣,但他却飘了,不但为政乏善可陈,更舍不得当初拿命换来的权力。舍不得,放不下,是春申君一生最大的错误。楚考烈王在位期间,一直没有孩子。国无储君,早晚生乱,春申君也不得不跟着着急,客串“不孕不育专家”,为楚王进献了不少妇女,但她们没能为楚国生下一个太子。此时,春申君的门客,赵国人李园将他年轻貌美的妹妹送给春申君为妾。
没过多久,楚王熊完无意之中看上了春申君的小妾李嫣。
不怀好意的李园劝春申君黄歇趁机将她献给楚考烈王:一方面可以讨好楚王熊完,增加君臣的友谊;另一方面如果运气好生下太子,那么日后李园兄妹一定会对春申君感恩戴德。
春申君知道楚考烈王迟早会死,自己也会有失去权势的一天,不如趁早安排后路,于是欣然同意,便将李园的妹妹李嫣献给楚王。没想到,李嫣果然是容易生养的女人,轻而易举就生了个儿子。楚王熊完就立其为太子,又把李嫣封为王后。楚王器重小舅子李园,于是李园参与朝政。
正当春申君盘算着楚国的权柄时,李园早已心怀不轨,不甘于屈尊于春申君黄歇之下,就凭借妹妹李嫣受宠而获取的大量财富,暗中训练刺客,计划除掉春申君黄歇,取而代之。
而春申君黄歇对这一危机浑然不觉。
咸阳,秦王宫书房。
蒙毅和秦王嬴政、长史李斯三人正在秘密讨论未来的打算。
李斯因为上次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相当于幕僚、参谋。而蒙毅蒙恬等五人骑兵将领都成为了都尉(相当于万夫长)。
“楚国迁都短视、黄歇自埋祸端。”蒙毅得到黑衣卫的密报,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楚国如今越来越弱,还奢望靠着迁都保平安,真是可笑至极!”秦王嬴政也赞同道。
“大王,你可曾听说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故事吗?很久以前,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这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由来。”都尉蒙毅进言道,“六国合纵攻秦之计,计策虽好,可是每次都是半途而废,结果再也无法成功了。”
“此言大善,我大秦绝不能犯此错误,一定要再接再厉,一口气吞并六国。”秦王嬴政豪气冲天地承诺道。
“秦国先后共有4个国都,雍城、泾阳、栎阳、咸阳。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最后一次迁都到咸阳, 在此成就了秦国霸业。
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楚国无疑是最爱迁都的诸侯。前几次迁都有利于领土扩张,但是后面楚国曾经被敌人攻破了两次国都,为了逃难先后迁都4;5次。由此可以看出疆域最大的楚国,战国末期的时候国力下降很大,已经没能力称霸于诸侯。”刚刚上任不久的长史李斯,显然更加喜欢卖弄自己的学识,引经据典、整合分析,无不彰显自己的能力超群。
“大王,是否修整两年,等待您正式掌权,再行征伐事宜。”都尉蒙毅作为刚刚从前线返回的将领,其实更明白将士们长期征战,早就疲惫不堪,而且数年不见父母亲人、思乡心切。
“不可,继续攻打赵国!决不可让东方六国有任何的喘息机会。”秦王嬴政却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在他的眼中,秦国的大业最重要,其他的都是可以忽视的。
“大王,国内粮草兵器尚且充足,可是将士们也的确疲惫不堪。况且赵国一定会召回大将李牧回访邯郸,我们何必和赵国争一时之长短呢?”都尉蒙毅继续劝解道。
“区区一个李牧,如何能够阻挡兵锋日盛的大秦铁骑,寡人决定再派精锐大军出征,替换先前的将士们,这样就可以轮流征伐六国,直至将六国扫灭!”秦王嬴政一意孤行,随后又说道,“上次就打算让长安君成蛟领军出战,碰上五国合纵攻秦才搁浅。这次就一并办了吧。”
“可以借口成蛟统帅大军攻打邯郸是因为他曾经在赵国担任人质多年,对于邯郸周围的状况相对熟悉。
另外宗室子弟历来领军出战的传统,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李斯出言建议道。
“大王,是不是再考虑考虑?毕竟15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蒙毅记得历史上的成蛟之乱规模还是很大的,秦王嬴政和秦相吕不韦的手笔也太大了!
