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云,地位有些尴尬的他想要出头很难很难,若是继续呆在杨侗身边,将永远没有晋升的机会,永无出头之日。
而就在他患得患失之际,被杨侗调到了苏定方的麾下,成了苏定方的副手,他知道杨侗这是给他了发挥的平台。此时一听苏定方询问,立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道:“长安城如今有尉迟将军、沈将军围困,而看殿下的意思,是打算将之留到最后来打,唐军采取的是固守待援之法,末将以为我们去长安的意义不大。”
“黄将军说得对!长安的确是我军最后攻克的对象,去长安意义不大。”苏定方认同了黄君汉的说法,问道:“那你觉得我们应该去哪里?”
“扶风!”
“英雄所见略同,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苏定方点了点头,对着黄君汉道:“说说你的计划吧!”
“喏!”黄君汉抱拳后,道:“扶风郡守是李唐长平郡王李叔良,原有五万驻兵,但由于我军威压大震关、散关,他分兵驻守以后,可用之兵只有两万。此人虽然文武双全,但他的实战经验并不多,只参加过对毋端儿的平叛,之后在殿下发动的并州战役之中,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部下生擒给了殿下。此之以后,他变得异常谨慎,任何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各方面都会考虑得周到,李渊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将有着两道重关的扶风郡交给他来把守。因此,末将以为可以利用他这个性情针而对之。”
“那黄将军以为何地是破敌之处?”
“陈仓山、五丈原之交!”
“妙,妙!”
……
进入深夜之后,百姓久盼的大雨忽然降临,给关中这片大地平添了几分生机。
扶风雍县官邸灯光辉煌,而在外面,一排身着坚甲的将士来回巡逻,他们来回走动,兵力委实不少。
而在官邸当中,李叔良正在观看着地图,精神十分疲惫,两眼熬得通红,目光之中忧色浓重。
如今的局势已经十分明朗了,隋军已经从多个方向向李唐发动了攻击,隋军以扶风大震关、散关为界,一分为二,西路大军以李靖为首,兵力计有十五万,还有近十万突厥奴隶兵,杀得李唐主力、李世民部丢城丧地,连大震关和散关都靠近不了,李世民昨天在临洮郡洮阳县与隋军决战,关键时刻,梁洛仁等降将率领一万多名精锐叛唐,打开了洮阳东门,迎接秦琼数万大军入城,一翻混战下来,洮阳城破,拥有二十多万大军的李世民主力溃败,带着五万多名溃军逃往宕昌郡,被隋军骑兵尾随追杀到宕昌常芬关的时候,只剩一万多人,余者尽皆归降隋朝,被长安寄予重望的主力彻底的完了。
李叔良虽不知道长安现在如何,但据说杨侗为首的东线隋军的兵力也有二十多万,还有源源不断的大军从河东渡河而来。
他无力支援长安,唯一能做的就是募集全郡青壮,竭尽全力的守住大震关、散关,防止隋军从此二关打进关中。若是隋军的东西二军会师,将有三四十万大军兵团长安,到时候不管唐军再怎么折腾,关中和李唐王朝都将无药可救。所以,他所掌控的二关,已经成为李唐王朝的命脉所在,只要挡住隋朝西路军,那么,长安还有一线生机,还可以坚守到巴蜀、荆州援军。
只是傍晚的一个消息让他非常担忧,因为有士兵来报,隋军从天水郡一方,向大震关发动了猛烈攻势。大震关虽然险要,但如果像薛万均不计死伤的攻打襄武那样的话,大震关迟早沦陷,无奈之下,只得让郭孝恪率领五千精锐支援。而薛万均那疯子现在堵在散关关外,他手中还有几万名突厥兵,若是对散关发动不要命的攻击,那又该如何?
“王爷,王爷!”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而来。
“何事?”李叔良霍然起身。
“斥候传来情报,有两万隋军骑兵攻京兆武功和盩厔县,沿着渭水进入扶风。”
“然后呢?”
“过了温汤水以后,他们往西南方向而去。”
“什么?”李叔良脸色大变,道:“隋军企图自内而外的打开散关,迎接薛万均入关。”
“世子请求王爷,要不要集结军队?”
李叔良眯着眼望着黑沉沉的夜空,他毅然下令道:“传令下去,立刻集结四万大军,连夜驰援散关!让世子代我镇守住雍县。”
“喏!”
命令下达,一刻左右,四万唐军迅速集结,李叔良亲率领大军冒雨南下。
当天色渐渐明亮,大军急行到了陈仓县陈仓山附近,这里距离散关不足百里,李叔良见将士已经无法再跑,为了保持一战之力,下达了就地休整的命令,唐军在雨夜里跑了半宿,早已是又累又饿,命令一下,各地择地休息。
“杀!!!”
便在此时,但见山脉两侧,箭羽横飞,唐军惊慌的不断躲避,望着两旁已然冲下的大隋士兵,一个个面色煞白,这里竟有伏兵?
