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上任了。若是他府中寻不到,便到城外那个温泉酒店去寻。”
皇城司,还真不是吃干饭的,连包拯在城外温泉酒店都知道。
李宪得令,带着几个太监,从左掖门出宫去寻包拯。
只是李宪回来的时候,哭丧个脸,在皇帝面前禀道:“陛下,包相公躲起来了,奴婢从他府中寻到城外,皆不见人。也不知是故意不见,还是真的恰巧都不在。”
赵祯又扶起了额头,皇帝当到这个份上,宋仁宗赵祯,独一号!
赵祯要把包拯找回来,就是要让他上任三司使,发票之事,是真的要做了,穷兮兮苦哈哈,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死马也要当活马医,何况甘奇还真是个赚钱的好手。所以包拯回来了,就可以把王安石派去收商税了。
这回好,包拯还是躲着。仁宗又舍不得包拯这个三司使给撸了,也没有理由撸了包拯这个官职,还有一点就是仁宗对包拯非常信任,有了张方平之事后,财务总监这个要职,非包拯莫属。本来就穷,朝廷的钱还不能交到最信得过的人手中守好,那日子就更过不下去了。
赵祯这个愁啊,白头发都在往地上掉。
李宪等在一旁,也是愁眉不展。
赵祯思前想后几番,终于开口:“去,去把甘道坚找来。”
李宪得令,又往外飞奔。也幸得李宪是个小年轻,若是换个老太监来,这么不断跑前跑后,半条命都跑没了。兴许这也是仁宗倚仗李宪这个小年轻的原因,事事都自己亲自奔波。这个小太监,入宫两年多,就升为内侍黄门,如今已经是西头供奉官了。
东华门,皇榜还贴在那里,人潮慢慢退了去。宫门忽然一声“哐啷”巨响,紧闭起来了。
任凭门口之人如何叫喊,城门之上,连个军汉的人影都看不到了,更没有一人出来答话。
“岂有此理!今日便是死在此处,也要直言上谏!”
程颐义愤填膺,高举手臂:“如此朝堂,乌烟瘴气,奸佞当道,我程颐此生,便是再也不考!”
“程兄君子风骨,教人佩服!”
便是门外再如何喊,再如何闹,门依旧不开,依旧没有一个人出来答话。
“哼!”程颐扔下了甘奇的那篇策论,转头而走。
正在准备鹿鸣宴请帖的甘奇,此时正在入城,急忙去见皇帝。
回到北宋当大佬
回到北宋当大佬
………………………………
今天会晚更新。。抱歉。
一夜没睡,追了一部剧,看得停不下来了,一次直接撸了十二集,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相当精彩,与原著很贴合,拍得也相当好。推荐一波。
想写写不动了,先睡一觉,起来码字。今天不会断更。
放纵了一回,求原谅!
………………………………
第三百四十一章 崇政殿说书,差充开封商税监主事
程颐说出了那句再也不考了,好像是自己给自己下的那个台阶,皇帝都不理会他了,还能怎么样?
程颐下了这个台阶,带着风骨与傲气,带着众人的敬佩,回洛阳而去。
他这辈子,是真的不会再考了。开始潜心学问了,开始真正走向了开创理学之路。
甘奇匆匆进得皇宫。
焦头烂额的皇帝开口问了一语:“包卿之事,你可有劝解过?”
甘奇摇摇头,答道:“回禀陛下,学生未曾开口。”
“你以后就不是学生了,应该自称为臣。”赵祯这么说了一语,又道:“为何不开口去说一说?”
甘奇答道:“臣……臣实在不知如何去说,包先生实非臣能劝解之人,臣……”
甘奇用臣这个自称,似乎还有些不习惯。
赵祯摇摇头,叹息着:“唉……天子天子,到底何为天子,是否真有那句话语,慈不掌兵,义不聚财,是否天子注定就是那孤家寡人。”
皇帝当到这个地步,赵祯这个年纪了,岂能真的没有一点心中的触动?别人当皇帝,那都是说一不二,威严如山,哪里有臣子敢有一点造次?
为何到得自己当皇帝?就会是这么一种与臣子相处的模式?
奈何,奈何大半辈子都这么过来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甘奇自然不会去答赵祯这样的话语,只是沉默着。
皇帝又道:“汴梁商税之事,你可有信心办妥?”
什么?甘奇有些诧异,一个新科进士,怎么可能担此大任?就算是状元又如何?怎么可能让一个新科状元在京城里担当一个衙门的主官?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因为大多数新人,连衙门是怎么运作的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直接当主官?就像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新员工,上来就当公司部门主官是一个道理。
诧异的甘奇,答了一语:“陛下若是信得过臣,臣定当尽心尽力,办妥此差事。”
赵祯盯着甘奇看了一会,也不知脑中想些什么,又问了一语:“一年五百万贯的商税,这可是你说出来的。”
这是甘奇吹出去的牛,赵祯信不信是其次,但是赵祯就是要甘奇说话算数,法乎其上,取其中,法乎其中,取其下。
如今已然不同往日,昔日里赵祯与甘奇谈这些事情,仅限于谈这个层面。而今要甘奇去做了,做就不一样了。领导昔日对你看重,那仅仅是看重,现在你正式要替领导办事了,那就是公事公办。
严格要求,这是必须的,你说的事情,你去办。办到了是应该,严格要求也是基础。
“陛下放心,只要陛下能帮衬一二,五百万贯,只多不少。”甘奇非常有自信。
赵祯问道:“需要朕帮衬什么?”
