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甘奇摇摇头说道:“我这也不是为了发家致富吗?”

    甘奇说完这一语,又觉得有些不合适,买人回来发家致富,还真有些不合适,又道:“我这是救人水火,顺便发家致富。”

    甘霸闻言问道:“大哥,你也准备开个青楼不成?”

    “青楼?那太下乘了,我是要开个剧院,进军影视圈,发展娱乐行业,还要顺便培养几个一线大明星。”甘奇这么说完,自己都感觉舒服多了,心虚感也没有了。

    “大明星?大哥,什么是大明星啊?”

    “大明星就是人人都喜欢他们,趋之如骛,花钱如流水,开演唱会,办粉丝见面会,卖握手券……反正大明星,走哪都赚钱,走到哪赚到哪。”甘奇说道。

    “真这么赚钱?能把一万六千贯都赚回来?”甘霸有些不信。

    “嘿嘿……别说一万六千贯?十六万贯,一百六十万贯,都不在话下。”甘奇说道。

    甘霸一脸怀疑说道:“大哥,我是想信你的,就是……我是真的愿意相信大哥话语的,就是……就是这一百六十万贯,也太……反正我难以相信。”

    甘奇看了看甘霸,懒得理会,再入汴梁城,去寻苏轼。
………………………………

第七十二章 我有办法

    甘奇把苏轼找来了,两人进了书房,开始研究戏曲的事情,苏轼是那种听编天下词牌的人。

    而甘奇是那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都有涉猎的人,甚至评剧也听过不少。也是甘奇以往生活的那个年代如此,稍稍有些文化的老一辈人,都会涉猎这些东西,还有相声之类,其中还有一个很大时代门类,那就是样板戏。甘奇小时候随着父母与爷爷奶奶,当真是耳濡目染。

    甘奇兴许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票友,但是记忆里咿咿呀呀,甘奇还是熟悉非常,自己也开口能唱许多段落。

    话本是现成的,甘奇已然咿咿呀呀在唱,其实戏曲也是有规律的,每一出戏,并非每一段都要有不同的唱腔,也是有不同的曲牌,来回换词。再根据情绪与剧情高低,唱腔也会有区别。

    如苏轼,那就更是信手拈来,哼的都是当今流行的曲调,甚至根据曲调,苏轼还会动笔稍稍改一下对白的词句长短。

    苏轼也会对甘奇哼唱出来的曲调点评一二,那些调子好听,那些调子不好听,苏轼的鉴赏能力极佳,苏轼大概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美了。

    哼得片刻,甘奇便吩咐伺候的丫鬟把李一袖与萧九奴唤来。

    这两个女子,刚入甘家,还在一张紧张状态,有些不知所措,落座书房,动作拘谨,谨小慎微。

    甘奇却不管这么多,大大咧咧就开口:“二位姑娘,我与子瞻兄哼唱一些曲调,劳烦二位记成曲谱,然后配上乐音,再唱一唱。”

    这也是为何甘奇要急着把两个人买回来的原因,因为甘奇不熟悉这个时代的曲谱,宫商角徵羽,甘奇几乎一窍不通,所以把自己哼的曲调变成谱子,再配上和弦与音乐,那只能这两个姑娘来做了。

    两个姑娘只管点头干活。

    甘奇已然在哼,苏轼也在哼哼唧唧。两个男人唱曲,虽然不至于五音不全难听至极,但是多少缺了一点柔美与味道。

    待得李一袖与萧九奴再重新哼唱一遍,味道已然不同。

    才刚刚一段,甘奇已然开口:“好,好,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么回事。”

    苏轼也是大喜,笑道:“甘兄,快写下来,开场就这一段了,就是这么唱。”

    便是李一袖闻言,也连忙去写,把刚才的曲谱记录下来。

    苏轼与甘奇,这就算是在作词作曲了,只是甘奇借鉴的多,原创的不多。

    四人忙活起来,书房里却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吴承渥,此时的吴承渥哪里还读得进书,只听得那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吴承渥就没有了读书的心思,频频转头去看作词作曲的甘奇与苏轼。

