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极,也罢,就让他们去了却以前的恩怨吧。”
………………………………
第168章:伯乐(求收藏推荐)
大隋飞马郡,原霫族领地,一幅银装素裹的景色正好映入杨侗的眼帘。随行将军秦琼、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水天姬尽皆在列,此外,丽妃李秀宁也随军同行。
故地重游,水天姬高兴得像一只百灵鸟,叽叽喳喳的向杨侗、李秀宁分享着自己在每一个方寸之上度过的童年。看得出来她很开心。
不久后,一片巨大的平原出现在了眼前,而在平原之上,一处规模宏大的马厩呈现在出来,只见一匹匹健壮、高大、神骏、色彩不一的马匹正在欢快的吃着草料,周围还有许多看护的马奴,看样子,不是契丹人就是突厥人,他们都是精通养成之人,如今成了大隋的俘虏,乖乖顺顺的当起了官奴,他们的日子不算好,但也有口饭吃,表现得好者,五年以后会获得大隋官籍,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了大隋的‘绿卡’,一个个都非常勤奋。
骑在马上的李秀宁看到无边无际的马棚,眼睛都直了,入目所见黑压压一片,全都是马。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马。
他知道父兄一直想要组建强大的骑兵,但想要组建骑兵就要有无数的上好战马,而这么多战马也只有辽东与河西,亦或是突厥和西域才有。
如今有这么多在面前,李秀宁如何能不激动,如何不吃惊?难怪自家夫君随随便便就卖了两万匹老马给了王世充,原来他还有这么一块宝地,为大隋源源不断的提供战马。心想:如果父亲也有这么马,当初就不会输得这么惨了。但很快他就掐断了这个念头,如今,她已经是杨家人了,想那么多干嘛。
虽说两人的结合,有着政治的因素在内,可随着这么一处,本就喜欢杨侗的李秀宁已经认命了,你可以说,这主要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传统思想作祟,但肯定少不了杨侗小心经营的功劳。
主要是杨侗真的很疼她!
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如今生米都已经煮成熟饭了,哪怕回到李家她都成了客人,以后还得为杨侗生儿育女了,哪还有别的选择?人一旦认命了,再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的生活,看到的自然不一样了。
“下官张万岁拜见殿下、武妃、丽妃。”
这时,一群人从牧场中冲出来,为首一位敦厚者,正是大隋伯乐——太仆兼飞马郡守张万岁。
“辛苦了,一切都还好吧!”杨侗温和的问道。
“都很好。”
“张大人,这里有多少匹战马?”李秀宁好奇的问道。
“禀娘娘,这里有二十五万匹战马,这样的马场一共有三个。”
“七十五万匹?”李秀宁倒吸了一口冷气。
张万岁点了点头,恭敬道:“这还只是现在,开春以后还会更多小马驹会诞生出来。百万匹都不成问题。”
“这么多啊?哪来的?”李秀宁朝着杨侗询问。
杨侗笑道:“抢契丹、抢奚族、抢高句丽,然后再抢突厥,还有一些是霫族百姓卖给朝廷的,也有处罗可汗、南部可汗进贡的。总之,还是抢的多。”
李秀宁:“……”
“张大人,我们的牧场有多少头耕牛?”杨侗又问。
张万岁道:“以户为单位分给并州以后,如今不足五万头,母牛倒是还有二十三万牛。”
“保留二十万母牛,其余的全部让人送去关内道,每户一头,此外,将一些驽马挑出来,代替耕牛发给百姓。”
“喏!”
“夫君,马也能犁田?”李秀宁问道
“当然可以了!”杨侗笑着说道:“马比牛温顺,耕田速度更快,还可以驮物呢。”
李秀宁哦了一声,又问:“全都是白送百姓吗?”
“对,每家送一头牛,或是一匹马。闲钱多的人家,还可以多买一两头呢。”
李秀宁听得都惊呆了,忍不住呼道:“夫君治下少说也有百万户吧。”
杨侗道:“准确的说是两百三十多万户,人丁一千二百多万。”
李秀宁倒吸了一口气,大隋最多的时候也就九百多万户、人丁五千六百多口,按照杨侗报的这个数目来算,少说也占了天下四分之一的人口,但这些年死于战乱的人多不计数,如果说天下有三分人口,那么说杨侗独占其一也不为过。更让她震惊的是杨侗的大方,居然每一家都白送一头牛,或是一匹马,这得何等大气魄啊。
杨侗明白她之所想,笑着说道:“百姓有了牛,就有了生产力,产生的粮食也会多了出来,交的税收自然也多了,百姓好,朝廷也好。赠送他们牲口,其实不过是前期的投入罢了,以后会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税收。”
“这倒也是!”李秀宁点了点头,心中却想:也不是谁都有这么雄厚的财力和这般大气度。
这一边,杨侗向张万岁问道:“战马都准备好了吗?”
张万岁道:“准备好了!”
