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箭透胸而入,两名凶手同时惨叫一声,手中刀‘当啷!’落地,当即倒地死去。
兔起鹘落之间的变化,将所有人都惊呆了。
直到张二郎和张三郎气绝身亡,众人才反应过来,纷纷将王安石包围起来。
王安石惊魂未定,半晌摆摆手道:“我不要紧!”
这两个凶手显然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佯作被擒,寻找机会靠近自己。
他回头看一眼射箭之处,人迹皆无,他心中暗暗感激范宁,若不是范宁把徐庆派来保护自己,自己小命今天恐怕就丢在这里了。
这时,都头杨怀紧张地跑了进来,他带来一个消息,县丞张启林在官房自缢身亡。
:。:
………………………………
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会实践
偷窃官船香料事件在朝廷引发掀然大波,天子震怒,下旨令两浙路转运司和提刑司严查此案。
此案查了两个月才结束,根据调查结果,前任明州知事、前任鄞县知县、明州通判、明州港船舶使皆被追责。
张家家产近十万贯全部被没收充公,上缴朝廷,参与涉案的张氏叔伯六兄弟,除张启林已自尽外,其余五兄弟全部判处死刑,其家族五十四口老幼皆贬为贱籍,流放岭南。
朝廷的调查已经和范宁没有关系,他和同伴开始了一个月的游学生涯。
游学有两种,一种游学是异地跟班读书,属于学术交流范畴。
而另一种游学则是深入生活,调查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这有点像社会实践。
对于即将参加科举的学生而言,后一种游学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科举中有一道重要的题目,对策题。
对策题就是针对各种重大的政治事件或者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生活,学会独立思考。
这次吴县县学的游学,在异地交流学术只是一部分,更重要是学生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田埂地头了解民间疾苦。
房间里,范宁对八名同伴道:“解试的对策题一般都是贴近各州的特点,我看了一下历届平江府解试对策题,歌颂君王占了四成,有关农耕航运占三成,鼓励商业占两成,其他杂项占一成,我们四大首席教授的秘课,就是针对以上内容写文章。”
董坤举手问道:“师兄,我们这次游学的重点就是针对对策题吗?”
范宁点点头,“对策题在科举中占分四成,是科举的重中之重,我考虑我们九个人分为三组,分别深入鄞县各地去调查农耕、航运和商业,回吴县后,大家再分享调查的内容。”
范宁话音刚落,明仁立刻笑眯眯道:“商业那头我们包了,我们亲身体验,保证比别人都深刻。”
“不仅更深刻,而且范围更广,地域更大,内容更丰富。”明礼在补充他们的商业机会。
范宁狠狠瞪了他们兄弟一眼,又道:“大家自己商量,怎么一个组队,我们今天就开始。”
众人很快便达成了共识,范宁和明仁、明礼三人负责商业调查,苏亮、段瑜和陆有为负责航运方面调查,董坤、蔺弘和李大寿负责农民税赋方面调查。
吃罢午饭后,九人便分头行动了。
之所以没有让李大寿跟随明仁、明礼一组,范宁考虑到李大寿家本来就是大商人,他再调查商业的意义不大,倒不如让他沉下心去了解青苗法。
反正李大寿和董坤、蔺弘关系很好,有李大寿这个强壮大个子撑着,董坤和蔺弘两个官宦子弟下乡也不会受多大的苦。
范宁的调查也得到了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他虽然所有精力都放在清理张家财产上面,但他还是派出三名经验丰富的文吏陪他们去各地考察。
“在下姓何,小官人叫我何五就行了。”
陪同范宁这一组的文吏姓何,是一名书手,身材不高,体型偏瘦,穿一件皂色短衣,一看就是满脸精明,他曾是一名税官,对明州的商业非常熟悉。
明仁和明礼听说眼前这位向导居然做过税官,对他的态度立刻变得十分热情起来。
“我叫明仁,他是明礼,还望何官人对我们兄弟二人多多关照。”
何五对他们兄弟的相貌也很惊奇,居然长得一模一样,这倒是很少见。
他呵呵笑道:“两位小官人放心,照顾三位是我的份内之事,我会让三位满意的完成调查。”
明仁兄弟哪里满足于调查,做生意的基因已经深入他们骨髓,只要有利可图,他们绝不会放过。
明仁附耳对何五说了几句,何五愕然,“两位想买珍珠?”
“听说这里有个珍珠黑市,一般人找不到,找到也进不去,何大官人能不能帮个忙。”
珍珠黑市其实就是逃税的市场,珍珠属于首饰珠宝,税率比较高,一些商人便暗中交易,躲过税官,不仅珍珠便宜,而且品质很高,利润也大。
明仁兄弟早就调查过,一颗上好的珍珠拿到平江府珠宝铺去卖,利润是五成,如果拿到京城去卖,利润翻倍。
不过这里面税赋也很大,在明州要交一次税,在平江还要再交一次税,两成的利润就没了,他们要想多赚一点,就必须逃掉这两道税。
何五有点为难,他是本地人,又当过税官,当然知道黑市在哪里,也认识里面的人,只是被县君知道了怎么办?
