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此时,公子隽倒也可以选择逃跑,像一条丧家之犬,流亡国外,寻求其他国的庇护或者直接到其他洲去,可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过够了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
若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希望,说不定,他只能隐姓埋名逃跑,可现在经过展白一通蛊惑,让他如何还能甘心。
“先生,就这么定了。”想通了此节后,公子隽再无迟疑,“还望先生教我,如何具体行事?”
经过整日夜的商议,公子隽拖着疲惫的神色最终走出了书房,来不及休息,立即秘密传召了府上上百名幕宾门客。
没人知道公子隽对这些幕宾门客说了什么,只是当破晓时分,郢城城门刚开之际,就见一名名幕宾门客便川流不息的涌出城外,向着四面八方散去,而在他们身上除了一个目的地外,还多一纸书信。
这些幕宾门客便是公子隽撒出去的网,他们自身其实所知不多,扮演的更多是信差的角色,但其身怀的书信,却是重中之重。
这上百名门客是公子隽从藩王府众多门客中挑选出来值得信任之人,临出发前,给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务必亲手将书信送到各自目标的手中,万一有失,就将书信提前销毁。
至于书信上的内容,所书的自然是有关于楚王遇刺的消息以及公子隽的拉拢之意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公子隽在跟展白一番商议后,一致认为还是暗地里进行为好,以免多生枝节。
当然,楚国地方上的文武有资格被公子隽所拉拢的绝非仅仅百多人,而这只不过是先期的试探。可以预见,这百多个目标中,真正能为公子隽说动的,绝对不会是多数。但真正会全然不顾的倒向公子田的也不会太多。
即便是看好公子田并有心投效,只要不是傻子,都会做出待价而沽的一番态度来。
送走这批门客,公子隽却丝毫没有松懈,而是马不停蹄的直奔郢城内重新开辟出的世子六率军营。
相比于门客,世子六率的忠诚度无疑要高很多了,同时也最为公子隽所看重,一些提前的布置自然要第一时间进行了。
倒了稍晚一些时日,一千名世子六率的部众便打着剿匪的名义分成四股,分别向着郢城东南西北方向而去。
于此同时,展白这边也没有闲着。
无暇解决展府内几个女人的争端,展白第一时间找来了琴音,一番耳提面命。
“第一,让魅蝎派出几个人,去联系修儿三人,告诉他们,收拢绿林江湖的脚步必须加快。半个月的时间,我只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必须拉起一支万人的江湖势力。”展白没有丝毫转圜余地的命令道。
琴音点了点头,将其记下。
“第二,动用咱们所有的力量,分散去楚国各处,散步言论,至于里面的内容,都在这封信札之中。”展白说话间,从袖兜中掏出了一封书信递给了琴音。
“包括丹阳么?”琴音刚刚已经从展白的口中得知了情况的紧迫,此时不由的询问道。
“当然,枭娜在那边不是已经建立了情报机构了么,让她们行动,不过必须谨慎,不要暴露。”展白提醒道。
“是。”
“第三,去找宁小凝,让她想尽一切办法,把剑衣领还有炼血暗堂的弟子都给我拉来。”展白继续说道。
“这先生,这会不会有些冒险。”琴音有些忧虑。
再她看来,现在的情势实在不容乐观,花费如此大的代价投到公子隽的身上实在太过冒险了,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毕竟,公子隽是公子隽,不论他事成事败,于剑斋而言,都没有必要的关联。
“此事不用议论了,想要剑斋在春秋之洲上尽快站稳脚步,总是要拼一把。”展白摇了摇头,至于真正的原因,他觉得现在还不是告诉琴音的时候。
“好吧。”既然展白已经下定决心,琴音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最后去联系一切能够联系上的刺客组织,发布对公子田的刺杀任务。”展白说到这,嘴角不由流露出一抹冷笑。
不得不说,公子田莫大的气魄很是给了展白不小的提醒。
既然公子田能够利用刺客为自己扫清登记的障碍,那么以彼之道还施以彼,展白为何不能用同样的办法呢。
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将江湖上的刺客看在眼中,认为不过都是些旁门左道而已,但现在看来,他的想法是错的。
即便杀不了公子田,只是对其进行无休止的骚扰,展白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当然,从今往后,他跟公子隽也必须更加的小心翼翼,以免步了楚王跟那公子笑的后尘了。
“暂时就这么多了。”眼见琴音还巴巴的等在一旁,展白摆了摆手手,示意她下去行动吧。
送走琴音,展白却是陷入了沉思。
之前,在跟公子隽的交谈中,他有意无意的忽略的一个问题,但现在,他不得不要仔细思量了。
“那个能够刺杀楚王跟公子笑的杀手绝对修炼了类似七十二变的道法,会不会是他呢?”
