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信心很重要,因为大宋朝的读书人,在真正危机的时候,听得敌人大军,大多数人就吓得战战兢兢,满朝文武,说和说逃的人多,说战的人少,割地赔款。
不得多久,这些汴梁士子成为朝廷中坚力量的时候,便是大宋危机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些未来的中坚力量,如果还是没有一点敢战的信心,靖康之耻还如何避免?
甘奇要去阵前死,问问这汴梁的文人士子们,要不要随他一起去阵前死?
文章读完,孔子祥看着满场众人。
众人早已一个个热血沸腾,特别是那些泼皮无赖,一个个举着刀枪棍棒,开口喊道:“甘先生,当真是条好汉,若是甘先生提刀上阵去打仗,老子也随他去。”
“去,都去,来日若是谁要去打党项,要去收复燕云十六州,老子一定去上阵杀胡儿,为国效死。”
“甘先生文章写得好,有胆气!”
有人又问孔子祥:“孔先生,您与甘先生乃是同窗,此番甘先生要上阵杀敌,您去不去?”
孔子祥看着满场热血沸腾,年轻人的心气哪里受得这么激?开口便道:“吾愿带吴钩,匹马戍邕州,愿在阵前死,何须万户侯?我与道坚兄相交莫逆,便去同死许国!”
“好,孔先生不愧为太学大才,顶顶是条汉子!”
“来日甘先生与孔先生若能为官,定是了不得的好官,有你们这等好官,恢复汉唐盛世不在话下。”
孔子祥听得众人夸赞,连忙起身拱手:“诸位谬赞,生死许国,不过是吾辈读书人之本份,当不得如此夸赞。”
“孔先生,谬赞什么的,咱也听不懂,反正你就是一条好汉!你这般的好汉,来日就合该你当官,当大官。甘先生这般的人,那就要当大大官,当相公才好。”
孔子祥连连拱手,都不知该怎么谦虚了。这回他倒是不急着走了,一杯一杯的茶在喝,与众人打成一片,聊得兴起,还掏钱请人吃茶。
………………………………
第二百二十三章 甘奇是戏精,这是无解的
太学里,要以生死许国的读书人,着实不少。回到太学时候,当真有不少人左右与同窗说着要与甘奇同赴战场的想法,虽然冲动,但是这种冲动之情一时之间难以遏制。显然这些年轻士子,都受到了民间百姓的影响。
底层的百姓,有一个很好的品质,就是恩怨是非极为分明。这个品质,有时候很好,其实有时候也不好,看问题容易两极化,所有的问题,都容易两极化,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
但是有些问题,反而适合两极化来看待,特别是这大宋朝的兵事问题,早已容不得前后去想那么多了,再不硬起来,就无路可退了,亡国就在不远。
在那些底层百姓群情激愤的氛围中,太学的这些年轻士子们,是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些士子真要去上阵,其实还有许多阻力,不说其他,就是家庭,谁人都有父母,甚至许多人还有家小,这些人又岂能让他们真的啥也不管提刀去杀敌?
梨园春的剧院里,今日甘奇本准备说决算之法,反而学生们却主动开口说邕州之事。
“先生,您当真要去邕州吗?”
甘奇停了讲课,开口答道:“邕州大战连连,邕州知州肖注疲于应付,就在六年前,邕州城就曾经被火峒蛮打破了,此番更是岌岌可危。若是朝廷派兵去剿,我不仅要随军去邕州,更要亲自上阵杀敌,愿身死阵前!”
满场士子皆沉默了下来,甘奇当真要上阵赴死,这种事情,众人心中虽然激动不已,却也难以说出那一句跟随而去的话语。
毕竟是生死!
甘奇看得满场沉默,便又加了一把火:“士不可不弘毅,吾辈士子若是贪生怕死,岂有脸面去教导那些士卒为国赴死?”