他为难地向范宁望去。
范宁倒没有反对两个堂兄的想法,调查商业要深入进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操作,偷税本身就是商业中最精深的学问。
要写一篇高水平的对策文章,不深入进去,怎么办得到,范宁自己也想亲自体验一下。
至于安全问题,范宁略略侧头,用眼角余光向后扫了一眼,一个若有若无的黑影,就在他身后三十步外。
范宁便对何五笑道:“就烦请何官人带我们见识一下,县君那边,我会给他解释。”
何五见范宁表了态,便点点头,“好吧!我带你们去。”
......
明州的珍珠黑市和范宁想象的完全不同,没有什么市场,就是一户普通人家,家里储存了一批上好的珍珠,要有熟人介绍才能找到这里。
唯一特殊是要现银交易,为了这次交易,明仁和明礼各带了三百两银子,也就是六百两银子,上等的日本珍珠,大概能买一千颗左右。
在平江府可卖一千两银子,利润四百两银子。
如果是正常交易,他们这次买卖首先要在明州交一成的税,到平江府卖给首饰铺,再交一成的税,他们的利润就只剩下二百四十两银子了。
这还是暴利的珍珠生意,如果是普通的小商品,本身利润就很低,商税虽然只有三厘,也就是百分之三,但按照商品价值征税,一进一出,就是六厘的税。
利润最后只剩下几个点,由此可见,小商人的税金负担其实十分沉重。
一千颗珍珠放在两只小木箱子里,每颗珍珠用一小片布包着,何五带他们离开了珍珠黑市。
明仁和明礼并不担心怎么把两箱珍珠带回平江府,虽然沿途有五六处税卡,商船必须要出示已纳税证明才能免税放行。
而他们有县学开具的游学证明,税卡都不会为难他们,一路畅通无阻,关键就在从黑市抬着箱子回鄞县县学的路上,如果被巡查的税官遇到,临时抽查,那就有点麻烦。
而这个时候,何五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范宁一路跟随,也在一路思考,从古至今偷税都是存在的,发票的出现就是应对偷税的一种有效手段,
宋朝还没有发票出现,但已经有类似发票的单据了,比如纳税证明,这是证明货物已在某地纳税,沿途不必再重复征税的证明。
一般而言,货物在交割给买家后,已纳税证明就失去效力了。
那能不能把已纳税证明考虑作为发票使用,交给买家留存,作为合法进货的依据,这样就堵住很大一块漏洞。
像明仁明礼的这一千颗珍珠,他们拿不出已纳税证明,店铺私下收购,一旦被查到,店铺就会有被罚得倾家荡产的风险。
这样,店铺也不敢轻易接受这种来历不明的货物,偷税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一次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让范宁收获不小,如果将来科举对策题考到商税,他可有在发票上做做文章,或许真能写出一篇高水平的对策文。
………………………………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临行前敲打
鄞县的临江阁酒楼内,王安石置办一桌酒席给范宁和他们同伴践行。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的游学转眼结束了,范宁和他的同伴们明天就准备返回吴县。
事实上,鄞县县学只是成了他们吃饭睡觉之地,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鄞县的大街小巷、田角地头或者慈溪水两岸,了解民间疾苦,了解商人心愿,了解航运发展。
一个月的时间使每个人都变得又瘦又黑,但收获却很大。
王安石端起一酒杯笑道:“明天大家就要回去了,我祝愿大家在秋天的解试中都能获得好成绩,祝愿你们个个上榜,去京城我们再会,来!我们喝了此杯。”
众人纷纷举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众人坐下开怀畅饮,酒桌上渐渐热闹起来,范宁笑着问王安石道:“张家的案子,朝廷有说法了吗?”
王安石冷笑一声道:“据说天子震怒,责令提刑司严查此案,张家财产估计要全部没收,作为赃款上缴朝廷。”
范宁点点头,“这就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对朝廷的财物起了贪念,最终却害了自己,也算是自作自受。”
王安石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没有了张启林的掣肘,相信我的青苗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范宁却没有说话,王安石微微一怔,他感觉到范宁有话要说,连忙道:“贤弟想说什么,尽管直言!”
范宁苦笑一声道:“有些话我一直想对兄长说,但又怕打击兄长的积极性,所以这一个月我都隐忍不言,但如果我不说,这一趟恐怕我就白来了。”
王安石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放下酒杯对范宁道:“贤弟如果不说,才是我最大的遗憾。”
范宁缓缓道:“我认为兄长这次青苗法的试验其实并不成功!”
“为什么?”王安石愕然。
“所谓成功的试验首先要具备推广性,兄长认为鄞县实施的青苗法可以推广到天下各县吗?”
