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猛虎-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城外也还有烧砖卖的商家,青砖也是甘奇需要大量订购的东西。

    这就是大宋朝手工业发达的好处,这些东西虽然需要人力一手一脚去开凿与烧制,但是数量供应上,也不会让甘奇失望。

    只是让甘奇没有想到,这些汴梁城的手工业者,竟然大部分脸上都是刺字。刺字在大宋朝叫作“黥面”,也代表了这些手工业者的身份,多是来自禁军。

    汴梁城,人口一百多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禁军汉子,此时京禁军,常驻十几万左右,虽然时不时轮出更戍,但也有捧日与天武两军常驻汴梁,加上一些其他,最少之时,也不会少于十万。

    宋朝的禁军,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军营管制很有问题。禁军汉子,在军营每日操练的不多,到将军上官家中做仆役的不少,甚至自己谋营生的也是极多。比如甘奇看到的那些生产青石板与青砖之人。

    要问有没有人管?还真没有人管,甚至那些将军上官们也参与其中,许多手工作坊背后之人就是这些将军上官。

    说白了就是军队参与经商生产了。这么多身强体壮的劳动力,又不打仗,还不如生产赚钱,人尽其用。至于赚来的钱到了谁的口袋,那便说不清道不明了。

    王安石变法中,军事改革,冗兵,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是王安石之后,这些问题反倒愈演愈烈,到得北宋徽宗年间,京城无数禁军,已然完全不堪一用,战斗力趋近于零。

    这也跟宋朝招兵之法有根本原因,军队在宋朝大多数时候,起的作用不是保家卫国,而是安抚流民。哪里有天灾,就到哪里招兵,把那些受灾的流民都招进军队养着,避免揭竿而起的动荡。

    如此招兵,可见兵员素质,也可见宋朝军队的臃肿庞大。造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北宋年间,军队越来越多,军费支出越来越庞大,但是却战斗力越来越差。
………………………………

第二十六章 巡检捕头

    果不其然,第二天大早,大哥赌坊的门才刚打开门不久,衙差就上门了。

    来人三个,带着毡帽,身穿红色差衣,胸前还系着一个领巾,刀挎在腰间,单手扶着刀柄,气度非凡。

    头前一人直接开口喊道:“甘奇呢?叫他速速来见本官。”

    甘奇头前就有过吩咐,倒也不那么惊慌失措,只把人往楼上引去,倒上茶水,便去请甘奇。

    甘奇大早上正在与周侗习练着手脚,如今周侗直接住到了甘奇家中,便是为了甘奇练手脚方便。

    此时甘奇带着周侗,赶到赌坊二楼,恭敬一礼之后,开口问道:“不知三位是哪里的官差?”

    “本官乃开封府巡检捕头何海,你是甘奇?”何海说着话语,也在上下打量着甘奇,倒是有些意外,意外甘奇竟然这么年轻。

    甘奇听得一个巡检捕头开口闭口自称“本官”,倒也觉得意外。这大宋朝当真具备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

    就比如称呼上,一个巡检捕头也敢自称“本官”。这还不算,又比如“相公”一次,在北宋之初,那是特指两府三司的主官这一类人的,这些人就是大宋朝的宰相,所以称之为“相公”。

    到得后来,“相公”这个称呼就慢慢泛滥了,管得三品官还是五品官,下面的人为了讨好,开口闭口也称之为某某相公。真要论起来,包拯欧阳修这般人物,此时远远还没有资格称相公,但是这么讨好称呼他们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

    再到得以后,连一个知府知县的标准称呼,都是相公了。只是不知道后来为何妻子称呼老公,也用了“相公”这个词。相公本意,就是宰相的尊称。

    就如后世,“老总”、“经理”、“局长”这样的称呼,本来是少数人的身份。到得后来,满大街都是某老总、某经理、某局长了。

    此时一个巡检捕头自称本官的事情,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开封府的巡检捕头,虽然在文人士子眼中,这些人的身份地位极其低下,但是在民间百姓眼里,权力当真不小,巡防治安,缉捕盗贼,拿人下狱,是属于惹不起的一类人。

