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不要先生舍命,都是小事。一来是学院里缺教习,先生四处游学几十年,想来认识许多大才之师,还请先生多多引荐。”

    胡瑗大手一挥:“好说。汴梁城的好先生,只要老夫认识的,老夫都会亲自上门拜访一趟,江南的,西京洛阳的,老夫也当都去一封亲笔信,定为道坚办妥此事。好教你这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汴梁第一书院,甚至天下第一书院。”

    “拜谢先生,学生还有一请。”甘奇又道。

    “一并说来。”胡瑗今日,豪气干云。即便甘奇口中没说,胡瑗心中也知道,这座巨大的书院,花费只怕要以十万贯计,学生在此免费上学,还包食宿,每个月的花费更是不菲。甘奇这般举动,大宋近百年,哪里还有他人?

    往后谁要敢在胡瑗面前说甘奇道德有亏,别看胡瑗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儒,他只怕也要亲自举起巴掌去扇那人的大嘴巴子。

    “学生在书院最顶上,还建了一处巨大的书馆,准备把家中的藏书全部搬入其中,也想把先生送来的书也放在其中,到时候请学生们抄写几套,以供学生们免费借阅。先生也知晓,这天下学子,不是不好学,多是无所学,一本书往往价值不菲,若是有一个免费借阅经史典籍之处,那才真正是有利天下之事。”图书馆、借书卡什么的,后世哪里都有。但是这个时代,没有。

    为何没有,就如胡瑗接下来话语所言:“道坚当真不凡呐,所言所行,皆教人敬佩。即便是老夫,游学几十年,得了好书,也多是藏在家中,从未去想过要与何人分享,直到如今老了,才看开许多。想起以往,当真是有敝帚自珍之嫌,惭愧惭愧啊。往后老夫家中的藏书,都是要送给你的,原本想让你好好珍藏,好好研读,传承下去,而今看来,你这书馆,不知比老夫所想高明了多少。有学生如此,老夫死也瞑目了。”

    学问之道,即便是胡瑗这般的大儒,也不能免俗。其实就是愿意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懂得多,这也是胡瑗能成为大儒,而别人不能成为大儒的原因。敝帚自珍,是胡瑗下意识去做的事情。

    说白了,胡瑗那满屋子的经史典籍,就是胡瑗的武功秘籍,是胡瑗成为天下第一高手的倚仗。

    而今,甘奇要把武功秘籍都公开了。若是放在十年前,胡瑗必然不愿意,而今六十好几了,胡瑗才真正看得开一些。

    胡瑗成为大儒,靠的是几十年游学讲学,靠的是孜孜不倦的苦读,靠的是口沫横飞的教授。

    甘奇,要走另外一条大儒之路。靠的是这座书院,靠的是图书馆,当然也还要靠甘奇自己的真才实学,这一点是绕不开的。甘奇的捷径,是让自己不必去用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积累名声。

    上到山顶,那座巨大的书馆,还只是打了一个地基,胡瑗看着这座书馆,已然老泪纵横。

    冠礼之上,甘奇大拜天地,再拜胡瑗。

    胡瑗亲自给甘奇戴上冠帽,从此,甘奇再受人先生大礼,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

第二百九十八章 这事,做得不亏

    冠帽,带在头上其实不舒服,但是时间久了,戴着戴着应该也就习惯了,以后若是当官了,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宋朝正式的帽子,称之为幞头,“幞”音同“府”。

    戴帽子的传统,其实很久了,但是幞头这个式样,大概是从隋朝开始的,古画里明朝之前的汉人,都会戴幞头,有软幞头,圆幞头,也有硬壳方幞头。

    宋朝在官帽的形制上,又有区别,官帽多会在左右加很长的帽翅,就是画像中帽子上左右出来的那两根像翅膀一样的东西,走起路来还会左摇右晃的那种。

    之所以宋朝有了这么长的帽翅,那是因为皇帝不想看到朝堂上的官员左右交头接耳,所以加了长长的两根东西,朝堂上列班站好,若是左右交头接耳,帽翅就会打到别人,皇帝在上面也会一眼就看到哪个人在交头接耳。乌纱帽这个词,也是从这里来的。