杨侗向秦琼、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道:“让将士们全部换上辽东马。”
“喏!”四将应命而去。
“我们的马不是很好么,为何要换?”李秀宁像是一个好奇宝宝似的。
张万岁解释道:“好教娘娘得知,这不同血统的战马,特性也是不同的,就好比汉武帝特地培养出来的河曲马,这一马种体大协调,体躯舒展,骨量充实,筋腱强健,肌肉较丰满,关节尚明显。性情温驯,公马神骏而富有悍威。头重稍长,但无粗相,耳长而尖,前竖而灵……”
杨侗见张万岁一脸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一头黑线道:“说人话!”
“属下爱马成痴,让殿下与娘娘见笑了。”张万岁脸红道:“河曲马高大力足,爆发力强,最适合冲锋陷阵,但是它生活在草木丰盛、气候温和的地区。吃不了苦,耐不了寒,遇上恶劣天气便承受不住。当年汉武帝征伐匈奴,骑兵就是十四万,而且还是一人双马,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那一仗大汉连战连捷,卫青追到赵信城,而霍骠骑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追杀至狼居胥山,一直打到了翰海!胜利虽然是胜利了,但最后,由于这些战马受不了恶劣气候而先后死亡。以至于汉朝后来无马可用,只能给李陵将军五千步卒,让他直捣匈奴汗庭,结果却惨遭匈奴骑兵追攻全军覆没。”
他说到这里,接着道:“不是所有马战都如殿下的离弦箭,或者是武妃的踏雪,或是将军们的宝马一般,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
,所以我一直认为,与其依靠血统来追求完美。倒不如将不完美发挥到极致,不适千里奔袭的河曲马,便放弃它千里奔袭的特性,而专门用来冲锋陷阵。而最适合在恶劣条件下千里奔袭的战马无疑就是我们的辽东马了。”
“辽东马个头不高,力量不算太强,但它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不仅耐劳,还不畏寒冷,生命力非常强,能够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哪怕就算给它吃再粗糙的食物,也能顽强的活下来,这种马适合长途奔驰,现在又天寒地冻,用这种马出征,比任何战马都适合。”
辽东马,正是成吉思汗赖以逞凶的蒙古马,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是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和耐力对敌人进行闪电袭击,从而得到胜利。这一招简单直接,再配上蒙古人善射及吃苦耐劳素质,袭击他人时,总是百试不爽。
一边的李秀宁听得叹为观止,叹息道:“想不到战马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武器、铠甲、战马都是‘己’中之一!”杨侗点醒道。
李秀宁默然点头,她看向马圈,忽然说道:“夫君,你快看,那匹马好漂亮。”
杨侗望了过去,只见一匹通体火红,神俊高大的没有半根杂色的骏马出现了在了眼前,它毛发发亮,犹如光滑的绸缎一般,它眼中带着浓浓的傲气,高傲的如同公主一般。
“这是?”杨侗也有些惊讶。
张万岁道:“这匹马很不错,产自西域之地,不但外形俊美,身强体壮,速度极快,耐力惊人,绝对是马中王者,除了殿下的离弦箭,不差任何一位将军的马。”
“宁儿,它是你的了!”杨侗笑道。
李秀宁瞬间就喜欢上了这匹马,熟练的抄起套马杆,策马向那匹大红马冲去。
随后,两匹马在马场上激烈的追逐起来。
等胯上的马乏力了,李秀宁换其它马继续追赶!
以此类推……
每次换马,李秀宁都直接从这匹马一跃跳到下一匹马上,根本不给大红马休息的时间。
如此过了大概两个时辰,大红马终于降了下来,被李秀宁看准时机一杆套中,然后慢慢驯服。
李秀宁骑着大红马杨侗面前,喜笑颜开道:“我就要它了!”
………………………………
第169章:破绽百出(求收藏推荐)
公元619年的新年格外寒冷,北方大地多被皑皑白雪所覆盖,年后一连十余日天晴的时候,凛冽北风长驱直入,将草原千里疆土吹得黯然萧索。飞马郡以北数百里外的克鲁伦河河畔,残破的白旗在碎片一般的雪花中飘飘荡荡,似乎随时被狂风吹向天际……
大风在耳边呼啸,浓郁的血腥气扑面而来!
