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黄昏临走前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觉得甚好,许吟,你可曾自诩侠义?”
许吟苦笑,“我本侠客行。”
许吟本起于江湖,后入军伍,被徐辉祖赏识,靖难之后,徐辉祖知道朱棣会清算,所以提前让许吟回徐府当徐妙锦的护卫。
徐辉祖不笨。
有姐姐徐皇后在,徐家的人一个都不会死,但许吟留在军伍,再无前途。
又补充道:“我所做之事,不是为国为民?”
难道不是侠之大者?
吴溥起身,推开窗户,让春光肆无忌惮的照射进房内,眯缝着眼盯着窗外的新柳,感受着街上的熙攘声,轻声叹道:“你看看这应天繁华,这泱泱黎民,可曾需要建文皇帝再起一场兵锋?兴亡皆是百姓苦,可家国动荡之苦,无人愿再承之。”
宁受苛捐杂税,不承荒烟蔓草。
须知当下,已是盛世可窥啊!
转身看向许吟,“大明内忧不断,外患蒙古帖木儿虎视眈眈,若是再来一场波及全国的复辟之战,百姓又将生灵涂炭,许吟,这是为国为民?”
许吟语结。
他连黄昏这个假读书人都说不过,何况吴溥这个真正的读书人。
吴溥上前,将长剑归鞘,递给许吟,拍了拍他肩头,“与弼也醒来了,他让我来谢谢你。”
说完出门,留给他空间自我审视。
许吟本质不坏。
吴与弼醒来后说过,是许吟救的他和黄昏,按照刚才在门边听到的事情推断,景清是真的想杀黄昏,这件事瞒着许吟。
而许吟不知何故又恰好遇见——想来应是徐妙锦吩咐他保护黄昏。
所以他明知是景清的计划,还是出手了。
黄昏跑出院门,发现自己这伤后的身体根本跑不拢紫禁城就要跪,可吴溥家没马——封建王朝,一匹马就是一辆车。
贵着呐。
但隔壁胡广家里有马。
问题来了。
黄昏不是套马杆的汉子,不会骑马。
站在门口茫然四顾。
看着天穹春日,估摸着时辰,心中焦急万分,时间不等人,若是再这么拖延下去,天下没人阻挡得了那件事的发生。
不论景清成功与否,都是最坏的结果。
吴溥走了出来,“怎么了?”
黄昏苦笑,“需要一辆马车。”
可一时之间去哪里找马车,马是小车,马车就是豪车,这里虽然是京畿,豪车确实很多,但也不是随处可见。
吴溥沉吟半晌,“我去借胡广的。”
胡广很抠。
但这个面子还是要给,何况今日胡广去上朝了,他妻子倒还算好说话。
黄昏依然苦笑,“咱俩都不会骑马。”
吴溥个读书人,也不会骑马。
身后传来声音,“我会!”
许吟腰配长剑,没有提那柄长枪,站在门口,神态憔悴,眸子里倒是平和,“我想为自己做的错事弥补。”
黄昏大笑。
骑马奔行,黄昏依然被颠簸得难受,好不容易捱到洪武门外,对守城的京营士卒吼道,有急事要当面觐见朱棣。
守城的小将领也是固执。
说陛下有过旨意,你是同进士出身,可以去见圣,但紫禁城内可不许奔马。
黄昏翻了个白眼。
没敢耽搁,下马之后急忙前行,前往奉天殿。
这个时候,还在早朝。
……
……
奉天殿。
朱棣身着绣“十二纹章”的黄色通天冠服,大马金刀坐在奉天殿中,目光俯视着殿内众臣,在殿门之外,臣子两分,一直绵延到奉天殿外的大广场之中。
京官是很多的,加上一些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杂七杂八加起来,上百号人。
臣子虽多却寂静无声。
朱棣很满意这种状态。
很爽。
泱泱神州,谦谦人才,皆在吾罄。
扫视完众多臣工,满堂臣子之中,不见绯色朝服,心中略略舒缓了口气,钦天监那边之前说过,近来帝星犯急,需要提防红色,可这种事也不能告诉臣子,说老子最近看红色不顺眼,你们上朝的时候别穿红色朝服。
帝王如此迷信,影响不好。
有条不紊的处理了大事。
实际上大朝会上的朝政大事,早就在常会,或者寻常时候就和六部等中枢部门的大佬们商洽好了,何况现在又有内阁帮忙论政,大朝会仅仅是宣布大事如何处理的而已。
………………………………
第七十四章 透心凉心飞扬
又决断了一些外地官员启奏的事情。
时候不早。
到了退朝的时候,朱棣却没有让狗儿宣退,看向众多臣工,问道:“应天府尹向宝可在?”
