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超级学霸- 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季水稻。

    运河里船只太多,航行变得有点缓慢,向远处望去,两岸分布着大片的稻田,远处是一座座精致的小村庄。

    扬州早已普及了双季稻,产量很高,亩产达四百斤,是小麦的一倍。

    这时,范宁忽然意外看见了大片玉米,让他一阵惊喜,扬州也开始种玉米了。

    前年,范铁牛的玉米获得了丰收,去年他在自己的五千亩土地上全部种上玉米,刘院主也在自己的三千亩土地种了玉米,两人种的玉米去年再次获得丰收,亩产玉米粒达千斤,顿时轰动了平江府,平江府迅速上报朝廷,朝廷极为震动,相国韩绛和富弼亲自带着数十名官员赶到平江府实地查看。

    当确定玉米产量为真实后,整个朝野为之振奋,抗旱、高产,这简直就是为北方旱地准备的粮食,从今年开始,陕西路和河北两路的每个县都选定了一定土地开始试种玉米,范铁牛也因此被授予伯爵,赏银万两,刘院主引推广有功,也被授予子爵。

    他的另一个产品南瓜也已在江南地区推广,京城去年秋天上市了,一个南瓜售价达十贯钱,但估计今年开始大面积收获后,价格就会直线跳水。

    范宁没想到扬州也开始种玉米了,范宁当然知道粮食产量是人口滋生的关键,宋朝因推广占城稻,加上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使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更是因为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的出现,人口增加到四亿。

    现在玉米和南瓜出现了,那么会不会在数十年后,宋朝的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呢!这就为海外殖民创造了人口条件。

    。。。。。。。。。

    范宁在扬州见到了朱佩的二叔朱孝霖,就在两年前,范宁刚刚开始建造新港之时,朱佩的祖父朱元甫终于因病去世,刚刚在成都府上任的朱孝云只能辞去官职,回乡为父亲守孝,范宁也和朱佩在前年夏天赶回吴江祭祀

    朝廷规定官员的丁忧期最短为两年,丁忧当然也不是指在亲人墓旁结庐住上两三年,只有极少数人会这样做,而大部分官员都是在家里正常生活,很清闲地度过两年丁忧期。

    对于普遍百姓更没有这么多严格的规矩,按照各地风俗来办,江南地区比较务实,讲究守孝不能误了农耕生产,一般在亲人入土下葬一个月后,便去除孝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只是每逢祭奠日会赶去墓前拜祭。

    朱孝霖在父亲去世三个月后,便北上扬州开创他的事业,朱孝霖主要从事仓储、航运和造船。

    他有雄厚的资本做保障,加上他事先得到范宁给的消息,在扬州的长江沿岸大量购置土地,修建了三座可停靠万石巨船的大码头和八十座巨型仓库,拥有五百石和千石的漕船达数千艘,一跃成为大宋最大的内陆仓储航运业主。

    另外朱孝霖还在京口买下了实力雄厚的杨氏造船工坊,每年可造船上百艘,还能造出万石以上的海船。

    “阿宁,你看那艘大船!”

    朱孝霖指着码头上一艘体积庞大的海船道:“那就是我们船坊去年造的船王,凤翔号,三万石桨船,三十个密封舱,可以在大海深处航行,被明仁那个臭小子抢走了。”

    船坞的出现,密封舱技术的运用,使宋朝的造船水平独步天下,造出的海船能抗击印度洋上的风暴,极受西方商人的欢迎。

    范宁精神一振,“二叔已经能造出三万石的海船?”

    “去年只造出一艘,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想打出牌子,所以这一艘造得很卖力,用料也毫不吝啬,前端装有撞头,比一般的万石海船要坚固两三倍,甚至比军船还要坚固,所以我们叫它船王。”

    范宁笑了起来,“我正好缺一艘坐船,这艘船就给我吧!”