    若是类比起来,巡检捕头的权力,几乎就相当于公安局长。但是真要把宋朝某个官职类比成公安局长,提刑更合适。但是提刑却是那真正的官老爷,干活的还是巡检捕头这一类的人。

    甘奇答了一语:“在下甘奇,见过何捕头。”

    何海打量了几番,昂起头:“嗯,你就是甘奇,本官还道是个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呢,原道是个乳臭小子,王胜啊王胜,你是越混越回去了。”

    甘奇只听得连连皱眉,却又见何海端起茶杯饮得一口,大手一挥,又道:“寻你别无他事,明日啊,你就把这赌坊关了吧。”

    何海本来还准备了一通说辞,此时见得如此年轻的甘奇,那些隐晦的敲打说辞都懒得说了。

    甘奇问了一语:“不知可有回旋的余地?在下一向安分守己,是要交税,还是要辛苦用度,在下一定不敢推辞。”

    何海摆了摆手,语调一升,只道:“叫你关门,你便关门,哪来这么多废话,若是不关门,本官日日带弟兄们到你这里来拿人吃牢饭,你吃得几碗啊?”

    甘奇明白了,这不是给钱能解决的事情,这就是要他开不下去。王胜要的就是甘奇走投无路,兴许也还要甘奇的幸运大转盘。

    甘奇倒也不生气,心中早有预料。所有轻松答道:“何捕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当真非要如此?”

    “大胆!你这是在威胁本官不成?”何海满脸是怒,手握刀柄,义正言辞。

    “何捕头,聚众赌博之事,本就违法。若是关门取缔,倒也无不可。何捕头公正廉明,在下敬佩。头前不远还有个四方赌坊,还请何捕头带人前去一并取缔了,如此才让人心服口服。”甘奇所言不假,宋朝开国是明令禁止聚众赌博的,法律上明文记录,最严重的甚至充军、斩首。

    但是宋朝到得如今,赌博早已泛滥成灾,法律成了空文。连那些达官显贵,士族公卿都参与其中,搏戏且不论,此时的汴京城内,还有一项赌博活动在那些达官显贵中极其流行,那便是促织,也就是斗蛐蛐,赌钱的斗蛐蛐。

    大宋朝的博戏,博彩之博,那是冠绝古今,手段百出,从皇宫大内,到市井小民,全民参与。

    有钱有闲,人性如此。

    何海看得甘奇这么个小年轻还跟他讨价还价,已然怒起,指着甘奇说道:“不识好歹,明日本官带人到此,见一个抓一个。”

    说完何海转身就走,回府衙里邀约人手,待得明日,看看这个不识好歹的甘奇能拿出多少钱来赎人。

    甘奇走到大门口,目送着远走的何海,脑中反复思虑着。

    一旁的甘霸与周侗,皆是满脸担忧,官府对于良民而言,威力实在不小,连一向打打杀杀的甘霸,此时也不发一言,连他都知道这不是打打杀杀能解决的事情了。

    想得许久的甘奇,忽然转头说道:“呆霸,上去把大哥赌坊的牌匾取下来吧。”

    “大哥,难道真要关门不成?”

    “关门?四方赌坊关门了,咱们也不会关门。你再去寻人做一个牌匾,写大哥彩坊。把那个赌字改为彩字。”甘奇头前并未多想,觉得黑虎帮叫“四方赌坊”,自己便也取个赌坊。此时回头想想,才知道这个赌字不妥。

