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相师-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见廖三将脸贴近木碗,手指伸进碗里,搅动金色液体,然后手指蘸着液体往眼睛里抹去。

    便是如此反复,最终将碗里几毫升的金色液体全部揉进了他两眼里,然后闭目敛息,安闲而坐。

    厉丘、小五眼、陈心心紧紧盯着闭目毫无声息的廖三,大气不出一声。

    约摸一袋烟的工夫,廖三睁开眼睛,便见那早前灰色无光的眼珠,骤然焕发出了明晃晃的光泽!

    他反复眨眼数次,旋即一环视众人,乐呵呵喊道:“心心,原来你生的这般俊!”
………………………………

第64章 大西遗宝

    “三爷爷!”陈心心喜极而泣,走上前抓住了廖三的手。

    渡尽劫波,脱得命厄,廖三已然重见光明!

    厉丘一望廖三手里犹在悲鸣的小公鸡,一声轻叹,旋即向廖三一抱拳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恭喜廖前辈老树逢春,再见天日!”

    原来,厉丘根据陈家阳宅所犯下的”双脚乌梢煞”而化解得来的一只艮坎煞宝——双尾金鸡,

    恰是廖三在二十多年前为陈家阳宅堪改金龙宝局时已然点化出的逆龙之术!

    所谓改龙亦可逆龙,改龙触犯天谴以致瞎眼,而逆龙则能赎还业障、破解孽煞以卸下天罚,

    这一切早在廖三的算计之中,他以逆龙之道破掉了这艮坎煞宝怪胎上的孽障——多出来的一只尾巴,

    这煞宝之体中的灵气幻化实体,便是他双眼复明的”解药”。

    “只公鸡被我拔掉了其孽尾,精炁已卸,便再也不是金鸡,自不能让母鸡下金蛋了,它现在就是一只普通的公鸡。”

    廖三将小公鸡放在地上,任它一阵悲啼奔逃出屋。

    “从此,这世间便没了这天降怪胎,我的天谴已去,双眼复明。”廖三站起身来,

    掐指一算,“果然是,厉丘,你爷爷算准我瞎眼落难二十年,迄今正好是第二十个年头!”

    正是:

    谁将妙局解连环,

    一坠孽尘若许年。

    仙人犹有回春手,

    廿载终能一见天。

    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年?甘愿从正值壮年之际,铁心落难,一瞎二十年,再见天日之际,已是耄耋老矣,堪问几者能做到?

    自然,众人莫不是一阵感慨,尤其是陈心心,满脸荡溢着泪水。

    她从小便在廖三身边长大,虽然后来廖三被陈文龙囚禁,但她作为陈家”公主”仍然可以探望廖三,两人真个是亲如爷孙女。

    自然,她所有的风水命理见识都是廖三传授。

    一席长谈,厉丘也终于明白了这一切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那么,首先便从张献忠的大西遗宝说起吧。

    公元1630年,张献忠在在陜西米脂揭竿起义,成为明末最重要的农民革命武装之一。

    张献忠起义后屡屡大败明军,于公元1643年占据武昌,称大西王。公元1644年,张献忠入蜀,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称成都为西京。

    但张献忠入蜀后,并未过得一天安生的日子,除了与明王朝驻扎川陕的军队以及残余势力斡旋,还要随时面对蜀地官僚地主武装的袭击。

    关键是,更强大的敌人来了:清王朝已经崛起,清军入关南下,剑指川陕。

    清顺治三年初,国祚初定的清廷派出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扑来。

    但张献忠还有更紧迫的敌人——当时,明朝残余势力及蜀中官僚地主武装份子的代表人物——杨展领兵复夺川南州县,率师北指,

    随后与张献忠的部队激战于彭山的江口,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杨展由南面逼向成都。

    这些明朝残余军政势力以及蜀中地主武装给了张献忠大西政权致命的打击、耗尽了大西农民军的最后一丝气数。

    这一年七月,为保存实力,同时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

    此时的张献忠已经有了联明抗清的决心,九月,张献忠率部离开成都,准备北上迎击清军。十一月,张献忠大军扎营于西充凤凰山。

    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军统帅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川西北,对张献忠余部发起突袭。