    “可这是明仁。。。。。。。”

    朱孝霖说到一半就停住了,心中竟有一种幸灾乐祸,当初自己不肯卖,被明仁死磨硬缠买去了,现在又被范宁看上,只能说他活该了。

    朱孝霖呵呵笑道:“那你就可以直接坐这艘船去泉州了。”

    范宁犹豫了一下道:“我还想去吴江拜祭老爷子。”

    “这没有关系,我让船只先开到明州等你,你去吴江后,直接去明州上船。”

    范宁点点头,“这个办法不错!”

    和朱孝霖告别,范宁乘船继续南下,在拜祭朱元甫后,他就将踏上南洋之路。

    。。。。。。。。。。

    十天后,三万石的桨船抵达了泉州,和范宁一起抵达了泉州,还有三十名候补官员,随着范宁实施的南洋策略不断推进,光吕宋府南面的两个大岛还要建四个县,纳土纳岛要建一个县,还有马六甲海峡入口处还要建两个县。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尚没有人烟的伊里安岛,甚至和伊里安岛只有一个海峡之隔的澳洲大陆,一旦开始殖民,这里都需要大量官员和人口,他必须要做好储备。

    大船在码头上缓缓靠岸,早有人跑去经略府报告,副使李慕和幕僚公孙玄策站在码头上迎接范宁和新官员们的到来。

    “使君辛苦了,朝廷批准经略府扩权了吗?”李慕关切地问道。

    范宁点点头,“把日本和鲲州的权力让给了知政堂,他们才肯答应我们扩权,余孝年马上要调回京城,出任鸿胪寺少卿,以后我们经略府不管日本和鲲州的事情了。”

    “这样也好,我们可以集中精力经略南洋。”

    “我也这样考虑的,你们先把官员带回去安置好,我今天和明天休息两天,后天就出发去新港。”

    旁边公孙玄策笑道:“使君太急了吧!”

    “不能不急啊!三佛齐海峡内全是海盗,西方商人损失惨重,再拖几个月,贸易线就断了,必须用霹雳手段收拾三佛齐,才能保证我们利益。”

    “说得也是,昨天明礼跑来诉苦,他们一支船队南下,在吕宋府外海遇到了海盗拦路,他们只得掉头回来,现在海盗越来越猖獗,再不打击,他们就要杀到家门口了。”

    范宁又交代了几句,把官员交给他们,他自己带着几名随从回家了。

    范宁的家和两年前相比,又多了不少变化,主要是子嗣开始增多,欧阳倩在前年生了一个儿子,没多久,小妾阿雅也生了一子,而去年朱佩怀孕,秋天生了一个女儿,范宁现在已有三子两女五个孩子,整个家里变成格外热闹。

    当然,这里面最受宠的还是长女范真儿,范真儿已经六岁了,依旧酷爱小动物和骑马,家里除了范宁外,她最亲的人却是傻舅舅朱哲,两人对小动物都有一种特殊感情,家里的小动物也逐渐增多,去年不知从哪里来了几只猴子,在小山上安家落户了,前年冬天,水塘里飞来十几只过冬的大雁和天鹅,还有鹿群和松鼠群,将整个府宅点缀得生机盎然。

    范宁回府后陪女儿骑了一圈马,这才回到自己书房,他着实有点疲惫了。

    书房门开了,阿雅端着一盏茶进来,她见范宁有点疲惫,便低声道:“官人要不上床睡一会儿吧!”

    范宁喝了口茶笑道:“我也不困,闭目养一会儿神就好了。”

    “那我不打扰官人!”

    她正要退出去,范宁却拉住她的手,把她搂在自己怀中坐下,阿雅温顺地依偎在丈夫怀中。

    “小玉现在怎么样了?”