“无妨,寡人已经命令宗室将军嬴杰和嬴良随军出征,成蛟翻不了大浪的。”秦王嬴政一意孤行,非要借机铲除长安君成蛟以及背后的势力。
蒙毅见状,只好闭口不言,但是脑海中总有些片段不断闪现,眼皮也不断乱跳,心想:会出现什么不可意料的情况呢?
由于赵国是这次合纵的主谋,所以成为秦国反击的首选。同时,又因为联军主帅庞煖发泄怒气于齐国,也要防范齐国的报复。
公元前240年年底,赵国令将军傅抵率军驻扎平邑,又令将军庆舍率领东阳、河外之师防范黄河一线。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齐国的反扑。
公元前239年,秦国的军队也开进了赵国。秦军分两路:北路10万大军由名将蒙骜统帅,北出太行,攻打赵国的龙城、孤城、庆都,试图切断邯郸周围地区与北方代郡、雁门的联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郸。南路15万大军则由秦王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蛟率领,准备从上党郡的屯留东出太行山脉,直逼赵国国都邯郸。
不过,秦王嬴政似乎错信这位年近十八岁的王弟,长安君成蛟率领的大军在屯留长期逗留,止步不前。这就造成蒙骜的北路大军变成了孤军深入,赵国可以充分腾出手来歼灭北路的秦军。
于是庞煖亲率大军北上打击蒙骜。而此时蒙骜的10万北路秦军结寨于曲逆西南的都山。
赵军主帅庞煖认为:都山之北惟尧山最高,登尧山可望都山,宜往据之。于是赵军主帅庞煖派猛将扈辄率兵2万精兵为先锋,共计10万赵军火速杀到尧山。尧山本来有4万秦兵驻扎,但是猝不及防之下,被扈辄的2万精锐士兵成功偷营、奋勇杀散。赵军确立了尧山的据点。
北路秦军主帅蒙骜令老将张唐带兵2万前来夺回尧山。庞煖大军亦到,两军在山下多次交战,陷入苦战。赵将扈辄有勇有谋,在山上举红旗为号,秦将张唐的大军往东,红旗东指;张唐往西,红旗西指,引导山下赵军作战,赵军潮水般向红旗指处围裹。
庞煖激励将士:有擒得张唐者,封以百里之地。赵军个个奋勇争先,秦将张唐奋力冲杀,却不能透出重围。这样的险境还是张唐第一次遇到,此后对他造成了长期的心理障碍,他对于赵国的畏惧一直到甘罗劝说后才有所削弱。
危急之时,北路秦军主帅蒙骜领军杀到,救出张唐,方才一起回都山大营。这时长安君成蛟的南路秦军仍然没有动静,北路秦军主帅蒙骜见形势不利,只得撤退。庞煖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处,乱箭射死蒙骜,秦军大败。
成蛟,秦王嬴政之弟,成蛟在嬴政继位秦王后,被封为长安君。他曾奉秦王嬴政的命令,前往韩国迫使韩王韩然割地百里给秦国。这次秦王嬴政命成蛟率军攻打赵国,成蛟据守屯留,止步不前。
成蛟听闻蒙骜战死、秦军大败,于是在樊於期的支持下占据屯留意图谋夺王位,史称“成蛟之乱”。
成蛟在屯留坚守了大半年,期间赵王在庞煖的建议下派来使者与之结盟,并把饶城送给长安君成蛟,免除他的后顾之忧。
咸阳宫,秦王书房。
“15万大军止步不前,到底怎么回事?嬴杰和嬴良都在干什么?难道他们也叛变了?”秦王嬴政十分愤怒,逼问着掌管黑衣卫的都尉蒙毅。
“大王,请饶恕微臣的大意。此次南路大军里面出现了一位名叫樊於期的秦将,此人蛊惑长安君成蛟借着酒宴软禁军中将领,宗室将军嬴杰和嬴良也在此列。”
“樊於期?此人是谁?为何有如此大胆?”秦王嬴政吃惊地问道。
“此人原本是楚将,经过芈姓外戚举荐,历次斩获战功升至都尉。这次也随成蛟出征在外。”蒙毅只好实话实说。
“芈姓外戚?哼,我看他们是活的不耐烦了!”秦王嬴政怒极反笑,猛拍桌案。
正在此时,门外传来军情急报:蒙骜战死、成蛟叛变!