    君子要行得端走得正,为了这一点,古人的礼节有很多,可不仅仅是帽翅这么简单,比如古人佩戴的环佩,就是腰间挂一串玉佩,如风铃一样,若是走路走得端正,环佩的声音就会有节奏而好听,若是走快了,或者左摇右摆了,环佩就会一通乱响,这就失了礼节,环佩就是在提醒你好好走路。

    因为腰间环佩还发生过一些好玩的事情,明朝曾经有一个臣子,不知怎么的,自己的环佩就与皇帝的环佩挂在了一起,解都解不开,又是朝会之时,又不能失礼去解,吓得这个臣子差点当朝昏过去了,也因为这件事,这个臣子差点命都没有保住,不过最后还是没怎么样。

    乃至于皇帝冠帽前后珠帘,也是这个作用,时刻提醒皇帝要端正姿态,不能左歪又斜,要一直保持威严,否则帽子前的珠帘也会左右摇摆,还会叮当作响,这也就失礼了。

    可见在古代当一个君子,要求是多么的高。

    冠礼,就是成人礼,带着幞头出门的甘奇,从此就是成人了,也就因为这么一个帽子,许多事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甘奇自己内心的变法,还有被人对他态度上的变化。

    乃至于对甘奇的称呼上,下人们也会少用公子或者少爷这种称呼了,甘奇从此成了主人,成了爷,甚至成了老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往汴梁城外甘家村后的这座小土丘,连名字都没有,如今被人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书院山”,似乎还称了景区。

    报名进学的人,不可胜数,除了那些世家大族里的族学,哪里还有对所有人都开放的免费学校?

    只是这学校的考题有些奇怪,经史典籍倒也考,但是除了这些之外,竟然还考算术,考算术还不止,还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题目。

    比如:衙门里抓来了一个嫌犯,却发现这个嫌犯竟然是一个聋哑之人,但是此人嫌疑重大,捕头说了一句话,就试出了此人乃是装聋作哑,请问捕头可能说的是什么话语?

    这题的答案不必很严谨的去考虑太多,只问衙差可能说出了什么话语让装聋作哑之人露馅,答案当然也不会只有一个,这一题是第三院的考题。

    逻辑推理能力,是甘奇很看重的,这也是鉴别一个人是否迂腐最简单的办法之一。

    李定在一旁,看到甘奇出得此题,笑道:“先生,此题学生有一答。”

    “说来听听。”甘奇笑道。

    李定答道:“若学生来问此人,当在其不注意的时候,忽然在他身后大声呼喊吓唬与他,看看他会不会在没有防备的时候被声音吓到。”

    甘奇点点头:“也是妙计,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此题只言这衙差一句话语就试出了破绽,该是一句什么话语?”

    李定闻言想了想,忽然欣喜说道:“先生,学生又有一答。学生若是那捕头,当把此人解除绑缚,带到衙门堂前,然后与之说上一句,你已无嫌疑,可以走了。说话之时不加任何动作与表情,若是寻常人,必然一时欣喜,躬身作揖,转头而走。如此就露出了破绽。”

    “此答甚好,若是寻常人,必然中计。”甘奇夸奖一语。

    李定高兴非常,拿着甘奇出的考题,就出门去安排印刷之事,准备去安排考试之事。

    这题考的就是甘奇那两三千号学生,这些人都报考了书院,多少人能进书院,就看这题目,只怕十中取一都是难保证的。

    好在,甘奇还是会时不时到第一院去开讲,这就算是有教无类了。考进第三院,大概就等于内院弟子了,能进第四院,那就已经是功名在身之人,可以算得上是亲传弟子,这就是中流砥柱。

