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超级学霸-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不管怎么说,挡马板卸掉了骑兵的冲击力道,极大减轻了后面长枪兵的冲击压力。

    第一批一万辽军骑兵几乎全军覆灭,这次第二批辽军骑兵杀上来了,真正的厮杀了开始了。

    辽军在付出两千人伤亡的代价后,终于撞碎了挡马板,杀进了宋军长枪大阵中。

    这时辽军全面杀上,一左一右两支草原骑兵也向宋军的两翼杀去,他们明显杀机不浓烈,犹犹豫豫,没有那种势如破竹的气势。

    范宁看得清楚,喝令道:“左右翼突击敌军两翼,把他们杀退!”

    “杀啊——”

    种谔大吼一声,左右五万骑兵向敌军左右翼杀去,骑兵瞬间混战在一起,只激战了不到一炷香时间,左翼的烈山部率先支撑不住,他带领手下调头逃跑,紧接着右翼的乃蛮部也跟着迅速撤退了。

    达旦部甚至还没有和宋军交锋,它们也跟着撤退,三支草原骑兵没命地在旷野里奔逃,直向北方的草原逃去。

    宋军也并不追击草原三部,蓝色令旗挥动,五万宋军骑兵从两侧包围了敌军中军主力。

    耶律万山得到草原三部不敌而退的消息,气得他破口大骂,这哪里是不敌而退,分明是临阵脱逃,而且是约好的临战脱逃,否则达旦部就不会连敌军都没有碰上,就调头逃跑。

    草原三部的临阵脱逃,顿时使整个战局失衡,范宁抓住机会,下令十五万大军全部压上,十五万大军将四万敌军团团包围,形成一个巨大的铁桶阵。

    四万辽军伤亡惨重,却没有一点扭转战局的机会,眼看军队越来越少,宋军却越战越勇,西军十分骁勇善战,骑兵也从外围向里面的辽军放箭,短短一个时辰,四万被包围的军队已伤亡过半。

    副将耶律罕大喊道:“大帅,我们已经必败无疑,下令突围吧!”

    耶律万山也知道败局已定,他大喊道:“全军向北突围!”

    剩下的一万八千士兵奋力突围,但宋军的长枪阵韧劲强大,他们根本就突围不出去,伤亡继续加大。

    副将耶律罕被一阵乱箭射中,翻身落马,被数千匹战马踩踏如泥。

    耶律万山浑身浴血,但他终于发现了一个机会,东北角的宋军稍显薄弱,好像配合衔接不上。

    “跟我杀!突围出去。”

    他率领主力大军强攻东北角,不顾一切地要突围出去。

    到了中午时分,耶律万山率领数千骑兵终于从东北角杀开一条血路,冲了出去,却遭到两万宋军骑兵的阻杀,耶律万山见无法向北突围,只得调头向西突围。

    最终只有数百人突出了宋军的包围圈,耶律万山惶惶如丧家之犬,不敢回大同城,而是向西北草原方向逃去。

    激战了近四个时辰的大战在下午终于结束,八万辽兵除了草原三部逃走外,其余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只逃走了数百人。

    辽军阵亡超过四万人,投降八千余人,而宋军也付出六千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傍晚时分,范宁率领八万大军兵临大同府城下,五千守军已经逃走,城门大开,大同知府刘智率领大同官员出城投降。


………………………………

第七百二十五章 从容部署

    宋军举行了简单的入城式,八万大军随即入城。

    大同城看起来要比幽州城小得多,人口约二十万,房舍密集,在此之前,城内的契丹权贵大户都已逃去了上京,使很多豪宅大院都大门紧闭。

    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店铺也关了,所有城内的百姓都很紧张,不知宋军进城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命运?

    范宁马鞭一指两边民宅,问刘智道:“丑话我要说到前面,宋军进城自有一套规矩,城内所有民众都要在城外集中,宋军要进行搜城,确认没有潜伏的辽军后,大家才能正常回家,另外,城内所有的兵器军队都要没收,让家家户户把兵器放在院子里,请刘知府挨家挨户通知吧!”

