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把水递给王嫂,让她喝一口压压惊缓缓神,然后继续说道:“就好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战争是残酷的,但人心有情。侯爷的初衷一定是为了临海城,这一点青城毫不怀疑。但是侯爷,您可曾想过,一旦开始就会有很多不可控的牺牲,那和您最初的愿望,岂不就背道而驰了吗?换言之,或许侯爷没有那么多时间了,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初心去守护这一方,就算最终失败了,侯爷,那才叫无愧于心啊。”
青城的一番话让镇海侯触动不已,他沉默着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又想到近期发生的一切,不免有些愧疚自责。而看着他的样子,青城心中已有答案,不再逼问,反而是扶起王嫂,准备离开了。
“可是青城,你可有想过,我至少能保全大多数人的安危,但如果我真的时间不多了,并且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到时候这里换了一个人,你如何能保证会比我更好呢?”
“对于临海城来说,很难有比侯爷更好的人选了。因为侯爷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不然,您也不会在当初如日方中的时候,选择一个闹灾的临海城了。”
青城的一句话,让镇海侯愣在原地。这么多年,除了段飞岩,没有人理解过他的抱负,而近日,他似乎找到了另一个知音。
想到这里,镇海侯的眼角不禁滑过一滴泪水,似乎这么多年艰苦支撑下,他也真的累了。但他不能让外人看到自己的累,他怕他们心疼他。而近日,在一个知音的面前,自己的累,终于是下意识的流露了出来。
“但是侯爷,换做是青城,绝不会因为一个设想就放弃自己的抱负。因为我始终相信,天道公正,这世道没有那么黑暗,就算有,我也愿意去改变它,为此付出一生,而不愿被它改变。”
说完,青城就准备走了。而看着他的动作,镇海侯平复了一下心情,叫住他后,问道:“青城,同我说实话,你看出什么了?”
镇海侯问到关键问题,青城沉默片刻,叹息道:“侯爷可还记得,当初在矿场外,侯爷夸赞青城对八门阵法的理解时,青城曾说过,如果青城战败,那侯爷就是最适合领兵之人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多年前父帅曾和我提起:‘唐武靖每逢战时,勇武过人,谋略兼备。尤擅八门阵法,军中少有能比。然为人谦逊,处事低调,故鲜有人知’。”
青城坦诚直言,镇海侯震惊不已。两人沉默片刻后,镇海侯问道:“所以,你打算。。。。。。”
“侯爷”,青城打断了镇海侯的话,轻笑着说道:“侯爷一心为民,只要找回初心,定是大齐之福,百姓之福。青城只求侯爷一件事,不要和大娘道明真相,多谢了。”
说完,青城就带着王嫂走了,只留下镇海侯一人呆在原地,沉默着品味青城的话。
………………………………
第一卷: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第三十三章 新的发现,细思极恐
镇海侯呆在原地,看着青城逐渐消失的身影,细细品着他所说的话。其实他早就猜到青城对自己的事有怀疑,只是未想到,青城竟然知道这件事。
然而以镇海侯对青城,或者说对段家人的了解,他知道青城不会做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镇海侯也难再回头,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所以,他并不会有所动摇。
“段帅,你的儿子必定是人中之龙,你可放心了。青城,如果是你的话,或许真的可以做到那一步,而倘若有一日需要我为你牺牲,我也会毫不犹豫。这既是对段帅和你的报答,也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期望的理想。”
喃喃自语了几句后,镇海侯就回府了。而另一边,青城带着王嫂先是买了些衣物和粮食,然后回到她的家中。王嫂的“儿子”突然回来了,又这么孝顺,乐的她一路上合不拢嘴,真的很开心。
等到了王家之后,青城看着这简陋的茅屋和家徒四壁的情况,不免有些心疼,想到王嫂一个人生活,条件还如此贫寒,轻叹了口气,想道:像这样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有的是战祸导致,有的是灾荒所迫。想来我大齐定国十年,各处也算安稳,虽有外敌环绕,但内部并 无战乱,为何还是有这么多苦难人呢?
青城心中疑惑,苦思良久,倒是王嫂,一边收拾着家里的东西,一边笑着说道:“大牛啊,娘知道你孝顺,但是也不用买这么多东西的。以后可别乱花钱了,都攒起来好留着娶媳妇用呢。”
青城的思绪被王嫂打断,他看着眼前这个慈祥的母亲,见她身上这件衣服破烂不堪,走过去拿起新买的衣服,说道:“娘啊,只要您开心,什么都不重要。儿子赚了银子就是为孝顺您的,您别不舍得花。您去把衣服换了吧,您穿的这件都打了这么多补丁,不能再穿了。”
王嫂接过青城递来的衣服,拿在手里看了好久,叹息道:“衣服啊,再好看都是个御寒的物件儿,穿在身上都一样,娘身上这件能穿,哪能扔了呢。再说,这是你第一次出去干活,用赚来的银子给娘买的,娘可舍不得扔。这些新衣服啊,就等你成亲的时候再穿吧。”
说着,王嫂把新衣服叠好,就收起来了。而听了她的话后,青城才知道这件衣服的来历,心里想着她的儿子应该也是个孝顺的人,倒也有些欣慰。
“仔细想想,这事也奇。大娘的儿子没读过书,所以并不识字,平日里都是靠给人家打零活卖力气为生,在这临海城也没什么亲戚,怎么会去贩卖私盐呢?而且,又怎么会跑到海盗那里去呢?”
