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事,朕想要的是岁币,没有岁币,朕的军费谁来负担?那么多佛寺,朕怎么奉养?”
耶律乙辛眼珠一转,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陛下,微臣很了解张孝杰的能力,如果连他也没办法让宋朝退让,那么宋朝不肯付岁币是必然了,如果谈判拿不到岁币,那就只能从战场上拿回来。”
耶律洪基不得不承认耶律乙辛说得对,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也不能指望谈判桌上能拿到。
他犹豫片刻道:“但军队需要修整,一些造反者需要镇压下去,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开战。”
“陛下!就算两年后击败宋军,也要让他们连本带利,把今天欠的岁币也一并付清,我们不急这一时。”
耶律洪基负手走了几步,又对耶律乙辛道:“你是相国,你应该很清楚现在朝廷的财政情况,如果没有了岁币,朕担心财政会出大问题。”
耶律乙辛抓住这个机会道:“陛下知道臣为何要晚两天才赶到南京道?”
耶律洪基一怔,不解地望着耶律乙辛。
耶律乙辛道:“有日本商人找到微臣,用十万贯钱买走了辽阳府库存的五十万斤生铁,这是我们当初和日本国签订的协议,有了这十万贯钱,陛下的东京行宫才能继续修建下去。”
耶律洪基眉头一皱,“日本国买走了生铁,那我们军队怎么备战?”
“陛下,辽阳府南面有巨大的铁矿,日本买走了生铁,我们就扩大开采冶炼,增加一倍矿工,二十万汉人矿工昼夜不停开采,我们的生铁就会源源不断出来,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也能大量供应日本国,使日本国有了对抗鲲州宋军的能力。”
“如果把汉人都弄去开矿,会不会。。。。。。”
“陛下,汉人打仗确实不行,但他们好管理,服从性高,用他们来采矿和冶炼,微臣觉得很合适。”
耶律洪基并没有把汉人的死活太放在心上,他点点头,“这件事就交给相国去做,另外,朕想和日本国扩大贸易,看看能否从他们那里搞到战船,下次请日本使者务必来一趟上京。”
“微臣遵旨!”
耶律洪基负手走了两步,随即道:“给张孝杰传信,同意签署停战协议,同意宋朝的建议,期限就定为三年。”
提出停战三年虽然是宋朝一方提出的建议,但耶律洪基也接受了,他考虑用三年时间准备,辽军也该拥有一支水军,铁火雷也能大规模造出来。
………………………………
第六百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
下午,一辆马车缓缓停在东京著名的朱骷髅茶馆前,张孝杰从马车里下来,对十几名护卫士兵道:“就在这里等我!”
他带着两名贴身心腹进了茶馆,一名茶姬将他领带白玉堂,他对两名心腹道:“你们不用进去了,在这里等候,不准其他来打扰。”
“遵令!”
两名体格健壮的心腹一左一右在房门前一站,叉手而立。
张孝杰走进了茶堂,这是套间,外面有茶童在煎水,一名美貌的茶姬在里屋点茶,在桌前赫然就坐的,正是大宋参知政事范宁。
“让小范相公久等了。”
范宁微微一笑,摆手道:“张相国请坐!”
张孝杰坐下,这时茶姬已点好一盏茶,白沫饱满而不溢出,点得十分完美。
“这是京挺茶,大宋排名第三,仅次于龙凤茶,张相国在上京也应该能喝到吧!”
张孝杰苦笑道:“京挺茶是有的,但辽国是用煮茶,里面再放些盐、葱姜,最后全部喝掉,用来解牛羊肉之腻,没有这么高雅的点茶。”
“辽国文人之间也没有吗”
“有煎茶,但没有点茶。”
张孝杰端起茶盏闻了闻,香气扑鼻,他由衷赞道:“茶好,点得也好。”
茶姬羞涩一笑,把另一盏茶端了范宁,范宁又笑道:“再煎一壶茶,然后就没有你们的事了。”
茶姬点点头,下去煎茶去了。
范宁笑问道:“谈判结束,张相公打算什么时候回去”
“按照计划大概明天就回去,哎!这次本想去密州看看,恐怕没机会了。”
“张相公祖籍是密州吗”
张孝杰点点头,“我曾祖父六十年前来到幽州,他去世后,家人想办法把他的骨殖葬回了密州家乡,我祖父和父亲都葬在幽州,他们一直希望我能回密州给曾祖父扫墓祭祀,只能下次了。”
范宁笑了笑道:“相信还会有机会,比如下次谈判,就可以安排在密州,这样张相公就能如愿了。”
“如果是那样,我真的感激不尽。”
这时,茶姬送上一壶茶,然后和茶童都退下去了。
范宁亲自给张孝杰斟满茶,淡淡问道:“我岳父说,张相公找我有私事,会是什么事”
张孝杰沉吟一下道:“如果我想在海外买一座岛,你觉得可能吗”
范宁一怔,他们千方百计诱引耶律乙辛在外海买岛,没想到张孝杰居然主动提出来,让范宁有点惊愕。
“张相公,这话怎么说”
张孝杰叹了口气,“你们还没有看出来吗副使耶律平辉其实是负责监视我的,就因为我是汉人,耶律洪基骨子里并不信任我,虽然贵为副相,那只是耶律洪基需要我而已,但我在朝中的地位,却还不如低我两级的契丹官员。”
