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信庭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齐信庭侯-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此话,青城急忙恭敬地接口说道:“王爷大义,青城代父亲道谢了。但是,请王爷千万不要内疚,家父曾多次提起王爷对大齐的忠心,对百官的爱护,对武将的关切,青城以及整个段家都能明白,今日之难,实乃小人作祟,无关他人。所以,青城愿以绵薄之力报效家国,以期迎回圣心,王爷也无需挂怀了。”

    听到青城这番话,北疆王沉默了下来,半晌,他轻叹了口气,说道:“是我韩家,对不起你段家了。。。。。。”
………………………………

第一卷: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第一百零二章  神木异举,疆王惊言

    北疆王一句话说出了心声,这是他对段飞岩的愧疚,大齐韩氏对青玉城段家的歉意,但这也是他永远不会对段飞岩说的那句。因为青城不同于段飞岩,他这次,是旁观者迷了。因此北疆王愿意对还不明真相的青城,致以歉意。

    北疆王为人忠义、刚正,一心为民,又对部下爱护有加,通常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以说,北疆王绝对会是一个明君圣主。云龙的黑狼王曾说过,若大齐是韩煌为帝,君臣一心,官民和睦,必能一统天下。

    因此,北疆王对段家蒙冤一事心知肚明,他对段家的忠心从来没有怀疑过,只是,此人太过忠诚,虽不似愚忠之辈,但面对皇权,却一心想要保全辉帝的面子,因此从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的想法,只是私下里曾多次和辉帝商议,为段家平反一事。

    而辉帝呢,对他这个皇叔的忠心也是从来没有怀疑过的,可以这样说,除了段家一事,近几年北疆王上书提议的所有奏章,辉帝一概准奏,基本没有过劝阻之说。也正因此,即便他对段家非常忌惮,一心想要除去,但看在北疆王的面子上,还是“从轻发落”了。并且近几年北疆王再提及平反一事,辉帝也很少当面回绝,多是虚与委蛇,实是不愿伤了和北疆王的情面。

    先皇临终前曾和辉帝言明,只要北疆王在,大齐韩氏的天下必定万无一失。所以,其实大齐两代皇帝,对北疆王看的都很透彻,都非常明白,此人对大齐的忠心,几乎是无人能及的。也就是有这一员忠义无双的悍将在,大齐这两代皇帝才能高枕无忧。

    但是,北疆王自己的良心,从没因对大齐的忠心而被掩盖磨灭,因此,就他个人来讲,抛开家国层面的因素,他对段家是感到亏欠的。所以当他有机会能对段飞岩的儿子说上这么一句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不顾身份的,替大齐韩氏向段家致上了歉意。

    同时,从北疆王不远万里亲自来到临海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诚意。北疆王之所以会来到这里,的确是为了青城。因为自打段家蒙难之后,他就一直派人密切的关注着段家的动向。一来,是怕段家生恨,走上歧路之前他可以劝阻;二来嘛,大齐的镇军中突然少了一股数一数二的力量,在北疆王看来是很可惜的。因此他时常在想,若段飞岩之子志气不输乃父,必定不甘心碌碌无为,那或许,他还有机会相助,弥补一二。

    尤其是当他听说了海川匪患,万厉军来援,以及东硅岛一战大齐得胜之后,再难沉得住气,立马赶了过来。因为青城那“奇兵谋伐”的用兵之道几乎和段飞岩如出一辙,而北疆王和段飞岩同僚多年,又惺惺相惜引为知己,自然是不难看出。而青城早先投身万厉军的事北疆王也是知道的,因此他断定,东硅岛一战必定是青城谋划的。

    不过,北疆王为何着急赶来见青城这一面呢?其实原因也不外乎有二。一来他想确认青城的为人品性,是否也和段飞岩一般忠义爱民,而他来到临海城之后,四下打听,多方求证,总算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其二,正因为青城是在万厉军中,而他对孤鸿王的脾性太过了解,他知道必定容不下青城,而又不忍这等帅才被孤鸿王埋没,这才跑来“挖墙脚”的。当然了,北疆王并不知道孤鸿王招婿一事,不然的话,或许就是另一幅局面了。

    而通过和青城的交谈,北疆王发现,此子的确是学富五车,行军有道,不论个人武艺和修养,还是对天下时局的看法和各族军队的分析,放眼大齐军中,能与之相比的也不过五指之数。尤其是,他那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即便是家族蒙冤,也丝毫没有对皇帝的怨恨,反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竟要以战功封侯,再求圣心眷顾,为段家平反。

    青城的打算,在北疆王看来,可谓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在公,青城没有怨恨之心,反而是愿以一腔热血和一身本事报销家国,这自然是好事;在私,青城若真有本事,其忠心也可经得住时间和患难的打磨,北疆王自然愿意鼎力相助,这样一来,也能帮到段家平反,当然是皆大欢喜之事。

    只可惜,此时的青城天真,北疆王更加天真。两人一门心思以为,只要段家能自证,只要青城能立下大功,必定能迎回圣心。却不知,这条路上最大的阻碍,正是那个无法迎回的“圣”心。