随着越来越多的箭雨席卷而来,整个陈仓山数里山道成了死亡的绝地,凄惨哀嚎让人闻之心惊,尤其依靠着闭目休息的一堆堆唐军士兵,简直成了活靶子。
战争之中,将士的士气最为关键,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自雍县出兵至此,唐军的士兵和体力、精力早就到了一个奔溃的极限,休息的命令一到,大家精神放松,各种酸痛全部涌上,此时此刻的唐军却是半点还手的余力都没有了。
几轮箭雨过后,战马汹涌潮水般自丛林之中杀出,狂乱马蹄践踏着地面尸体,激溅起漫天血肉之雨,狂暴的杀机在肆虐,冲在最前面的苏定方,一刀洞穿了一名惊恐校尉的胸膛,策马而过,从这名校尉的背后抽出了了洞穿的大刀,冷漠的继续朝前冲杀。
一场屠杀顿时爆发了。
刀光闪现之间鲜血漂溅,一具具尸体倒在地上,哀嚎声此起彼伏。
在“降者不杀”的大呐喊声中,大量唐军弃械投降。
“护送王爷杀出重围!”李叔良亲卫焦急的声音接连响了起来。
“生擒李叔良,赏千金!”苏定方冷酷无比的声音蓦然响起。
“杀!”
听到这话,杀伐之声更加激烈,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个时辰左右,完全占尽了各种优势,溃败的唐军根本无法阻挡,南北通道都被拦截了。
战斗持续了约有一炷香时间后,陈仓山山谷中布满尸体,山谷两侧蹲满了双手抱头的唐军。
苏定方手持大刀,冲到了被千余人围攻的李叔良所在之处。
“李将军,我们又见面了。”苏定方望着面色苍白如纸的李叔良,眼中闪过一丝叹息。
“原来你们的目标不是散关,而是雍县守军。”李叔良眼中带着一丝恨意,苏定方在这里出现,让他明白对方是故意泄露行踪,利用他重视散关之心,将他引出来送死!歼灭扶风主力以后,不管是大震关还是散关,都将面临着里外之敌,又哪能守得下去?
苏定方道:“李将军,这已经不重要了!扶风完了、关中也完了、李唐也完了。弃剑认输吧。”
李叔良摇了摇头,苍凉一笑,高声说道:“我李叔良虽然无能,就算死了,也不需要敌军的怜悯。”
“李渊非是明主,将军何必如此?”
“输就是输了,你又何必辱我?”李叔良说完之后,抽出了腰间佩剑。
“王爷!”旁边的护卫跪了下去,一个个满脸悲伤。
李叔良轻轻一抹,鲜血立刻从喉咙瞟溅了起来,整个人握着长剑,重重地倒在了地上,这位李唐长平王,虽说才能有限,但就算是败了,也没有丢掉李唐宗亲的骄傲。
数十名亲卫见状,也纷纷横刀自刎。
这时黄君汉走了过来,敬佩道:“李叔良能够坦然自裁,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末将认为理应给他应有的礼仪。”
“将他遗骸收好,请殿下定夺!”苏定方惋惜一叹,接着说道:“我们目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黄君汉点头道:“将军说得极是,我军当挟大胜之势,兵发散关,招降唐军,放薛万均将军入关,继而收复扶风。”
“不是!”
“那……”黄君汉不解。
“哈哈!是向殿下报喜。”苏定方哈哈大笑道:“李唐大势已去,西路军入关,兵锋威慑长安,不战可下。关中收复,殿下即可登基为帝。这不是大喜是什么?”
……
(读者企鹅交流群:1623145)
顶点
………………………………
第295章:关陇的黄昏
整个长安、整个大兴宫都笼罩在了阴霾之中,不安的情绪已经蔓延到了皇宫之中,这一次和杨侗焚烧宫城不同,杨侗上次只是轻骑入京,对李渊进行威慑,而现在发动的是灭国之战,情况截然不同。
而长安正如杨侗所预料那般,进行强行征兵,14岁到55岁的男子都要参军协防。尽管募兵不顺利,但李唐在长安愣是强行组建了十五万大军。
连续几天的雨,令长安多了几抹凉意,少了些燥热,让人格外清爽。
傍晚时分,长安笼罩在了浓浓的乌云之中,大雨即将来临。
雄伟、恢宏、大气、庄严、肃穆的长安在雨丝之中,多了几分缥缈,也多了不可捉摸的韵味。
独孤府的一间卧室内,独孤整躺在床上,整个人似乎一瞬间苍老了许多许多,那头上的白头是如此的刺眼。
几天前独孤整有些不舒服,专门请假在家中休养,这年纪大了,生病本就不这容易恢复,再有一系列惨败的消息传来,独孤整的小病便成了大病,他不是为李唐的前途命运而焦虑,李唐的死活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独孤家!同时也对李渊怀有深刻的痛恨,恨他无能、恨他在局势大好之下,屡屡被隋朝打得抬不起头。
想到李渊起兵之前,独孤家族为了安李渊之心,不惜将嫡女嫁给有妇之夫的李世民。
想到李渊起兵之后,独孤家族为支持李唐耗尽了近六成钱粮。
想到李渊屡屡被打爬,自己和诸多关陇贵族倾尽全心的支持。
可结果,得到了什么?
