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解试就没有限制了,你要是有本事押解试前三名,关扑店给出的一赔一百的高价,要是押中,就真的发了。”
“有这么高?”
“当然,前提是要三个全押中,而且名次不能错,稍微错一点就无效了。”
范宁点点头,“你们身上还有多少银子?”
“我们一人还有十两,阿宁,你要做什么?”
“借给我,我来押一把!”
兄弟二人顿时有了兴趣,拉住范宁问道:“你要押前三?”
范宁微微一笑,“大赌伤身,小赌怡情,稍微玩一把,输了也无妨,就怕赢了,这家关扑店赔不起。”
“这你就不用担心了,这是平江府第三富豪杨家的关扑店,你还怕它赔不起?”
这时,掌柜已经写完了单子,递给明仁、明礼兄弟,他又对范宁笑问道:“这位小官人要押解试前三,不简单啊!”
范宁取过一张纸条,在纸条上写了三个名字递给掌柜,“我押这三人,名次在旁边标注了,二十两银子。”
“二十两银子,小官人好胆识,好!二十两银子小店接了。”
对于关扑店来说,这种押注基本上都是在送钱,几千人参加科举,就算有热门人物,你就算全部押准了,但想押对顺序却更加困难。
况且范宁押注的三人中,有两人还名不见经传,从未听说过,所以掌柜很欣然地收下这笔押注。
掌柜给范宁开了一张押注单,笑道:“小官人,这单子你收好了,祝你好运,中奖就是百倍收益。”
“谢掌柜口彩!”
范宁收起押注单,对明仁、明礼笑道:“我们走!”
三人走出关扑店,明仁低声问道:“李幼林在热门榜上只排第十,你怎么认为他能夺解元?”
范宁微微一笑,“我在童子热门榜上也只排第七,你们又怎么押在我身上?”
明礼立刻反驳道:“你是我们兄弟,我们当然要支持你,赔钱也要支持,可你和李幼林又没有什么关系。”
范宁真不好解释了,他只得笑了笑道:“现在什么都不好说,等发榜再看吧!输了也就认了。”
明仁、明礼心中满腹疑惑,再三追问,范宁只是笑而不言。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兴农九策
很快三人又回到了考试院,这时,考试结束的钟声刚刚敲响,大批考生从考试院中涌了出来。
考生们大多神情轻松,脸上洋溢着笑容,看来普遍都感到今天考得不错,正如赵修文的评述,今天的议论题比较容易上手。
“范宁!”
远处有人大喊,范宁一眼看见了苏亮和段瑜,又看见了李大寿,他在向这边招手。
三人连忙走上前,董坤和蔺弘也在,这时陆有为也奔了过来。
“大家今天都考得不错吧!”范宁笑问道。
“还不错,至少检查了几遍,没有发现错字。”
“今天题目不难,容易上手,好像都考得不错。”
这时,苏亮建议道:“范宁,我们找地方吃饭吧!中午都没吃饱,要饿死了。”
范宁欣然笑道:“我们去吴山酒楼,我请大家!”
吴山酒楼距离考试院不远,一般而言,过了中午后,酒楼都歇业了,变成了茶馆的天下。
但科举这几天却是例外,科举期间是平江府各家酒楼生意兴隆的时刻,从早到晚都有酒菜供应。
一行人来到吴山酒楼,已经有不少刚考完试的士子坐在酒楼内。
众人在二楼靠窗处拼了三张桌子,九人围坐一圈。
一名酒保上前问道:“各位小官人可是参加科举的考生?”
“正是!可是考生有优待?”
酒保笑道:“府衙有规定,考试期间不准向考生卖酒,小店会送一份好菜给各位。”
范宁摆摆手道:“酒就不喝了,你们店的水八仙各来两份,糖醋鲈鱼、清蒸桂鱼,藏书炙羊肉,焖蹄髈,清炖小鸡,清蒸大螃蟹,再来一些时蔬,差不多了。”
“螃蟹要多少只?”
“每人两只,要母蟹!”
酒保有点为难,“一般都是公母蟹各一半,小官人全要母蟹,小店不好办!”
“可以,公母各一半。”
“多谢小官人理解,不知小官人要什么饮子?小店有荔枝膏水、杨梅渴水、甘蔗水、姜蜜水、绿豆水、甘豆汤。”
范宁问众人,“大家想喝点什么?”
“喝甘蔗水吧!”
董坤笑道:“这里的甘蔗水不错,很甘甜。”
“我也要甘蔗水!”苏亮也笑道。
“我也是!”
范宁见众人意见统一了,便对伙计笑道:“那就来九杯甘蔗水,要大杯的。”
“好咧!各位稍坐,马上就来。”
酒保下去了,只听他在楼梯上大喊:“二楼九大杯甘蔗水!”
范宁笑着问身边陆有为,“怎么无精打采的?”