    黑虎帮是张扬,背后有人罩着,有恃无恐。甘奇却习惯性低调,就算法律成了一纸空文,甘奇却还是尽量去规避着。

    “大哥,彩坊,别人还以为大哥是卖布卖染的呢?”甘霸答道。

    “你速速去做,我进城一趟。”甘奇说完,带着周侗往汴梁城而去。

    甘奇为何进城?自然是要去寻解决之道,不仅是解决关门的事情。更是要解决王胜背后靠山的问题,只要解决了王胜背后的靠山,王胜对于甘奇而言,也就算不得什么了。这一类的事情,甘奇明白其中本质。

    至于王胜靠山到底是谁,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开封府巡检捕头何海。何海上面,那都是提刑、判官、推官这一类人,一个个都是品级不低文官。这些人不是王胜这般市井人物能接触到的,这些人也不可能去管这些市井小事。

    至于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甘奇走到了开封府门口,左右徘徊了片刻。
………………………………

第二十七章 《秋兰赋》

    在开封府门口的甘奇,徘徊了片刻,终于想定了主意,带着周侗寻个茶楼落座,吩咐小厮取来纸笔。

    周侗看得甘奇取了纸笔来,在一旁帮着甘奇磨墨,开口问道:“大哥,可是准备写诉状去状告那厮?”

    “状告谁?”甘奇心不在焉问道。

    “就是那个什么巡检捕头,告他以权谋私。这般狗吏,定要告他。”周侗也有少年人的心思。

    甘奇却摇摇头说道:“告他作甚?真要论起来,咱们开这个赌坊,本就违法,告他也是咱们理亏。”

    周侗义愤填膺说道:“大哥,难道真的就这么忍气吞声不成?”

    甘奇摇头不答,而是问道:“如今是几月间了?”

    “八……月间了,天气都开始转冷了。”周侗被冷不丁问得有些懵,答得也有些愣。

    甘奇点头说道:“八月间了,快中秋了。”

    周侗愣愣点头,不明所以。

    甘奇已然舔笔沾墨,落纸在写。却又写得极慢,一笔一划,丝毫不敢大意。甘奇上辈子能写毛笔字,再加上这辈子年少也读过书,但是两辈子加起来,书法一道也算不得很好,所以此时认真下笔,极为小心,一笔一划都力求完美。

    因为甘奇写出的这个东西,要给的人非同小可,所以字迹要求极高,不敢露怯。

    写罢之后,甘奇又往开封府而去,也从怀中拿出一串铜钱,到得守门衙差面前,先把钱递上去,然后拱手说道:“在下汴梁士子甘奇,劳烦一下,有拜帖一封,还请送达包龙图亲手。”

    这种事情,守门的衙差见多了,收钱也毫不犹豫,把钱一接,放进怀中,再接拜帖,口中说道:“送是给你送到案头的,包待制看不看就不知道了,且等着吧。等不到召见,你也不必怪我,自行回去就是。”

    甘奇点点头,只管拱手谢过。

    衙差拿着拜帖往内衙而去,包拯公房案头之上,时不时有人进出,送着各种公文、书信、与帖子,也罢包拯批示的公文带出去。

    包拯伏案在座,不断翻看着案头上堆满的公文卷宗。进门之人,也大多只躬身见礼,并不开口打搅,送来的东西直接放在案头之上,随后便转身而出。

    甘奇却在门外苦等,也不知今日这个拜帖,会不会让他见到包拯。能不能见到包拯,其实就是看包拯能不能看到自己的拜帖,若是包拯能看到,甘奇是有自信包拯回见自己一面的。

    见包拯这一面,对于此时的甘奇而言,意义自然很不一样。

    此时的包拯,正在埋头办公,桌案上堆满了各种东西,对于刚刚送进来的那封拜帖,倒也并没有在意。

    待得他批阅了几分卷宗之后,眼神扫过拜帖封面,看得封面上“甘奇”二字,还真把目光停住了片刻。

    这个名字,包拯倒是印象深刻,只因为甘奇头前打的那个官司让包拯印象深刻。也就头前几日的事情,那时候包拯还嘱咐过甘奇要好好读书进考。还有一个印象就是甘奇认识狄青。

    拜帖封面一行字,字迹一笔一划很是工整,包拯微微按了一下自己的脖颈,低头太久,有些酸疼,起身活动一下手脚之后,拿起甘奇的拜帖,拆开之后,见得工整小楷,清爽而又简单,倒是赏心悦目。

