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仁宗沉思着,收商人的税,那真的是解决财政危机最好不过的办法,以往是没有办法去收,想收收不到,不知道如何去收。而今甘奇出了一个办法,看起来是真的可行。

    仁宗又问:“那这发票,到底如何制作呢?如何辨伪,如何核查?成本几何?”

    这个问题是真问到点子上了。

    甘奇也有应对:“制作之法,学生也有考量,以一票三联为准,每一张发票,一张商家存底,一张税收衙门存底,一张客观带走以报销之用,以不定期对比三方发票用以监察。辨伪制作之法,学生以为可以从蜀地请一些人来,蜀地以往发行交子的时候,有一套极为严密的防伪手段,从印刷到密码,都有现成的手段,很是奏效,可借鉴之。成本之事,倒也有控制之法,以往造纸,皆以读书之用,所以造出来的纸极为厚实,而且质量极好,宣旨雪白,手纸微黄,却都是质地上乘。学生以为,发票制作,从纸上就可改变,质量不必太好,厚度可以大大减少,以一次性用度为准,如此也可以大大节省开支。”

    这个时代的纸上不便宜,那是因为纸张的作用很小,只供应读书人之用,所以质地要求极高,不说那些要用来书画或者订书的纸张,哪怕是用来写信的纸张,那也是质地上佳。

    除了读书人,没有人用纸张,所以纸张价格不菲。但是发票用纸,其实要求可以大大降低,从厚度到质量,都可以大大降低。造好纸张,成本极高,但是造一次性需求的纸张,成本应该很低,只是没有生产的需求而已。

    防伪手段上,四川交子的那一套手段,在这个时代而言,其实已经就很成熟了,哪怕到得清朝时期,票号银票的手段,依旧用的是宋朝交子差不多的方法。

    从四川请一些这方面的人才来,按照以前的方法,稍稍改变一下,重新设计,用来防伪是堪用的。

    但是也不能想着一定就能防住所有的伪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需要一个新衙门,还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监察,打击。

    仁宗算是听明白了,开口问道:“要组建一个新衙门?”

    “推行此事,必然要有专门的衙门负责,不仅负责制作发放,还得负责核查,更要负责查处那些不守规矩之人。所以必然要有一个新衙门。”甘奇早已把这一套都想明白了。

    “那这个衙门要多少人手?”听得甘奇这一通说,这个衙门还真不小,人少了没有意义。

    “回禀陛下,若是汴梁一地商税之事,千余人手应该是必须的。”

    “千余人手?那以你所见,汴梁城一年能给朝廷提供多少商税?”仁宗有些担忧,担忧得不偿失,怕到时候税没有收到多少,人力物力花出去的钱一大堆。

    甘奇不敢乱说,所有想了一想,答道:“一年结余,至少五百贯。”

    “什么?五百万贯?”赵祯有些不敢相信。

    甘奇也愣了,他说出这个数字,也是保守了再保守的,真要按照他的想法彻底实施,这个天下的中心城市,一年何止五百万贯,就那七十二座名楼,甘奇就有信心收到这个数。

    如此保守的数目,皇帝还不敢相信?这有些出乎甘奇的预料。


………………………………

第三百三十五章 新衙门与见分晓

    “陛下放心,若是真以学生所想施行下去,汴梁城一年至少能给朝廷提供五百万贯的商税。”甘奇打着包票。

    仁宗一脸的不敢置信,整个国家,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六七千万贯,一个汴梁城的商税一年就能收到五百万贯?这一座城池的商税,岂不就占了朝廷一年收入的近十分之一了?

    这怎么可能?

    但是,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汴梁城那些达官显贵,哪个不是家中豪富非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从来不是说假。樊楼一年为无数错综复杂的股东赚去百万贯的钱财,给朝廷交七八万贯的税收,有什么不行?

    哪怕是甘奇自己,温泉酒店才开张不久,一个月赚的钱也以万贯来计。朝廷却从中一分钱的税收都收不到。为什么收不到钱,因为甘奇的身份地位在这里。连甘奇一个举人身份,都能如此,何况汴梁城内那些商家?

    在赚钱方面,仁宗还是信任甘奇的,毕竟有了一次极为成功的经验,在甘奇极为自信的话语之下,仁宗的疑虑少了一些,口中说道:“若真是如此,那道坚你真的就把朕的心腹大患给去除了。”

    这句话说出来,也代表仁宗还是将信将疑的,但是也代表了仁宗准备试试看,这利益实在太诱人了。试一下,万一成功了呢?就算不成功,成功一半也行,就成五分之一也足够了。汴梁城一年给朝廷多交一百万贯的税收,这真的是不可想象的。

    整个大宋朝,比得上汴梁城的地方不多。除了汴梁,也就杭州,益州这三个的城池了,这三座城池是北上广深。

    然后就是二线城市,比如楚州,扬州,彭州,大名府,东平府,济南府,襄阳府,绵州……

    再就是三线城市,广州,越州,常州,庐州……

    城市之外的商税,那就不用想了,如果收到乡村,那就真的是与民争利了。

    如果真的把商税拿住,北上广每个城池不说多了,一年收五百万贯,再到二三线城池,如此一加,只怕商税就能超过以往整个朝廷的岁入。

    即便事实情况只有甘奇说的五分之一,一年朝廷也能多入账一两千万贯,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进项。

