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道弧度。
孟歌眼睛一亮,不由笑了笑。
搞了半天,总算知道王上什么意思了。
风国人口九十余万,良田四十万亩左右,四十万亩一年最多产三百万石粮食,三百万粮食,民取两成,贵族取四成,朝廷取四成,也就是120万石,120万石粮食,光十五万大军一年就得消耗七十万石粮食,再加上大臣的俸禄,等等一些开销,国库基本空了。
而且这还是正常情况下才能征得120万石,现在风国青壮都被充军,四十万亩地有一半没有荒废就不错了,所以就说,风国现在每年也就征得六十万石左右。
这些粮食根本养不起大军和文武百官,
虽然风国可以载军,卸甲归田耕种,但他敢嘛,就问他敢不敢!
“寡人要耗死风国,不跟他拼武力,只跟他拼国力底蕴,看谁干的过谁,等他筋疲力尽,实在不行了,大军挥而攻之,对了,等下你去传令,让公孙信佯攻几次,吓吓风羽,哈哈!”魏琊恶趣味的笑了笑。
公孙信已经调取同正了,是同正的主帅。
“诺!”孟歌笑了笑应道。
“那么王上怎么对付鲁国呢?”孟歌再次好奇的问道。
“鲁国?”魏琊微微皱眉,“鲁国五万大军驻扎彭城边境,这也是姬李玄的聪明之处,五万,鲁国最高承受水平,多一万都不行,所以用消耗来拼鲁国,无用,必须大军强行攻之!”
“何时攻?”孟歌微微皱眉问道。
“还不到时机,魏国需要蛰伏一段时间!”魏琊摇了摇头。
虽然魏国目前的实力很强,但魏琊总感觉缺点什么,好像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时机?”孟歌不由感到疑惑,但也没有问,可能王上有自己的意思吧。
“最近学堂办的怎么样?”魏琊忽然提起学堂一事。
“哦,京州、徐州、扬州三州已经完全坐实学堂,三州六岁以上,十四岁以下孩童都能上学堂,而宝州、孜州、昴州还未建立学堂,因为各级官员刚到任,一切繁琐之事还未解决,预计明年正月就能在新三州各地修建学堂,让魏国孩童都能上学堂!”孟歌如实回答道。
“学的怎么样?是否都在学习我魏文?”魏琊一脸正色的问道。
学堂作用,一是提高魏国百姓文化,加速社会发展,二是浅默化各国文字,统一使用魏文,第二个作用是至高重要的,若是建立学堂无法浅默化废除已灭之国文字,那么学堂不建也罢!
………………………………
第两百九十一章 扬州六郡,两文开花!
孟歌皱起眉头,陷入回忆,回忆片刻,便迟疑道:“这个,好像各太守郡守县守都未提及!”
“哦?”魏琊眼皮子跳了一下,开什么玩笑,最重要的事竟然没有人不提?
“各太守、郡守、县守等官员为何不提?难道他们不知道寡人的深意吗?就算各个郡守不知,各太守也应该知道吧?还有,孟非是你长恭之弟,身负扬州太守之职,更应该知道寡人深意,难道他也没提?”魏琊语气渐渐严肃道。
孟歌紧锁眉头,面露深思,最终摇了摇头,作辑道:“王上,您也知道,臣弟虽有治世之能,但行事仁慈,心软,恐怕这其中有蹊跷!”
“蹊跷?”魏琊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难道有人坏寡人百年大计?”魏琊眉头竖起,双眼绽放着凶狠。
“臣不知,但可以让各郡监御史查一下!”孟歌开口提议道。
“监御史?那就让监御史好好查查吧,记住,不要提起浅默化废除各国文字之事,只问学堂是否在学魏文,必须如实禀报,哪怕是村,也得查出来,若是敢隐瞒事实,杀无赦!”魏琊脸色微冷的说道。
百年大计,谁都暗中使绊子,必杀!
