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巧儿下意识一语:“定是那老王爷还不知道那件事情。”

    “啊?什么事情?”胡瑗问道。

    “没什么没什么的,既然如此,那当尽快把亲事定下来才好。”吴巧儿是怕万一老王爷知道了那事情,要反悔。

    “嗯,老王爷也是这般想法,尽快定亲成亲,明日老夫就选好良辰吉日,下得三聘,过书定下,就成亲。初步定在一个多月之后吧,待得道坚中举,双喜临门。”一个多月内完成所有程序,已然是快得不能再快了。

    却听吴巧儿还问一语:“老先生,还能再快一些吗?”

    这一语把胡瑗问住了,不过他也还认真答道:“再快就不可行了,已然是最快的了。”

    吴巧儿点着头,搓着手。

    胡瑗又看了看吴巧儿,忽然问道:“姑娘你几年芳龄几何啊?”

    “二十了……”吴巧儿轻声答道。

    “二十了,未曾婚配?”胡瑗有些吃惊。

    吴巧儿头已低了下去,轻轻嗯了一声。

    “唉……要说不顾律法拖延晚婚者,汴梁城里倒也不少,那大多都是想觅得一个东华门外的好郎君,但是拖延到二十的,那是无有的事情。”胡瑗叹道。

    “老先生,我愿一辈子都是甘家的人。”吴巧儿立马答道,显得有些激动。二十不嫁,这是违法的,轻者罚款,重者坐牢。

    胡瑗闻言,点了点头,说道:“如此啊,那倒也无妨。”

    胡瑗是懂了,这就算是给甘奇做妾了,倒也无妨了。

    吴巧儿又轻轻嗯了一声,再也不抬头。

    直到甘奇与赵家兄弟聊得许久,反复辞别之后上车,吴巧儿也没有再抬起头来。

    这一刻的甘奇,是个没有心的人,又继续与胡瑗说着话语,问着刚才在王府里谈论的内容。

    到得胡瑗家门口,胡瑗又让甘奇等了片刻,不得多久,几个小厮带着几摞打包好书籍送到了车上。

    胡瑗又出来了,反复叮嘱甘奇一定要好好把这些书看完。显然这些书都是胡瑗精挑细选出来的书籍。

    甘奇应答着,倒也应答得很认真,最近这一个月,他也没有事情要做,只会读书备考。胡瑗送的书,多读对考试一定有益。甚至这些书里,兴许还包含着明年省试会考的内容,这是一个猜测,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人终究是受感情支配的。大儒胡瑗,也是如此。

    甘奇带着几大摞书籍,回家而去,继续着头悬梁锥刺股的生活。

    之前读书,甘奇是为了应付考试,如今再读,甘奇带着一种心虚,读得更加认真。胡瑗要甘奇继承他的衣钵,这件事情让甘奇有些担忧,这已然出了甘奇的舒适圈,是甘奇下意识里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这件事情,好似真要被赶驴上磨,不做也得做了。

    这让甘奇心中有些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会让甘奇对读书这件事情越发下苦工。

    面对缺乏安全感这件事情,每个人的应对之法都不同,有人会逃避,有人会退缩,也有人会积极面对,有时候这种积极面对不是因为内心有多强大,而是被逼无奈之举,没有办法,只能试着硬着头皮上。

    当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儒?

    唉……甘奇更愿意去当一个大发明家。

    看书吧,一页一页认真看,桌案上油灯的灯芯,一次一次被吴巧儿挑起来,锅里熬的羹汤,从未冷却。

    无微不至的吴巧儿,一直守在一旁,还得谨小慎微得尽量不发出一点声音。

    人这一辈子,永远不可能不劳而获。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永远都只是传说。

    一个多月,甘奇除了与胡瑗去了几趟汝南郡王府,就是来回在城内城外两座宅子的路上,其他时间,从不出门,甚至都不到书房外的院子里走动。

    考场之外,来送甘奇考试的人不少,有甘奇的学生,有太学的同学,有吴承渥,有赵宗汉,甚至连赵宗实都来了。

    还有一辆车厢里坐着的赵小妹。

    所有人都看着甘奇入考场。

    甘奇有些紧张,除了上阵杀敌的时候,甘奇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紧张过,今日入个考场,却让甘奇紧张起来。

    填空默写,甘奇呢呢喃喃在背着。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

    好在,好在其实四书五经,拢共加在一起也并没有多少字。甘奇要求吴承渥跳背如流,对自己的要求却并没有那么高。背了一个多月,填空题算是应付过去了。

    填空题,是甘奇最大的短板,算是安然度过了。

    接着“名词解释”,思维发散一下,写出一点新意,新思想新解读,对甘奇来说不难,这是他的强项。宋朝思想开放,容得下各种解读思考。到得明清,这种题一般都会有标准答案,得按照先儒的思想来答题,考验的反倒是文笔。

    再考策论,题目是:秦何胜,六国何败。

    就看这题目,出题之人显然就是个务实派,强国之道,这在仁宗朝一直是最热的话题,甚至改革这种事情,在朝堂上也一直是最热门的话题,仁宗一次次要求朝廷减少冗费,这就是改革。