范宁有点明白了,“狡兔三窟,张相公想在海外购岛,其实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张孝杰点点头,“我得罪了太子耶律浚和皇后萧观音,一旦太子登基,他必不容我,恐怕我的家族都会惨遭屠戮,与其到时走投无路,还不如趁现在先留条后路,这件事我之所以不敢对其他人说起,就怕人多嘴杂,泄露了机密,目前只有你我知晓,如果不行,那我就告辞,如果可行,那我们再具体谈一谈。”
范宁沉思片刻道:“大宋掌握海外岛屿数万座,送给张相公一座沃野百里的无人岛其实也无妨,不过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最后张相公能留一个信物给我,然后我派人去上京找令郎联系。”
张孝杰听说是送给自己一座岛,他心中大喜,连忙从腰间取下一枚玉佩,放在桌上推给范宁,“这是我家传玉佩,小范相公可派心腹持它找我在辽国太学读书的次子张周联系,别人就不用找了,此事还要烦请小范相公保密。”
范宁点点头,“这件事我会向天子汇报,然后我们单线联系,不会有其他人知晓。”
张孝杰起身道:“在外面时间太长,会让耶律平辉怀疑,我先告辞了,这件事就拜托小范相公。”
“放心吧!我会尽快安排岛屿。”
。。。。。。。。。
从茶馆里出来,范宁便直接来到了皇宫,在紫微殿外求见天子。
片刻,一名宦官将他领进御书房,赵顼放下笔,笑眯眯道:“今天怎么想到来见朕”
“陛下,今天有件很意外的事情。”
范宁便将张孝杰想在海外买岛,给自己安排后路的事情告诉了赵顼。
赵顼很惊奇,大宋开拓海外居然引来这么多人的目光,连辽国大臣也在关注,他想了想道:“相公觉得我们该怎么应对”
“陛下,微臣这些天一直在考虑耶律乙辛之事,他对海外岛屿也颇为动心,卑职最初考虑把耽州给他,但耽州要作为平岛的后勤基地,微臣便考虑从小琉球群岛中拿一座岛给他,张孝杰也是一样,可以从小琉球群岛中拨一座岛给他,前提是他要为我们效力。”
赵顼点点头,他明白范宁的策略,需要从内部来瓦解辽国,尽可能在辽国心脏打下钉子,所以才利用了耶律乙辛的贪婪,又要利用张孝杰想给自己找后路,这两人若能充分利用,确实会给辽国带去巨大的损失,这件事赵顼并不反对。
赵顼便笑道:“这件事朕就交给相公,你可以全权处置,不必再禀报朕,耶律乙辛的事情也一样。”
“多谢陛下信任!”
赵顼又取出一份草案递给范宁,“这是王相公提出了两个变法方案,一个是改革官学,一个是减少冗官,烦请范相公看一看。”
范宁接过报告坐下细看,改革官学是王安石想借建立工学院这个契机,重新对官学体系进行改革。
基本上和历史上的方案一样,重视官学培养,扩大太学生人数,建立外院,减少科举取士,名义上好像是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实际上是有很深的政治意图。
大宋科举名义上是给贫寒子弟一个上升机会,但实际上,每次科举考上进士,基本上都是名门子弟,而且一个家族子弟一连串地考上,科举上是公平的,但在教育资源上却不公平,名门子弟占据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子弟当然要比寒门子弟占很大的优势。
王安石便想在教育资源上进行改革,加强扩大官学,太学生毕业后进入官场,逐渐缩减科举取士人数。
历史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是教育改革上,王安石遭遇到了最大的名声危机,所有学生使用的儒家经典,都必须采用他的注释,实际上是夺取了儒家思想的解释权,把自己提拔到和董仲舒、朱熹等人并列的位子。
正是这件事使他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抨击,试想大宋的文人怎么能允许王安石独占儒家的解释权,王安石的名声由此被败坏,没过几年便郁郁而终。
王安石在草案中还没有提到教科书的问题,范宁没有急于表态,他又看第二份裁减冗官的草案。
目前大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冗兵解决得最好,有大量资源安置退役士兵,裁减厢军,推广民兵法,置换劳役法。
冗费也解决得不错,除了盐铁被官府牢牢控制外,酒、糖、茶、香料、采矿都渐渐放开,但也不是完全放开,而是将从前官府和少部分商人获利的模式,改成了官府和大多数商人获利的模式,实际上官府的利益并没有减少,而是少部分人的利益被摊薄了。
问题最大的还是冗官,大宋的官员实在太多,权贵子弟要照顾,高官子女要给门荫,太学毕业生要安置,皇族子弟的爵位,更不用说每三年一次的六七百名进士。
大宋财政,除了军费外,第二大头就是官员们的各种俸禄福利,偏偏大宋官员的工资很高,多年来。使朝廷一直不堪重负,只是最近十几年,随着海外财源的扩大,加上这两年大力裁减军队,朝廷财政才开始宽裕一点。
范宁拿着两份草案,沉吟片刻问道:“太后有看过这两份草案吗”
………………………………
第六百三十五章 变法之灯
范宁记得很清楚,王安石的青苗法和保甲法触怒了曹太后,曹太后已经在考虑罢免王安石的相位。
赵顼点点头,“朕昨天已经拿给皇祖母看过,她同意扩大加强官学的方案,至于裁减冗官,皇祖母让朕多听听大臣的意见,尤其听一听范相公的意见。”
“听我的意见?”