灰溜溜的,像狗一样。
但是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他为了独孤家的利益,不惜背叛了另一个外甥——杨广,最后换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种抑制不住的愤怒绝望和悔恨油然而生。
他为何支援李渊这个外甥,去反另一个外甥?
无他。
利益耳。
这利益,不仅是独孤家的利益,还包括整个关陇权贵集团的利益。
关陇集团是宇文泰为了与东魏高氏抗衡,将从河套地区迁移到关中的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当地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军事贵族集团。
其中,宇文泰为八柱国之首。另一柱国因是北魏皇族,权力受到限制,因此实际上是六柱国。六柱国各统二名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各统两名个开府仪同三司。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这就是府兵系统。这些柱国、大将军、开府为着共同利益,崇尚军功,交替支持,互相联姻,结成了从北魏末年到现在的政治集团。
在南北朝割据混乱的年代,这个横空出世的政治利益集团,因其人才辈出和强大的凝聚力,成为结束了南北分裂四五百主体力量。
后世史学界对其有较高赞誉:“魏周肇其基,隋唐承其统,以其武功文治,克定东西、混一南北,结束魏晋四百年之分裂局面,开启隋唐中古极盛之世。”
也就是说,关陇集团推动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兴替。他们先是聚集在宇文泰旗下,一起创立西魏王朝;后又分别支持宇文泰后裔建立北周取代西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接着不满足现状的他们,又支持杨坚建立隋朝取代北周。
出身于关陇集团的隋文帝杨坚,是趁着北周幼帝在位、神器无主的时候,争取到关陇集团支持,最终获得了帝位。
但在登基后,杨坚却对关陇集团深怀戒心,一方面是关陇集团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他害怕有人袭其故伎,扶持他人篡党夺权,再一次发动王朝更迭的政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限制门阀政治,提拔更有生机的寒士进入政治舞台,释放民间生产力,推动国家改革发展。
开皇初年,杨坚就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对府兵制实行君主直辖。这直接剥夺了关陇贵族赖以存在的军事基础。但关陇集团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控制着军权,那即是利用自己手中权力的便利,将子弟、门生、假子、故吏、家将安插到了杨坚创立的七十万禁卫之中,自上而下的掌控着这一支足以致隋朝之命的军队。杨坚也因此不敢过于触怒关陇权贵集团,从而对他们进行了妥协,这也使得关陇权贵集团的权利走向了鼎盛。
杨广继位后,承续乃父遗志,以更大力度持续打击关陇集团。他创立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适应历史趋势的官吏选拨制,寒士从此可通过读书应考登上仕途,限制和打击了关陇集团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人才来源和统治根基。
接着,杨广又剥夺了关陇集团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他曾下诏,“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并将原有的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这既减少了冗繁的官僚层次,又节省了开支,却严重触犯了关陇集团既得政治利益。李渊历数杨广罪名之时,这个便是最重的一项,而为了得到关陇集团大力支持,李渊登基以后,一口气册封了百多名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更是成千上万,满足了关陇集团的要求以后,这才获得了大家的全力支持。
而杨广呢?
在改九爵为三爵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击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贵族世家经济利益。其主要举措是“括户”,就是检查户口,将世家隐漏不报的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这样可增加国家财赋和兵源。虽然历朝都试图从世家手中争夺户口,但唯独隋朝最为彻底。
作为括户的辅助手段,杨广还推出了轻税和整顿吏治的政策,将原本躲在世家庇佑下逃避重税和苛吏的小农吸引到朝廷的怀抱之中。后世赞誉说:“设轻税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就这样,隋朝文武二帝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关陇集团进行釜底抽薪的致命打击,使关陇集团原有的军事、经济、政治特权被剥夺殆尽,子孙后代也无法把家族基业传下去。如此一来,他们对大隋王朝的统治,自然由支持转向反对和仇视,千方百计要夺回原有权利。
故而,以独孤整、窦威为首的关陇集团推出李渊为利益代言人,为何是李渊而不是别人?
这又涉及到了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了。因为关陇集团在隋朝建立后分成两派,一派以元家为首,另一派以独孤家为首,元家倒台后,窦家接替元派的领袖地位,这一派改称为窦派。可不管是窦派还是独孤派对外的时候的确能够上下一心,但在内部却也为了领袖之位争得不休不止,结果两派谁也压不了谁、谁也服不了服,索性推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人。于是,李渊便进入了两派的视线,首先、李渊本身也是关陇集团中的重要一支;其次,李渊是独孤氏外甥、窦氏女婿,独孤氏对自己的外甥,自然没意见;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