    仁宗这回是真动心了。

    甘奇又道:“陛下放心,只要在汴梁城施行成功了,此法一旦推广全国,必能解朝廷度支之急。”

    “好,朕好似被你说动了,这发票之法,当是可行之法,朕也不多想,这汴梁城一年能为朝廷收取百万贯的商税,朕就心满意足了。新衙门看来是真要组建,道坚心中可有人选?”皇帝心中早已起了憧憬,就像他话语所说,如果这汴梁城真的一年能给朝廷收来一百万贯钱,那就一定会推广全国,一年收个两千万贯,朝廷财政立马就宽裕许多了。

    人选?这种事情问甘奇,甘奇一个举人,似乎还不够资格来参谋皇帝任用之事。但是甘奇也不谦虚着往外推,这事可不是随便一个人能做的,哪怕是韩琦亲自来做,甘奇都觉得十有八九要办砸。

    所以甘奇直接答道:“陛下,学生以为,三司王安石,最适合此差事。”

    “王安石?”仁宗赵祯摇了摇头:“王安石不行,如今三司皆靠他在运作。若是你能把包拯给朕请回来,那王安石倒是可以考虑。”

    赵祯的心思,当真转得快。包拯已经躲了几个月不见人了,赵祯此时大概是想用甘奇去把包拯给弄回来。

    “啊?陛下,学生怕是办不成此事。”甘奇可不想去惹包拯。

    仁宗笑了笑,说道:“去试试,你去试试再说。”

    试试?试都不想试。

    不过甘奇还是点头一语:“学生试一下看看,但是包先生……”

    “且先试,试了再说,竭尽全力去劝说一番。若是你能把包拯劝回来,朕有重赏。”仁宗笑道。

    甘奇再点头。只是包拯,是听劝的人吗?

    “你去吧,朕还有许多试卷要看。”赵祯桌案之上,试卷还有上百张没看,当皇帝也是辛苦,看论文,一看就是一百多份。看完还不算,还要思考其中的道理。

    甘奇带着笑脸辞别而去,心情大好,出了皇宫就哼起了歌,这回是妥了,稳稳妥妥,一个进士,已经不在话下。

    甘霸在皇城之外等候多时了,甘奇一出来,对着甘霸就是一招手:“走,喝酒去。”

    甘霸憨兮兮答道“哦,喝酒去。”

    要组建一个新衙门,也没有那么简单,职权大小,人手调度,各方衙门的连接,都是麻烦事。就说这职权大小问题,新衙门要有执法权,但是这执法权具体到什么地步,那就很有讲究了,能抓人吗?能有自己的牢狱吗?能有审问的权力吗?能有判罚的权力吗?

    都有?那权力是不是太大了?凭空出来一个权力巨大的衙门,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那权力太小了,做起事情来也不方便。

    这个新衙门该是什么等级呢?主官是什么等级?在朝堂上又是什么地位?归哪个衙门管理?还是自成一个体系?

    皇帝要考虑的事情太多。

    这些东西,其实也还不那么着急,面前的事情,是把殿试之事先完成。

    仁宗看完了考卷,对所有选出来的考生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得准备面试了。

    第三天,面试的通知就开始发下去了,甘奇接到了面试的通知,预料之内的事情,倒也不那么喜出望外。

    蔡确与李定,那就不一样了,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就冲进了甘奇的书房,纳头便拜。随二人来的,还有道坚书院的六个学生。也就是说这一回道坚书院,加上甘奇自己,有九个人榜上有名,几乎就是考中了进士。

    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届科举,最多也不过取二三百人,少则一百来人。分到全国各个州府,一个州府能中一两个,那也就不错了。还有一些出人才的地方,比如江南,比如益州成都,比如洛阳。这些地方会多中几个,也就是说许多州府常常一个都中不了,特别是北方州府,没人中进士是正常的事情。

    但就算是汴梁,一届也不可能有九个之多。

    今年仅仅一个道坚书院,就有九个人,这种事情,自大宋以来,头一遭。道坚书院,这回真是一炮而红了,这个书院这一回,大概就奠定了天下第一书院的名头。也间接在帮助甘奇的大儒之路。

    为何甘奇一个书院,就有九个人上榜?

    甘奇的教育,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几人都是用甘奇的“预算决算”之法,答的浮费弥广这一题。预决算制度,用来答这一题,再合适不过。预决算的用处之一,就是省钱。

    甘奇那些在梨园春里讲的课,似乎就是为这道考题量身定做的。不过这是歪打正着,甘奇知道上一届的考题是真,但是这一届的考题,他是真不知道。

    只能说“浮费弥广”这一题,是自己送来的人头。

    蔡确李定等人,凭借“预决算”高中,甘奇自己却没有用预决算来答这一题。

    蔡确李定,带着其他六个考生,在甘奇书房之辈,双膝跪地而拜。

    “拜谢先生教导之恩!”