读书人,其实自古就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教化众生。读书也好,做官也好,其实都是这个目的,教育百姓要有道德,教育百姓要忠君爱国。其实读书人,某种角度而言,与宗教的传教士,是一个道理。
贪生怕死,人之常情,只是甘奇这个老师,榜样实在太好。让许多内心里贪生怕死的读书人,此时多少有点面红耳赤的感觉。
有人开口说道:“先生,学生自是愿意随您去的,就是家中父母都在,还有小儿绕膝,怕是难以成行!”
甘奇摆摆手:“父母在,不远游,我是孑然一身,上无父母要养,下无妻儿要顾,尔等不必与我来比。我便是死在战场,也是忠孝两全。”
甘奇虽然话语在这么说,却还是在做思想工作。甘奇心中,便是知道自己不是要害人,火峒蛮本不是大敌,别人带兵不好说,但是狄青带兵去,那更是不在话下,哪里真的需要这些文人士子真的去冲锋陷阵?
所以甘奇必须要把这思想工作做下去,要带着一批士子去看看打仗,对这些文人士子来说,亲眼见一见战阵,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都能成为他们将来的政治资本,大宋有几个文官敢说自己用命许过国的?
来日这些人若是当官,他们就敢这么说,说自己用命许过国,就是比一般文官高了一筹。这不是忠心,什么是忠心?
果然有人开口答道:“先生,学生也是无牵无挂孑然一身,学生随您去,死便罢了。”
“先生,学生父母虽在,但却在九百里外,家中也有兄弟八人,死我一个算不得什么,学生也陪先生去。”
甘奇很是欣慰,却还摆手说道:“此去生死两茫茫,诸位不必随我去,好好读书进学,来日东华门外唱了名,自有为国效力之日。”
甘奇是戏精,这是无解的。
“先生,我孑然一身,今日不为国,还待哪日?考那进士,也不知猴年马月,说不得一辈子也无缘,愿随先生去,读书为报国,就在今朝。”
要说这大宋朝,北宋南宋,并非真无有骨气的读书人,哪怕是南宋灭国之时,依旧还有文天祥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只是这一批人,终究还是少数。
虽然开口要陪甘奇去的人并不十分多,还有更多的人低头不言不语,但是甘奇已然很满意。他也并未想过真要带着几千读书人上阵杀敌,只要这些读书人在态度上支持自己,就已经足够了。
报纸一期接着一期,甘奇也不断写文,之后的文,就不是头前那般单纯带节奏的文章了,而是真正开始详细分析邕州战局之事,甘奇身后也有高人,这个高人自然就是曾经在邕州剿灭侬智高的狄青。
报纸之文,不仅甘奇在写,更有许多其他年轻士子在写,甘奇是来者不拒,连孔子祥都提笔写了一篇文章,详谈羁縻政策上的事情,见解高低倒是两说。
几日之后,皇城,垂拱殿内。
今日朝会,所以垂拱殿内文武上百,列班站好。
仁宗的龙椅,并不华贵,甚至都算不上金光灿灿,反而材料多是木头,与其他朝代的龙椅相比,显得稀松平常,连仁宗坐的高台,也并不很高,只有几个台阶。
所以朝会上的皇帝,也就并不显得那么高高在上,这不知道是不是赵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所致。
就连大宋的皇城,比起汉唐,甚至比起明清,也显得小了许多,建筑的雄伟之感更差了不少。
仁宗赵祯白发越发的多了起来,环看一番,慢慢开口:“众卿近几日可曾看过报纸?”