    第四院倒是不用考,有举子功名的,就可以直接进去免费进学。这也是甘奇对于宋朝科举的信任,宋朝科举的考题,还是极为务实的,能考得上的人,就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甘奇要做的就是给这些人教一些不同的知识与思想,还要开阔这些人的眼界,更要给这些人去灌输一些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考试如火如荼在进行,考上的人,自然高兴不已,但凡进了第二院,就有资格去书馆看书抄书了,笔墨纸砚都由书院提供,这是全天下所有书院都没有的待遇。书馆里的书,对于寻常学子而言,才是这座书院最大的吸引力。

    第三院第四院的学生,也有一份工作,那就是免费替书馆抄书,胡瑗的许多书,本身就是孤本绝本,还有一些书是历代先贤大儒做个注释的,这些书不可能直接让这么多人随意翻阅,那就得多抄一些复制本,甚至再拿一些复制本去做雕版来印刷,如此才能满足需求。

    这也是大工程,更是福泽子孙后代的功德。

    考完试的第二天,甘奇还没有起床,甘霸就咋咋呼呼在门口呼喊:“大哥,大哥,你快出来看啊。”

    甘奇睡眼惺忪起床出门去看,眼前这一幕,也让见多了世面的甘奇震惊不已。

    自家门口,一眼望去,满地皆是礼盒礼包,一眼望不到头,就这么一直堆到村口。

    甘霸还笑嘻嘻说道:“大哥,这回发财了,我去找找上次那个腊肉还有没有。”

    此时甘奇心中,也很是感动,书院此番招收了七八百名学生,皆是免费。眼前这些礼盒礼包,何止七八百个?

    有些礼包里,十几个鸡蛋,或者两三斤粮食,或者几只野鸡野兔,又或者就是一叠上好的宣纸、半斤盐、几两茶叶……

    有些礼包里,羊脂玉佩,紫锋狼毫笔,翕州砚台,乃至江南上好的绢帛,蜀地的织绣……

    甘奇微笑着看甘霸带着人不断往家里搬,还有一张一张的帖子送到甘奇面前。

    帖子里的话语,皆是百般感谢之语。

    甘奇拿着几叠帖子,回到书房,口中喃喃一语:“这事,做得不亏。”


………………………………

第二百九十九章 嘿,屋里怎么有两个娘子?

    修了一个诺大的书院,还得养活几百人的吃喝用度以及读书的花费,甘奇第一次因为钱的事情犯起了愁。

    相扑场也好,梨园春也好,这些都是日进斗金的产业,但是照甘奇这么花钱的速度,头前还给王府下了聘礼,也是大笔花销,后山还在建温泉酒店,更是需要不断投入,甘奇也开始为钱犯愁了。

    不过甘奇倒是明白一个道理,钱赚来就是要花的,不花出去的钱,放在家中,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得把钱换成其他的东西,换成其他的资源,赚来的钱才有意义。

    只等温泉酒店建起来之后,开始营业了,甘奇才能摆脱此时略微拮据的局面。

    温泉酒店,可能会成为甘奇收入的最大来源,比相扑场还要赚钱。东京汴梁这座城市,就是一个消费服务型的城市,真正顶级的消费者,就是那些读书人了,整座城市主要的服务对象,其实也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仅是说那些士子学生,更包含朝堂上那些当官的,乃至于官员的家眷。

    这座城市,就是为这些人服务的。这些人又为皇帝服务。

    结婚,汝南郡王府的小县主,嫁给开封府解元公,是一桩美谈。

    甘奇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迎亲队伍绵延一里多长,彩礼无数,前后吹拉弹唱,乐音震天。