“诺!”孟歌神情肃穆的弯腰作辑应道。
时间缓缓流逝,一晃一个月。
魏国、扬州、扬州城!
扬州府=城原本不叫扬州,叫承化,原吴国一座都城,魏国设了州之后,这里就改为扬州城。
扬州府、太守府!
内堂中,一名与孟歌长相相似,年龄大约三十左右的中年人皱着眉头看着一道竹简。
此人正是扬州太守孟非,孟歌同父同母的亲弟。
“兄长问这个干甚?”孟非脸色带着一丝为难。
原来,孟歌在给各监御史下密令时,顺便写了一道书信给孟非,内容差不多,就是问学堂是否学习魏文一事。
孟非对这个很清楚,前一年去各郡巡查,脑子一热直接去了学堂,想看看学子的读书声,结果看到一群文士慌不择路的拿掉学子手中的竹简,虽然拿掉,但自己还是看到了,全都在学吴文!
当时他就很疑惑,明明朝廷有规定,凡是朝办学堂只能学魏文。
那个时候他就问学堂士大夫(现代校长的意思),为何在学习吴文,而不是魏文。
士大夫答曰:“扬州为吴地,百姓也都是曾经的吴人,吴人学吴文,有何不妥?”
孟非回曰:“士大夫莫非忘了朝廷诏令?本太守清楚记得上面有写,学魏文,而士大夫却令夫子教吴文,这岂不是欺君之罪?”
经过他这么一问,士大夫很慌,最终将原因说了出来。
士大夫说,若是朝廷只能学魏文的话,那么若干年后吴文便会消失的彻底,吴文是吴国数百年文化结晶,自己身为旧吴国大臣,于心不忍,且,吴国万民已经归顺魏国,学吴文又如何呢?难道学吴文,就乱了魏国社稷吗?吴文不该消失历史长河,应该与诸国文字并存一世。
当时士大夫哭着求他,叫他不要上奏。。。。最终心一软,就算了,也没有把这当做一回事,文字嘛,有什么搞头,要学就学吧,反正吴国疆域、百姓都并入了魏国。
可是没想到,因为这件事,兄长竟然亲自写信提起这事。
“踏。。。踏。。。”
这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
孟非抬眼望去,只见督察监御史李右大步流星走来。
李右,年龄三十有一,前旨国谏议大夫,旨国灭亡之后,就归顺了魏国,因为各种能力过关,且忠于王上,被选为扬州督察监御史,统领扬州各郡监御史。
“李大人?”孟非挑了挑眉有些疑惑。
李右走到孟非面前不远处,弯腰作辑不卑不亢道:“太守大人,下官有事出去一趟,长则七八月,短则一两月!”
“不知李大人能否告知本太守所谓何事?”孟非有些好奇的问道。
“恕下官不能言告!”李右面无表情的回道。
虽然督察监御史是太守下级,但并不归太守管辖,属于独立部门,李右能来告辞,就已经很给面了。
“呃。。。”孟非一顿,“那好吧,祝李大人一路顺风!”
“多谢太守,告辞!”李右作辑谢道,随即转身就离开。
看着李右离去的背影,再看看兄长传来的书信,孟非已经猜到什么事了。
这事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啊!
“唉!”
孟非轻轻一叹,随即拿出一道空竹简,回信给孟歌。
时间缓缓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些天,魏国各地学堂的士大夫都有疑惑,怎么每天都要那么多奇怪的人打探着学堂,还有监御史时不时也搞什么巡查。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把锋利的断头刀,已经架在他们头上,只需刽子手一声大喝,锋利的断头刀就要落下。
正云二十二年,八月五日,午时,魏国、天京城、藏书阁。
此时正值午时,炎热万分,但坐在王椅上批阅奏简的魏琊,丝毫没有感觉到热。
只见香炉旁边,摆着一个奇怪的东西,相貌跟香炉差不多,但冒出的气却是白色,手放过去,仿佛来到了寒冬。
这是墨家专门为魏琊打造的冰炉,有制冷、放冷功能,简直是古代版空调。
古人的智慧啊!