    刘智犹豫一下,“一定要这样做吗?”

    “这是规定,幽州城我们就是这样做得,宋军不会趁机抢掠民财,如果不放心,金银细软可以随身携带。”

    万般无奈,刘智只得匆匆赶去安排百姓出城,范宁则带着军队来到了官仓。

    刘奎已经先一步来到仓库,正带人清点仓库物资。

    “如何?仓库内的物资丰富吗?”范宁笑问道。

    刘奎连忙行礼,“启禀相公,帐上显示还有粮食十五万石,草料二十万担,虽然还没有实际清点,但估计差不多,兵甲和各种物资还算是丰富,但比较陈旧,都是旧货。”

    “金银钱财呢?”范宁继续问道。

    “帐上显示白银有五万两,黄金一万两,钱十万贯,但仓库里却没有看到,仓库小吏说被契丹人撤离时全部拿走了,基本可信。”

    “你为什么说基本可信?”

    范宁眼中可揉不得沙子,他不想听结论,而是要刘奎拿出依据来,凭什么说钱财是被契丹军拿走,而不是掌管仓库的官员私吞了?

    “启禀相公,进城前,一支斥候骑兵抓到了几名落单的契丹士兵,在他们身上搜到了三千两官银,他们证实,身上的银子是从官库中所拿。”

    范宁眉头一皱,“契丹士兵不跟大队撤走,为什么落单?”

    “为了钱,撤退的辽军一时拿不了那么钱财,便将铜钱和部分白银埋藏在城外,这几名士兵就是参与挖坑埋藏之人,他们被钱财蒙了心,便擅自脱离队伍,回来挖钱。”

    范宁顿时有了兴趣了,“埋藏的钱财在哪里?找到没有?”

    “已经去找了,据交代,埋藏的白银已经被他们挖出来,只有三千两,剩下的都是铜钱,很可能十万贯铜钱都在。”

    范宁心中迅速估算,十万贯铜钱就是六十万斤重,五千撤退士兵要带兵器盔甲,又要带足够的干粮,还要携带黄金白银,更害怕被宋军追杀,轻兵逃亡是必然的,十万贯铜钱这样的负担,他们确实不愿承担。

    想到这,范宁点点头道:“你们继续清盘库房,务必要做到账实相符。”

    ………。。

    此时,大同城内已经沸腾起来,百余衙役挨家挨户敲门,在街上大喊,要求百姓去城外集中,他们哄骗百姓,城内藏有辽军,可能要爆发内战。

    数十万百姓纷纷离家出城,背着包裹,包裹里是他们的金银细软,铜钱太重,带不了,都纷纷藏起来,有的挖地窖埋上,有的装进坛子里沉入井中。

    大街上,一群群百姓拖家带口,步履蹒跚地向城外走去,一队队士兵在旁边维持秩序,有的士兵还帮助体弱者拿行李。

    这种全体百姓离城的规矩是范宁制定出来,在朝廷内的遭到很多大臣反对,很多大臣认为这是劳民之举,会让辽国百姓反感宋军,但范宁却坚持要这样做。

    他认为这是一种洗礼,必须让辽国百姓都意识到,他们已经不再是辽国子民,而是大宋臣民,而驱逐百姓离城进行重新登记就是一种仪式,让他们从内心意识到,他们已经和过去的生活告别。

    一个下午的时间,二十余万百姓全部出城,南城外一片旷野里,人山人海的百姓们瑟瑟站立,每个人心中忐忑而害怕,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是什么?