………………………………
第十七章 大决战之始(上)
不同于公子隽,他更在意的是连续的刺杀所带来的后果。可展白,却更在意那名刺客的身份。
如果说,展白现在心中对四名事还耿耿于怀的话,那么便是失踪很久的妖体分身了。
那名刺客先是假扮妃子刺杀公子笑,然后再借用后者的身份刺杀了楚王,这不得不让展白怜惜到自己的妖体分身上。
展白从一开始就知道,妖体分身的失踪必定跟菩提脱离不了干系。而菩提也绝对不会将妖体分身雪藏起来不加利用的。加上春秋之洲诡谲的风云,谁敢说不会将其放在这里呢。
那名刺客会不会是自己的妖体分身呢?
展白并不敢确定,毕竟这世上修炼七十二变道法的不只一人。
而于此之时,更让展白感觉到忧虑的是这场刺杀案背后有可能隐藏的阴谋。
在此之前,连同展白以及公子隽都一致认为,这场刺杀的幕后主使必定是公子田。只是冷静下来,展白却不知为何,总感觉这背后似乎存在一张看不到的网,而其所要对付的不是公子隽,而恰恰是他自己。
这是一种毫无理由可讲的直觉,可到了展白现在的修为境地,却无法一笑了之。
所谓知天命,在凡俗的世界,一般是指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能够隐约的感觉到大限几何。可在修行的世界,却绝对没有那般简单。这种知天命,或许不存在修为的高低,也无所谓修行了什么了不得的功法,甚至是玄之又玄根本无法解释,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这有些像是直觉,却是更加的懵懂,但又是极为准确的。
“莫非是有人特意针对我的么?”展白喃喃自语着。
可会是谁呢?又为什么呢?
面对这两个问题,展白并非找不到答案,而是答案太多,根本无法确定。
若展白只是展白的话,这个问题或许很难解答,可别忘了,他还是伏羲跟昊天的化身。
太昊等人既然能够知道展白的存在,那么也定然隐瞒不住更多的人,尤其是跟他同一个阶层的那些所谓“大神天帝”。
身为棋子,最悲哀的不是为人利用,而是被白白利用了,却还不知道棋手是谁啊。
想不到猜不透的展白,最终只能仰天长叹。而这也是他现在为何要如此费尽心力的附着公子隽。
明面上看是为了剑阁,为其在春秋之洲获得一席之地,可实际上,更是为了展白自己。公子隽的地位在楚国或许不错,可放眼春秋之洲却是泯然众人了,但他却是展白撬动整个棋局的一个契机。
当公子隽成为楚国君王,甚至拥有了一扫统一天下的实力之时,展白也就拥有了跟那些自以为“棋手”之人一较高下的实力了。
一个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谁也没有想到,原本还算国泰民安的楚国,立时就走上了战乱的边缘。
楚王跟公子笑遇刺的消息,先是在楚国各个地方的官员之中流传开来,没等他们偷偷派人前往丹阳证实,就彻底的泄露于平明百姓的耳中,并被口口相传。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尤其是军国大事,一旦经过民间的传播,总是很容易分离出不同的版本。
就以楚王、公子笑遇刺之事而言,各种不同的演绎开始在民间口口相传,势如星火燎原。
有的版本中说这一切都是那公子田一手导演的好戏,嗜父杀兄,以便清除其成王的道路。这个版本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只因为说辞有板有眼甚至还有佐证,比如公子田已经自封为摄政王,比如他极力的将此惊天消息予以封锁,以隔绝试听等等。
也有的版本却将那幕后黑手指向了远在郢城的公子隽,至于理由则是更加的曲折,只因为如此一来,公子隽不仅清除掉了上位的障碍,更可以嫁祸给身在漩涡中心的公子田,从而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当然,至于那些所谓的楚王与自己的儿子公子笑因为绝世美人燕妃雨而争风吃醋,最终演变成同归于尽的戏码也同样的存在,却更多的只是为了迎合人们茶前饭后谈资的趣味罢了。
不同的版本虽然很多,但若是总结起来还是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将目光投注在了公子田以及公子隽的身上。
也正因为如此,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原本因为远离人们视线而名气不显的公子隽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也被生生的推到了有资格与公子田一争王位的高度之上。
对于这一些列的变化,要说最为莫名其妙的,无疑是身在丹阳的公子田了。
为了此事,他不止一次的在自己的属臣面前怒发冲冠,扬言要让一切的谣言缔造者粉身碎骨。只可惜,即便是已经自封为了摄政王,权势滔天,又如何能够堵住这天下的悠悠众口。
随着众多谣言的大行其道,楚国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整个政坛之上,但凡有些权利的地方官员开始发声站队,中庸者含着要尽快的捉拿元凶,为国君以及世子报仇,有些激进的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公子田或者公子隽,然后进行一番口诛笔伐。