鲜血凝结成成了寒冰,大隋五军进入了北边广袤的草原后,随后是一场鲜血淋漓的屠杀,拔掉了数十个突厥部落,一路上都是尸山血海,哀鸿遍野。
任谁都知道,这一个部落已经被毁灭了,只要放眼望去,就能看到无数残缺不全的肢体、分家头颅和折断兵刃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四周。
鲜血浸透营地每一寸土地,干涸的冰雪地面给人一种泥泞的感觉。
不一会儿,隋军将突厥地冬过的木柴烧起了熊熊大火,一具具突厥人残破尸体被隋军扔了进去,不一会儿就为大火淹没。
辽东这边的突厥部落,是颉利的嫡系,大大小小共有七十多个,本来,加起来有四十多万族人,草原民族人人善战,其中能战者少说也有三十万人之数,如今颉利即将在于都斤山就职,他为了向各部示威,将五六成战力都调了过去,只余十万多战力守护着族里的老小财富,如果他们汇聚成军,对于隋军来说的确是不小的威胁,但他们分布在相隔几里几十里的草原之上,从而为隋军逐个歼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等天赐良机,杨侗岂能放过,当即兵分二路,一东一西的对各个部落进行屠戮。
这从古至今,历来只有草原人袭击中原人的份,极少有中原人孤军深入,是以,他们已经起了隋性,忽视了警戒。在,而且在这冰天雪地里,突厥人也没设什么斥候,这又为隋军的偷袭提供了必胜的机会。
遇到四万五千名隋军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全乱了方寸。
突厥本就各自为战,打仗极少有什么建制,主力已经让颉利带走。余下的突厥勇士固然有一战之力,但是与训练有素的隋军比起来,实在是天差地别。
几乎是碾压性的胜利,就把一个又一个突厥部落给摧毁了,夺走了他们所有的牛羊马和财富,然后由辅从的几万民团兵赶入飞马郡。
灭突厥留守部落太过胜利,杨侗野心滋长,他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索性一次性端了颉利的本部,统计下来,少说也有七十多个。
对于突厥,杨侗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历史上的隋末,突厥人利用中原混战,各地无力抵抗的契,一次又一次的杀入中原,抢掠青壮、妇女和财物,所过之处赤野千里,使中原人口锐减,财物损失惨重。甚至多次兵临太原城下,大肆抢掠河东,李唐当政之际又兵临长安城下,洗劫了整个关中。
可以说,突厥在中原大地上的连续纵横驰骋,才是中原人口从大隋巅峰时期的五千六百多万丁,减到了武德唐高祖武德七年的一千五百多万户的主要原因!内战,其实损失的人口并不多,被这方势力抓了立即投降,然后这方势力败了,兵士百姓又投夺另外一方势力,如此循环不休,一个强壮士兵只要活到天下太平之际,他效忠的对象不下四五家。
如果突厥南下,史上的事情必将重演,中原也必将生灵涂炭,既然突厥能那么狠,杨侗凭什么仁慈?仁慈,是对自己人的残忍,突厥顶天也就只有两百万人口,而这里就有二十多万,多次洗劫下去,突厥亡也得亡,不亡也得亡!
“夫君在想什么?”
见到杨侗望着冲天的火光出神,李秀宁禁不住问道。此时大家各忙各的,也只有‘贴身’亲兵的她有空闲了。
“我在想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掉突厥、铁勒这些北方民族。”
“不如让他们像南部可汗那么,内附于漠南草原。”
“那不行!”杨侗摇了摇头,道:“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吃了大亏。”
李秀宁道:“夫君说的是启民?”
“对,启民本是一条丧家之犬,却被我大隋生生的喂成了一头猛虎,最后成为我大隋巨大的敌人,同样的错误不能重复再犯了。以后,我肯定不会准许南部可汗立足于漠南草原了。”
历史上的李唐便是效仿隋朝,把这些依附自己的异族安置在边疆,让他们自治,结果呢?唐朝强大时还安分守己,到了唐朝衰弱以后,这些内附部落兵进中原,跟随安禄山抢掠中原,给汉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李治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了,他把高丽灭了以后,就将百多万高句丽人押解到腹心之地安置,但是他做得也不彻底,居然让高句丽居于一县一郡的安置,这些人汇集到一起,风俗习惯不仅没变,反而把土生土长的汉人给同化了,最后,这些人的后裔还在中原建立起了高句丽人的王国。
杨侗是绝不会这种隐患遗留下来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强势的把他们打散,以户为单位的融入到各个村子里头,然后用两代人时间汉化他们,就如同南北朝时期汉人胡化一样。唯有如此,才能彻底同化他们,聚在一起安置,始终是一个大隐患。”
李秀宁听得大感意外,感慨道:“颉利的调兵令箭已颁发给突厥各部,将各部精锐调往了汗庭,本想利用南征来巩固他的汗位,谁想却给了夫君端掉他根基的机会。不过这边惨遭清洗,其他部落一定会加强戒备,接下来的行动就不容易了,我们还需小心谨慎,别像关羽一样,大意失荆州。”
“放心,我不会给颉利这个机会。”杨侗眯眼一笑,道:“突厥再怎么加强戒备也无城池之利,打起来也非常容易。如今我们占了绝对优势,他们再怎么防守也无济于事,也是破绽百出。”
“破绽百出?”李秀宁一脸惊愕的瞧着杨侗。
“对!就是破绽百出。”杨侗笑着让人唤来了诸将。
………………………………
第170章:三光(求收藏推荐)
漠北,狂风低吼,羊皮帐子大开着,蓬乱的雪花从门帘和头顶上簌簌落下,火塘里的火焰忽明忽暗,杨侗随手夹起几块干牛羊粪扔进火塘里,看着焰苗吞噬掉它们。
“殿下、丽妃,武妃和将军们都来了……”阴明月冰冷的声音在帐外响起。
“请他们进来。”
接着就有一阵踏冰裂雪的脚步声,而后水天姬和秦琼、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便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