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侯班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定远侯班超-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河西诸将活着的人大都远在任上,窦夫人悲痛过度已经倒下,沘阳公主年幼,窦大人子侄俱在河西返回雒阳途中,班氏兄弟尚无德高望重之人可堪大任。看着灵堂内外乱纷纷的人群,班超人微言轻,数九寒冬,急出了一身汗。

    就在班超不知所措的困难时刻,以仁义为本的邓府主动出手相助了。邓氏兄弟挺身而出,高密侯邓震、郎官邓训,主动担起父辈职责,居于窦府之中,亲自主持丧事。

    邓震、邓训兄弟俩的大义之举,解了窦府一大危机。世家大族,名门贵胄,俱来吊唁,幸好邓震、邓训与虞四月一起照应男客,使樊儇、夜玉得脱手照应女客,邓尧、雁旋则调度窦府一切,因而才在举城同悼的艰难时刻,使窦大人丧事得以有条不紊,未致忙乱。

    女儿造反,高密侯虽然还在气头上。但毕竟窦大人乃大汉柱石,窦大人与河西军功在千秋。毕竟窦氏有恩于班家,且是班家故主。而班家又是他邓震的儿女亲家,窦、班两家的家主都没了,邓家的家教、仁名,也不允邓氏兄弟让全雒阳人看窦氏、班氏笑话。

    邓震和六弟邓训一起,带着心里的一团怨气,每日在厅内按照礼法,逐一设礼仪,对雒阳各世族豪强大户们来吊唁,表达谢意。并按照大汉礼法,逐一安排丧事仪程。

    大汉延绵四百年,礼法最重,婚丧嫁娶最为隆重。

    喜事自不待言,丧事更是讲究,主持世家大族的丧葬大事,一般人是干不来的。丧事第三天,邓震与邓训兄弟俩也进行了分工,邓训奔赴窦氏的封地六安国,按照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厚资多藏、器用如生的习俗,主持葬制礼仪。

    包括制墓室,形制和结构要尽量模仿雒阳富丽堂皇的窦府。准备随葬品,包括窦融大人生前战马、兵器、随用物品,要纳入墓中。还要将房屋、田地和家禽、战马之类、车械、兵阵等制成模型和偶像,烧制成明器以供随葬。要按照朝廷礼法规定的形制,制作带斜坡墓道、通道、前室、后室和耳室几部分组成。

    皇上赏赐的便房、黄肠题奏等,要先行按形制就位,待梓宫、枞木列藏椁一到,以便遗体下葬。同时,还要先行在坟墓前建筑规定大小的祠堂,以为后人行上陵礼(注:即祭祀)所用。特别是,还要准备好地契(注:即丧葬之地的地契),以便陪葬之用等等。

    而留在雒阳的邓震则是丧事总指挥,任务也就更加繁重。

    从制五服(注:五等丧服)、焚纸(注:即纸钱)、焚香、招魂(注:即遍列招魂幡,并以人上屋顶挥衣招魂)、吹打、送饭(注:即郊外祭祀,送饭给已走不远的窦大人灵魂食用)、孝子守灵和收赙(注:即收受礼金)、谢礼(注:即行答谢客礼)、宴客等等,汉时世家大族丧葬礼仪繁琐复杂,列侯葬仪更有严格的规定,丝毫马虎不得。

    而所有这一应大事琐事杂事,全得高密侯邓震一一主持操办。窦氏子侄从三辅、河西返回雒阳,快马加鞭也得需十数日。即便孝子们赶了回来,他们身披重孝,脱不得身。况且,丧仪本应由德高望重之长者主持。

    仅每日两次的郊外“送饭”,邓震都要亲自调度指挥。每次孝子孝女需戴重孝而行,亲朋好友则都戴孝,吹鼓手就达百十人,举幡的小厮侍婢数百人,队伍沸沸扬扬二千余人,浩浩荡荡,延缓数里,只至雒水桥南净地(注:即窦大人英灵返回故乡必经之地)举行送饭礼。

    更加庞大的工程是收赙和宴客,是红白之事最繁杂之处。前来吊唁窦融大人的雒阳各界有数十万人,礼金和随赙之巨达数十万钱(注:即五株钱),必须一一记录在案,以备日后窦氏后人还礼。这些庞大的帐目,每日夜晚,邓震必须审视当日帐目,不能有一丝差错。