    城内宋军开始挨家挨户搜查,寻找可能藏匿在城内的辽军士兵,到了三更时分,搜查全部完成,一共搜到藏在城内的辽军士兵一百四十余人,他们大多藏在寺院或者大户人家府中,被宋军搜查出来。

    与此同时,城外摆出了长长一排桌子,四周灯火通明,照如白昼。

    二十多万民众排成三十队,开始一家一家的登记,登记完一户,回城一户。

    这时,有一队骑兵飞奔而来,高声喊道:“枢密使有令,老弱妇孺可以先回城,每户留一人登记即可。”

    消息传出,顿时欢声如雷,一群群老弱妇孺离开队伍,抱着年幼的孩子,扶住年迈的老人,向城内蹒跚走去。

    ………。。

    夺取大同城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各家报纸都头版头条刊登这条喜讯,虽然收复云州的消息令人欢欣鼓舞,但比起收复幽州时京城满城沸腾的盛况,收复云州还是显得平淡很多。

    这或许是连续不断地喜讯大捷让大家都有点麻木了,也或许是云州远远没有幽州的影响大,

    这天上午,富弼、文彦博和王安石三人被召到御书房。

    赵顼请三人坐下,又让人上了茶,笑眯眯道:“大同城大捷令人鼓舞,三位相公有没有什么想法?”

    富弼微微笑道:“微臣第一个想法就是,几十万贯的本钱没有白投,终于有了收益。”

    文彦博也呵呵一笑,“幽云十六州终于收复齐了,这是可喜可贺的大事,陛下应该昭告天下,与天下万民同庆。”

    “王相公的想法呢?”赵顼的目光又转向王安石。

    王安石沉吟一下道:“陛下是想问要不要继续扩大战果,开始攻打辽国吧!”

    赵顼点点头,“王相公知朕也!”

    富弼和文彦博对望一眼,天子果然有点头脑发热了。

    富弼劝道:“陛下,目前我们和辽国的战争都是收复失地,尤其大同府之战,辽国并没有死守大同府的决心,派驻大同府的军队并不是它们的主力,如果现在直接攻打辽国,微臣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准备也不够充分。”

    文彦博也劝道:“陛下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如果要攻打辽国,说实话,微臣也赞成,但关键是怎么打,辽国国土上万里,我们要从哪个方向入手?微臣认为要攻辽国,应该先攻东京辽阳府。

    但东京辽阳府是辽国的本土之地,是它们财富的来源,如果夺取东京辽阳府,辽国便大势已去,相信耶律洪基也明白这一点,从他当初宁可放弃幽州也要保辽阳府,就能明白辽国要保东京辽阳府的决心。

    陛下,攻打东京辽阳府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战,必须冷静,充分准备,可以说,准备得越充分,我们获胜的可能性会更大。”

    王安石虽然和富弼向来不合,但在攻打东京辽阳府上,他的想法基本上和富弼、文彦博一致,他笑了笑道:“宋辽之战说到底是国力之战,臣闻耶律洪基为了保证军费,不惜在辽国内部四处抄掠,但这种内部压榨是无法持久,臣认为,准备半年以后在发动进攻,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赵顼沉吟片刻道:“让朕再考虑一下吧!”

    赵顼便暂时放下此事,又对三人道:“还有一事,就是怎么表彰这次攻下大同府的将士,朕有点为难,大家都谈一谈吧!”


………………………………

第七百二十六章 功高震主

    富弼和文彦博走了,王安石却留了下来。

    赵顼负手站在窗前良久,眉头轻皱道:“上一次范相公收复幽州,朕对他几乎没有任何封升,只是赐了一点财物,这次他夺取大同府,朕该怎么办?”

    王安石躬身道:“上次微臣就劝陛下,攻打大同府应该换帅,让韩相公或者吕相公出征都可以,范相公这几年一直在带兵打仗,也很辛苦,该他让好好休息,和家人多团聚。”

    赵顼眼中闪过一丝不满,冷冷道:“王相公,你以后有什么谏言就明说,不要再说这些虚言,会误导朕,你明白吗?”

    王安石额头上见汗,连忙道:“微臣知错,其实微臣是有点担心的。”

    “说,担心什么?”

    王安石看了看两边宦官,赵顼喝令道:“你们都退下!”

