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心中也焦急,他十分为难道:“如果使君还在职就没有问题了,卑职的职权只能调动一千人以下的军队,超过一千人要向枢密院申请,超过三千要向天子申请,超过一万则要太后批准。”
“那若有紧急情况怎么办”范宁有些恼火问道。
“其实也快的,通过鸽信,快则四天,最慢六天就有回信了,我们要用兵一般都会提前安排。”
范宁无奈,只得用经略府的鸽信系统给太后和天子各发了一份紧急快信,请求他们同意立刻向鲲州增派援军,并要求他们把驻扎在扬州的长江水军授权给自己。
范宁返回了家中,随即把家人召集起来,对他们道:“临时有变故,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和苏亮家人一起走,我们今晚就把行李送上船。”
“爹爹,我们还会回来吗”真儿上前问道。
范宁摸摸女儿的头,对她道:“以后有机会会回来的,我们山上种满了各种坚果,你的动物都会有吃的,我再安排人照顾,你就不用担心了。”
真儿已经九岁了,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担心,她懂事了很多,点点头道:“爹爹,我不担心!”
“那就好,和娘去收拾东西,晚上早点睡,我们明天天不亮就要出发了。”
众人都各自回房收拾,不光是家人,还有跟随他们北上回家的家仆和女护卫,加起来有一百余人,加上苏亮一家和他的二十几名家仆,至少有一百五十人,但对于三万石的蒸汽机船而言,这点人是小意思,他们的蒸汽机船至少可以运载一千五百人。
众人连夜将行李送上大船,次日天不亮,苏亮带着家人赶来汇合,他们分乘三艘三千石的客船去河口换船,范宁家人们念念不舍地告别了生活近五年的紫川宅,船只,向河口驶去。
不多时,三艘大船抵达河口,被命名为干将号的三万石蒸汽机船已经等候多时。
众人上了大船,在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中,三万石的蒸汽大船了,离开泉州港,向北方疾驶而去。
。。。。。。。。。
大船速度很快,四天后便抵达了扬州,清晨,干将号的庞大身躯停泊在朱家的一号码头上,朱孝霖匆匆上前来见他。
范宁对朱孝霖道:“家人要换船北上京城,人和行李都比较多,可能需要二叔安排三艘三千石客船,看看是否方便。”
朱孝霖点点头,“我已经安排,你不用担心,三千石的客船有好几艘。”
“可是用蒸汽机”范宁又问道。
朱孝霖歉然地摇摇头,“你三祖父提供的蒸汽机不是很多,都安装在万石大船上,之前那艘进京的蒸汽机船也拆除了,目前的三千石客船都是要靠拉纤的船只。
“那万石蒸汽机船已经出发了吗”范宁急问道。
“暂时还没有,准备凑足十艘后一起送去干将岛,最后一艘还没有安装完成。”
范宁顿时大喜,“先不急去干将岛,我要征用去渤海。”
这时,一名将领飞奔跑来,向范宁躬身施礼道:“长江水军统治韩望参军范使君!”
范宁现在虽然已经卸任海外经略使之职,但朝廷的官职还在,他依旧是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另外还挂着一个御史大夫头衔。
“韩将军接到朝廷命令了”
“卑职已接到天子手令和虎符,八千长江水军任由使君指挥!”
说完,他将虎符交给了范宁,范宁没想到虎符这么快就送到扬州,那泉州的调兵命令也该送到了,这个结果着实令他高兴,他接过虎符问道:“扬州驻军有多少”
“启禀使君,扬州驻军有五千,京口驻军一千,江夏驻军一千,长沙驻军一千。”
江夏和长沙驻军过来已经来不及了,范宁对他道:“你立刻把京口的驻军调到扬州,今天就要在扬州集结,我们乘坐蒸汽船北上。”
“遵令!”
韩望行一礼,便匆匆去了。
范宁又对朱孝霖道:“把蒸汽机船队都调来扬州吧!”
朱孝霖点点头,安排人去调船,他自己则去安排了四艘三千石客船,又安排人搬运行李箱,他对范宁的公事兴趣不大,但安排范宁家人北上却很尽心,谁让朱佩是他的亲侄女呢
范宁上前对朱佩道:“我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我要调头北上,看看能否歼灭辽国的水军。”
范宁见妻子脸色一变,又连忙解释道:“你不用担心,我估计他们并没有水军,还在船场建造。”
朱佩叹了口气,“我知道现在说什么,夫君也不会改变主意,那就希望夫君保重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范宁心中歉然,只得点点头道:“你们放心回京吧!”
范宁又和家人一一告别,目送四艘三千石的客船北上远去,他这才带着几名随从骑马前往军营。
范宁刚到军营,主将韩望便跑上来道:“圣旨到了,请使君接旨!”
范宁翻身下马,来到大帐,只见香案已经摆好,一名身材瘦高的宣旨官员在大帐内等候。
官员见范宁进来,便高声道:“太后懿旨在此,范宁接旨!”
范宁上前在香案前跪下,“臣范宁恭迎太后旨意!”