    范仲淹在朝之时就有庆历新政,旨在改革官员系统,收效显著,但是也并不很成功。

    但是这个朝廷,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了,一个朝廷,连财政支出都不能平衡了,再不改革,就真的连工资都发布出来了。

    还有一点,大宋周边,强敌环伺。

    这大概就是这个题目的意义所在。

    甘奇自然能答,但是从什么角度去答,那就很值得思考了。关于秦灭六国的思考,历史上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那就是苏轼他爹苏洵著名的《六国论》,其中有很著名的一句话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是以其他国家的失败为出发点,来论其他国家为何会失败,论得极为有见地。也是在提醒朝廷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西夏与辽国。不能求一时之安稳,大概也在讽刺以往朝廷割地赔款的那些事情,韩琦就因为好水川战败,做过这种事情。想要朝廷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这些敌人。

    苏洵的这种论法,大概应该是绝大多数人面对这一题的角度。甚至出题人应该就是看过苏洵的《六国论》,所以才有此题。

    甘奇来论,想要出众,自然不能再用这个角度去说,因为苏洵已经把这个角度说得极为透彻了,写得再好,也不可能比苏洵写得更好。这个题,其实不好答,因为有珠玉在前,不可能把《六国论》拿来抄一遍。

    显然所有考生都在抓耳挠腮,都因为珠玉在前而烦恼。

    甘奇却已然动笔,甘奇换了一个角度,六国何败就不用论了,甘奇只论秦何胜。为何秦国会胜利?

    因为制度问题,从商鞅变法,到秦国的生产制度,动员制度,乃至军功制度。与其他国家做个对比,秦国的胜利,就来自与制度上的不同。

    秦国的制度,很严苛,严苛到把每一个人都当做机器来安排,但是秦国的制度又很合理,对每一个作为机器一样的人,给的待遇很好。有用的人,田地钱财,贡献越高给得越多,没用的人,哪怕是世代权贵,哪怕是皇亲国戚,弃之如敝履。

    何以强国?甘奇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说出“唯有制度才能强国”的人。当然,这论的是一方面,强国的渠道有很多,比如科技科学,比如商业发展。

    一篇《制度强国论》,洋洋洒洒落于笔下,几千之言。

    写罢之后,甘奇又重新认认真真誊抄一遍。

    抄完,甘奇大气一出,感觉身体都被掏空了,古代考试,考的不仅仅是脑力,还要考体力。小小的房间,两步见方,环顾四周,憋屈非常。

    提前交卷,那是不可能的,真要提前交卷了,说不定得到开封府大狱里去坐一坐,经受一番调查。人就算死在这里面了,不到时间,尸体都运不出去。

    喝口水,吃点面饼,看着来回巡视的差人与军汉。

    待得甘奇出门而去,即便是夕阳,也显得极为刺眼。

    门口等待之人,早已拥了上来,围着甘奇问个不停。

    还有一旁许多上前来见礼的相熟考生,甚至不熟的考生。

    “甘先生此番,必然是那案首解元。”

    “那是当然,甘先生之才,岂是我等能比的?”

    ……

    这些话语听得甘奇只是微笑应对,人怕出名猪怕壮,也不知几人说得真心,几人说得假意,更不知多少人等着看甘奇的笑话。

    甘奇中解元,那是应该的。甘奇若是考了个靠后的名次,不知道多少人要笑掉大牙。

    甘奇若是落榜了。

    大概就有人鼓掌叫好了,甚至要到甘奇面前明里暗里奚落几句,才算舒心。

    :。:


………………………………

第二百八十七章 取之也难,不取也难

    考完试,回家,一身轻松。甘奇也不去想自己到底能不能中的问题,此时再想这些,不过徒增烦恼。

    科举阅卷,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程序极为严格。

    每一份试卷,必须先由人来誊抄,让阅卷官认不出任何人的笔迹,然后把名字全部糊起来,如此处理之后,试卷才能到得阅卷人的手上。

    试卷阅完之后,开始取人,把中举的试卷都选出来之后,才会揭开糊名。然后众多阅卷官在一起,开始商量名次排序。

    几个阅卷官在阅卷期间,也会被隔离起来,兵丁衙差日夜守卫,吃喝拉撒都不能离开。

    一切定好之后,还得送到上官那里去审核一遍,如此才会放榜。

    开封府如今的知府,已然是刚刚到任的欧阳修了,前两日才上任的欧阳修,显然没有来得及参与出题之事,若是欧阳修早一些时间到任,题目大概就不会是这种偏向于务实的题目了,又该是“刑赏忠厚”这一类。

    倒也不是说刑赏忠厚不是好题,这一题也极好。刑疑付轻这种思想,极为先进,超越千年,放在后世也是至理,几乎就是疑罪从无的道理。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老祖宗,思想本就极为先进。