政治如此,势必也会极大的影响军事。
除了极少一部分驻扎在楚汉交界,不敢轻举妄动,以让汉国趁虚而入的精锐军团外,各个地方上的小军阀们也开始蠢蠢欲动,随着各自的站队,开始了极为频繁的军事调动,向着丹阳或者郢城聚集。
直到此时,但凡明白之人,才深刻的认识到谣言的厉害之处。
所谓众口铄金,堂堂春秋霸主之一的楚国,竟是生生被四起的谣言搞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慑于谣言,最终没能真正坐上王位,而只能勉强的以摄政王自居的公子田,此时无疑恨透了公子隽,磨刀霍霍,已经开始为彻底的铲除最后的毒瘤做着完全的准备。
而另外一方,公子隽同样也是忙的不可开交,端坐在藩王府内,每一天都在迎接着归附于自己麾下的文武百官,然后正义浩然的对自己兄长的不齿行为口诛笔伐,并且隐晦的表达了日后称王后,对这些依附自己官员的提拔。
终于,双方经过近半年的整合后,形势变得开朗起来。
坐拥丹阳的公子田掌握了七成的楚国文官以及除去边军外六成之多的军队。另外一边,公子隽这瓜分了剩余的势力。
不仅是军力,在所掌握的土地上,公子田也占据了不少的优势,最终以楚国境内最大的天水河划分。
天水河以南占楚国七成的土地为公子田说由,天水河以北则被公子隽统御。
偌大的楚国顿时一分为二,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种分裂是暂时的。只等待双方积攒力量后,必定会爆发出最终的决战。
………………………………
第十八章 大决战之始(中)
展白有预谋的造势无疑是成功的,通过调动一切的江湖力量散发出各种谣言,尤其是针对公子隽,不论褒贬,无疑大大的提升了他的声望以及知名度。
而对于公子隽来说,以他世子的身份,一旦有了声望,便不怕没有人来投。
不出意料,只是短短半年的时间,公子隽的身边就围拢了大批的文武百官。而且这些文武百官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绝大多数都来自地方,升迁困难或者直接就是无望。其次,就是不甘平淡的野心之辈。
正如展白之前所分析的那般,公子田跟公子隽之间的底蕴以及势力差距是巨大的。投奔公子隽无疑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若是没有一点气魄,还真没有几个人敢下此决心。
而对于这种结果,展白跟公子隽无疑是喜闻乐见的。按照展白所说,于此乱世之中,一个有野心的属下远远强过十个甘于平庸的无能之人。
当然,这么多归附的文武官员中,受雇于公子田的内鬼也是不缺的,而这就要考量两人的眼里以及治下的手段了。
事实上,向彼此派遣内应,在战争之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公子田如此,公子隽又如何不是呢。只不过,相比于公子田,公子隽的手段更加的隐秘而已。这些就是后话了,且容日后再论。
在这半年中,公子隽哥俩几乎都在倾尽全力的拉拢扩张,却唯独对一方势力极为特殊,甚至是极有默契的予以忽略了。
这方势力,便是驻扎于楚汉边界的边戍军。
若论战力,楚国上下百万军队中,边戍军若说自己第二,那么就绝对无人敢称第一。毫不客气的说,无论谁能够将其拉拢到自己的一方,都将彻底的抵定这场变局的结果。
虽然自吴起身死之后,楚国跟汉国间的战事发生了逆转,胜少负多,但边戍军依然承担着楚国边境的铁闸,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才大大的阻滞了汉队的入侵步伐。
边戍军责任如此之大,即便是公子隽跟公子田,也不敢轻易的对他们进行拉拢,甚至是有意的忽略,所为的就是怕动摇了军心,导致边疆崩溃。到了那时,楚国所面临的就不是改朝换代,而是灭顶之灾了。
也因为如此,现在依附于公子隽以及公子田麾下的大多都是地方上的练勇。
所谓练勇,成分就复杂多了,其中有隶属于朝堂编制的地方军队,也有门阀世家所豢养的私军,林林总总,可谓是良莠不齐,比之乌合之众也就稍好一些罢了。
现在的公子隽麾下就纠集了军队二十万,对外号称五十万。而据情报所知,公子田的麾下虽然号称百万强军,但实际上也不过是五十万之数。
现如今,双方将军队大多陈兵于天水河的两岸重镇,以防彼此的进击。
公子隽揉了揉肿胀的脑门,刚刚结束了一场议事的他显得有些疲惫。来不及休息,再送走了文武官员后,他径直的走入了自己的书房之内,而此时,展白早已经在里面等候多时。
现在的展白,已经由谋士擢升为军师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习惯隐于幕后,对于日常的大小会议,极少参与。
“先生,让您久等了。”走入书房后,公子隽先是客气的对展白行礼。
“今天讨论的如何?”展白没有过分的客套,开门见山道。
“还是老样子,现在总体上分成了两派,一方主战,另外一方则倾向于裂土分封。双方势均力敌,难分彼此。”公子隽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