甘奇也不客气,直言答道:“回禀陛下,第一,需要颁布一个新商税之法,如此臣办差之时,有法可依。第二,臣需要人手,一千差吏,十个官员。第三,臣希望新衙门有自己的牢狱,关于商税违法,有自己的审理定夺之权。”
赵祯皱眉在想,这个事情有些大。人手还好,官员也好配,就是颁布新法,这个是有些为难的,如今还只是试验阶段,颁布了法律,那就确定了,万一这件事情不成功,到时候又要废除新法,这么一趟来回,朝廷的颜面就丢了不少。
再一个就是这个新衙门还要有自己的审理定夺之权,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整个朝廷,有审理定夺之权的,要么就是各地衙门,要么就是刑部与大理寺,还有御史台。
这个时代把执法权与审理权并不分开,一个衙门,既能抓人,也能审判人。那就代表这个主官权力极大,说谁违法了,谁就违法了,说谁要坐牢,谁就要坐牢。
开这种衙门,特别是新衙门,必然是御史台与谏院最关注的对象,到时候就怕甘奇年纪轻轻,被人随便拿到什么把柄,政治生涯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赵祯问了一语:“权柄越大,责任越大,你可担得起其中的责任?”
赵祯这一问,意思很多,甘奇能听懂。这个时代办案,可不是后世,没有后世那些高科技的手段,办案这种事情,即便是在后世又各种手段的时候,差错都在所难免,何况这个时代?
一旦出现些许差错,必然有人盯着甘奇,让甘奇这个新科状元吃不了兜着走。
甘奇懂得这些,却还是一咬牙:“臣一心办差,顾不得那些事情。”
赵祯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好,你说的这些,朕依了你。但是颁布新法之事,朕不能如此草率去做。但是可以让开封府颁布一个开封府商税试行办法,如此也算让你有法可依,这个试行办法,你且回家去写,让朕过目了再说。”
试行办法,听起来很耳熟。这种东西赵祯都能随意想出来,甘奇对赵祯更是高看了几眼。点头答道:“臣遵旨。”
“还有一点,不可激起民怨。试行办法之中,惩戒不可太过。不论如何严重之罪,不可徒五年以上。”皇帝赵祯在乎的就是这个。
意思就是甘奇草拟的试行办法,不可过于严苛,就算违法者再如何严重,判刑也不能超过五年。还有一点,就是要让甘奇执法不能太过,不能激起民怨。
赵祯就怕甘奇年轻热血,因为收税之事,弄得个民怨沸腾。这是警告,要别人交钱,谁会愿意?不愿意,那自然就会有反抗,有反抗就会有冲突,所以这个冲突一定要控制住。
“遵旨。”甘奇又答,却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开口说道:“陛下,臣希望自己能做主衙门人手调度之事,还请陛下应允。”
“其中可有道理?”赵祯问道。
“自是有道理在其中的,臣打算新衙门里,一个开封本地人都不用,皆用外地之人。本地之人关系复杂,人情往来之下,怕有人与商家互相勾连。用外地之人,便可早早避免这一点。”甘奇想得很多,官员倒还好说一点,但是本地各处衙门的差吏,那一定平常与各处之人交际颇广。但是真正在基层一线做事的,又都是这些各处衙门调来的差吏,就会出问题。
“这一点,朕允了你。但是若不用本地差吏,你又准备到何处去调动这么多差吏来办差啊?外地差吏,又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赵祯问道。
甘奇抬手往南方一指,说道:“陛下,城外禁军大营,有几千轮戍入京的西军,臣想用他们暂时差充。”
赵祯闻言笑了笑:“倒是也可,但是一千客军入皇城,出了差错,你可担当得起?”