    小玉是阿雅的妹妹,去年阿雅回了一趟日本探亲,她家在肥前国乡下,是个佃农,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饱。

    但自从阿雅成了范宁的小妾后,范宁给阿雅的五千两陪嫁银子,她全部给了娘家,阿雅的父母也迅速成了当地有名的地主,范宁又索性资助她兄嫂在长崎开了一家布店,专门经销范家织布工坊的布匹,生意做得很大。

    去年阿雅回家探亲,把最小的妹妹玉子带来泉州,目前就住在范宁府上,只有十五岁,学习汉语和茶艺。

    “玉子很聪明,已经会用汉语说话了,夫人很喜欢她,不想让她回日本。”

    范宁点点头,“看她自己本人的意愿,不想回去,留在宋朝也不错,将来找个好的人家出嫁。”

    “对了,小姑写信来了,说过两天回来探望母亲。”

    阿雅说的小姑就是范宁的妹妹范静,去年秋天出嫁,嫁了朱齐,朱齐和陆敏在今年的恩科中双双考上进士,一个三百七十四名,一个四百四十一名,同进士出身。

    主管吏部的司马光听说朱齐是范宁妹夫,又是欧阳修的学生,便安排他出任应天府国子监助教,范静目前和丈夫都住在应天府,而陆敏则出任昆山县尉。

    虽然两人都是从九品候补官,但毕竟有实职,又有范宁这个后台,做满一任就能转正为京官。

    范宁听朱佩说过,妹妹可能是有身孕了,他点点头,“我后天要去南洋,你就替我好好照顾她。”


………………………………

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港备战

    在家休息了两天,第三天天不亮,范宁便出发了。

    两万水军已经在夜间上船集结完毕,他们将乘坐二十艘桨船前往新港,同行的还有三十艘万石补给船,满载各种军资和粮食。

    不容质疑,这一天范宁已经等待很久了,从他当年去三佛齐购买土地被拒,他便知道,夺取新加坡那块土地,最终只能靠武力。

    在岸上的鼓乐声中,五十艘大船依次出港,浩浩荡荡向南洋驶去。。。。。。。

    半个月后,宋军船队抵达了新港,此时的新港已是南洋最繁忙的贸易港口,长驻商行三百四十余家,大部分都是宋商,也有数十家西方商行,连来自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人也在这里建立商行。

    还很多南洋本地的商行,渤泥国、三佛齐、真腊、占城、吕宋国等等,大概有三十多家,在这里经商的各国商人已达数千人之多。

    大大小小的仓库已有四百多座,另外军方也有百余座仓库,海湾内千船齐聚,船帆如云,码头上不时出现搬运货物的大象,以及来回奔驰的运货驴车。

    日本劳工已经撤回了吕宋岛,取而代之是渤泥国的劳工,他们主要从事码头搬运,上万名渤泥国人带着妻女在这里谋生。

    商业区更是热闹异常,光青楼就有十三座,妓女也主要来自南洋一带,另外还有十几座酒楼、客栈、茶馆、关扑店、还有杂货店、水果店、估衣店、质库、钱铺等等,基本上都是宋朝商人所开。

    另外,在距离港口不远还有一座小城,小城是居民区,有数百座房屋,夜幕降临后,除了青楼欢悦到半夜外,其他店铺都打烊了,大家都要回城休息,县城内还有好几所学校,主要免费教授渤泥国人的孩子学习汉语。

    明仁和明礼头脑活络,他们索性在新港开了一家船行,西方商人可以租他们的万石海船前往波斯湾,收费公道,深受商人们欢迎,很快又出现了两家船行,提供数百艘万石大船替西方商人运货。

    久而久之,西方的木船已经很少出现在南洋,大洋之上都是宋船的天下。

    但今年出现的南洋海盗却给新港的繁荣敲响了警钟,虽然范宁为了争取开战权,把南洋海盗的猖獗程度略略扩大,但这种危险的苗头已经出现,若不是及时消灭,迟早会酿成大患。

    宋朝军队的到来,码头上站满了欢迎的商人,他们发自内心欢迎宋军采取行动。

    南洋的海盗是一颗毒瘤,影响着所有人的利益。

    范宁来到军营,新港驻军指挥使毛南武上前行礼,“卑职毛南武参见经略使!”