向宝出列,手执朝笏,躬身道:“臣在。”
朱棣道:“朕听闻昨日京畿城中,出现一奔马失控事件,伤亡者甚众,府衙那边可有查明实情,是何人所为?”
朱棣很有些敏感。
如果是权贵子弟当街纵马,万一涉及到他想打压的那些个建文旧臣,不妨借机惩戒一下——肃清朝堂,可不是三两日的事情。
向宝大声道:“应天府衙接案之后,迅速奔赴现场查明案情,共有五人当场而亡,九人重伤,皆已安置妥当,其中重伤者,有同进士出身、南镇抚司总旗黄昏。”
向宝的求生欲很强。
涉及到黄昏,根本不敢打任何马虎眼。
朱棣微微点头。
向宝继续道:“肇事者共三人,其中一人逃避追拿时坠河而亡,另两人逃之夭夭,府衙已在全城布防,务必将其捉拿归案,倒是有个疑点,经仵作查证,坠河而亡的肇事者从事着见不得光的营生,生前曾大量饮酒,已是醉酒状态,因此推测,这是一起地下势力聚众酗酒之后无意闹出的一场惨剧。”
朱棣愣了下。
大清早的就醉酒,之后还敢驾马在长街上狂奔,且这么巧合,那么多人不撞,偏偏撞上了黄昏和吴与弼,这里面没鬼谁信。
究竟是谁想杀黄昏。
纪纲?
他不敢。
梅殷?
还不至于。
朱棣沉吟良久,对向宝道:“彻查。”
向宝退下。
朱棣挥挥手,狗儿太监上前一步,尖锐着声音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无人出列奏事。
狗儿又喊道:“退~朝~”
所有臣子行却礼。
奉天殿内臣子退三数步后,转身离去——人多,却礼也就意思着一下,若是寻常时候,是要直接退出殿门的。
毕竟这么多人,万一谁一不小心跌倒,那就太伤风雅了。
朱棣也欲起身离去,却讶然发现奉天殿还有一位臣工,手捧朝笏,动也不动。
有些好奇,“景卿家还有事?”
为何不在朝会提及。
景清捧着朝笏微微弯腰,“臣还有事启奏,因涉及驸马,需要和陛下面谈。”
涉及驸马?
哪个驸马?
朱棣的长女朱玉英刚被封为永安公主,其丈夫本在宗人府任职仪宾,随着妻子高升,升驸马都尉,他算一个驸马。
还有个驸马李让,是朱棣二女儿的老公,靖难功臣。
这两个人都是朱棣信任之人。
所以这个驸马……只能是朱棣那些姐妹们的老公,结合近期大事,朱棣立即想到了景清要启奏事宜中涉及到的驸马。
梅殷。
心中一阵暗喜,难道景清知道梅殷的阴谋。
笑道:“你随朕去乾清宫。”
起身,宫女和太监在前引路,朱棣刻意慢了几步,绕过大殿高台后,等着景清一起同行——这是天子恩赐。
朱棣是信任景清的。
景清面容淡定,快走两步,即将走侧面来到朱棣身畔。
“且慢!”