………………………………
第47章 此生何求
蒙骜战死、成蛟叛变引起了秦国的军政的“大地震”。秦王嬴政责怪秦相吕不韦“识人不明”。
秦相吕不韦上表请罪,并且请求秦王嬴政立刻准许发兵平叛。
秦王嬴政派王翦、王贲、张唐、桓齮率军十万前去镇压。樊於期依靠勇猛打退秦军部队,王翦于是派成蛟旧交杨端和前去劝降成蛟。
杨端和趁樊於期在城外作战、成蛟登城观战之机劫持成蛟,打开城门攻占屯留,樊于期被迫投奔燕国。叛乱平定后,秦王嬴政命王翦将成峤枭首,其部军吏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百姓被流放,樊于期被迫投奔燕国。
成蛟身败名裂,作为他的支持者、秦国五大势力之一的芈姓外戚自然受到巨大打击。芈姓外戚起源于秦楚历代通婚,所以有一部分芈姓外戚获得重用,例如秦宣太后芈月为首的楚系外戚。除了秦宣太后芈月外,最出名的就是这位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出身楚国外戚,虽为秦国太子安国君赢柱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吕不韦的推动下,收异人为嗣子。等到异人继位为王,又被尊为太后。秦楚世代通婚,楚国宗室外戚多在秦国为官,享有荣华富贵。
秦太后华阳夫人风闻赵姬曾做过吕不韦侍妾,遂对长公子赵政的身份血统生出深深疑虑,又为了能让与自己有血缘之亲的二公子成蛟做上储君,遂将赵姬母子视如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华阳夫人的两个族弟昌平君芈启、昌文君芈灵更加希望自己的女儿楚姬能够当成王后,同时让外孙成蛟当上秦国太子。
没想到外孙长安君成蛟耐不住性子,一时间头脑发热造反了。其实造反也不是什么大事,秦国历代先王中有不少是造反才上台的,但是造反失败的后果同样是惨痛的。
秦相吕不韦在朝堂上抨击华阳夫人骄纵逆孙成蛟,导致秦国颜面尽失,而且还损兵折将。
“请大王为亡父做主!”蒙武将军自然要为战死的父亲蒙骜讨一个公道。
“请大王为祖父做主!”蒙恬、蒙毅兄弟俩也不甘心落后,虽然吕不韦才是幕后黑手,秦王嬴政也推波助澜,但是终究是芈姓外戚下的黑手,此仇怎么能不报?
“老臣们也请大王秉公处理。”秦相吕不韦立刻打蛇随棍上,带领一班心腹文臣开始痛斥芈姓外戚的胡作非为。这些人往往都是百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巴不得芈姓外戚倒台,能够空出更多的朝廷位置。
“臣等也请大王秉公处理。”嬴姓宗族的大臣们也纷纷出言,如今成蛟失败身死,再也无人有威望和实力撼动嬴政的秦王位置了。他们这些坐观成败的人,当然不再犹豫了。
“臣等也请大王秉公处理。”王翦、桓齮等军功新贵也纷纷不耻芈姓外戚的所作所为。
“臣等也请大王明察秋毫!”蔡泽、王绾也不甘心落于人后,纷纷出言附和。
秦王嬴政内心十分高兴,终于可以扳倒芈姓外戚这座大山了。
“既然成蛟叛乱与芈姓外戚逃脱不了干系,那么寡人也不会心慈手软。所以与成蛟叛乱相关人员一律免职,交由廷尉论处。另外华阳老祖宗身体不好,应当前往蜀中静养。”秦王嬴政直接下了定论。
不过昌文君芈灵、昌平君芈启、华阳夫人弟弟阳泉君芈宸则因为种种原因,逃脱了此次惩罚。
楚系集团掌握大权后,刚开始几年对自己的祖国还算是特别好,不但没有继续发动大规模战争,还向楚国归还了战略要地上庸城,并和楚国再次联姻。齐韩魏三国恼怒楚国背叛合纵联盟,起兵讨伐楚国,在秦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