    几个阅卷官还在忙碌,这份差事,实在枯燥乏味,几人倒是也会苦中作乐。

    比如哪一篇文章写得啼笑皆非,阅卷官就会招来左右之人一起看一看,然后都笑得前仰后合。

    若是那一篇文章写得十分好,也会招左右之人来看,一起品评几番,也是乐趣。

    “这篇文章当真写得不错,角度新颖非常,有理有据,论述清晰,十足好文,诸位来看看。”

    几个人围拢过来,看起了文章。

    “制度强国论,这个题目就新颖非常。”

    “此文写得是真不错,但是……此乃法家之道也,与我儒家,多少一些……”

    “什么法家儒家,而今来说,法家早也入了我儒家,只以论策而言,此文论得极好。”

    “嗯,以秦制比六国,论得极好,便是只论军队这一道而言,更是透彻非常,一语中的,首级者,真真道出了其中本质。”所谓首级,本就是秦国军功制度里面的一个词,一个敌军人头,就能升一级士兵封赏,所以有了首级这个词,只是到得如今,首级已经只指代人头了。

    “好文,此文出彩非常,堪当第一。”

    “我倒是也如此觉得,且把此文先放在一边,之后若是无出其右者,当以此文第一。”

    “嗯,其他学子,都不出苏老泉之言,皆是以弱敌强之法,唯有此文,行自强之道。当是无出其右者了,可为第一。”苏老泉是苏洵的自号,一般人不会这么称呼他,能这么称呼他的,必然是相熟之人玩笑之语。看来这次考试之所以出这么一道题,还真是有苏洵的原因。

    苏洵的《六国论》,其实就是把大宋放在了那六个被灭亡的国家的角度上,说的是如何面对强敌的办法,暗示当权者不能割地赔款求一时安宁。而甘奇却并不把大宋放在这个角度,而是放在秦国的角度,论的是该如何自强之法,该如何成为一个强国的办法。

    “倒也不必把话说得太早,兴许还有高论也不一定。”

    “阅卷阅卷,继续阅卷。”

    几位阅卷官各自散去,回到自己的桌案,继续埋头苦读。

    待得所有的试卷阅完,几个阅卷官又坐到了一处。

    “嘿嘿……我就说吧,已然无出那篇《制度强国论》之右者。”

    “唉……今年贡举之选,也就如此了。”

    “若无那篇强国论,今年就怕是要大失所望了。”

    “倒也不必失望,出了此题,就该早有预料,苏老泉那篇文,已然是极致了,不能看着珠玉,就觉得后来者让人失望,还是有几篇也写得不错的。”

    “嗯,是这个道理,若是没有先读《六国论》,出彩者倒是不少。”

    “非也,也不能这么想,若是没有苏洵那篇《六国论》作为借鉴,此题拿来考,出彩者只怕也不多。”

    “好了好了,总算是阅完了,诸位各自挑一挑,把该取之人都取了。做完正事,咱们也好赶紧出了这个牢笼,回家好好沐浴休息几日。”

    众人回头各自整理,一人拿出十几份试卷,然后汇总在一起。互相一起看看,稍稍一商议,该取的试卷也就都取了。

    然后出得阅卷的房间,换到另外一个房间,开始揭名。

    待得籍贯名字慢慢揭开。

    忽然有一人惊讶一声:“啊……这……这事有点不好办了,你们都看看。”

    “什么?这一篇是甘奇甘道坚写的?”

    “这……”

    众人都沉默了,互相对视着。

    然后有人试探性问了一句:“那……还取吗?”

    “韩相公亲自派人嘱咐的事情,我等如之奈何?罢了罢了,就当没有看到。”

    “唉……这叫什么事?有才之人,却不能取之,这世间还有公理吗?”

    “说得也是,这般才思,案首解元之姿,弃之可惜。若是有人问起来,咱们也不好应对。”

    “相公一句话,把咱们陷入这般两难的境地……”

    “谁叫咱们当的是这么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呢?”

    “不取吧,得罪了韩相公,咱们连这个芝麻绿豆大的官都难当了。”

    “这般人物,不取之,来日一旦事发,咱们几人,有一个算一个,谁都吃不了兜着走。事情咱们做,后果咱们担,韩大相公何其高明?面也不露,派的人话语还说得含糊不清,也不提韩相公的大名,百般暗示,还得咱们百般去猜,哼哼……好算计啊,倒也不知甘道坚如何就能把当朝首相给得罪了,非要如此断人前程……”

    “说得也是,此人可是太学胡先生的弟子,说不定真会事发。”

    “取之也难,不取也难,这算什么事?”

    几人谈论到这里,事情已然明了。那就是韩琦派人来暗示过几人,不取甘奇。韩大相公自然是手段了得的,必然是暗示之后,还不留下任何把柄。

    甘奇,算得了什么?韩大相公要拿捏甘奇,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读一辈子书,才华满腹,名声鹊起,冠绝汴梁城,那又如何?让你甘奇落得个举子不第,成为一个名不副实之人,成为整个汴梁城的笑柄。

    当官?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还是韩大相公心肠好,公事繁忙。待得韩大相公哪一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