    也是书房太过吵杂了些,打搅了吴承渥读书。

    甘奇看得吴承渥频频回头来看,转头说道:“吴兄就别看了,好好写文章,你写的那刑赏忠厚,越写越差了。”

    吴承渥连忙低头去写,口中还答:“先生,我这两天查了许多书籍,这篇新的已然写就,还请先生过目。”

    甘奇自己也伏案在写词,只答:“给子瞻看看。”

    吴承渥连忙把自己新写的文章拿给苏轼去看。

    苏轼接过一看,眉头一皱,说道:“这个……还需要努力努力。”

    吴承渥本是一脸期待,听得苏轼之语,面色一沉,又道:“不知何处还需要努力?”

    苏轼抬手指着文章说道:“刑之道,在于疑,何为疑?其实就在于公平公正,以念人善为准,不以人恶为准。”

    甘奇闻言随口接了一语:“人之初,性本善。刑疑付轻,要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

    这一句很简单,来自小孩子读的《三字经》,只是《三字经》在北宋朝还未成书,甚至到南宋朝都未成书,得到南宋后期,才真正成书。

    苏轼听得甘奇六个字,点头答道:“对,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

    吴承渥听得一愣一愣,躬身一拜:“还请二位先生教导,刑疑付轻与人性本善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分说?”

    苏轼闻言一愣,看了看甘奇。

    甘奇也是眉头一皱,答道:“那你就不要写什么人性本善了,就写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吴承渥又是一拜:“还请甘先生教导,这般该如何去写?”

    苏轼与甘奇两人对视而摇头,甘奇又说一语:“你先自己写,写了再说。”

    吴承渥恭敬一礼,点头去写,抓耳挠腮。

    甘奇与苏轼,又开始咿咿呀呀哼唱了起来,时不时还击掌相庆,说着“这般好、那般好”的话语。

    吴承渥晚间回家,连忙去给自己的夫人汇报工作。把今日在甘奇家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通。

    赵大姐闻言浅笑:“呵呵……甘奇终于不演猴戏了?”

    吴承渥深以为然,点头答道:“还是夫人高明,今日就听那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便知这位甘先生才华满腹。可还不止这些呢,那个苏轼与甘先生两人对坐商谈,佳句频出。听得我在一旁连写文章的心思都没有了。”

    赵大姐闻言忽然又叹了口气,说道:“唉……甘奇这般用心良苦,只不过就是不想与我赵家结亲,夫君,你说我们老赵家的女儿,当真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吗?”

    吴承渥闻言,连忙义愤填膺说道:“如夫人这般女子,世间哪里寻得到?又岂是一般人家姑娘可比?我能娶得夫人,那是上辈子修的福气。”

    赵大姐一听,眉飞色舞,却又有怒:“对啊,我老赵家的姑娘,哪个不说好?他甘奇这是不识好人心,岂有此理。”

    吴承渥听得自己老婆好像要生气了,连忙打个圆场:“夫人,甘先生兴许只是不知小妹的好处,如甘先生这般大才之人,娶妻自然是有要求的,想的是一个知书达理、也有满腹才华的姑娘家。”

    赵大姐闻言,又道:“这不是巧了吗?我家小妹就是知书达理、才华满腹,赔他甘奇岂不是正好?”

    吴承渥想了想,答道:“小妹诸般的好,奈何甘先生不知,错过了好姻缘。”

    赵大姐听得这一语,想了想,问道:“那如何教他知晓小妹的好呢?”