    汝南郡王府里,更是张灯结彩,众多男丁们,忙碌不止,赵宗实带着赵宗汉等人在大门口等着迎亲的队伍。

    后院之内,却是哭声一片。赵大姐哭,赵小妹哭,拉着哭,搂着哭,抱着又哭。

    重病缠身的赵允让,看着哭声一片,还笑得极为开心。

    其实甘奇家中,也有人在哭,吴巧儿一边忙碌安排着厨房里的大小事情,却又时不时躲进房内抹几把泪水,抹完泪水,强忍着出门,又到处安排着酒宴之事。

    甘霸狄咏等人,站在门口,迎接着客人。最大的客人莫过于包拯了,然后就是胡瑗,王安石。

    迎亲队伍庞大,跟着迎亲队伍的人更多,汴梁城里的热闹,总有人山人海跟着看,看热闹有看热闹的好处,松果蜜饯与铜钱,时不时会从迎亲队伍里抛出来,立马就会有无数孩童趴在地上哄抢。

    若是有些大人不顾脸面,倒也会挤在孩童群里抢着这些东西,妇人居多。孩童们抢到了东西,吃的就直接塞进嘴里,铜钱就会拿回去给大人。

    “恭喜解元公!”

    “解元公今日好生昳丽。”

    甘奇左右拱手致谢。

    汝南郡王府到了,赵宗实赵宗汉等兄弟,早已上前来迎接。

    酒宴早已备好,一顿老酒是少不了的。

    喝完酒,请新娘。新娘在盖头内,依旧抽泣不止。

    嫁妆不断往外在抬,金银盒子都直接打开盖子,让所有人看到那金光灿灿的东西,这就是王府家的脸面了。

    宅院之外,看热闹的人,不断发出惊呼。

    “哇……这么大的金镯子……”

    “这一对玉兽,不知要值多少钱……”

    “娃啊,好生读书进学呀,往后也考个解元公,娶得大户人家的小娘子,也有今日这般的气派。”

    “嗯,娘,我以后一定考个状元,娶官家的公主。”

    “官家公主不能娶,就得娶大户人家的小娘子。”

    “娘,我以后也考状元。”

    “好孩子,都考状元,将来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我要当宰相,我要当宰相!”

    “我也要当宰相。”

    当娘的,已然乐开了花,未来是美好的,哪怕只是想一想,也足够美好。

    旁边还有更美好的老娘,开口说道:“我儿争气,不过九岁,就考上了道坚书院,往后乃是甘先生的弟子,不仅吃喝用度不花钱了,连笔墨纸砚都不要钱,不得十年八年的,定能在东华门外唱名。”

    “嗯,娘,我一定好好跟着甘先生进学,考个状元回来。”

    “好孩子,以后也与甘先生一样,如此风光娶个好妻,为娘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

    新妇上车驾了,新郎官也翻身上马了。

    回去的队伍,成了两里。

    甘家村里,拜堂成亲,酒宴无数。

    包拯与胡瑗坐在尊长之位,接受新郎与新娘的大拜。新娘先到洞房里等候,新郎得招呼客人。

    本该坐在尊长席位的是甘三爷,因为甘奇父亲已经走了两年多了,合该甘三爷接受甘奇的拜见。

    只奈何甘三爷比之包拯与胡瑗,差得太远,连族中的那些宿老,也觉得应该让包拯与胡瑗代表甘奇的长辈,这也是甘家的脸面。

    甘三爷坐在席面之上,成了个大黑脸,宴席吃得一半,人就不见了踪影,甘家还有一个头脸人物甘正,今日却未到场,只说甘正如今在枢密院衙门深得倚重,连枢密使田况都对他倚重有加,吩咐了许多重要差事,实在脱不开身。

    夜深,酒宴依旧没有散去,要赶城门的提前先走了,不敢城门的,依旧在酒席上热闹。

    洞房之内,吴巧儿给新婚娘子送来夜宵点心,也给床榻铺了一层白布。

    新娘子手拿团扇,微微撩起红盖头,开口问道:“可是巧姐姐当面?”

    吴巧儿闻言,轻轻答了一句:“嗯,奴家吴巧儿,见过主母。”

    如此称谓,是该有的礼节,却又显得有些心酸。

    新娘子连忙起身,拉过吴巧儿落座在床边,开口笑道:“姐姐说的哪里话,什么主母不主母的,姐姐一直都是这座宅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