陆有为摇摇头,“今天议论文我有点写偏题,题目是《春秋无义战》,我却在长平之战上花费太多笔墨,写成了《战国无义战》,这次我肯定栽了。”
“你是围绕着战争来写?”范宁又问道。
“是啊!”
陆有为哀叹一声,“我主要是围绕着吴越争霸和长平之战来写,写了差不多三千字,光长平之战就写了一千字,后来我觉得太啰嗦,想把长平之战删去,可如果删掉,整篇文章的框架就乱了,关键是时间上也来不及......”
说到最后,陆有为难过得哭了起来,呜咽着抹泪,“第一门就考砸,这次我真没有希望了!”
众人都同情地望着他,长平之战居然写了一千字,就算审卷官再宽容,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这篇文章。
大家都知道明仁和明礼肯定先淘汰,没想到第三个被淘汰的人居然是陆有为。
坐在另一边的明仁伸手揽住陆有为的肩膀安慰道:“想开一点,等发榜的时候,陪你哭的人有两千七百多个。”
这话虽然过分,却是事实,两千七百八十余名考试,最后只录取五十五人,可不是两千七百多人要跟着痛哭。
范宁也笑着安慰陆有为,“你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不上很正常,人家都是考了多少次,不断积累经验,才终于考上,你想想看,上一届咱们县学学生只有两个人考中举人,其他全部落榜,也没有看见谁痛哭流涕,心态要放平和一点。”
李大寿也诚恳地劝他,“阿陆,我就没有想过自己能考上举人,关键是我想知道解试到底考什么,是什么样的氛围,演练百场,不如实战一场,有了这次经历,下一次科举我就有信心了。”
众人纷纷劝说陆有为,陆有为这才不再哭泣。
这时,两名酒保端着大盘之快步走来,他们的甘蔗水榨好了,两大盘红黄色的大螃蟹端了上来。
众人纷纷倒上姜汁醋,捡起一只大螃蟹拧腿剥壳,满满的蟹黄和蟹膏令人垂涎欲滴。
这时,从楼梯口上来一群士子,足有七八人之多。
只听有人笑道:“大家今天尽管放开肚子吃,我请客!”
“老范今天大方了!”
范宁停住了嚼蟹,抬头向楼梯口望去,他一眼便看见了四叔范铜钟,只见他满面春风,看样子他今天也自我感觉良好。
“哟!你们也在这里。”
范铜钟眼睛毒辣,一眼便看见范宁,他走上前得意洋洋道:“阿宁,你今天考得不错吧!”
范宁笑了笑,“我考得一般,应该没有四叔考得好!”
“那是!你科举经验还不够,再积累几次,应该就差不多了。”
这时,范铜钟目光一转,又看见明仁和明礼兄弟,他顿时笑了起来,“真巧,你们也在这里!”
明仁和明礼没有范宁的底气,连忙起身陪笑道:“四叔,好久不见了。”
“你们两个过来,我正好有件事情要找你们帮帮忙。”
范铜钟不容分说,把兄弟二人拉到楼下。
范宁摇了摇头,这兄弟二人就像两只撞在蛛网上的小飞虫,被四叔这只蜘蛛抓住了,后果可以想象。
片刻,范铜钟眉开眼笑走上楼,向范宁挥了挥手,“阿宁,你慢慢吃,我们去楼上雅室,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
一群府学生笑哄哄地上了三楼,这时,明仁和明礼才慢慢吞吞走上楼来,两人就像霜打的叶子一样,整个精气神都蔫掉了。
两人一屁股坐在位子上,皆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明仁、明礼,怎么了?”众人还从未看见一向乐观的两人居然也有如此沮丧的时刻。
范宁笑问道:“这次被他敲诈了多少?”
明仁叹了口气,“我刚取的五两银子被他借走了,明礼也是!”
“既然只是借走,那肯定要还的,毕竟他是你们四叔啊!”蔺弘有点不太理解两人的沮丧。
明礼也叹息一声,“算了!算了!家丑不可外扬,这次算我们倒霉。”
他这句话说完,众人都笑了起来,看来范家兄弟这位四叔也是属貔貅的,只进不出。
.........
次日,科举继续举行.
今天的考试是重中之重,考对策,对策题在整个科举中占分比最大,约占了近一半的分。
所以,有句话就叫做得对策者得科举,这句话不光是指解试,省试甚至殿试也是一样,殿试只考一道对策题,临时出题,完全就是考士子的真才实学。
不过,如果别的科目失分太多,就算对策题答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范宁两个多月之前就已经告诉了所有同伴,这次对策题会考劝农,范宁也不知道他的伙伴们准备得如何?
别人不清楚,但范宁知道苏亮和李大寿是认认真真听从自己的建议,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疾苦。
天还没有亮,考试院前点满了灯笼,灯火通明,将考试大门处照如白昼。
今天没有再验身份,队伍进度快了很多,搜完身便可以进入考试院中。
“范宁!”
苏亮从后面快步追上了范宁,小声笑道:“说实话,我很期待啊!”