报纸是什么东西?满朝文武,其实都是知道的,就是太学一众学生弄的一个邸报一样的东西。但是真要问他们看不看,只能说偶尔看了一眼,也是当时文彦博之事甚嚣尘上的时候看的,吃瓜群众不少。
但要问最近他们看没看?还真没有几个人看,他们一个个每天在衙门里公文都看不过来,哪里有心思去看什么战球比赛与开封府的案件侦查。
所以皇帝这么一问,满朝诸公,多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却也有人真的就看了最近的报纸,比如包拯,所以包拯答道:“陛下,老臣倒是多有阅览。”
仁宗点了点头,笑道:“看来众卿大多是没有看过了,朕倒是喜欢看这报纸,说一些民间之事,百姓娱乐,案件侦查,倒是极有乐趣。”
仁宗是皇帝,与这些大臣不一样,平常一年出不得几次皇宫,对于民间之事自然比这些大臣们有兴趣得多,更重要的是,这报纸可是仁宗从内库里拿钱资助的,他自然没事要看看。
刚刚接替文彦博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韩琦,此时上前接道:“陛下心怀黎民,对于民间之事如此上心,这是万民之福,更是江山社稷之福。臣当以陛下为楷模,往后也多多关心百姓之事,这报纸,从今日起,臣当每期必看。”
仁宗闻言点了点头,又道:“韩卿,头几期的报纸,你也当寻来看看。实未想到,如今百姓对邕州战事也如此关心,普通百姓也能如此心系社稷,这是好事。”
“哦?邕州战事?不知哪里有报纸,臣也看上一看。”韩琦又道。
仁宗倒是显出几分高兴,抬手示意身边太监去寻报纸,口中还有话语:“最先议论写文议论此事的本是太学甘奇,后来议论的文章越发多了起来,最近一期报纸,连续七八篇文章,皆是各处士子学生议论之文,虽然见解不一,有深有浅,但是有些还说得很有见地,众卿回去之后都可读上一读。年轻士子们多论国事,此为朝廷言路开明之见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江山带有人才出啊,极好极好。”
韩琦闻言,连连点头,却是这头在点,心中却不以为然,并不觉得这些年轻读书人有什么见识,反倒是韩琦频频抬头去看皇帝赵祯,年轻士子有什么见地不重要,皇帝赵祯的态度才重要。
(老祝为本书开了一个VIP群,群号:679950743,管理员位置十个,先到先得,时不时发点红包照片什么的。来水。再谢huajunren兄弟的盟主!)
:。:
………………………………
第二百二十四章 韩大相公的朝堂
报纸来了,韩琦头一个上前去接,也是这报纸本就只要一份,皇宫里也没有多备。
韩琦随意翻看起来,翻看片刻,便把报纸递给富弼,却听韩琦开口说道:“陛下,这些学生简直是胡闹,即便朝廷要用兵,也轮不到这些学生披坚执锐上阵杀敌,当真胡闹。”
韩琦十分敏锐,敏锐到已经看出了皇帝赵祯有了那么一点出兵剿贼的意思,却又暗自思量了一番,赵祯何许人也?犹如一个慈祥的家中长辈,这样的长辈,岂能让家中那些读书的年轻人去上阵杀敌?
果然,赵祯闻言面色也沉了沉,手在案几上摩挲了几下,说道:“韩卿说得有理啊,甘奇年纪轻轻,见地却是不凡,火峒蛮人,当真是南方心腹大患,屡屡归附又屡屡反叛,南方四十几个羁縻州县峒,若是皆如此,岂还能有安宁之日?几年前派狄青一战,虽然建功,却还是未治根本,再用兵,当治其根本,更要以儆效尤。但是甘奇毕竟还是年轻,一个太学生,要提刀打打杀杀的,颇有些不务正业。”
所谓羁縻州县峒,其实就是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大的是州,小的是县,最小为峒。火峒,就是这么一个行政区域,但也别小看了峒,峒才是真正的同族聚居之地,一个峒,少的几千人,大的几万人,都在山林之中,聚起来也有成千上万的男丁,也就是成千上万的人马。