    两人交谈中,桌上的酒也喝掉了大半,北疆王识英雄重英雄,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段飞岩已经是当世英豪了,他的儿子竟然更胜一筹,这自然是让北疆王欣喜万分,觉得自己定是捡了个宝。

    而等青城遵照他的吩咐,将海川一战的过程详细讲完之后,北疆王眉头微挑,拿起酒杯,看着杯中之酒,沉吟片刻后一脸严肃地说道:“那神木拓的确是个人物,莫说海川,就算放在咱们大齐,也是数一数二的枭雄。他那一身硬气功传自祖上,名为‘伊邪岐神功’,共计十三层境界,练至大成内力强横,力道十足,最出名的就是那一身难以攻破的护身气劲。我曾与他交过手,百招之内不分胜负,百招之后互有输赢,最后碍于身份,未能尽兴,因此并未见个高低。”

    “那人的确了得,当时他冲上战船,释放气场,几乎是一股战天斗地,谁主沉浮的气势。哎,说起来海川一战能有如此顺利,也是因为这人的算计了。”

    海川一战虽是大胜,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被那神木拓利用战局,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不爽归不爽,青城也是能明白的,毕竟那是海川的家事,与自己、与大齐无关。

    而听完整个经过之后,北疆王看向青城的眼中流露出一股赞赏之色,且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你这用兵之道果真是深得飞岩兄的真传啊。奇兵谋定而动,一万可抵三万,这是飞岩兄的常用兵法,现如今被你用到海川的战场上,想当年你父亲也曾震慑海川,子承父业,真是妙哉。”

    说到这里,北疆王突然顿了一下,然后露出一抹富含深意的笑容来,接着说道:“按照你的推算,神木拓该借此战天皇做出的愚蠢行为而向他施压,甚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吗?”

    本来青城的确是这样想的,但他看着北疆王的表情,似乎另有深意,知道该是自己想错了,因此试探性的问道:“王爷,难道是青城想错了?”

    “其实本王也和你一样的想法,以为他神木拓会逼宫,但是万万没想到,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且惊讶的是,神木拓竟然在形势大好的局面下,退了下来。”

    “什么?!退了下来?难道神木拓辞官了?”

    听着北疆王的话,青城也感到十分惊讶,哪有人会在形势大好的时候选择后退一步,甚至退出权力中枢?就不怕等到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被人报复吗?何况以神木拓的品性来将,他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又如何会选择这样的退场方式呢?

    然而,看青城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北疆王竟真的点了点头,并且解释道:“神木拓已于昨日主动向天皇请辞,并将此次海川失利之事全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且以此为由,声称自己是海川的罪人,不配再入朝为官,特此请求天皇准许,让他告老还乡,隐居市井,不再过问朝中之事。”

    听完北疆王的话,青城更加不解。其实不仅是青城,就连海川的天皇,在听到神木拓的请辞时,都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这次的事,分明就是天皇和上泉信玄,为了分化抗衡神木拓的势力而一手策划的,失败之后,神木拓不仅没有以此为由逼天皇退位,反倒是将所有的罪名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实在让人想不透。

    但有这样好的机会可以将神木拓踢出权力中枢,海川天皇自然不会错过。他当即准许了神木拓的请辞,另赏赐了黄金万两、良田美女等,总之是能赏的都赏了。在他看来,神木拓“仗义认罪”,就是给了他面子,那他自然也要回敬神木拓。

    只是,如北疆王这等老谋深算,自然不会认为神木拓此举是“仗义”,但目前为止,他还未想通神木拓究竟是有何用意。或许将来的某一日,他的用心终会明朗,但眼下,的确是耐人寻味。

    青城沉思片刻,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他缓缓的看向北疆王,眉头微微皱起,然后开口问道:“王爷突然提起神木拓之事,是有何提点吗?”

    “哈哈,青城啊,就冲这一点,你比飞岩兄就强了不少,你父亲可从来不在这些事上多想。好,既然你问了,那本王也就爽快点。青城,神木拓有治世之才,若海川君臣一心,不出五十年必能远超北魏和东图,直追云龙。但是他们坏就坏在了君臣二心上。今日本王亲临此地,就是想和你说上一句,你与穆厉并非同道中人,早晚不合,本王劝你还是另觅明主吧。”
………………………………

第一卷: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第一百零三章  疆王执意,青城作难

    北疆王是青城的贵人,可以说,没有北疆王就不会有日后的段青城。这一点即便是在多年之后,物是人非之时,青城也始终这般认为,未曾动摇分毫。甚至,若非日后辉帝百般刁难,若非大齐之主不是北疆王,青城都认为,自己一定会尽全力报答北疆王,尽忠职守,直到百年。

    而若非事与愿违,辉帝始终不愿相信段家之人,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北疆王和青城两人,必能相互成就,成为一时佳话,后代将帅之间学习的楷模。

    北疆王为人率直,做事不喜欢拐弯抹角,也不会以权谋城府算计谁,因此关于他的来意,并未掩饰什么,反倒是毫不避讳的“挖墙脚”了。

    而听完他所说之事,青城略显诧异,但是片刻后也就想通了。对方可是北疆王,若当真只是为了看看故人之子,何必如此着急的千里迢迢而来,因此必定是有要事相商的。

    当然,起初青城抱有一丝幻想,北疆王是为了段家蒙冤一事而来,但后来通过交谈他发现,北疆王虽也认定段飞岩是忠臣,可是却没有为段家平反的意思。或许是时机未到,也或是证据不足。哎,本来就没有什么证据,一切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又如何证明?