官员展开圣旨高声道:“海外经略使范宁,任海外经略使已近五年,勤勤恳恳,舍家为国,不计荣辱,开拓海外疆土功高居伟,为朝廷官员之楷模,本宫认为应予嘉奖,特升为正二品特进,封太尉,参知政事,出任枢密院同知,钦此!”
范宁自己也有点震惊了,封正二品他不觉得奇怪,毕竟自己出任正三品紫金光禄大夫已经五年了,一直没有升迁。
封太尉也不稀奇,宋朝的太尉一大堆,光他知道就有七八个太尉,像曹琮、高遵甫、潘晋都是太尉,狄青、种谔也是太尉,在大宋,稍微有点资历,有点后台背景的军职,封太尉的可能性都很大。
但范宁却没有想到,曹太后居然封自己参知政事,去年韩绛还告诉自己,知政堂认为自己资历还不够,没想到自己出人意料地升为参知政事了,这里面必然是有自己和曹家联姻的因素,曹太后没有完全还政于天子,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她需要有人替她说话,把自己安插进知政堂,也是想拿到支持她的一票。
知政堂韩琦罢相去职,富弼和文彦博晋升为左右相,那文彦博的参知政事就空出来了,一直没有补上,就在等着自己呢!
范宁心中暗暗叹口气,这个时候,他还真不想出任副相,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啊!
他只得硬着头皮道:“微臣谢太后圣恩!”
宣旨官员又取出一份手谕递给范宁,“这是天子手谕,小范相公就请自己看吧!我就不宣读了。”
这一次‘小范相公’的称呼还真坐实了,范宁接过手谕,是天子赵顼任命他为临时水军大都督,率军摧毁辽国的海上军事能力。
………………………………
第五百九十一章 狭路相逢
范宁看完了手谕,又问宣旨官道:“官家说,给我送来一些特制的火器,在哪里?”
“就在码头上,由士兵看管着,范相公随时可以去查看。”
范宁随即跟随宣旨官员赶往码头,果然在码头上,他看到了两艘由五十名士兵看守的货船,宣旨官员将货船交给范宁,他带着士兵离开了扬州。
一艘货船内装满了烈性火油,这是宋军炼制过的火油,去掉了很多黏稠的杂质,用在猛油火柜上,燃烧效果极好。
而另外一艘货船上却装满了大木箱。
“见鬼,这木箱至少有五六十斤重。”
朱龙吃力从货舱里将一只大木箱抬了出来,“使君,这会是什么?”
虽然天子的手谕上没有明说,但范宁也能猜到这是什么?
“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就是我们大败三佛齐的秘密武器。”
“难道是铁火炮?”
“应该是!”
范宁用撬棍撬开了一块木板,一只黑漆漆的铁火炮便出现在他们面前,外形俨如一只大南瓜。
“去数数有多少?”
朱龙和朱虎跳进船舱,片刻出来道:“回禀使君,一共有五十只箱子!”
范宁回头对一名将领道:“让士兵们将箱子都抬上干将号主船!”
“遵令!”
。。。。。。。。。
当天晚上,六千水军登上了十艘蒸汽机海船北上,万石福船一般能载五百士兵左右,但蒸汽机船没有了划桨手,使载人量大增,运输士兵的数量可达八百人左右。
十艘蒸汽大船运输六千人也并不奇怪。
除了运载士兵,十艘蒸汽船在货物舱内堆放了大量的焦炭,足以保证船队从扬州到鲲州走两次来回。
但船队兵不是去鲲州,驻扎在泉州的一万军队已经乘坐福船赶赴鲲州支援,范宁任务是找到辽国的码头或者造船工场,并彻底摧毁,以毁掉辽国的造船能力。
范宁心里清楚,毁掉辽国的造船能力是不可能的,除非把造船工匠全部杀了,否则他们还是会继续造出大船,不过延迟他们的水军诞生倒是可行之策。
黑夜里,船队在海面上列队疾驶,灯笼一闪一闪,提醒着后面的船只,范宁从船舱里走出来,默默注视着海面上起伏的波浪。
去年的时候,他就提醒过赵顼,辽国有可能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看似在进攻河北,但实际上却是在暗中发展水军,掠夺大宋在海外的资源,尤其是鲲州和日本国的白银。
但赵顼显然没有把自己的提醒放在心上,直到现在辽使出使日本,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没有阻止太后封自己参知政事,这里面多少有一点补偿的意思。
从赵顼给自己的手谕,便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焦急,不让自己进京,直接让自己率水军北上。
不过范宁还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或许辽国暂时还没有攻打鲲州的想法,它派使者也可能是想像大宋一样,和日本建立官方贸易关系。
辽国极有可能会出售给日本国大量的兵甲战马,换取日本的白银,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这是辽国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也是日本国最需要的,将来再联合日本攻打鲲州和秋田城,把日本国绑在它的身上,成为第二个西夏。
范宁轻轻笑了起来,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有趣了,辽国用它最不擅长的一面来对付大宋,它把大宋强大的水军当做什么了?