    在西充凤凰山一带,张献忠率农民军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最终中箭身亡,时年仅四十岁。

    《清史稿》记载:张献忠已死,其部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清军挖坟掘墓,“求得发而斩之,枭其首于成都”。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继续向南转战,

    后与南明联合,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共同抗击清军,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张献忠自陕西起义,历时十六年,转战湖广蜀地,于成都称帝,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焚掠抢烧,无所不用其极,

    每占领一座城,必要搜刮当地所有官府和官僚地主乡绅的财产,将万千金银财宝纳入自己帐下。

    定都成都后,张献忠到底搜刮了多少金银财宝?

    根据原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的结论:

    “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计算,

    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元的财富。如果加上其他非金银类的珠宝,财富数据肯定还要大得多。”

    更有历史学家认为张献忠的白银可能达到数千万两之多。因为当时张献忠打下武昌之后很是自负,豪赏了他的部下和当地开城迎军的百姓。

    据说赏银便达到了六百万两之多!仅仅一个赏赐都是如此大手笔,则他实际拥有的白银远远不止六百万两。

    在张献忠起义后的短短几年,明朝在陕、渝、鄂、蜀的几个朱姓皇室王府,都被张献忠抢掠一空,他能拥有巨额的金银财宝,并不奇怪。

    权威杂志《世界年鉴》于2002年3月公布了一个世界宝藏清单,包括拿破仑的莫斯科宝藏,印加帝国黄金宝藏等十几个宝藏未解之谜。

    其中,中国的宝**占五席,分别是西夏王陵宝藏,楼兰王宝藏,大顺皇帝李自成宝藏,大西皇帝张献忠宝藏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宝藏。

    这里面藏宝最丰、寻找人数最多、耗费人类财力最大的便是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宝藏。

    据《世界年鉴》估算,这笔财富的价值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那么,张献忠大西政权覆灭后,这些金山银山哪里去了?
………………………………

第65章 迷踪

    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面对多方敌对势力的威胁和围剿,张献忠率部撤离成都,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用法移锦江,固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按明史的说法,张献忠在撤离成都时,大量的金银财宝无法带走,

    只能埋在成都的水路码头(也有说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随江放流),打算日后重返成都时再把它带走。

    据说,张献忠为了他日还能找到埋下的这些宝藏,还特地留下了一阕暗号――便也是著名的藏宝地歌谣: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但根据《彭山_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

    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他只好改道由水路出蜀。又据《蜀碧》载:

    (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

    张献忠装满金银财宝的船队竟达到了数千艘,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_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

    而那一千多艘载满金银财宝的木船便沉没在彭山_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

    因而,根据史料记载,张献忠的宝藏去向有二:

    其一便是张献忠在撤出成都前,便将所有金银财宝埋入锦江底,或是投入江中,不愿让他人占得。

    其二:便是张献忠将所有金银财宝装进了一千多艘木船里,从水路出发,却遇上了杨展埋伏,财宝随木船尽数沉入彭山江口境内的水域。

    从明末到清朝,从清朝到民国,从民国到今天,三百六十多年来,

    为了寻得张献忠这笔金山银海去向之谜,天下各路人马相时循机,群起而动。

    在传说中,张献忠将搜刮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地,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为了得到这笔宝藏,明朝残余势力、官僚地主武装、地方军阀、农民义军、清王朝、外国传教士、袁世凯、二战时美国的梅乐斯上将、

    蒋介_石、日本侵略者,包括江湖各路三教九流门派都曾兴师动众,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前来寻宝,却都无一所获,失望而归。

    但也有后世人根据史料,推论张献忠的这些宝藏并非没有人得到过。

    据传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便是杨展――那场发生在江口之战的将领。此战差些让张献忠全军覆没,以杨展大胜而终。

    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根据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

    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为何物,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另一种说法来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据说,当年张献忠江口战役大败而焚舟之时,