刚才青城的思绪都被其他事所牵引,也顾不上细想,而眼下左右无事,青城想着王大牛,突然意识到,这里面似乎大有问题。
想要经商,且不说需懂得算术,最基本的识字绝对避免不了。而王嫂家境贫寒,丈夫死得早,靠着她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勉强生活是可以,但并没有供孩子读私塾的积蓄,所以王大牛并没读过书,也自然就不认得字。
但是,一个平日里靠卖力气打零工养家的王大牛,突然就有了经商的想法,还有了贩卖私烟的门路,这就很奇怪了。要知道,贩卖私烟可是大罪,真想做,一是要有胆量,二是要有门路,不然,就算你想做,你也找不到上下家。
王嫂为人心地善良,教育的儿子自然也是老实本分人,为了养家他可以不要命,但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而另一方面,他没什么势力,又是在哪找到的私盐门路呢?更何况,贩卖私烟又为什么会跑到海盗那里去的?
这些事看似无奇,但细细想来却漏洞百出。同时青城还捕捉到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王嫂为何一口咬定儿子是跟随镇海侯去打海盗了呢?
通常来讲,像王嫂这类情况,发疯的本因是接受不了残酷的打击,而给自己虚构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但这前提是,虚构的记忆也是记忆,只是进行了和现实不同的发展走向或者分类。但没发生过,或者本人根本不知道的事,是如何也虚构不来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王嫂并不认识段青城这个人,记忆里也没有和他的交集,甚至就没听过这个名字。所以,即便她承受了太大的打击而失心疯,也不会给自己虚构跟青城有关的任何事。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
说回王嫂,她们家和镇海侯府并无交集,王大牛也并没从军,那么,如果王嫂发疯,那她给自己虚构的假象,应该是自己儿子出去干活多日未归,因何却变成了跟随镇海侯打海盗呢?
“难不成是王大牛跟大娘说过?但这也说不通啊,如果是怕母亲担心自己而不敢实言相告,王大牛只会说自己是去干活了,因为从军会让母亲更加担心,同时,他没有从军的本事,母亲也不会轻信的。为何在王嫂的记忆里,会有这么一句话呢?”
这些事交织到一起,仔细想来确是漏洞百出,然而现在唯一的知情人王大牛已死,王嫂的精神又极不稳定,青城也不敢细问,怕勾起一些让她伤怀的往事。因此,这事倒成了无头公案。
“对了娘,我走之前,有没有和你说过什么?或者留给你什么东西保管?”
事关海盗,又累及无辜百姓,青城不敢怠慢,决心要查出真相。但考虑到王嫂的情况,只好慢慢引导。而听到他的话,王嫂仔细想了想,说道:“你走之前,也没多说什么,就光和我说是镇海侯爷募兵,你跟着他去打海盗了,回来就能挣很多银子。”
听着王嫂的回答,青城眉头微皱,不禁暗想道:这就更奇怪了。镇海侯虽有募兵之权,但真正做这件事的,肯定是军中低级军官,怎么可能是镇海侯亲自募兵?何况剿匪之事千难万险,人尽皆知,王大牛一个普通百姓,又有老母待养,怎么会去冒这个险呢?再加上,军饷最多够吃穿用度,何来剿匪成功就能赚很多银子之说呢?
“哦对了,你倒是没给我什么替你保管的物件儿,但是娘前两天收拾家里的时候,好像是找到的一个布料还不错的包袱,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想着应该是你的东西,就给你放起来了。”
一听这话,青城想到那包袱里或许会有什么线索,急忙追问道:“那您放在哪了?”
“我放哪来着”,说着,王嫂站起身来四处看了看,略显着急的说道:“娘这个记性怕是不太好了,怎么就想不起来是放哪了呢。”
青城看着王嫂的样子,知道这包袱的事应该是发生在她发疯那几天,导致记忆有些混乱,这种时候肯定越想越焦急,急忙劝慰道:“娘,不急的,找不着就算了,等您什么时候想起来再找也不迟。您快歇会儿吧。”
“不碍事,娘不累。你这一回来啊,娘高兴都来不及,就感觉这一身子力气都使不完,哪还会累啊。你坐着不用管,我再给你找找。”
王嫂这话依旧是笑着说的。其实打从青城“认母”开始,她就不停的笑,不难看出,真的是很开心。而看着她的样子,青城叹了口气,正要说话,突然门外响起一阵喊声。
“少主,你在里面吗?我是疾风啊。”
一听是疾风找来了,青城先是一愣,然后跟王嫂解释说是自己的朋友,就去开门了。等开了门,疾风看到青城果真在此,急忙说道:“少主你还真在这里啊,我当镇海侯诓我呢。”
看着他火急火燎的样子,又提到了镇海侯,青城就问道:“你去找侯爷了?”