范宁苦笑一声,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吗?
但天子在等着自己表态呢!范宁想了想道:“说实话,微臣一向不赞成王相公烈火猛油似的变法手段,一刀切下去,也不管会引发什么后果,他方案微臣持保留意见。”
“那范相公有没有自己的方案呢?”赵顼又连忙问道。
“微臣曾经考虑过,可能还不成熟。”
“相公不妨说说看,让朕也开拓一下思路。”
范宁沉思良久道:“王相公的报告分成三部分,微臣就针对他的方案来说说自己的思路。”
“范相公请说,朕洗耳恭听。”
“首先王相公提出扩大官学,将大量进士闲置官送去州县官学教书,这个我不太赞成,州县官学一向是太学毕业生的领地,这实际上是扩大矛盾,进士们不愿意,太学生也不高兴,其实微臣从保甲法中得到一个启示,朝廷可以在各乡镇设镇长或者乡长,然后规矩,所有县官必须从乡镇中提拔,不经乡镇,不得进县衙。”
赵顼不解,“之前范相公指出保衙事件的弊端,现在又怎么支持乡镇官?”
“陛下,这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保衙是私自封授的官,而乡镇长是朝廷或者州衙任命的官员,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的管理延伸到了乡镇,现在各乡镇都有耆长,而大小纠纷都是由乡绅来管,脱离了朝廷控制,加一层镇长和乡长后,就由乡镇长来管,乡绅协助。”
范宁这个想法确实大开脑洞,让赵顼一时没有适应过来,他提拔迅速把范宁这个思路记下,又笑道:“朕需要好好考虑,范相公请继续说。”
“王相公提到的第二点便是裁减撤销虚官,这里面包括节度使、防御使、刺史、太守、团练使、别驾等等,还包括各种虚官府衙的开支,这是裁减冗官的大头,一刀下去,朝廷的俸禄开支至少减少四成,王相公的方向我同意,但手段我不同意,一刀切下去太简单粗暴,微臣很清楚,这些虚官未必稀罕这点俸禄,但他们要的是荣誉,我们要想个折中的办法,剥去俸禄开支,但要保留他们的荣誉。”
范宁走几步道:“陛下,可以在爵位上进行改革,恢复唐爵,在王以下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每等爵位给他们封地,但这个封地是海外的土地,比如从南大陆、中大陆中的土地,在撤销虚官的同时,给了爵位,而且爵位可以世袭,然后再以海外土地给他们补偿,这样抵制的声音就会小得多。”
赵顼连忙提笔记下范宁的思路,他暗暗感叹,虽然范宁比王安石年轻,但手段之圆熟老辣,却远超王安石,王安石的书生意气还是太重了一点。
“范相公请继续!”
范宁又不慌不忙道:“王相公第三点是恢复三省六部制,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不是简单的合并一下就可以,关键是利益怎么调和,如果利益无法调和,那么最后只会越改机构越庞大。”
“那该怎么做?”
“办法也简单,陛下把调子定下来,一定要改,然后进行公开讨论,包括在报纸上的公开讨论,讨论上几个月,微臣想,方案就应该渐渐明朗化了,大家都有了共识,然后改革的阻力基本上就没有了。”
赵顼叹息一声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朕觉得应该由范相公来推行各种变法才对,王相公得罪人太多,很多人反对,其实都是反对他的人,而不是反对事情,最后总是弄得一团糟。”
范宁微微笑道:“陛下,大臣们都很清楚现在的弊端,也都愿意看见大宋走向强盛,关键还是利益,臣从不赞成什么改革派、保守派的说法,那样只会撕裂大宋,使朝廷陷入严重内耗,应该让大家一起参与变法,允许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利益损失要给予补偿,利益获得则要付出代价。
就像军队变法,如果不是陛下在海外利益上给了军方高层足够的补偿,怎么会推行得这么顺利?百姓们获得了免除劳役的利益,那他们就要负担起民兵训练的责任,这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赵顼点点头,“范相公给朕点燃了一盏明灯,朕知道下面该怎么走了。”
范宁又肃然道:“下面微臣要和陛下谈一谈西夏备战的事情,微臣需要足够的征兵权和调兵权。”
。。。。。。。。。。。。
备战西夏一直是大宋机密,只有最高决策层才知道,范宁依旧出任河北宣抚使、讨辽使,他开始下令将河北囤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