    不过,若当真北疆王愿意支持青城,愿意助他立功封侯,为段家谋划,青城也是感激的。毕竟他不是三岁小儿了,他非常清楚,像段家这等莫大的冤屈,绝不是什么证据、公义就能平反的。而青城之所以要从军立业,以信庭侯为目标,正是因为平反的第一前提,就是青城有足够的地位,让朝廷重视。

    古往今来,冤死的忠臣不计其数,每一桩每一件都让人心痛,但并非都是帝王昏庸,朝廷无能,很多情况下是对方身份卑微,甚至没有能力告御状,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冤屈。因此青城的想法其实也不算错,若要辉帝为段家平反,或者说辉帝愿意为段家重审冤案,那自己就要有足够的地位和权势,这样才能让整个过程顺利进行,并且确保不会有人从中作梗。

    而想要平反,第二个前提就是自证。何为自证?既然有人冤枉你是奸臣,那你就做个大忠臣给天下人看;既然有人冤枉你意图谋反,那你就为大齐立下不世之功,保家卫国守土一方。如此,方能自证清白,也能让旁人相信,你是忠臣,蒙难是冤。

    所以综上所述,再加上青城对自己的了解,想要以他的本事为段家申冤昭雪,让这桩冤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从军立业是他最好的选择。何况段家三代为将,世代忠良,段飞岩又是因军中之事被贬,所以青城想着,在军中重新建立威望,会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他这罪民之身,在军中又无依仗,想要建功立业,实在难于登天。有本事不代表一定会有机会,有机会也不代表一定会属于你,而就算你有本事也抓住了机会,那功劳也未必会属于你。这个道理自古以来都是真理。

    所以,青城要想成事,就必须有个大人物全力支持,加上他的本事,再抓住那些来之不易的机会,方才有可能。所以青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了孤鸿王,而非随便去了一个驻城军,正是因为孤鸿王是有这个能力的人,况且青城原以为他和段飞岩交情不浅,应该会相助一二,这才投身万厉军。

    然而接触下来青城才意识到,孤鸿王和段飞岩根本不是一路人,前者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待人不诚,哪里会是个英明之主。可是他既已从军,眼下又并无更好的去处,因此也只能待在这里另寻他计。可是,就在今天,机会来了。

    北疆王和孤鸿王这两人,可以说完全没有对比的意义。先说权势地位,孤鸿王只不过是外姓王首,对辉帝来说始终都是外人,更何况异姓王的地位是要低于皇室宗亲的,更勿论北疆王这个王爵之首了。

    没错,北疆王的确是大齐的王爵之首,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孤鸿王见到北疆王时,也只能称呼自己一声“小王”。所以在这方面,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因此,孤鸿王能给予的支持,北疆王只会给的更多。

    再说人品,两人更不可同日而语。北疆王为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爱民如子,这在军中或是朝廷都是人尽皆知的,因此若有机会托付于他,后者必会尽心尽力。反观孤鸿王,对任何人都不以诚相待,把所有的将士都视为棋子,根本不顾旁人的性命,甚至草菅人命。

    所以,不管如何对比,北疆王都会是比孤鸿王更好的选择。但是,当这个机会落到青城的头上后,他反倒有些犹豫了。首先,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青城先投身万厉军,后又靠向北疆王,此等行为容易落人诟病,更不似君子所为。何况青城要证明自家的忠义,又岂能在这方面被人抓住把柄?毕竟孤鸿王还未加害于己,反而是初战就给了青城挂帅的机会,让他立下战功,他又岂能在这时行不义之举呢?

    其次,孤鸿王今日才刚招婿于他,他转身就去了龙骑军,此等行为,莫说孤鸿王了,就连青城都认为有些不妥,似乎太不把孤鸿王放在眼里,更像是急于摆脱穆凰。因此,青城也怕他父女误会。

    所以,当北疆王满心以为青城一定会欣然接受他的邀请时,后者反倒是皱着眉头沉默了下来。半晌,北疆王看出了青城的为难,似是有些费解,不禁开口问道:“怎么,是本王说的唐突了?”

    北疆王开口发问,青城不能再保持沉默,急忙双手抱拳施礼,说道:“王爷切莫这般说。承蒙王爷器重,有心栽培青城,是在下的荣幸。青城在家父那没少听王爷的英雄事迹,一直都敬佩万分,若能跟了王爷保家卫国,那当真是天下武将共同的心愿了。”

    青城虽然夸赞了一番北疆王,但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北疆王听到耳中,心中有数,因此严肃地说道:“本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