一声惊雷。
有一道身影狂奔而来。
此刻奉天殿前群臣已经散去,各回衙门或者公事房,刚放完大假没多久,大家事情都还多着,尤其是应天府衙,就没消停过。
至于其他部门,比如六部的户部也忙得鸡飞狗跳。
北平改顺天府,立为行在。
一大堆的事情需要户部去做,用钱、迁民等繁冗事情,足以让户部尚书睡不着觉,工部尚书也一样,因为北平那边也要修缮宫殿。
行在得有行宫啊,燕王府肯定无法满足这个条件。
是以当黄昏匆匆而来时,没人在意。
倒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对视一眼,知道有事发生,默契的停下脚步,朱高煦一个人独自跟了上去,朱高炽在随从扶持下,也缓慢跟了上来。
黄昏很急啊。
进洪武门倒是简单,可直奔奉天殿时,他被京营士卒拦住,里外上下搜了个遍。
安全第一。
万一黄昏藏着匕首去刺杀朝中臣工,或者直接刺杀朱棣,那这些京营士卒们的脑袋也得搬家,谨慎起见,哪怕是备受陛下青睐的黄昏,也得按规矩搜查。
这浪费了不少时间。
眼看着众臣退下,奉天殿里只剩下一道身影,而且这身影还在向前快步走去,想都不用想,这个人必然是景清。
千钧一发之际,顾不得身后尚有两个人追来,大喊了一声。
“且慢!”
有些时候,历史重大转折,往往就在几个字之间。
比如靖难之战。
是朱允炆太弱还是朱棣太强?
这不好评断。
但后世对靖难之战这个大明转折点,最多的节点评价还是朱允炆那一句话:“莫要让我背上弑杀叔叔的恶名。”
简直搞笑。
你都把你的一位叔叔逼得自焚身亡了,还介意这个恶名?对其他没有反心的藩王铁血手段,对朱棣这个最强势的藩王反而要怀柔?
正因为这一句,朱棣在战场上修成了金刚不坏之躯。
从而改写历史。
黄昏的这一句且慢,能改写当下这件事吗?
不能!
景清听到有人喊后,不着痕迹的快走了两步,很快来到朱棣身畔,朱棣听到声音,回身侧首看去,发现黄昏慌里慌张的跑来,此刻已跨入奉天殿大门。
身后不远处是满脸茫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
朱棣一时间有点讶然。
黄昏不是在昨日被奔马撞伤了么,不在家里好好养伤,这个时候闯入奉天殿干嘛。
思绪未落,骤见寒光!
景清不知何时丢掉了朝笏,一只手伸入袖笼里,旋即便听见哧溜一声,一道寒光撕裂袖衣,闪耀着嗜血光芒,凶狠的扎向朱棣心口。
这一幕太过突兀。
狗儿太监以及其他人都愣在当场,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谁能想到。
谁会想到。
自朱棣登基之后,比解缙、胡广表现得还要恭顺的景清,竟然会藏刃在身入奉天殿,更是无所畏惧的拔刀刺杀朱棣。
景清离朱棣很近。
也就两三个身位,在他丢掉朝笏,伸手拔刀的瞬间,仅仅是一个小跃步,就和朱棣面面对,这突兀的一刀,基本上没有扎不中的道理。
眼看朱棣就要透心凉心飞扬……
………………………………
第七十五章 不是所有臣工皆如卿
寒光炸裂,刀身映照景清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朱棣的睚眦目裂。
景清,我待你不薄,竟敢刺杀于我!