    从停灵开始,窦府每日要开白席(注:即丧席,出殡前为席,无酒。出殡后为丧宴,置酒)数十席(注:两汉宴时每席一客一案,或两客、多客一案,案数不等,视客人多寡、尊卑而定),款待远来客人,答谢前来吊唁且有随礼、送赙的贵客。

    邓震贵为高密侯,大汉第一世族的掌门人,主持这些繁琐礼仪自不在话下。整个丧事期间,他指挥若定,调节有度,庞大的丧事竟然板板正正,未出一丝差错,没让客人们说出一句闲话来。

    只不过在治丧期间,他那么忙,每天累得晚上全身酸疼,竟然还不忘对女儿、女婿耍弄一点小孩子脾气。在外人面前,他对女儿、女婿威严中不失一团和气。可没外人时,他高昂着头,从不理会女婿、女儿的问安。平时也尽可能躲着,实在挨不过去,也绝不和小夫妻俩说一句话。

    “阿翁斗气要到何时?和小女和好算了罢!”

    晚上,女儿邓尧帮他铺好被褥,班超则主动替外舅(注:即妻父)按摩酸痛的肩膀、胳膊和腰腿。邓尧感激阿翁和六叔出手相助,便摇着阿翁的胳膊撒着娇主动求和。
………………………………

第四十四章 窦氏传人

    累了一天已经摇摇欲坠的邓震,就想赶紧睡下,明日好早起,每一天都是挑战,好多大事需要他来定。他知道女儿邓尧主动说话,是为了给他这个阿翁一个台阶下。可邓震脾气倔强得很,就是不接这个人情。

    “汝不是说过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么?逾墙相窥,无视礼制,自主下嫁,让乃翁颜面何存?罢了,罢了,吾和汝阿母只当养了一只白眼狼……”邓震板着脸,看也不看女儿一眼,赌气说道,同时蒙头大睡开了。

    “难道阿翁忘了,汝不是也对吾说过狠话么?”邓尧气又被他逗上来了,便也不饶人地回了一句,“阿翁不要气了,都是小女的错,全怪小女惹阿翁生气,好不好?”

    其实,自侍学问高,一向清高自傲,甚至不时“欺负”阿翁的邓家女公子,能放下身架低声下气地讨好他,高密侯此时心里的气已经不翼而飞,只不过嘴上还硬气罢了。小女毕竟是他的掌上明珠,再气,又能气到哪去?

    而班超除每天晚上给临睡时的高密侯椎腿敲背,尽一顿孝心,其余时间,则尽可能地躲着妇公(注:汉时对妻父的另一称呼),实在躲不过去,便恭恭敬敬地行礼。毕竟抢了人家的小心肝,况且手段也着实上不了台面,几句气话也只能听着,汝能不让人家发发脾气?

    窦老夫人年迈,此时一下子病倒了,整日痴痴迷迷。樊儇和夜玉、虞四月只得均居于窦府,料理窦大人后事。只到窦穆、窦勋父子和内黄公主刘文灵(注:窦穆之妻)、涅阳公主刘中礼、显亲候窦固等诸窦后人从三辅和河西赶了来,才移孝于窦氏族人。

    班氏一族义举,一时间感动了整个朝野,其孝名、义名,也传遍了整个雒阳城。

    丧事繁杂,家不可一日无主。诸窦从三辅、河西全部归来的当晚,孝食吃过,窦穆率窦融子侄数十人守灵。班固、班超陪着窦老夫人、高密侯邓震、御史中丞薛大人一齐来到灵堂,老夫人没有流泪,她身体才略好,刘中礼和刘小翰两个公主扶着她,便拖着病体,在窦大人灵柩前点燃斗粗的柱香。

    她又面向邓震与薛池颔首道,“两位大人,请了!”

    邓震与薛池先走到窦大人灵柩前三叩首,然后起身,面向诸窦。窦穆和窦氏各门知道,一个神圣重要的时刻来到了。果然,邓震面向窦氏诸后人威严地说道,“孝子尽皆跪下,四叩首!”

    窦穆便率窦氏子孙尽行跪下,向窦大人灵柩四叩首。

    诸窦叩首毕,邓震又庄严说道,“受窦老夫人委托,吾与御史首辅薛大人以为证人,由为窦大人送终之班氏后人,宣布老大人遗训!窦氏举族子孙,胆敢违背,家法无情,汉律无情,天下人人可得而诛之!”