“王上,这是三州督察监御史上报的奏简!”
这时,小六子从殿外走进,手中捧着三道竹简,司忠见此,便轻轻走下去,接过竹简,然后摆放在魏琊案桌旁。
魏琊顿时来了精神,查了三个月,应该查出来了吧。
打开京州竹简一望,嗯,可以,全都在学、写魏文,没有学习别国文字。
拿起王印,往上盖个章,用毛笔批一个:“不错,继续努力!”
放下京州的,拿起扬州的。
“砰!”
“混账东西!”
魏琊突然暴怒,直接将扬州督察监御史的奏简扔出藏书阁,双眼绽放着杀意。
司忠和小六子吓的不轻,直接弯下腰来,不敢出声。
扬州六郡,两文开花!
………………………………
第两百九十二章 征兵五十万!
什么叫两文开花,那就是魏文和吴文一起学,而且学魏文只学一个时辰,其余时间都在学吴文,这特么的到底是吴国吃了魏国,还是魏国吃了吴国。
“司忠!”魏琊轻喝一声!
“在!”司忠当即作辑应道。
“传寡人王诏,扬州各级官员罚俸半年,若是学堂在出现学习除魏国以外文字,就让他们滚回家种田,寡人不管扬州各级官员采用什么办法,是逮捕士大夫还是大夫也好,反正,寡人不想看到别国文字出现在魏国学堂,要让他们知道,这是魏国,这是魏国学堂!”
魏琊怒气冲冲的下令道。
“诺!”司忠神情肃穆的应道,心里有些生气,这该死的文士,竟然把王上惹的如此暴怒!
司忠速度很快,拿起毛笔就将魏琊所说的写在竹简上,然后盖上王印,令人传给扬州太守。
魏琊平息了怒火之后,又拿起徐州督察监御史奏简,果然,跟扬州差不多的情形。
“也给徐州各级官吏罚俸半年!”魏琊忍着怒火清淡的说道。
“诺!”司忠点了点头,继续拿起竹简写下。
一段时间之后,两道奏简传达两州。
时间飞速流逝,当徐州、扬州各级官员接到罚俸王诏,都是懵逼!
卧槽,我干什么了,罚俸?
一群官员感觉很无辜,学堂学习吴文,关我们屁事,应该找那些士大夫的麻烦。
“派官兵,快派官兵去学堂,把除魏文以外文字通通毁了,同时警告那些士大夫,若是他们敢继续教吴文或者别国文字,全都给本官抓起来,若是反抗激烈,就以欺君之罪扣押,在牢里把他手扭断!”
无数郡守、县守发出怒吼,心里把士大夫恨透了。
这就是魏琊的妙策了,下级犯错,罚上级,这样上级就会狠狠控死下面的人,防着他们犯错,若是罚那些士大夫,这些官员肯定不把这当做一回事,无他,又不管我事,管他学什么文。
现在不一样,学堂学别国文字,严重威胁到这些官吏的利益,仕途、俸禄!
官吏绝对不希望,因为这点芝麻小事,害自己仕途艰难。
在各级官吏的施压下,大部分士大夫被抓,在牢里活生生扭断手指,废了他们的手,对此,这是魏琊愿意看到了,没杀他们都已经是仁慈了,毕竟当初建立学堂时,三令五申只能学魏文。
如今他们的下场,完全是自找,领朝廷的高俸,干着吃里扒外的事,你若不想教,大可滚蛋!
而这样是否会引起学子的反抗?这就不用担心了,学子都还小,根本不懂这方面的事情,夫子教什么,那就学什么,但别看他们小,就以为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都深知读书不宜,毕竟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
在他们记忆里面,还有爹娘饿的发昏的一幕!