    “这个……这个……当真有些难。”吴承渥答道。

    赵大姐一拍桌案,站起身来:“我有办法。”
………………………………

第七十三章 妻弟宗实设宴相请

    日进斗金的相扑场,今日终于选出了六十四强,相扑场也停战了两日,开始继续造势。

    甘奇亲自安排这些造势活动,一面一面的大旗子,又开始扛着满汴梁城跑,锣鼓随行,每一面旗子上面都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比如“封丘刘廷龙”、“阳武冷甲鱼”、“中牟李高阳”、“汴梁刘贤山”……当然,也还有“陕西周侗”。

    大多都是京畿附近的人士,也多是汴梁城里有名有姓的相扑高手。

    声势浩大的巡游,已经把气愤推向了最高点。

    城内的说书人,更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说着这些高手的故事,比如刘廷龙,昔日在汴梁城的相扑场如何了得之类。当然也少不了那个狂妄嚣张的周侗,听说周侗在打败大侠草上飞之后,更是目中无人了,甚至说打遍汴梁好汉,只需要一只手即可。

    相扑场旁不远,又有七八亩地的禾苗被拔光了,开始挖地基,中间一个阶梯形状的建筑已经开始在夯土。

    这就是甘奇设计的剧院了,阶梯形状的土台,到时候铺上青石板,再安上座椅,就是一排一排的观众席,到时候还有巨大的木柱支撑起的二楼雅间贵宾室以及房顶。

    忙碌了一天的甘奇,回到家中,又继续开始哼唱曲调。

    狄咏来了,在客厅落座,等得甘奇过来,开口问道:“大哥,最近人手实在不足,是不是把在国舅府盯梢的人都撤回来帮帮忙啊?”

    甘奇闻言摇头:“继续盯着,最近会试在即,更要盯紧,就在这段时间了。”

    狄咏也不知甘奇到底要盯什么事情,便问:“大哥,到底盯些什么事情啊?大哥若是说清楚些,下面的人也好做事。”

    甘奇问道:“最近曹家府邸可有什么不对劲之处?”

    狄咏摇摇头道:“没什么不对劲的,大户人家的宅院,不都是那样,能有什么不对劲的?”

    甘奇想了想,又道:“主要盯着曹家关于女子的事情,其他事情可以不管。”

    “大哥这般说,我便清楚了。”狄咏点头说道,却又眉头一皱,再道:“要说不对劲,倒也有些不对劲,每天入夜的时候,曹家宅子里总能传出一些女子的喊叫声,但是曹家宅子太大,也听不真切。不过这般也算不得什么问题,哪个大户人家不管教下人?惩罚下人的事情,也是常见得紧。”

    甘奇闻言,连忙说道:“对,就是这事情,盯紧了。曹家宅邸里若是有姑娘跑出来求救之类,立马带回来。”

    “大哥莫不是知道一些什么秘辛?”狄咏问道。

    甘奇摇摇头:“高门大宅里的什么秘辛,我没有什么兴趣。此事关乎一件大案,不是什么秘辛,曹家能不能倒,就靠这一遭了,正是这会试之时,十有八九要出事。”

    狄咏便也不多问,只点头。

    甘奇与狄咏说完话语,正见得吴承渥收拾东西从书房出来准备回家。

    甘奇忽然把吴承渥叫住。

    吴承渥上前拱手:“不知先生有何吩咐。”

    甘奇说道:“这几日你帮我一件事。”

    “先生请说,学生自当竭尽全力。”吴承渥这个人在做事这方面来说,那是很靠谱的。吴承渥大概也就是一个做事的人,不是一个谋事的人。往后做官,应该也只能做那些老老实实干活的官职。

    “这几日你帮我在城里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哪里的举子失踪的事情。”甘奇说道。这些都关乎曹家大案。

    吴承渥点头答道:“先生可是寻人?可有名有姓?”