    拜帖开头:包龙图在上,学生甘奇顿首大拜。蒙龙图不弃,于公堂之上教导几言,学生感念至深。君子之道,当自强不息,学生三省己身,自卑始终,向来独往,不敢与人言文才圣贤。龙图几言,如醍醐灌顶,学生此拜,只愿得自身高低,附《秋兰赋》于后。龙图仁德,若得指正一二,铭感五内,顿首再拜安康。

    拜帖开头,不过是寒暄拜见,意思就是希望包拯能指点一下甘奇的文章。文人拜帖,往往就是如此,以文章为主要。

    甘奇的自信来自那首《秋兰赋》,诗词都是小道,或说诗词是娱乐之道,文人拜帖中都是文章为主要,也只有文章才能真正全面看出一个人的文才。

    便是苏辙寄给欧阳修的拜帖,也是这般。苏辙能收到欧阳修的回帖,那就是莫大的荣幸了。这也是这个时代文人最常用的手段。

    在这一方面来说,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是很有风骨品格的。文人对待文人的事情上,鲜少怠慢。其他事情上,那就另说了。大宋文风鼎盛,也在于文人之间的这些品格。

    《秋兰赋》不长,不过短短三四百字左右。乃是清代诗人袁枚的大作,梅兰竹菊,品格高雅之物也。《秋兰赋》之所以有名,乃是因为有人把它归到了“中国十大赋”之中,也有人把它归入了“中国千古名赋”之中。这类名头之中,还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

    《秋兰赋》的文采水平也就不用多说了。而且还只有短短三四百字,甘奇之所以能默写出这三四百字,是因为以前甘奇买过一位当代大家的书法作品,写的就是秋兰赋,被甘奇挂在自家客厅之中,但凡来客,附庸风雅的甘奇就免不得与人显摆一番,如此好些年,短短三四百字,就被甘奇不知不觉中记下来。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好一篇《秋兰赋》,未想这个甘奇,还能有这么一手诗赋文笔。”三四百字,包拯片刻读完,心情大好,夸得一语。

    夸完包拯放下《秋兰赋》,开口喊道:“来人,把甘奇召来。”

    门口衙差闻言,上前一拜,支支吾吾问得一语:“待制,不知哪位是甘奇?”

    包拯大手一挥:“你到门口去寻,十有八九还在门口等候着。”

    衙差闻言,连忙飞奔到大门口处,开口大喊:“哪个是甘奇,哪个是甘奇?”

    在门口百无聊赖的甘奇,等了许久,已经准备转头回家去等了,连得这呼喊之声他好似都没有注意到。

    一旁的周侗却是大喜,连忙开口说道:“大哥,开封府门口有人喊你呢。”

    甘奇此时才转头过来,当真听得人喊,开口答道:“我是甘奇。”

    “快快过来,包待制召见!”

    甘奇起身走过去,到得门口,那个守门的衙差还拱手笑语:“恭喜官人了,能得待制召见,可不是人人都有这份荣光的。”

    甘奇也笑着拱手回应,又从怀中摸出一串铜钱递过去,连出来招呼甘奇的那个官差也有一份。

    甘奇已然走进去,周侗在门口等候着,身旁的守门衙差掂量着手中的铜钱,开与周侗说道:“你家官人出手当真阔绰啊,来去两番,就给了两贯钱,一看就是做大事的人。”

    官人,也是宋朝对男子最普遍的称呼。当然,官人也是要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的称呼,多是有钱人家才沉官人。

    周侗笑道:“那是自然,我家大哥,最是义气。”

    衙差也笑道:“哈哈……那我就盼着你家官人常来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