昨天晚上,赵学政给他的议论文评分为甲等,令苏亮大受鼓舞,加上他深入乡村调查了一个多月,对大宋的农业,对农民的疾苦了解得十分透彻。
使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范宁微微笑道:“我就送你两个字,冷静!把握好这两个字,相信你今天一定能拿高分。”
苏亮点点头,“我记住了,范宁,也祝你今天发挥出高水平!”
........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范宁坐在考房内耐心地等待着开考的钟声,桌上的砚台里已经磨好满满的墨汁,笔也搁在砚台上。
卷子上已写好了名字和卷号。
晨曦穿透了乌云,褪去浓厚的夜色,给大地染上一层朦朦胧胧的灰明,灰明中又透出一缕青色。
范宁很喜欢清晨的感觉,他深深呼吸一口气清冽的空气,空气中深深的凉意使的头脑变得格外清爽。
‘咚——咚——’
开考的钟声终于敲响,考官手中的铃声也随即响起。
几乎所有的考生的摒住呼吸,等待着题目在自己的眼前出现。
终于来了,士兵举着木板走来,范宁看清楚了木板上的题目。
《兴农九策》
范宁心中弦蓦地一松,轻轻吐了一口气。
………………………………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
短短的三天时间让大宋百万士子们整整盼了三年。
这三天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给无数人希望,但也给无数人绝望。
三天时间毕竟太短,转眼考试便结束了,解试随即进入了审卷时刻,五天后,各地都将陆续公布解试录取名单。
虽然主考官才掌握着最权威的榜单,但在科举结束后,大家都按耐不住内心的焦虑,各种猜测和各种民间榜单便开始满天飞舞。
在各种榜单中,几家关扑开出的榜单一向认为比较靠谱。
在成人解试中,来自昆山县的士子孟童成为夺取解元的大热门,至少两家关扑店都将他排为榜首。
孟童是大文学家欧阳修的高徒,一直生活在京城,直到科举才回昆山原籍参考。
另外,来自吴江的才子张潮也是夺取解元的热门,他得到朱家的全力资助,在朱家资助名单中排名第一。
还有府学年考第一名,长洲县人谢嘉平,也是夺魁热门人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解试前三名就在他们三人中产生,只是排名顺序可能有所差异。
相对于成人解试,童子试的中榜名单要不稳定得多。
各县早已将彼此的对手研究透彻了,得出一个大家共识的实力榜单。
关扑店也认可了这份榜单。
对关扑店而言,童子解试只有两种押注,第一,第一名会是谁。
第二,哪五个人入选贡举士?
关扑店挂出的童子试实力榜单,一共有八人。
江峰、姚曦,罗载道、魏枫、赵延、范宁、柳然、严清。
大家都认为江峰会夺冠,但第一天考试就传出一个劲爆消息,江峰的议论文没考好。
紧接着第三天又传出消息,赵延因紧张过度,在考场上晕厥。
这两个消息便使这张实力榜失去了权威性,局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范宁的赔率还是一赔二十,没有变化,虽然很多人已经将他列入录取名单中,但赌他夺取第一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但这一切,范宁已经不关心了,科举结束后,他便回家了。
与此同时,解试的阅卷在审卷院内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参加阅卷的审卷官有三十余人,来自府学和各县县学,都是经验丰富的教授,比如吴县县学教谕张若英也参加阅卷。
主考官是来自齐州的长史周震,副主考有两人,一个是平江府学教谕张宪,另一人则是府学首席教授齐雍。
一共有两千七百八十份卷子,其中五十份是童子试卷。
按照朝廷规定的审卷规则,任何一份试卷都必须有两名审卷官交叉审核,同时要写明审卷意见。
如果出现两人意见不一致,则由第三人再审核,但如果两人意见相差太大,则必须交给主考官来审定。
按照正常流程,第一轮就要刷去七成的卷子,首先是书法,其次是对策文,再其次是议论文,最后才评审诗和默经。
如果书法不过关,就直接淘汰,考得再好也不行,在宋朝文人看来,若连字都写不好,那谈不上文人。
所以宋朝学生从蒙学就开始练习书法,几乎个个都是十年苦练。
第二轮审卷再淘汰一半的考卷,剩下三百份卷子交给两名副主考和主考官,由三位主考官一起审卷,再淘汰两百份卷子,剩下的百份卷子由主考官独自审卷。
主考官再淘汰一半,最后剩下五十份卷子就是今年的举人卷,这时候便可以扯去糊名条,抄写名单,将名单交给平江知府。
知府若没有意见则正式发榜。
至于童子榜却比较特殊,审卷官也正常审卷,但不淘汰,五十份卷子首先要抄誉后再评卷,防止审卷官认出笔迹。
然后悉数交给两个副主考再审,两个副主考签署自己意见后,最后将五十份卷子再交给主考官,主考官选出其中十人,由所有审卷官投票选出五名入选者。
之所以童子试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