王安石默默无语,他明白范宁所指,为了青苗法的推行,自己和县丞张启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虽然自己侥幸获胜,但确实没有推广的价值,不能指望其他县县令都能像自己一样意志坚定,说不定县令本身就是反对者。
范宁又继续道:“青苗法的本质是抑制土地兼并,防止汉末、唐末的流民惨剧再度发生,但仅仅改由官府借钱给农民,取代高利贷,我觉得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农民为什么要借钱?为什么兄长不想法子让农民不借钱,我觉得这才是改革的根本,兄长实施青苗法,其实是走错了路。”
“那依贤弟之见呢?”
这时,酒桌上所有人都停住说话,注视着范宁。
范宁微微笑道:“据我所知,吴县和鄞县的佃租都是一样,每年的收成后佃农和主家三七开,然后由主家承担税赋,应该说对佃农的剥削比较厉害,但开封府却不是这样,开封府和佃农和主家是五五开,同样也是主家承担税赋,兄长想过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吗?”
“这里面的原因我倒听说过。”
旁边董坤举手笑道:“要不要我来献献丑?”
王安石连忙笑道:“董老弟来说!”
董坤挠挠头道:“有一次我父亲和大伯在酒桌上说起这件事,我父亲说是因为开封府各县的人都跑到京城去谋生赚钱,乡下无人种田,所以地主不得不压低佃租招募农民。”
王安石有点明白范宁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了,他笑了笑道:“京城是特殊情况,不能和各地相提并论。”
“我知道京城是特殊情况,但我的思路却没有错,兄长完全用不着去和豪门权贵争利。”
范宁索性放下酒杯,肃然对王安石道:“比如官府鼓励工坊做大,像东城的吴氏织布工坊,有织机三百张,如果工坊扩张到织机一千张,是不是需要招募更多的人做工挣钱?
再比如开发矿山,一座大矿山至少有几万人、十几万矿工在干活,连同他们的家人,这就解决了上百万人的生活。
再有各地官府手中也有大量土地,朝廷可以统一规定低佃租,这样能吸引很多佃农前来租种官田。
农民人数有限,一旦豪门大户没有人种田,他们只能跟着降低佃租,农民收入高了,自然就不会去借高利贷。”
王安石点点头笑道:“当初你说的分饼就是这个意思,与其争夺一块饼,不如把饼做大,大家都得利!”
“对!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兄长实施青苗法,是担心大宋流民四起,重现两汉、隋唐的惨剧,事实上,就算土地兼并再厉害,大宋也不会发生黄巾军、黄巢那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事件。”
王安石沉思片刻道:“愿闻其详!”
范宁微微笑道:“根本原因是现在大宋和隋唐、两汉的情况不一样了,两汉、隋唐时,江南没有开发,双季稻没有出现,商业受到打压抑制,蓄奴状况十分严重,军阀割据,农民如果不种地就无法生存,只能沦为流民。
大宋却完全不一样,大宋开发南方,鼓励商业、严禁蓄奴、抑制军阀,农民没有了收成,可以去城里当酒保、做伙计,可以去南方做佃农,至少还有一碗饭吃,不至于被逼造反。
如果手工作坊、矿山、造船、运输以及商业再继续繁荣发展,提高生产技术,再继续开发南方,大宋的三冗问题就能逐步得到解决,我觉得这才是改革之道,把饼做大,而不是你死我活地争夺一小块饼。”
这些话范宁已经憋了一个多月,虽然他帮助王安石战胜了县丞张启林,清除了阻碍青苗法的主要力量。
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推行青苗法的不可行,大宋每个县都有张启林,却并不是每个县都有王安石,甚至大宋只有一个王安石。
历史上,王安石改革最终失败,就是败在青苗法上,这就像烧制瓷器一样,工匠千辛万苦才烧成一件瓷器,但反对者轻轻一敲就碎了。
范宁觉得,王安石还是没有理解自己的思想,还是千方百计去分饼,并没有想到把饼做大。
所以他在临走之前,才找到这个机会再狠狠敲打王安石。
........
次日一早,范宁一行乘船离开了鄞县,王安石亲自来码头送行,大船渐渐远去,码头上的王安石也越来越小,最终看不见了。
船舱内,明仁、明礼二人在低声商议,怎么藏匿珍珠,躲避税卡检查。
其他人大多在看书,复习快丢了一个月的功课,六月份将有一次县考,相当于解试预考,如果考得太差,县里将不会推荐去考解试,这对每个学生的压力都很大。
范宁负手站在船窗望着渐渐消失的码头,思绪依然没有平息下来,王安石的拗不仅仅表现在他认准的事情绝不回头,而且还在于他不肯轻易改变自己的思路。
范宁微微有点后悔,早知道应该让惊牛案闹大,使王安石的青苗法改革失败,有了失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