    几名服侍宦官都退了下去,御书房只剩下王安石和赵顼二人。

    王安石这才低声道:“陛下,范相公执掌军权太久了,虽然他是文官,但他毕竟是相国,悬殊的地位会让诸将对他有一种仰望,尤其一半以上的都统制都是他一手提拔,这几年,他连续灭西夏,收复幽州,夺取云州,实现了大宋百年未有的丰功伟绩,微臣之前专门派人去军中调查,在底层军人心中,范相公简直就如神一般的存在,微臣很担心,久而久之,在将领心中,他的重要性会超过陛下。”

    “所以你去年建议朕御驾亲征幽州?”

    “正是!”

    赵顼负手久久注视着窗外,良久,赵顼冷冷道:“你觉得他会有不臣之心?”

    “陛下,有的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比如海外分封就是范相公一手促成,他自己的家族在北岛也购买了土地,虽然名义上他们依然承认自己是大宋臣民,但实际上他们却完全自治,这和东周分封诸国有什么区别,所以臣一直反对这种海外分封制,只是支持海外分封的权势太强大,没有臣插嘴的余地。”

    停一下,王安石见赵顼没有说话,便索性直接挑明了。

    “陛下,微臣的意思是说,如果他没有自立之心,他何必搞海外分封制?”

    赵顼浑身一震,目光变得狐疑起来,他沉思片刻道:“海外分封制式朝廷反复讨论过,大家都一致认为他们虽然在海岛内有自治权,但并不在大宋的本土范围内,他们在海岛内怎么折腾,只要不出海岛,对大宋就不会有威胁,这就相当于封权臣们一个庄园,他们也有庄丁,也在庄园内一言九鼎,但只要不称孤道寡,只要不勾结敌国,朝廷都能容忍,所以朕也同意了海外分封制,王相公是不是把问题想得太严重了?”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一步,王安石随性也豁出去,他躬身道:“陛下,微臣现在并不是攻击海外分封制,虽然微臣不赞成这种分封制,但朝廷已经通过,陛下也已批准,也实施了多年,在没有出大乱子之前,微臣也不打算再推翻这个决定。

    微臣只是说范相公积极主导海外分封,自身也获得了巨大利益,微臣的意思是说,从海外分封制可以看出范相公有自立之心,说得严重一点,他就是有不臣之心,现在他手握军权,在军中威望极高,他的不臣之心会不会随之膨胀?不再满足于海外分封?”

    “他应该不至于吧!”

    “陛下,微臣也不敢说范相公会拥兵造反,但让一个有不臣之心的掌握军权,这绝非明智之举,就像陛下所担心的,他现在已经封无可封,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出于审慎考虑,微臣也不建议再让他继续统领大军了,这对陛下和他都有好处。”

    良久,赵顼长长叹了口气,“或许你说得对,让他脱离军权,对朕和他都是一种解脱。”

    负手走了几步,赵顼又问道:“那朕该怎么对他说?”

    “陛下不是已经给了他银盒了吗?微臣相信他能看懂陛下的暗示。”

    。。。。。。。。。。

    大同战役后,范宁令杨文广率三万军镇守大同府和应州,又任命刘奎为大同战时知府,他则率领十余万大军返回了幽州。

    五天后,范宁返回了京城。

    入夜,范宁在书房里取出了银盒子,盒子已经被彻底割开,包在一方绸缎里,天子的那份密旨就静静躺在盒子中。

    范宁其实已经隐隐猜到了天子赵顼给自己密旨的意思,这份密旨是一种暗示,暗示自己可以结束了。

    这种暗示并不是来自于密旨的内容本身,范宁也相信赵顼是真心愿意给北岛十万户移民,作为对自己有功于大宋的奖励。

    关键是这份密旨到来的时机不对,十万户的移民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在灭西夏后,天子已经连续给了北岛两万移民,作为对灭西夏和收复幽州的奖励。

    但十万户移民的奖励应该是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