    言毕,邓震又对班超道,“兰台书佣班超,跪下罢!”

    众人或未觉得什么,站在人群后的邓尧那个气啊,阿翁真是个老小孩,如此重要的时刻,还不忘记斗气,还不忘打击女婿一顿!

    班超走到窦大人灵柩前,扑嗵跪下,已经痛哭失色。寒风阵阵,灵堂内刹时一片哀哭之声。邓震见状怒喝道,“书佣四叩首,勿忘正事!”

    班超抹一眼泪,恭恭敬敬地四叩首,这才又转身站起,面向诸窦抽泣着说道,“吾与权鱼、祖母、公主,陪大人走完最后一程……大人临终时,将此物交吾手中……”

    说着,班超拿出玉雕,举起让众人看。窦氏子孙当然认得,那是窦氏一族最高权力的象征,它是玉雕的一条沙漠狼。合起来,它的底坐是一枚印。分开来,它又是可以调动窦氏门客、家兵的兵符。

    班超又说道,“大人命吾道,‘此物交于孟孙,窦氏以孟孙为主……’话未说完,大人就……就……”

    班超再也说不下去了,他泪如泉涌,一时抽泣不已。他走到窦老夫人身边跪下,将印呈给老夫人。而班超此言一出,窦氏子孙交头接耳,灵堂内如平静的池塘,刹时漾起一层微波。

    邓震本想再训斥班超几句,可他没想到河西大将军窦融辞世,最伤心者竟然是这个令人讨厌的小书佣。薛池见状便说道,“孟孙,请柩前接印!”

    窦固早已经痛哭失声,他起身来到灵柩前,先含泪向灵柩四叩首。然后,又面向窦老夫人三叩首。窦老夫人早已悲泣不能言,她将玉印双手庄重交到窦固手中,断断续续地叮嘱道,“统领……窦氏,北击匈奴……重振窦氏,护佑大汉……”

    窦穆、窦勋和年幼的窦宪,身为长门,他们眼里喷射着不服的怒火。但这是窦融大人的遗命,他们虽羞愧愤恨却又无可奈何……

    停灵半个月后,按大汉丧制,灵柩起运。

    灵柩启动前,汉明帝与马后带着列候、三公九卿再一次来窦府吊唁。前城门校尉窦穆、窦老夫人、内黄公主刘文灵、涅阳公主刘中礼、沘阳公主刘小翰、显亲侯窦固、窦融之孙窦勋等,率领全族跪迎皇上皇后。

    汉明帝与马后捻香吊唁后,他从灵柩上将河西军帅旗取至手中,先捧在怀中默哀一会,然后缓缓起身,并转身看着窦氏后人。

    窦氏子侄数十人,无人敢仰首。他们中多有不法之徒,他们面对一向对他们打击甚严的皇帝,无不战战兢兢,害怕因自己的不法丑事陡然揭露而被皇帝再一次严惩。

    “百官起身!窦老夫人、三位公主亦起身!”汉明帝淡淡地道。

    赵熹、范迁、伏恭率领九卿和列候、文武百官一起站起身,窦老夫人、内黄公主刘文灵、涅阳公主刘中礼、沘阳公主刘小翰也都遵令站起身。只有窦氏子侄、族人,仍一齐跪在灵柩前。

    “老将军一生,横刀立马,为吾大当筑起河西长城,功在朝廷,彪炳千秋!老将军功成身去,然这面汉军战旗,必将永远飘扬!”

    汉明帝双目炯炯有神,他看着窦氏子侄,朗声说道。

    此言一出,三公九卿、列候、小候、众官已经明白一个更加庄严神圣的时刻即将到来。窦融是河西军统帅,是汉军与匈奴大战中不败的象征,皇帝这是要在窦大人的灵柩前,将河西军战旗授予窦氏后人。
………………………………

第四十五章 狼性少年

    这可是窦融大人征战河西时的帅旗,所有人都明白被授予战旗意识着什么。

    窦固虽然已按窦融遗志为窦氏之主,可列候与众臣都看向窦氏子侄们,却见窦融之侄,身为窦氏二代族长的显亲候窦固却跪在第四列。而窦融子窦穆、长孙窦勋、年仅八岁的曾长孙窦宪,俱跪在窦固之前。其余子侄,则都按序跪于其后。

    众臣都明白,在崇尚狼性、血性的窦氏一族,窦固出身偏门,其地位并不牢固。因此,这面河西军战旗授予谁,意义则太过重大了!