“哦不是,我本来去市集找你的,正巧遇上了镇海侯,然后他就告诉我你在这里,我就找来了。”
青城点了点头,想着疾风这么着急找自己肯定是有事的,又问道:“行了,过程就不必细说了,找我何事?”
“是孤鸿王要找你,据说是最新情报传来,找你议事。”
“最新情报”,青城眉头微挑,顿了一下后说道:“许是海盗又有什么动向了,也罢,你等我片刻,咱们就走。”
说完,青城转过身,就看见王嫂已经走了过来,并关心的问道:“大牛,出什么事了吗?”
“没事娘,又要出征了,我得去打海盗啊,您不用担心。这次又得出去几日,归期不定,但是您放心,我一凯旋就来看您,您在家照顾好自己,别挂念我。”
一听儿子又要出征了,王嫂的情绪刹那间失落不少,喃喃自语道:“天下间哪有不挂念儿子的母亲啊,不过好男儿志在四方,娘也不能拖累了你。你放心去吧,娘在家挺好的。倒是你啊,一定要小心,别老想着赚钱的事,你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重要。那包袱娘再仔细找找,等你回来的时候肯定找到。”
听着王嫂的话,青城又是一阵感慨。他沉默良久,从腰间取下钱袋,递给王嫂,并说道:“娘,儿子出征剿匪,也用不上这个,您留着吧,有个什么用的您别心疼,尽管花就行。”
“你又给娘留钱,娘说了,我这个岁数的用不到银子了。倒是你,出门在外,少不了用钱的地方,你留着吧。”
说着,王嫂还从身旁的柜子里取出一些银两给青城看,让她放心。而青城看到她手中的钱袋里,竟然还有一个大银锭,不免有些惊讶,暗想道:王大牛怎么会如此富有?这钱的来路,会不会和他的事有关呢?
“你每次给娘留钱,都说让娘别心疼,照顾好自己,但是娘可舍不得用。娘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就想着啊,都给你攒起来,等你成亲的时候,好置办些聘礼。”
正苦思不解的青城,听到王嫂所说,不免有些伤感。王嫂明明如此富有,但一文钱都舍不得花,都给王大牛攒起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而想到这里,青城又瞥了一眼那钱袋里的银锭,突然,不经意的一眼,却看见了更加奇特的事。
“这。。。怎么可能?”
青城拿起那枚银锭,翻过来看了一眼底部,震惊不已。
………………………………
第一卷: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第三十四章 因果业报,剑指海侯
青城拿起钱袋中最醒目的一个大银锭,翻过来看了一眼底部,不仅大惊失色。只见那里竟刻着“官银”二字,这哪是寻常人家可以使用的货币呢?
大齐对各层级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有着严厉的律法约束,普通的百姓通常只能用铜钱,富裕点的可以使用碎银,士大夫可以使用纹银,而官银,就只有为官以后才准许使用。
那么如果是王公贵族赏赐的呢?那普通的百姓也是不准许使用的。假如真有在官家干活的百姓,被赏赐了官银,那得赶紧去官府御用的“交引铺”,说明来历,掌柜的再差人去落实求证,证明了来历之后,登记造册,再兑换成等价的其他货币。
而如果真有不知情的百姓使用了官银,若来历干净还则罢了,最多扣除一部分,不会有其他惩罚;但倘若说不清来源的,轻则入狱,重则充军。
统治阶级对货币流通的管制力度不是自大齐始,也未必到大齐最盛,都是为了管控国家的经济,和彰显贵族的优越。然而一锭官银竟然出现在了王嫂的手里,这自然是让青城震惊不已。
青城一方面是不解这官银的来历,另一方面,惊的则是万幸王嫂没有花出去,不然,以她现在的状态,给她钱的王大牛又身死,绝讲不清来源。到时候,少不了也要受那牢狱之灾。
“这银子的主人心肠真毒啊。即有官银,必定是官府中人,这银子给了王大牛却不跟他说清楚兑换之事,一旦是他或大娘花出去被抓入狱,又落到了那人手上,到时候人财两得,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啊,哼。”
想着那人的心思,青城心里轻哼了一声。站在一旁的疾风不明所以,皱着眉头问道:“这是少主你给大娘的?”
“好了,这个先不说”,青城打断了疾风的话,收起那锭银子,那自己的钱袋给了王嫂,并说道:“这银子数额太大,您老不好花出去,还是放在我这吧。这些钱您拿着,不用心疼,也不用担心我这边的花销。娘,您把日子过得舒坦,对儿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听着青城的话,王嫂欣慰他的孝顺,不禁潸然泪下,并说道:“娘啊,是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倒是你,日子还长着呢,可不能现在富裕了就忘本,该省还是得省啊。行了,你快去吧,别耽误事。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不用惦记娘。”
青城点了点头,也不再和王嫂多说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