就不知道辽国在造船上投入了多少财富,自己把辽国的船厂和船队都摧毁后,它还有没有能力再继续造船了。
天亮时,宋军的船队抵达了莱州,莱州也有大宋的一支水军,约四千人,数百艘大大小小的船只。
范宁随即接管了莱州水军。
莱州的水军统领叫做苗顺利,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莱州渔民出身,他从小和父亲出海打渔,对渤海的情况早已了如指掌。
大帐内,范宁铺开了一张大地图,这也是赵顼让宣旨官带来的,是朝廷收藏的,唐朝到五代时间辽东地区造船分布图。
这份地图非常实用,造船必然是有传承的,辽国能在十年时间内造出三千石以上的大船,必然是继承了前朝的造船经验。
范宁指着地图道:“中唐以后,辽东的造船主要有三个点,一个是卢龙所在的濡河口,这是最大的官营造船工场,第二个是辽口河附近,不过这两个造船点都已废弃了两百年以上,辽国占领燕京之时,燕京地区至少有七十年没有造过船,辽国为了防止汉人从海上逃回大宋,特地严禁造船出海,到现在差不多一百七十年了,燕京地区的汉人或许还有冶炼能力,但在造船方面肯定没有这方面的工匠了。”
苗顺利接口道:“虽然大船从来没有看见,但这些年燕京地区的小渔船还是偶然会出现,我觉得可以去掳掠几艘燕京的渔船回来,他们应该知道辽国在渤海内的造船情况。”
“这个方案可以!”范宁赞成这个方案,只有本地人是最清楚有没有大船。
韩望又问道:“刚才相公说有三个造船点,那第三个在哪里?”
“就在从前的渤海国!”
范宁往鲸海东岸一指,“渤海国当年的造船也很强大,曾经有船队出使日本国和新罗,在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后,造船业有没有被摧毁我不知道,但一定有这方面的资料和工匠继承,我觉得如果辽国能出现造船业,渤海国的可能性最大。”
“那我们该怎么办?”
范宁沉思一下道:“先不要打草惊蛇,用渔船去两地探查情况,摸准了情报后再出击。”
。。。。。。。。。。。
范宁暂且按兵不动,数十艘小船扮作渔船,向渤海沿岸以及渤海国方向而去。
三天后,苗顺利传来了消息,俘获三艘燕京的渔船,经过审讯,辽国对燕京的汉人还是很防范,确实没有任何造船之地出现。
范宁基本上可以肯定,辽国的造船基地,一定就在原来的渤海国,也就是后世的海参崴。
船队再次出发,向南方驶去,他们必须绕过高丽半岛,进入鲸海,这个时候西风和北风盛行,莱州的水军无法去渤海国,也只能由范宁率领的十艘蒸汽机船不受风浪影响,前往渤海国。
两天后,范宁率领的船队抵达了距离原渤海国故地约六百里的海面上。
范宁的目标很明确,他知道渤海国的造船工场在哪里?
就是后世著名的海港海参崴。
此时正值阳历的十一月,海面上风高浪急,但宋军的大船却很稳定,这也是明轮起到的辅助作用,在风浪中可以稳定大船。
上午时分,范宁正在船舱里查看地形,甲板上忽然传来了急促的钟声,范宁心中一怔,急忙走了出去。
“发生了什么事?”
一名士兵单膝跪下禀报道:“启禀相公,前方海面发现有船队!”
范宁快步走上船头,向前方眺望,只见前方数十里外,一队黑点出现在东略偏北方向,虽然没有望眼镜,但凭着经验,范宁便知道那是一支船队。
商船队可能性不大,这个时候,商船停止航行,要到明年春天,是日本国的船队?有可能。
但范宁心里明白,更有可能是辽国的船队。
“传令进入战备,我们今天恐怕抓到一条大鱼!”
………………………………
第五百九十二章 实力碾压
红旗挥舞,‘当!当!当!当!’所有战船都敲响了警钟,正在休息的士兵纷纷从船舱里奔出,手执弓弩,大海之战,弓弩依旧是海战的主力,尤其是完全成熟的火箭,更是对付船帆的利器。
所以一旦爆发海战,第一件事就要把船帆放下来,防止对付火箭袭击,在火箭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火箭已成为海战最致命的武器,所以宋朝的战船几乎都是以福船和桨船为主,就是为了避开这个弱点。
但辽国的造船技术还达不到建造福船和桨船的程度,尤其是运兵船,需要装大量士兵,更不会用人力划船,三桅船帆是它们的标配。
对方似乎也发现了宋军,立刻将航向调整为正东,使船帆能充分利用西风的强劲风力,船队速度加快。
这支船队正是辽国的六十艘运兵船,都是三千石的船只,这是目前辽国能造的最大的船只,他们用了三年时间才造出六十艘,这次倾巢而出,满载着八千精锐契丹步兵前往鲲州,没想到正好在海面上遭遇到了宋朝的船队。
辽军船队主将慌了神,急令加速,向陆地方向逃窜,但风向是西风,他们只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