    毛南武这几个月不断率军出海剿匪,颇有成果,但就是因为三佛齐国的包庇使他无法彻底剿灭海盗,毛南武早已憋了一肚子火。

    “毛将军这几个月辛苦了。”

    “卑职不辛苦,卑职只希望甩开膀子大干,早日将海盗和他们的主子彻底剿灭。”

    “你很快就会看到这一天。”

    范宁淡淡道:“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逼三佛齐国主动向我们开战?”

    毛南武精神一振,连忙道:“办法有两个,海盗的老巢都在他们沿海岛屿上,我们可以直接进剿海盗,逼他们出手,第二就是封锁三佛齐国沿海,三佛齐国外围有三座大岛,我们只要占领这三座大岛,在岛上建立临时军营,名义上是封锁海盗,实际上是封锁他们的贸易,三佛齐支撑不了多久!”

    范宁负手走了两步,对毛南武道:“后面一种策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不符合我的目标,我要彻底消灭三佛齐国的水军,并不想给他们谈判的机会。”

    “那就用第一种方案!”

    毛南武毫不犹豫道:“派几艘千石战船去剿匪,引诱对方出手,三佛齐国曾经几次想出手进攻我们,多亏我们撤退得快,卑职保证他们一定会再出手,那时只要对方先动手,我们就不用客气了。”

    范宁点点头,“那就由毛将军来做这个诱饵!”

    毛南武单膝跪下抱拳道:“卑职一定不会让使君失望!”

    。。。。。。。。。。

    范宁从泉州带来的船队只是作战船只的一部分,而在新港军用码头上和海湾内,停泊着一百余艘中小型战船,大多是千石巡逻船和三千石左右的战船,在内湖或者大江水战中,这些战船就是大船了,但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在暗藏无数危险的惊涛骇浪中,这种战船还真算不上什么,最多只能作为辅助战船和巡哨船。

    真正的战船还是要万石以上的海船,宋军的主战船是二十艘桨船,都在两万石左右,其中旗舰战船就是范宁在长江边得到的那艘三万石桨船,这些战船能在印度洋的狂风巨浪中航行,船体自然坚固结实,充作战船也毫无问题。

    三佛齐国的水军在南洋是首屈一指,拥有三百多艘战船,不过最大的也是一艘三千石的战船,还是一艘大宋货船改装而成,其余都是五百石到千石左右的小战船。

    这场战斗就像一个彪形大汉和孩童之间的决斗,彪形大汉还真不好主动出手,最好让这个孩童自己扑上来。

    这天上午,三艘宋军千石战船出现在距离三佛齐海岸约三十余里外的海面上,他们在追逐一艘海盗船,这艘海盗船约五百石左右,上面有二十几名黑衣海盗。

    他们刚出海便被宋军巡哨盯住了,海盗船惊慌失措,掉头便逃回老巢,不料三艘宋朝巡哨船却紧追不舍,渐渐地离海岸越来越近。

    为首宋军的巡哨船上,毛南武望着海盗船冷笑一声道:“老巢居然在岸边,这哪里是海盗,分明就是三佛齐的军队。”

    他话音刚落,一名士兵指着远处大喊:“将军,三佛齐的战船!”

    毛南武回头,只见三十几艘战船在他们侧面出现了,直向他们逼来,要是往常,宋军只能撤退,但今天毛南武却担负着任务。

    他立刻喝令道:“停止追击,准备迎战!”

    三艘巡哨船停止了对海盗船的追击,但也没有从前一样北撤,而是排成品字型,停在海面上等候着三佛齐国的战船到来。

    三佛齐的船队越来越近,他们忽然散开,十几艘船从侧面向北驶去,准备抄宋军战船的后路。

    毛南武下令道:“掉头向西北!”

    有士兵挥动旗语,三艘巡哨船同时掉头,向西北方向驶去,西北方正好有一艘三佛齐的战船,约五百石,它本想抄宋军战船的后路,不料却反被三艘宋军战船包围。

    这艘三佛齐的船只被宋军包围,不等这艘船反应过来,三艘宋军战船从侧面猛烈撞击上去,‘咔嚓!’这艘船的船壁被撞开一个大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