羁縻州自古有之,比如唐朝的羁縻州,多在西北方向,突厥,回纥,吐谷浑之类,还有一个党项,也就是如今的西夏,党项人本是唐朝麾下驱策去犬马,如今到得宋朝,已然自成西夏之国。
宋朝的羁縻州,却多在西南方向,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交界处等地,其实就是西南的少数民族。
但是唐朝对待羁縻州的手段与宋朝的手段是区别很大的,也是因为唐朝羁縻的民族与宋朝有区别,唐朝羁縻的民族本就是善战的民族,手段自然要狠辣许多。
宋朝羁縻的民族,多是安守本分的民族,山林里自成一方天地,自给自足,也自得其乐。但也有例外,比如火峒蛮,意思就是在叫作“火”这个自治乡的这么一支,几万人,总是不安分。
赵祯显然的支持出兵政策的,支持的原因也很简单,几年前狄青轻松打败了他们,几年后狄青还在,再轻松打败他们一回就是。这大概赵祯受到了甘奇之后报纸文章的影响,最新的一期报纸里,甘奇把狄青上一次平侬智高的战事拿来详细说了几番,凸显了狄青平贼的威势,也暗示狄青对火峒蛮那是手到擒来,更着重说了治标治本、杀鸡儆猴之事。
其实真正能说服仁宗出兵的,还是有一个活着的狄青,这一点是甘奇自信能影响皇帝赵祯的真正倚仗。在战争问题上,狄青是深得皇帝赵祯信任的。只要狄青还活着,谈论起战争问题,平白就给了赵祯许多信心。何况还只是火峒蛮这点小患?
韩琦其实早已会意到了赵祯的意思,听得赵祯说甘奇不务正业,连忙开口附和:“陛下,臣也以为年轻读书人当以学业为重,说什么上阵杀敌的,实乃不知战阵苦,颇为幼稚。”
这一语自然也说中了赵祯的心思,说得赵祯连连点头,便也准备开口下旨,让甘奇等一干学生好好读书进学,不要搞什么上阵杀敌的。
却是包拯忽然站了出来,开口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甘道坚此举并无不妥。”
赵祯闻言一愣,哈哈大笑起来:“包卿有何见解,说来听听?”
“陛下,老臣读那报纸,甘道坚写的那篇《士当生死为国许》,当真有几分道理,何以大唐之士,能出塞几千里,到得我大宋之士,战阵都不能去看一眼了?若是我大宋之士,人人皆敢上阵杀敌,人人皆善调兵遣将,岂不是好事?如今朝廷不缺善读书的文人,反倒缺能领兵作战的文人,甘道坚本就是那等舍生取义之辈,去战阵走一遭未尝不可,所以老臣以为,甘道坚此举大善。”看来甘奇这几日是拜见过包拯了,所以包拯此时才会在御前出言。
皇帝赵祯闻言笑了笑道:“包卿,你对这个弟子期望甚高啊!”
包拯也不心虚,直言答道:“陛下,此子来日必是朝廷栋梁之才,若是朝廷出兵南下,他若愿去,便让他去了又何妨?”
韩琦闻言有些不爽,开口接道:“包待制,偏偏你这弟子就如此与众不同。”
未想包拯直接答了一语:“下官这弟子,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包拯这么直白一句话语,把韩琦怼得愣了愣,又道:“御前举荐抬举之事倒是见得多了,偏偏就没有见过如包待制这般直白的,倒也有趣了……”
韩琦之语,其实就是说包拯这也太不要脸面了。
倒是皇帝赵祯忽然又笑了起来:“甘道坚啊甘道坚,哈哈……也罢,他一无官身,二无差事,他想去哪里,便由着他去哪里就是。如韩卿这般文武双全之臣,朝廷里还真不多,希望来日甘道坚能与韩卿一般,可出将领兵,亦可入相治国。”
韩琦在这大宋朝是何等人物?文武双全的人物,昔日在西北领兵作战,今日在朝堂当相公。这大宋朝的官场,就是这么奇怪,韩琦在好水川一战,葬送了整个西北军民励精图治的大好局面,贬是被贬了,却又混起来了。成了文武双全的良臣。
韩琦这是被皇帝御口夸了,心中哪里还能不高兴,却是又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