    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得到了这批宝藏。

    杨展是蜀地乐山人,在整个巴蜀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乐山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

    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可让后人怀疑的是,即便杨展得到了张献忠的宝藏,也不可能是全部。因为杨展在张献忠死后两年也战死疆场,

    短短两年内,他怎么可能花完张献忠数千万两黄金白银?关键是,绝无史料记载有人从杨展府邸和军营得到大量财宝。

    又据《蜀难纪实》载,张献忠一千多艘木船里的金银财宝沉入了彭山江口境内的水域后,

    “累亿万,载盈百艘”,那些满载金银珠宝的沉船堵塞了江道,水流改道,水漫田埂。

    根据这一记载,彭山_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前赴后继的寻宝者所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少之又少。

    那么张献忠这一笔金银财宝到底流落到哪里了呢?

    《彭山_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

    实际上,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王朝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

    但根据后世多方考证,清廷所打捞出的这些金银只是张献忠宝藏中极少的一部分。

    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清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

    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

    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财富的追寻和渴望。

    民国时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四_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便是几年。

    为报恩,临别前,杜姓遗老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乃是张献忠埋银的藏宝图,

    此图由当时参与张献忠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据说张献忠撤离成都时,由水路起程,船少人多,大量金银财宝无法携带,

    便在莹华寺(望江楼对岸)上船时,下令把金银集中起来,在石佛寺侧面挖了一个大坑埋藏,为了防止泄漏秘密,

    张献忠命人将经手埋金藏银之人全部活埋。有个石匠漏逃出来,把埋藏金银的地点和情况画在纸上,传给了他的孙子。

    后来几经辗转,这张藏宝图落到这杜姓遗老父亲手中。他心知关系重大,便装在檀木匣子内好生珍藏。

    杜姓遗老虽知道此乃是无价之宝,可自己无法挖掘,又不敢献给官府,只好赠给杨白鹿。

    杜姓遗老希望杨白鹿挖掘到这笔宝藏后能“善为运用”。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1937年冬,杨白鹿将此事告诉了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两人一拍即合,认为此事大有可为,

    于是四处奔走,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他们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

    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交叉点左侧的江边。

    于是,趁着1938年冬河水较小的良机,锦江淘金公司组织开挖,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不死心,1939年冬又继续挖掘。

    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十个多月,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只大石鼓!

    “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依照那首广为流传的歌谣,能买下成都府的“万万五”黄金白银还远吗?

    杨白鹿等人赶紧买来金属探测仪,不久后的一天,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嗡嗡的响声。

    “找到了!”

    消息迅速传遍川蜀大地,挖宝事件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历史又一次和人们开了玩笑,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让我们把视线移回三百多年前――公元1691年冬,时值清康熙三十年。

    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正和一位四十来岁的壮年道士下棋。

    一局犹自难分难解之际,老和尚手里的一枚白子“嘣”的一声碎裂成两半。

    老和尚掐指一算,良久叹道:“‘子’拆两半便是‘一了’,又是白子,拆下来便是‘百了’,唉,一了百了,廖道长,和尚我命不久矣!”

    “髡残大师须眉童颜,精气正旺,何出此言?”廖道长面有惊诧。

    这位老和尚,便是明末清初和石涛、朱耷、弘仁等巨匠齐名的“四僧”之一的画家――髡残(1612-1692)。
………………………………

第66章 托付

    “实不相瞒,和尚我出家之前,姓刘,老衲三十来岁时,参加了南明何腾蛟反清大举,何部后来与西南王孙可望联兵共举,

    “加之老衲靠着书画也薄有一些名声,清廷对老衲屡屡招降,欲以侯爵封赏,不从,遂成满清通缉要犯,

    “老衲出家之后隐姓埋名,避居古刹,也总算平安躲过了清廷鹰犬追缉,悻悻然一晃五十年,可道长有所不知,

    “清廷鹰犬以及多方人马对老衲的追捕从未停止!”髡残和尚说到这里,蓦然一诵佛号,“阿弥陀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