    甘奇把八个人一一扶起,说道:“此番入得官场,诸位一定要奉公职守,克己自律,为官一任,定要造福一方。如此才不枉圣贤教诲。”

    “先生教导,学生一定谨记在心!”

    “奉公职守,克己自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学生定当把先生之语记下,以为座右铭。”如今蔡确,已然成了甘奇最主要的言行记录者,待得记录多了,还得订立成书,传承下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新的名言警句,出处乃是甘奇。

    甘奇家中,乃至整个道坚书院,皆是一片喜气洋洋。

    喜气洋洋的可不止甘奇这里,程颐那边,也是如此。

    因为程颐也收到了面试通知,还有两个洛阳学子,也收到了。程颐这就算夙愿达成了,终于轮到他程颐名声鹊起了,当晚,樊楼之中几十个桌案,皆坐上了洛阳学子。

    程颐无疑就是所有人的中心人物,上前与他敬酒之人,已然排成了长龙。

    这回程颐要走进官场了,来日出将入相,关系好的,自然要与之庆祝,关系一般的,更要借此机会上来打好关系。

    酒酣耳热,有人起身一语:“这回殿试,程兄一定要力压甘奇,好教天下人知晓,到底是我洛阳学宫更出大才。”

    程颐闻言也是激动不已,却道:“天下人知晓不知晓,我不在意。但是定要让陛下知晓何人才是忠心之臣,何人是那奸佞之辈。”

    “对,正叔兄说得对,那甘奇,明显是知晓了陛下仁义之心,所以才敢如此放肆谩骂,陛下大人不记小人过,还当他是直言敢谏。唯有我等才知晓当时情况,君父不尊,实乃祸国殃民之辈尔!”

    程颐摆摆手,作了一番姿态,说道:“罢了罢了,今日欢饮,不谈此事,后日金殿之上,自然见个分晓。”


………………………………

第三百三十六章 我还没有面试呢?

    殿试当天,所有人都在皇城门口等候,礼部的官员早已到场,安排着一百多号考生殿试之事。

    所有人的紧张,全部写在脸上,见皇帝这件事情,是许多考中进士的人一辈子的巅峰。

    为何这么说?因为大多数进士,这一辈子可能也就见得到这一次皇帝,仅仅这一次,没有第二回。得见天颜,就是人生巅峰了。

    能真正在朝堂列班之人,永远是官员中的极少数,所谓朝会文武百官,能经常见到皇帝的,也就这百官了,兴许还不足一百之数。仁宗一朝,一共举办了十五次科举,取士最多之时,超过三百之数,所以仁宗皇帝这辈子取的进士就有三四千之多,这还不包括那些恩荫为官的,也不包括那些先帝真宗时期的老进士。

    一旦进士之中被放到外地为官,大多数人,一辈子是升不到中央的,一辈子也就在各地州府辗转,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皇帝了。

    得见天颜,这是一辈子莫大的荣幸。

    得见天颜,还要接受皇帝的考问,在场之人,已经就有人在瑟瑟发抖了。

    兴许甘奇是那个最放松的人,皇帝他已经见了好几次了,皇帝还是他的长辈亲戚,皇帝还等着他去当官,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两天前还见过皇帝一面,与皇帝奏对了一番,所以甘奇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之感。

    皇城之门打开了,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众多考生到得垂拱大殿之外,垂拱殿平常就是皇帝大朝会时候的场所。垂拱就是垂拱而治之意。

    大殿广场之外,众人列班站好,等候召见。

    殿试这种东西,大多时候真的就是一场考试,每人一个桌椅,皇帝出个题,现场答题。

    有时候,就是皇帝面试奏对,皇帝发问,现场来答。比如苏轼与苏辙,就是最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

    不过对于考生而言,面对皇帝,宁愿落座提笔写文章,也不愿让皇帝亲自面试奏对。毕竟众人都紧张,也怕说错话,也怕失礼,而写文章就可以避免这些事情。

    很不幸,皇帝赵祯这回,是准备面试了,也就是论文答辩。

    礼部官员不断忙前忙后,皇帝已然在大殿之内落座,便有官员进去请示,请示之后,便出来招呼众人进去拜见。

    众人拖着沉重而紧张的步伐往里而入。

    甘奇是真放松,放松到这种场合还敢开口说话,对着身边的李定说道:“资深,不必紧张,陛下最是和善,好好答话就是。”

    李定闻言转头看了看甘奇,点了一下头,自己给自己鼓了一下劲,果真不那么紧张了,迈的步子都大了起来。

    甘奇这时候忽然还有点紧张起来,不是为自己紧张,而是为蔡确李定等人紧张,总怕他们有个什么差错。

    进得大殿,皇帝高座,这也是甘奇第一次看到仁宗皇帝身穿龙袍,头戴盘龙镂空皇冠,以往见到的赵祯,都是大红色的官袍,乍一看与韩琦等人穿的没有什么两样。

    甘奇之前还以为宋朝的皇帝没有龙袍呢,没想到也还是有的,只是一般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