经过此事,杨徐两郡的夫子老实了,不敢继续教吴文或者别国文字了,老老实实教魏文。
时间飞速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一晃两年!
两年之中,公孙信在同正,佯攻数百次,将十五万风军折磨的不成人样,如今的风军已经成惊弓之鸟!
这两年,魏国没有继续对外战争,安心发展了两年。
两年时间,魏国人口从一千万升到一千两百万,全都是这两年的新生儿,这就是和平的好处,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一千五百万亩地飙升到两千三百万亩,魏国六州稳定无比,不得不说的是,鹿国划进了孜州,翰国划进了昴州。
军队则是不增反减,从四十四万减到四十万,两年超出年龄的有四万将士,魏琊都让他们回家了。
正云二十四年,十月一日、魏国、天京城、太正殿。
魏琊身穿金丝冕服,头戴十一串旒珠冕冠,脚穿烫金黑舄,威风凛凛的坐在王椅上,目光犀利的环视殿下群臣。
两年间,日夜操劳,魏琊的黑发渐渐发白,白了四分之一,但依旧如龙似虎,姿态甚佳。
“今年征得多少粮税?”魏琊开口问道。
贺秋上前一小步,恭敬的弯腰作辑回道:“启禀王上,今年征得八千万石!”
“如今,我魏国青壮有多少?”魏琊神情肃穆,语气淡然的问道。
孟歌上前一小步,神色恭敬的弯腰作辑禀报道:“启禀王上,据国户司统计,我魏国适龄青壮已至一百三十万!”
魏琊抬眼看了一眼贺秋,语气不紧不慢道:“贺秋,国库现在有多少粮食了?”
贺秋闻言,当即笑了笑作辑禀报道:“王上,国库粮草七十亿石,白银二十亿两,黄金十三亿两,珠宝无数,对了王上,大山岭银铜矿除了还有少许铁矿,金银铜即将枯竭了!”
“枯竭就枯竭吧,这么多粮食钱财,我魏国足够用了!”魏琊不以为然道。
现在系统空间还有两座铁矿,并且京州高杯不远处的荒岭还有金银矿,但现在还没到开采的时候,若不然钱就不是钱了。
魏琊扫了一眼群臣,当即压着嗓子气势凛然道:“两年时间,我魏国蛰伏够了,要兵有兵,有粮有粮,是时候完成一统大业!”
文武百官浑身一颤,神情激动起来。
“孟歌!”魏琊轻喝一声!
“臣在!”孟歌精神抖擞的作辑应道。
“寡人命你征兵五十万!”魏琊神情肃穆的喝道。
魏琊要用这五十万,横扫天下,一统大业!
“诺!”孟歌毫不犹豫的应道。
魏国一百三十万青壮,征兵五十万,绰绰有余!
待退朝之后,孟歌向全国六州发出募兵令,各太守接到命令,迅速进行征兵。
征兵令一出,无数百姓热闹起来,无他,魏国青壮投军的热度本来就高,再加上魏国已经两年没有募兵了,不热闹才过。
“朝廷征兵了,三儿、四儿、五儿,这是你们的机会!”
“爹,放心吧,孩儿必定斩敌夺爵!”
“我们的好日子都是王上给的,如今王上要募兵,必然是要开疆扩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你们愿意投军吗?”
………………………………
第两百九十三章 训练!
“当然愿意,为国效忠,是孩儿的梦想!”
“是,大哥说的对,孩儿早就想投军了,奈何朝廷一直没有募兵!”
“你们去吧,爹娘在家中等着你们好消息!”
“嗯!”
“老大,老二,老三,咱有四个儿子,老四还小,投军就你们三个吧,愿意吗?”
“当然愿意!!”
“那好,记住,我吴老鬼的儿子,绝不是孬种,战场莫要回头,使劲杀敌,争爵立功!”
“桃村的后生,请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