    “不是寻人,你在这京城几十年,文人圈子都熟悉,便问问有没有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哪个圈子的举人这些天失踪了。”甘奇嘱咐道。

    吴承渥恭敬一礼:“学生一定竭尽全力去帮先生打听。”

    “多谢。”

    “先生客气了。”吴承渥起身便去赶城门。

    甘奇这般前后安排,便是因为头前思来想去,想那位曹家大国舅为何好好的国舅爷不当,非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求仙问道。

    这个问题就是扳倒曹家的关键,甘奇依稀记得一些事情,牵连一桩案件,这桩案件也牵涉到开封府包拯,也正是会考的时候发生。

    包拯这次知开封府,时间并不长,过不得多久,包拯就要升官了,升为御史中丞,之后更是接替了韩琦的职位,任职三司使。

    能在包拯当开封知府的时候发案,还要是会试的时候,也就只有这么一小段时间了。

    甘奇想得这些事情,便是更加笃定最近曹家国舅爷要犯案,案件还与一对举人夫妇有关。

    前后安排妥当之后,甘奇就等着机会了。甘狗儿这一遭能不能从开封府出来恢复自由身,也在这一遭。

    翌日大早,吴承渥下午才到甘奇家中来,与甘奇说道:“先生,今日学生打听了一个上午,到没有听说京城里哪个举子失踪的事情。”

    甘奇微微有些失望,又道:“那还得劳烦吴兄继续打听一下。”

    吴承渥点头应答:“先生放心,学生在京城士子圈里熟人众多,此番都交代过了,但有这般的消息,必然有人告知于学生。”

    甘奇点头:“有劳了。”

    吴承渥摆手说道:“些许小事,算不得什么。学生还有一事与先生说。”

    “吴兄说就是。”

    “今晚妻弟宗实设宴相请,还请先生一定赴宴。”吴承渥说道。

    “宗实?赵宗实?”甘奇问道。

    “正是宗实,宗实向来喜欢结交德才之人,头前听得先生大名,仰慕多日,此番听得学生与先生相熟,特地委托来请,还请先生赏光一会。”吴承渥一边说,一边抬头看甘奇,生怕甘奇拒绝了。便是这个宴请,其中缘由,显然不是他说的这样,而是另有内情。这大概就是赵大姐的办法了。

    吴承渥怕甘奇拒绝,但是甘奇岂能拒绝?赵宗实是谁?未来的大宋官家、皇帝陛下。所以甘奇答道:“定当赴约。”

    “多谢先生。”吴承渥心中大喜,总算没有把赵大姐交代的事情办砸了。
………………………………

第七十四章措手不及

    白矾楼,也叫樊楼,地处汴梁中心御街的北边。这座楼宇是汴梁城里的标志性建筑,高三层,却又不止一栋,而是五栋,其中还有高空飞桥相通,乃是汴梁七十二名楼正店之首。后来宋徽宗与名妓李师师的幽会之处便是这里。

    之所以叫白矾楼,便是因为原先这里并非酒店,而是商人卖白矾的地方,后来才改建为酒店,汴梁人叫习惯了,便称之为白矾楼。

    这里离进士放榜的东华门很近,之所以东京有七十二家正店名楼,是因为宋朝酿酒需要官府批准,东京汴梁城内,有官府批文可以酿酒的店楼,正好七十二家。

    白矾楼之所以居首,也是因为他们家酿的酒是汴梁城内最好的。

    今日赵宗实的酒宴就在白矾楼内,这也是甘奇第一次到白矾楼来,五栋高楼,有寻常酒肆,有会客雅厅,有花魁闺房,还有看杂戏的楼台,看歌舞的大厅,应有尽有。

    汴梁内城之中,这里才是真正达官显贵聚会娱乐消费之处。

    白矾楼的夜,灯火通明,歌舞喧嚣。

    赵大姐笑意盈盈给甘奇介绍着赵宗实,两人拱手寒暄几番。

    甘奇也上下打量了一番赵宗实,圆润的脸,两撇八字胡,颌下还有山羊胡,脸侧鬓角浓郁,看起来是个老实人模样,若是仔细打量,鬓角与山羊胡中间,还有许多胡茬。

    显然这个造型是经过精心修整的,若是不修整,赵宗实必然有一下巴的虬髯大胡子。若是那般,赵宗实应该会看起来有几分凶悍模样。

    酒菜上来,舞姬在头前偏偏起舞,乐队吹拉弹唱。

    老实人模样的赵宗实,一笑起来,更显得几分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