狗儿太监反应过来,嚷着护驾,像螃蟹般张牙舞爪扑上来,欲要救朱棣,可惜他是个弱鸡,也就尽人事听天命。
更远的御前侍卫叫嚣着涌来。
依然无济于事。
走在最后的朱高炽本来跑不动,见状心头一颤。
臃肿身躯罕见的爆发出超越寻常的力量,一把推开随从,竟然一路小跑起来,歇斯底里的喊着父皇小心,父子之心拳拳。
朱高煦犹豫了刹那。
他在衡量。
若父皇今天驾崩,自己有武将支持,能否正常的登基为帝。
答案是不能。
因为老大这废物有文官支持。
朱高煦立怒吼如虎啸,“腌臜小儿,休要伤我父皇!”
猛虎下山,快如闪电疾奔而出。
纵然救不了,姿态要摆好。
朱高煦心中已经有主意,一旦父皇遇刺身亡,他立即去找驸马王宁等,不能正常登基,那就用非常手段。
以绝对兵力控制应天城,老大就算有文官支持也无济于事。
黄昏已踏入奉天殿。
寒光炸裂之时,奋不顾身一个鱼跃,扑过去欲要拦住景清。
黄昏想救的不是朱棣一个人。
也不是景清。
是瓜蔓抄下景姓数百人,是煌煌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历史上景清刺杀朱棣,短刀没出鞘就被朱棣查获,因之前钦天监说过帝星犯急,提防红色。
而景清穿的绯色朝服。
大概自己引发的蝴蝶效应,景清昨天谋划奔马案后,今日上朝没有穿绯色朝服,朱棣也就没注意到景清。
况且朱棣的注意力也被奔马案吸引。
这是景清的目的。
用长街奔马案来转移朱棣的注意力,毕竟这件事涉及到了黄昏。
可以说,因为黄昏引起的蝴蝶效应,历史上景清刺杀朱棣这件注定要失败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即将更改历史的重要拐点。
朱棣一死,永乐时代提前结束,朱高煦和朱高炽谁登基且不说,没永乐盛世奠基,朱高炽父子能打造出仁宣之治吗?
不好说。
所有人都想救朱棣,远水解不了近渴,所有人都鞭长莫及。
朱棣注定要死?
在这关键时刻,大家都忘记了一件事情。
被刺杀的人是朱棣。
钢铁直男朱棣。
不论征讨外敌还是靖难之战,都亲自登上战场厮杀,无数次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朱棣,正值壮年又从不沉迷美色,绝非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可比。
千钧一发,朱棣伸手,在短刀堪堪扎到他胸口之时,抓住景清的手腕,旋即转身、弓腰,双手发力,一个干净漂亮的过肩摔……
蓬!
可怜读书人景清,直接被摔晕了过去。
朱棣松开手,退后数步。
狗儿太监恰好赶到,伸开双手挡在朱棣身前,让御前侍卫将景清牢牢控制住。
鱼跃扑空的黄昏从地上爬起来,恰好看见朱高煦冲进奉天殿,又看见朱高炽还有几步,等他也进入奉天殿后,这才和御前侍卫一起将殿门关闭。
景清肯定救不了了,但这件事不能宣扬出去,否则会引动其他建文旧臣效仿,朱棣为了杀鸡儆猴,瓜蔓抄就不可阻挡。
朱棣深呼吸一口气。
侧首看了一眼朱高炽两兄弟和黄昏,漠然转身,在狗儿和一众御前侍卫的拱卫下直奔乾清宫,充斥杀意的声音在每个人心头缭绕:“都来!”
朱棣无比愤怒。
更甚于方孝孺拒绝草诏一事。
方孝孺的草诏在预料之中,而景清的刺杀却深深的扯动了朱棣敏感的神经。
老子已经如此善待你们了,还不够好吗。
非逼我将你们这些建文旧臣赶尽杀绝?
那老子便杀光你等又如何!
乾清宫一派萧杀。
朱棣坐在那里,默默无声的盯着被御前侍卫牢牢控制着,依然还没醒过来的景清,但在场的人都知道,沉默之下隐藏着沸腾杀心。
朱棣要杀人,绝不会先言辞威胁说一大堆无用的话,直接就下旨了。
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站在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