“若有差池,臣可担此责。”甘奇答道。
“好,那朕都允了你。新衙门叫作开封商税监,但却不在开封府下办差,隶属三司衙门之下,归三司衙门统属。你便以七品下崇政殿说书,差充开封商税监主事。”赵祯把事情安排好了。
新衙门归三司衙门管理,甘奇变成了王安石下属的下属的下属。但是甘奇的官,却又是崇政殿说书,意思就是念书给皇帝听的官,七品下。赵祯还是帮着甘奇的,有这个官,别看官职低微,意思就是代表甘奇是皇帝的人。差充,就是临时借调的意思。
这个新衙门,所有的官吏衙差,大概都是差充,连一个自己的官都没有。连这个衙门,都是暂时的,一旦甘奇行事失败了,这个衙门也是说没有就没有了。
甘奇倒是很满意这个官职,辞别皇帝,高高兴兴回家去,准备先草拟一个商税试行办法。
甘奇这是摇身一变,新科进士,忽然就变成了京城里权柄不小的实权官员。不过这也算是甘奇自己争取来的,从收商税的策论,到具体办法,都是甘奇出谋划策。
甘奇要做的,就是帮皇帝赚钱。
………………………………
第三百四十二章 胡老头的太学博士
鹿鸣大宴,汴梁城里士子来了无数,考上的,没考上的,都来了。
太学里的直讲与博士们,一个不缺。开封府学中的先生教授们,也都来的,还有一些私学里的先生,也来了。
道坚书院中从各地而来的先生们,更是都有列席,一个不缺。
温泉书院,今夜那叫一个热闹。张淑媛带着李一袖还专门到城内的楼宇里去借了一些人手,樊楼就借了几十人,遇仙楼也借了十几人。
那边唱着最近新排的戏曲,西厢记。二百多年后的戏曲。
这边有人在打羽毛球。
另外一边,还有一个曲水流觞园,这是主会场,几条流淌着温泉的小沟,上面漂浮着一杯一杯的酒,水温还会给酒保温,酒杯飘到谁身边停住,谁就得把酒杯拿起来,一饮而尽之后,赋诗词一首。
温泉里泡了许多人,泡舒服了就喝酒作诗词,也给自己的先生频频敬酒,感谢先生这么多年的教导之恩。
大人物自然也来了不少,太学的那些博士直讲们自然不谈,胡瑗就落座首席。王安石是甘奇请来的,如今王安石真的是前途无量,三十八岁的三司副使,三十八岁的副部级,朝堂上的凤毛麟角,只要不出问题,妥妥的相公人物。
宋朝当官,还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论资排辈,四五十个官阶,一级一级的熬。连宰相之位,也带有这么一个潜规则,这个潜规则是仁宗造成的,那就是宰相换得太勤,所以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只要资格慢慢熬到了,谁都有机会当一当宰相。
当然,也有很多倒霉的,就是还在排队等着宰相之位,快论到他了,人先老死了。
王安石这么年轻,怎么熬,也是别人先死,他应该是熬得到的。
所以在场,王安石显然就是中心人物之一。
赵宗实也来了,却与赵宗汉在一个单独的雅苑里,今日是来给甘奇祝贺高中的,所以赵宗实来了,但是赵宗实又很是谨慎,尽量避免着与外臣打交道,免得落人口舌。如今赵宗实是老老实实当着那个知宗正寺,管理着汴梁城无数的皇家子弟。
吴承渥就更不谈,一直跟在胡瑗旁边,一是照顾着师爷胡瑗,二是他本就是太学官员。
还有一人也来了,名叫司马光,以往包拯在开封府的时候,甘奇见了司马光许多次,第一次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打的招呼。所以按理来说,甘奇与司马光,算是熟人,今日是文坛之事,甘奇倒是把他想起来了,所以把司马光也一并请来了。别的不说,司马光还是很有才华的,文才甚高,在汴梁城里年少就成名了。
司马光是应约而来,只是有些格格不入,在场之人多是年轻人,他年纪也不小了,与年轻人多不熟悉,拜见了一番胡瑗之后,便做起了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人,其实也在温泉酒店之内,那就是包拯,只是包拯并不出来见人,也躲在雅苑之内,只有甘奇进门来拜见,然后司马光就在这里陪着包拯。这两人倒是熟悉非常,今日请司马光来,可能甘奇就是起了这个心思,故意让司马光来陪陪包拯的。
今日这温泉酒店,几乎就是甘奇在汴梁文坛里所有的交际关系了,独独缺了两人,苏轼与苏辙,这让甘奇颇有些伤心,也有些想念。若真要说一个人的个人魅力,苏轼是第一无二的,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看得开,什么都不强求,生活也知足,性格还特别好,才华更是举世无双,出手就碾压一片,天下无一合之敌。
苏轼已经离开汴梁快两年里,期间只与甘奇通了几封信。不是不愿意多通信,而是这个时代的通信条件就这样,从河南到四川,两年也就只能通几封信。
甘奇是忙前忙后,先给众人介绍着温泉酒店的各种设施,各种娱乐。又安排众人落座玩乐,好在还有一个张淑媛帮忙,安排那些接待客人的事宜。
待得大致都安排好之后,甘奇才到得胡瑗与王安石身边落座。
胡瑗看起来瘦了不少,面容也憔悴了许多,甘奇还一边与胡瑗说道:“先生近来消瘦了,定要多多保重身体。”
胡瑗笑着点点头:“无妨,前段时间受了些许风寒,待得风寒退去了,便好了。”
“这就好,先生一定要活个八九十岁,多多教导后辈学子。”胡瑗这一辈子,做的就是这件事情了。
胡瑗笑得很开心,答道:“老夫这一辈子,能教出你甘道坚,已然心满意足了。”
这话还好只是当真甘奇一个人面前说,若是被别人听去了,不知多少人要吃醋不爽,只怕整个礼部,一大半的官员都要不爽,有一种扎心之感。
甘奇准备出言谦虚。
但是胡瑗没有给甘奇说话的机会,直接问道:“此番吏部当要准备你们这些新科进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