    此时,汉明帝已经慢慢走向窦氏子侄。

    窦穆、窦勋父子因仍在伏罪中,不敢奢望会被授旗。窦融年仅八岁的曾长孙窦宪见皇帝走向自己,竟然昂起首,目光坚定,直视着汉明帝。这个八岁的孩子,已经为一团神圣的气氛笼罩,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与他年龄不一样的庄严与坚毅。

    这目光,令列候、三公九卿无不心里为之一悸,甚至汗毛倒竖!

    内黄公主刘文灵、沘阳公主刘小翰见汉明帝越过窦穆、窦勋,却走向窦宪,并在窦宪面前停顿了下来,心里失落之余又升起一丝慰籍。两人紧张得心都快要跳出胸外,“嘣嘣”直响。沘阳公主刘小翰紧紧拉着内黄公主、涅阳公主两个姑姑的手臂,双肩颤动,已经无声啜泣起来。

    可是,紧接着发生的一幕,却令她失望了。

    汉明帝仅在窦宪面前停留片刻,皇帝的目光与这个八岁的孩子对视着。年幼的窦宪非但没有胆怯,却勇敢地直视着皇帝的目光。

    皇帝心中无声叹息,紧皱眉头,又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又越过窦宪,直接走到显亲候窦固面前,并用所有人都能听到的声音沉声说道,“孟孙,卿虽无甲胄,然汝身为中郎将,汉军主将,自应起身接旗!”

    窦固依然低首跪着,双手举过头顶,嘴里说道,“谢陛下,臣窦固代窦氏子侄接旗!窦氏子孙当继承先叔遗志,与北虏不共戴天!誓灭胡虏,铲除大患,报效朝廷!”

    窦氏子孙齐声铭誓,“誓灭胡虏,铲除大患,报效朝廷!”

    汉明帝将战旗庄重地授与窦固,并庄严说道,“这面战旗,乃吾汉军灵魂,朕现授予汝!窦氏子孙应世代相传,不忘周公嘱托。老将军毕生志在北击匈奴,除吾大汉心腹大患,窦氏后人当继承周公遗志,世代为国分忧!”

    窦固接旗后捧在手中,铭誓道,“谢陛下授旗,窦氏子子孙孙,不忘陛下嘱托,永远继承先人遗志,誓灭匈奴,为国分忧!”

    窦氏子侄齐声铭志,“不忘嘱托,继承遗志,誓灭匈奴,为国分忧!”

    窦融仙逝,子窦穆、孙窦勋犹在伏法之中,汉明帝在窦融灵柩前将河西军战旗授予窦固,一句“汉军主将”,可是非同小可啊。

    列候、三公九卿、窦氏族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皇帝这是要明确告诸世人,功是功,过是过。朝廷并没有将窦氏一棍子打死,国家一旦有事,窦固将作为汉军主将,挂帅替国家出征。

    窦老夫人、内黄公主刘文灵、涅阳公主刘中礼、沘阳公主刘小翰四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哭泣出声。三位公主俱是感动,她们为窦氏仍能有出头之日而痛哭。内黄公主刘文灵、沘阳公主刘小翰两个公主心情则更为复杂,窦融大人过世,大汉行伍显族窦氏的领军人物,已是出身偏支的窦固了。

    而皇帝再对窦固授旗,也使窦固在诸窦中的地位,已经无人可撼动!

    灵柩离开雒阳的吉日到了,那一天雒阳城举城同哀,万人空巷。皇帝派三公代为送灵至雒水岸边长亭,举仪式为窦大人灵柩送行。

    樊儇和夜玉、虞四月便带着班超、班固、雁旋、邓尧、小宛五人,陪伴窦夫人、三位公主和窦穆、窦勋、窦固等族人,一起奔赴庐江郡六安国,家中仅留芙蓉、金杏照顾几个小儿,并主政看家。

    灵柩过处,沿途州郡均同举哀,灵柩归葬窦氏祖茔后,便起“窦氏青山”(注:即按礼制规定大小的列候坟冢)。七日后,在冢前祠堂首次隆重举行“上冢”(注:即吊祭)仪式,祭奠窦融大人魂归故里。只到此时,丧事才算正式告办完。

    至此,原河西大将军窦融走完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